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测定40%三苯基氢氧化锡SC叶面喷雾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40%三苯基氢氧化锡SC对马铃薯晚疫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有效剂量825~975g·hm-2.防效达75.39%~77.94%,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75%百菌清WP,生产中可以选用该药剂与其他药荆交替轮换应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马铃薯生育期喷施不同药剂进行晚疫病防治效果分析,结果表明:在庄浪县东北部高寒阴湿区,喷施30%甲霜灵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液和2.4%复硝酚钠·萘乙酸悬浮剂1 500倍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和增产效果均优于其余供试药剂,防效为85.64%,可使马铃薯产量达到36 957.58 kg/hm2,较对照增产18.82%。  相似文献   

3.
为了验证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本研究选用4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次施药后,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47%烯酰·唑嘧菌悬浮剂的防效分别为96.48%、96.43、96.30%,较250 g/L嘧菌酯悬浮剂(85.59%)高,但防治效果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5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最佳药剂,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对10%氰霜唑悬浮剂、50%氟啶胺悬浮剂、44%霜脲氰·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和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等5种药剂叶面喷雾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效果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氟啶胺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最好, 3次施药后的平均防效为81.19%,较对照增产8.11%;其次是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3次施药后的平均防效为75.98%,较对照增产6.23%;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3次施药后的平均防效为70.04%,较对照增产6.17%.生产上可选用这3种药剂交替使用来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相似文献   

5.
为了掌握适合在庄浪县范围内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最佳药剂种类,进行了5种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喷施250 g/L嘧菌酯悬浮剂375 g/hm2的处理防效最好,增产幅度最大,分别为84.8%、16.79%。因此,建议在庄浪县马铃薯生产中用250 g/L嘧菌酯悬浮剂喷雾防治晚疫病。  相似文献   

6.
2014—2015年,在保山市隆阳区试验基地,进行了马铃薯晚疫病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马铃薯苗期和现蕾期、晚疫病始见期施用25%嘧菌酯悬浮剂2次,用药量450 mL/hm~2,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可达80.4%,可作为马铃薯晚疫病常发区主要防治药剂使用。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晚疫病是影响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高寒山区马铃薯生产的最大障碍因素,常年发生较重,2020年进行了687.5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初期,使用687.5g/L氟菌·霜霉威SC5.3~6.7g/666.7m~2兑水45L/666.7m~2叶面喷雾间隔7d喷施1次,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效可达76.1%~81.9%,68%精甲霜·锰锌WP叶面喷雾间隔7d喷施1次,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效可达74.5%,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马铃薯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试验明确试验药剂益唯哚(660克/升氟嘧菌酯?百菌清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与丹彤混用的增效作用,以及对作物的安全性影响,为生产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益唯哚与丹彤为试验药剂,采取不同施用次数、不同施用组合设计处理并随机区组排列,调查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作物的产量影响和安全性。【结果】于马铃薯晚疫病零星发生期用益唯哚1200mL/hm2兑水喷施1次平均防效达61.39%,折合亩产达1917.63Kg;间隔10天连续喷施益唯哚1200mL/hm22次平均防效达71.11%,折合亩产达2008.77Kg;用益唯哚1200mL/hm2+丹彤1200mL/hm2兑水喷施1次平均防效达64.12%,折合亩产达2054.36Kg;间隔10天连续喷施益唯哚1200mL/hm2+丹彤1200mL/hm22次,平均防效达76.55%,折合亩产达2654.66Kg。【结论】间隔10天连续喷施2次益唯哚1200mL/hm2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良好,混用丹彤1200mL/hm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防治效果,马铃薯的产量及商品性也有一定提高。两种药剂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9.
添加飞防助剂对无人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飞防助剂对无人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在大疆无人机(MG-1P)喷施40%氟啶胺·烯酰吗啉悬浮剂防治过程中分别添加激健和倍倍加两种助剂,测定喷洒作业质量指标和防效。结果表明,使用植保无人机的防治效果优于使用常规喷雾器的防治效果,无人机添加飞防助剂激健的雾滴覆盖密度、分布均匀度、喷雾沉积率和对晚疫病的防效均高于添加飞防助剂倍倍加和不添加飞防助剂处理。  相似文献   

