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品种牛IGF-I基因5′调控区序列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134头牛IGF-I基因5′调控区的多态性。结果表明,在外显子1上游510bp处检测到一个C→T的碱基突变,有两个等位基因和三种基因型。统计结果发现,在夏洛莱牛和草原红牛群体中等位基因A占优势,但是在利木赞牛群体中却是等位基因B占优势,西门塔尔牛群体中两种等位基因的比例相对平均。AB基因型在4个群体中均为优势基因型。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草原红牛群体处于非平衡状态(P﹤0.05)。为今后对牛的肉质性状研究打下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牦牛MSTN基因内含子Ⅱ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PCR-SSCP技术研究了5个牦牛群体共计401头个体的MSTN基因第2内含子的多态性.结果表明:牦牛MSTN基因第2内含子存在多态性,测序发现该片段第192 bp处有一个A 到G的单碱基突变.所检测的5个牦牛群体中,除新疆巴州牦牛群体未检测到AA基因型,其他4个群体中均发现AA、AB和BB 3种基因型,大通牦牛、甘南牦牛、青海高原牦牛群体中均以BB型为优势基因型,而天祝白牦牛和新疆巴州牦牛则以AB为优势基因型.不同牦牛群体中均检测到A,B两个等位基因,并且B基因频率均高于A基因频率,B等位基因为各牦牛群体中的优势等位基因.各群体经过χ~2检验,在该基因座上,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高原牦牛3个群体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大通牦牛、新疆巴州牦牛两个群体处于不平衡状态(P<0.05).分析了5个牦牛群体的遗传结构,发现大通牦牛的基因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等均最低,分别为:0.171,1.207,0.157;而天祝白牦牛的基因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等均最高,分别为:0.490,1.961,0.370;新疆巴州牦牛的基因杂合度、有效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等均略低于天祝白牦牛.  相似文献   

3.
旨在研究中国西门塔尔牛CACNA2D1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与屠宰性状的关系。本试验与所采用的传统的PCR-SSCP或者PCR-RFLP技术不同,首次借助高通量SNP芯片技术在136头中国西门塔尔牛群体中对CACNA2D1基因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西门塔尔牛CACNA2D1基因上总计发现12个有效SNP位点,其中4个位点Ho、He和PIC值较低属于中低度多态,8个位点属于高度多态。卡方适合性检验表明,10个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各位点遗传变异与屠宰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显示,位点1不同基因型个体在肉色性状方面差异显著(P<0.05),位点2不同基因型个体在大腿肉厚方面差异显著(P<0.05),位点3不同基因型个体在胴体重、屠宰率、眼肌面积和大腿肉厚几个重要屠宰性状差异显著(P<0.05),在肉色性状达到了差异极显著(P<0.01)。位点3杂合子AB基因型为优势基因型,其他位点AA为优势基因型。本研究表明,CACNA2D1基因可以作为中国西门塔尔牛部分屠宰性状候选基因,尤其是位点3可以作为中国西门塔尔牛屠宰性状的重要潜在分子标记,从而为中国西门塔尔牛现代育种提供一定...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甘肃河西的临泽、甘州、凉州、金昌、高台5个地区西门塔尔杂交类群NGB基因第4外显子的遗传多态性及其变异特征,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283头西门塔尔杂交类群NGB基因第4外显子和部分内含子的多态性,并对群体内各等位基因进行了测序。结果显示:5个地区西门塔尔杂交类群共检测出5个等位基因(A、B、C、D、E),表现为6种基因型(AA、BB、AB、AC、AD、AE)。5个地区西门塔尔杂交类群均能检测到AA、BB、AB 3种基因型,且甘州、凉州、高台西门塔尔杂交类群还分别检测到AC、AD、AE 3种基因型。A等位基因频率在5个群体中最高,为优势等位基因。对不同SSCP带型的对应片段进行测序分析,共发现5个核苷酸突变位点(31 bp C→T、68 bp G→C和G→A、129 bp A→G、207 bp C→T),5处突变中仅第207 bp处单核苷酸突变落在外显子区域,其余均落在内含子区域,但均未导致氨基酸发生改变。χ2检验结果显示,5个地区西门塔尔杂交类群在第207 bp处单核苷酸突变位点上仅凉州、金昌西门塔尔杂交类群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临泽、甘州、凉州、金昌、高台西门塔尔杂交类群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58 2,0.383 9,0.427 9,0.368 2,0.394 7,均属于中度多态(0.25PIC0.5)。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门塔尔牛SCD1基因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Illumina HD SNP技术对484头中国西门塔尔牛SCD1基因的遗传变异及其与部分肉质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中存在7个SCD1基因的SNP位点.SCD1基因第4内含子存在A8605G、A9229G与A10050C 3个SNP位点;第5内含子存在1个SNP位点A12304G;3' UTR区存在A13655G、C14790T与A15565G 3个位点.A8605G位点的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频率为0.748,其他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在0.4 ~0.6之间.x2检验结果显示,SCD1基因的所有SNPs均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P>0.05).SCD1基因的7个SNPs位点全部为中度多态,杂合度和有效等位基因数均较高.SCD1基因SNP多态性与肉质性状的关联分析表明,SCD1基因对肌内脂肪含量、剪切力、大理石花纹等级和脂肪颜色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作为改善牛肉质量进行标记辅助选择的重要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6.
