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提升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轻基质容器育苗方法的基础上,从生长量、生物量,生长量区间分布,苗木质量等级评价以及根系生长状况等方面,探究1年生杉木实生轻基质容器苗和裸根苗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轻基质容器苗的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分别为40.87、0.50 cm,均达到Ⅰ级苗出圃标准;裸根苗平均苗高43.35 cm,达Ⅰ级苗出圃标准,平均地径0.54 cm,仅达到Ⅱ级苗出圃标准。轻基质容器苗和裸根苗苗高分别有73.3%、74.2%分布在30~50 cm范围,苗高分布差异较小;轻基质容器苗地径有78.0%分布在0.3~0.6 cm范围,裸根苗仅为62.4%,说明轻基质容器苗地径生长更加均匀。轻基质容器苗侧根数量以及根冠比显著高于裸根苗,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采用沙床培育,可获得高质量等级和高出圃率的杉木轻基质容器苗。  相似文献   

2.
3个树种容器育苗技术及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容器育苗具有育苗周期短、成苗快、造林季节长、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等优点,已成为林业、园艺中培育壮苗的先进技术.通过试验表明,容器苗平均高和根径是裸根苗的1.25倍和1.24倍,单位面积Ⅰ、Ⅱ级容器苗平均产量比裸根苗高30%;造林成活率比裸根苗高44%,综合投资比裸根苗低40.3%.  相似文献   

3.
为培育壮苗,减少赤枯病危害,我们进行了柳杉塑料薄膜容器育苗试验,已取得了显著效果。当年苗平均高25厘米,地径0.4厘米,最大苗高33.6厘米,地径0.5厘米。高生长比裸根苗增加1—1.5倍,地径大1倍。冠幅、分枝、根系等方面也都比裸根苗有较大幅度的增加。5个月的容器苗即可上山造林。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草珊瑚植株剪顶与不剪顶、容器苗和裸根苗种植对其在松树林的生长影响,分别测定种植1年后草珊瑚的分株数、基径、高度、地上部分质量,结果表明:剪顶与不剪顶处理对草珊瑚的分株数、基径、高度和地上部分质量没有显著的影响。裸根苗与容器苗相比,其分株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裸根苗种植的基径、高度、地上质量与容器苗种植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裸根苗种植比容器苗种植的平均基径生长高出17.11%,平均苗高高出26.38%,平均地上质量高出17.50%。因此,草珊瑚种植选取剪顶的裸根苗移栽方式较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金佛山方竹母竹分株单株蔸苗、1年生营养袋实生苗、1年生实生裸根苗造林,对造林后竹苗的地径生长、苗高生长、新发苗(笋)数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苗木对苗木地径生长、苗高生长、新发苗数量均有显著影响。对苗木地径生长的影响为:母竹分株苗造林>裸根苗造林>营养袋苗造林;对苗高生长的影响为:母竹分株苗造林>裸根苗造林>营养袋苗造林;对新发苗(笋)数量的影响为:营养袋苗造林>裸根苗造林>母竹分株苗造林。  相似文献   

6.
建水县是滇东南岩溶山地的典型地区,于2006年在建水县的闫把寺进行不同造林方法(直播、袋苗、裸根苗)对马鹿花、苦刺、新银合欢3个树种的造林试验,经过2006~2011年6年的观测结果表明,马鹿花直播造林的成活率较高;苦刺以袋苗造林效果最好,成活率达94.6%,保存率达86.7%;新银合欢3种造林方法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较高,造林成活率在86.7%以上,次年保存率在77.9%以上。3个树种造林的株高和地径生长排列次序均为袋苗〉裸根苗〉直播,均以袋苗造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研究了油松裸根苗与容器苗的造林质量.结果表明:容器苗的成活率、苗高、地径均与裸根苗有显著差异,其中容器苗的各项指标均高于裸根苗.从试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在造林时应采用容器苗造林,可以大大提高造林质量.  相似文献   

8.
对花梨木进行播种育苗试验,研究播种时不同的种子处理方法、不同的播种时间对花梨木发芽、成活及苗木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温水浸种和冬季播种可提高种子发芽率,冬播种子的平均发芽率达32%;花梨木冬播苗1年生平均苗高120 cm,平均地径0.5 cm,分别是春播苗的1.33倍和1.43倍。因此,花梨木进行播种育苗采用温水浸种和冬季播种,苗木的生长要好于春播苗。为今后花梨木的播种育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分析了漆树裸根苗与容器苗造林的造林质量。结果表明,容器苗的成活率、苗高、地径均与裸根苗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容器苗的各项指标均高于裸根苗。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在造林时应采用容器苗造林,可以大大提高造林质量,保证成活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采用营养袋苗、裸根苗及直播造林试验对照调查,结果显示营养袋苗的造林成活率、保存率、高生长量均高于直播苗和裸根苗,各项指标由高到低的排序是完全一致,在荒山造林实践中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以优树种子为材料,进行播种育苗试验的结果表明:秋播效果优于春播,收集种子后混沙撒播效果最好,出苗率90%以上。以5株优势木对比法为依据,确定了钻天柳优树选择标准为:胸径、树高及单株材积分别大于5株优势木平均值的1.1、1.12及1.29倍。  相似文献   