10.
7种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杀菌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药效试验得出,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以68.75%银法利悬浮剂和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防效最好,可在生产中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假单孢菌20#-5菌株对致病疫霉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不同浓度的发酵液对致病疫霉生长影响的检测和对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试验,发现假单孢菌20#-5菌株对致病疫霉的抑菌机制主要是抑制菌丝的生长及孢子的萌发,2.86%的发酵液的抑制率可达60%以上,高浓度的发酵液对病菌菌丝的生长起抑制而非杀死作用。通过离体叶片试验和盆钵试验,发现此菌株发酵液的主要成分对作物主要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双东  曹克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4):11376-11378
[目的]研究枯草芽孢杆菌EB-28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抑菌作用及防治效果。[方法]制备EB-28发酵液、菌悬液及无菌体培养液。研究EB-28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落生长的影响,EB-28无菌体培养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EB-28菌悬液及无菌体培养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作用,并通过离体叶片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EB-28菌株菌悬液及无菌体培养液对马铃薯晚疫痛的防治作用。[结果]EB-28无菌体培养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游动孢子释放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了91.26%,但对晚疫病菌菌丝生长没有抑制作用。盆栽试验中,EB-28菌悬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达到74.22%,显著高于离体叶片试验中的55.68%;其无菌体培养液的防效分别为61.80%、60.54%。[结论]为EB-28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对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悬浮剂(suspension concentrate,SC)并确定其在田间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叶盘法测定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的不同配比混合物对致病疫霉的毒力并根据Wadley公式计算增效系数,选择具有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采用流点法、黏度曲线法确定润湿分散剂,通过“湿法”研磨工艺加工不同助剂含量的样品,调节样品的流变学特性,逐步优化配方;确定最终配方后,采用“湿法”研磨工艺加工悬浮剂样品,测定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以10﹕1和1﹕4混合时对致病疫霉毒力表现增效,增效系数分别为1.56和1.66;40%氟菌•唑醚悬浮剂的最佳配方为:氟吡菌胺≥8%、吡唑醚菌酯≥32%、1%Terwet1004、2%Tersperse2700、2%Morwet D425、0.5%硅酸镁铝、4%乙二醇、3%SAG630、水≤47.5%;在用量为480、360、288 g a.i./hm2时,40%氟菌•唑醚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分别为94.38%、92.20%、88.22%。【结论】氟吡菌胺和吡唑醚菌酯混配使用对致病疫霉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力增效作用;按照选定的配方加工成的40%氟菌•唑醚悬浮剂样品粒径小,悬浮率高,贮存稳定,在田间条件下对马铃薯晚疫病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霜脲氰、烯酰吗啉、精甲霜灵、氟啶胺和双炔酰菌胺对番茄晚疫病菌的抑菌作用及其田间防效,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番茄晚疫病菌的室内毒力,并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均对番茄晚疫病菌表现出很强的抑菌活性;72%霜脲氰·锰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68%精甲霜灵·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1 224 g/hm2、500 g/L氟啶胺悬浮剂200 g/hm2和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50 g/hm2对番茄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均80%。霜脲氰、烯酰吗啉、精甲霜灵、氟啶胺和双炔酰菌胺仍可用于番茄晚疫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李丽艳  蒋继志  郭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671-14672,14675
[目的]筛选获得显著拮抗致病疫霉的细菌菌株,为深入开发利用拮抗细菌抑制致病疫霉并控制马铃薯晚疫病提供依据。[方法]用平板对峙法和滤纸片法测定61株细菌活体、发酵液及菌液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并进一步测定了SR13-2菌株的诱导抗病作用。[结果]供试的61株细菌活体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达到60%以上的有24株,其中HT-6菌株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率达到了89.92%;但所有供试菌株的发酵液均无显著抑菌作用,而大部分菌株菌液的抑菌作用却明显高于活体菌株,其中以S34-1菌株的抑菌作用最强,抑菌率为91.50%;同时发现SR13-2菌株的菌液具有显著的诱导抗病作用,保护率可达60%。[结论]拮抗菌株S34-1和SR13-2的活体与发酵液的抑菌作用之间无相关性,而菌液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马铃薯晚疫病菌抗药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常用杀菌剂产生抗药性,降低了化学防治晚疫病的效果,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药剂及晚疫病菌抗药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建议生产上应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的杀菌剂,应与其它无交互抗性的药剂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以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Ninety isolates collected from five different provinces and cities (Hebei, Yunan, Sichuan,Chongqing, Inner Mongolia ) during 1997 -1998 were tested with potato clones possessed 8 dominant mono-genes R1, R3, R4, R6, R7, R9, R10, R11 and the combination of R1-R4 of the international late blight dif-ferential host. It concluded that: (1) in the 90 isolates tested 21 different races were detected, of which the 1.3. 4. 7. 9. 10. 11 was very common with frequency of 32.2%, followed by 1. 3. 4. 6. 7. 9. 10. 11 and 3.4. 7. 9. 11 with frequency of 10.0%; (2) all tested resistant genes were compatible to the virulent gene of iso-lates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assayed,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virulent genes were very common in thetested population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20%上格千金(氰氟草脂可分散油悬浮剂)防除直播水稻田禾本科杂草的效果和使用剂量,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设6组处理,每组4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20%上格千金对水稻直播田稗草、千金子的防效试验。[结果]20%上格千金对稗草和千金子为主的水稻直播田禾本科杂草防除效果良好。当用量为375~525ml/hm^2时,药后25d平均株防效为89.3%~99.0%,45d平均株防效为89.2%-99.0%,平均鲜重防效为89.1%-99.1%,速效性、持效性好。[结论]20%上格千金防除水稻直播田禾本科杂草的经济有效用量为375~525ml/hm^2。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不同浸提剂的大蒜根浸提液对番茄晚疫病病菌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浸提剂的大蒜根浸提液对番茄晚疫病菌均有一定的化感作用。大蒜根乙酸乙酯和乙醇浸提液各浓度均表现为化感抑制作用,但是对于大蒜根水浸提液来说,高浓度表现的为化感抑制作用,低浓度表现为化感促进作用,3种浸提液中化感抑制效果最强的是乙酸乙酯,抑制率达到50.00%,其次是乙醇浸提液,为34.29%,最弱是水浸提液,为29.12%。不同浸提剂的大蒜根浸提液70%浓度处理为化感抑制作用临界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 8个分别含有单显性基因R1、R3、R4、R6、R7、R9、R10、R11及其不同组合的复合基因鉴别寄主 ,对1997~ 1998年采自河北、云南、四川、重庆和内蒙古等地的 90个马铃薯晚疫病菌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测定。结果表明 ,90个菌株中有 2 1个生理小种。发生最普遍的小种为 1.3.4 .7.9.10 .11,发生频率为 32 .2 % ;其次较普遍的小种还有 1.3.4 .6 .7.9.10 .11和 3.4 .7.9.11,发生频率均为 10 .0 %。参加测试的抗性基因全部都能被被测菌株的毒力基因克服 ,说明被测晚疫病菌群体中的毒力基因存在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