牦牛IGF2内含子的遗传多态性及其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牦牛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2,IGF2)基因内含子2,7,8的多态性,并分析其对体重、体高、胸围和体斜长的遗传效应.用BioEdit软件对牛、羊、人、猪等相关序列同源性比对以后,主要依据牛(NW-001494548)DNA序列设计3对引物.结果在intron7和intron8引物扩增的片段上发现多态性,并对纯合子进行测序,发现intron7引物扩增片段91位存在C→T转换,intron8引物扩增片段存在330位G→C和358位A→G转换,且在该两对引物扩增产物均检测到3种基因型(AA、AB、BB).统计结果表明,intron7的3种基因型在大通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和新疆巴州牦牛群体中的分布处于平衡状态,而在甘南牦牛和天祝白牦牛群体中则处于极端不平衡状态.intron8的3种基因型仅在新疆牦牛群体中处于不平衡状态,最小二乘分析结果表明,AA和AB基因型同BB基因型相比有较大体重(P<0.01),但在体高、体长和胸围性状上AA与BB基因型均不显著,说明IGF2基因有不赖于骨骼增长而增加体重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测序和PCR-RFLP的方法,分析了MSTN基因启动子区在7个品种绵羊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表明:存在2个SNP位点(-959T/C,-784G/A),表现为6种基因型(TT、TC、CC、GG、GA、AA),在-959T/C位点中,国外肉用绵羊品种陶赛特、德国肉用美利奴及我区的巴士拜羊,TT为优势基因型,地方品种绵羊巴音布鲁克羊、多浪羊和阿勒泰羊在该位点中CC为优势基因型,经χ2检验,其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群体遗传多态性分析表明,这6个绵羊品种中群体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处于0.25~0.50之间,为中度多态,特克赛尔羊在该位点未发生突变。在-784G/A位点中,除陶赛特与特克赛尔羊在该位点未发生突变,其他5个品种绵羊优势等位基因均为G等位基因。经χ2检验后,其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群体遗传多态性分析表明,多浪羊、巴士拜羊和巴音布鲁克羊的群体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处于0.25~0.50之间,为中度多态,而阿勒泰羊和德国肉用美利奴的群体多态信息含量(PIC)小于0.25,为低度多态。  相似文献   

8.
西门塔尔X鲁西黄牛的杂交群体属于优良的乳肉兼用品种,为探讨其部分经济性状的标记进行早期育种,提高产业利润,此研究以组织蛋白酶B基因(Cathepsin B,CTSB)基因为胴体和生长性状的候选基因,利用PCR-RFLP方法对174头西门塔尔X鲁西黄牛CTSB内含子6的进行多态性检测,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的群体遗传结构,应用SAS9.2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线性模型,对不同基因型与牛4个胴体和生长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CTSB基因第6内含子的T5357C突变在群体中处于哈代温伯格平衡状态;且基因型值与日增重和净肉重两个性状呈显著相关(P<0.05),其中AA型的日增重和净肉重显著高于AB,BB型。上述结果为T5357C突变作为潜在的肉牛胴体和生长性状的分子标记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与动物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联系.为了探讨IGFBP-3基因作为绵羊屠宰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结合测序方法检测592只甘肃高山细毛羊IGFBP-3基因的变异特征,并分析核苷酸变异与屠宰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绵羊IGFBP-3第4外显子区检测到1个单核苷酸变异位点(g.87 A>C),A和B 2个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56.76%,43.24%),表现为AA、AB和BB 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29.73%,54.05%,16.22%),并且所研究的群体在该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肃高山细毛羊IGFBP-3基因g.87 A>C处的变异对宰前活质量、热胴体质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眼肌面积、GR值、嫩度有显著影响(P<0.05).表明等位基因B的绵羊群体具有更高的屠宰率,可以作为甘肃高山细毛羊屠宰性状选育的分子标记用于生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0.
应用特异PCR技术检测了猪糖皮质激素受体(GR)基因内含子7长度多态性,并分析其与脂肪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凉伞猪、龙潭猪群体中GR基因内含子7长度多态性发现有A和B两个等位基因存在,该两种等位基因A/B频率在两个群体中分别为0.2286/0.7714和0.2008/0.7992。B等位基因是群体中的优势等位基因,该基因座在两群体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建立混合模型方程组分析该长度多态对猪脂肪性状的效应,结果显示,猪GR基因内含子7长度多态的不同基因型与肌内脂肪、肩部膘厚、腰部膘厚、6~7肋膘厚、板油质量等性状显著相关(P<0.05)。表明猪GR基因内含子7长度多态对猪脂肪沉积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