12.
黄枝润楠种子育苗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正交试验设计L9(34)研究不同基质(A)、不同消毒药物(B)及不同基肥(C)对黄枝润楠种子播种育苗成活率、苗高、地径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黄枝润楠种子育苗使用林地表土∶生树皮∶泥炭为5∶3∶2基质(A1)+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消毒药物(B1)+硫酸钾复合肥(含N15%,P15%,K15%)作基肥(C1),即A1B1C1组合效果最佳,平均成活率达90.6%、平均苗达22.8cm、平均地径达3.2mm。  相似文献   

13.
云南高氏甜龙竹苗木质量分级及造林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保障高氏甜龙竹(商品名)苗木质量,提高造林效果,在昆明市嵩明县、富民县,保山市昌宁县,玉溪市元江县开展了播种育苗和扦插育苗试验,以苗高、地径为分级指标研究了高氏甜龙竹1年生苗的分级标准。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苗木的分级标准具有一定差异,其中富民县和元江县对Ⅰ级苗的要求较高,富民县Ⅰ级播种苗要求苗高≥8.31 m、地径≥4.63 cm,元江县Ⅰ级扦插苗要求苗高≥6.55 m、地径≥3.67 cm。高氏甜龙竹不同育苗方式,其苗木生长状况存在差异,表现为播种苗的各项生长指标均好于扦插苗,特别是根系的生长状况和每丛株数,播种苗的平均根系数量、根系总质量、每丛株数分别是扦插苗的7.07倍、7.13倍和6.69倍,表明播种苗以后的生长潜力更大。不同等级的高氏甜龙竹苗木的造林效果,无论是播种苗还是扦插苗,Ⅰ级苗的造林成活率均达到100%,Ⅱ级苗的造林成活率也可达到95%以上,Ⅲ级苗的造林成活率均低于82%。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黧蒴栲苗木质量和造林成活率,利用随机区组设计开展了黧蒴栲芽苗截根移栽、截根苗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黧蒴栲芽苗截根处理对苗高、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叶干重、茎枝干重、根器官干重有极显著影响,对苗木地径、一级侧根长度有显著影响.芽苗截根处理后苗木高度增加17.51%、地径增加13.72%.不同剪叶处理方式对黧蒴栲苗木造林成活率有极显著影响,芽苗截根苗造林以剪叶75%效果最好,造林成活率达95.86%,而未剪叶苗造林成活率为57.69%;应用芽苗截根苗造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17.0%~24.0%,增加当年树高、地径生长量分别为18.22%、15.44%.  相似文献   

15.
南方红豆杉不同育苗方式苗木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不同的试验设计,进行不同播种方法、播种时间及遮荫等措施对南方红豆杉苗木生长及质量的影响研究。试验表明:点播苗木平均单株生物量分别比条播和撒播增加67%和229%,高度分别比条播和撒播增加18%和49%;而且播种育苗宜选在2月15日左右。100%遮荫的苗高、地径和冠幅分别是75%遮荫的1 36倍、1 18倍和1 09倍,分别是50%遮荫的1 49倍、1 32倍和1 11倍。  相似文献   

16.
播种密度及遮荫度对草珊瑚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福建省三明市岩前林业站苗圃开展不同种植密度、不同遮荫度条件下的草珊瑚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密度、不同遮荫度对草珊瑚幼苗的苗高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对地径、根系长度、根系数量影响均达显著水平(P<0.05)。以播种密度120株.m-2、遮荫度75%条件下,草珊瑚平均苗高、地径、根长以及根数均为最优。  相似文献   

17.
杜英播种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种子直播育苗和芽苗移栽育苗的方法,进行杜英播种育苗试验,结果表明:芽苗移栽育苗,其1年生苗木平均苗高和地径分别比种子直播育苗大30%和125%,每株苗木平均侧根数多92 5%,出圃移栽成活率高11%。移栽1a后,苗木年平均抽高和平均地径分别比种子直播苗大186%和72%。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一年生木荷容器苗和裸根苗在不同造林地类型上造林,比较造林效果。结果表明:木荷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在不同的造林地类型中均明显优于裸根苗。木荷容器苗造林树高生长和地径在不同的造林地类型中均明显优于裸根苗,并且差异显著。不同的造林地类型中,采伐迹地的成活率、保存率、树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最好,其次为林冠下,再次为生物防火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