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冬小麦夏玉米高产田群体结构参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物叶层光能截获量除受群体叶面积影响外,还与叶倾角有关。当作物叶层光能截获量相同时,叶倾角大的作物品种,群体叶面积大;叶倾角小的作物品种,群体叶面积小。黄淮海平原高产麦田,可采用3种不同的栽培技术一精播高产栽培、传统高产栽培和晚播独秆栽培。不同栽培技术麦田的播种期、播种量和水肥管理不同,群体结构和产量构成不同。  相似文献   

2.
作物群体几何性状用叶倾角和叶方位角表示。叶倾角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作物品种的遗传特性,受种植方式的影响较小。叶倾角大的作物品种,群体叶面积大;叶倾角小的作物品种,群体叶面积小。叶方位角的分布主要受种植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物群体几何性状用叶倾角和叶方位角表示,叶倾角的大小主要决定于作物品种的遗传特性,种植方式的影响较小,叶倾角大的作物品种,群体叶面积大,叶倾角小的作物品种,群体叶面积小。叶方位角的分布主要受种植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调控机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解决农业淡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水氮调控作物叶片和群体耗水过程、根系调控提高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和遗传改良提升作物水分利用效率3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并提出华北粮食作物生产中通过上述3个方面提升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提升华北严重缺水区主要作物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供参考。主要包括:1)通过调控有限灌溉农田水分的时空分布,优化地上、地下干物质形成、分配,提高单位农田耗水的生产效率,是充分发挥农田节水潜力的一个重要途径;2)在华北对于压实严重且影响作物生长的土壤上,研究深耕深松结合轮作制度改良上层和下层土壤压实,促进根系生长,对改善长期大型机械耕种可能对作物产生的不利影响有重要意义;3)华北主要作物冬小麦和夏玉米通过品种更新来实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的幅度在减小,急需通过高水效品种选育突破,降低品种的生理需水量,实现进一步增产节水目标。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时相和多角度光谱信息的作物株型遥感识别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物群体具有一定的冠层几何结构(株型),对于不同株型的品种,在相同的叶面积指数时冠层反射光谱往往不同,使得利用冠层反射光谱来反演叶面积指数等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参数时存在不同株型产生的误差,该文定量研究了不同叶面积指数条件下,作物株型对冠层反射光谱的影响,并提出运用波长800 nm处起身期的冠层反射光谱与该波长处拔节期和起身期冠层反射光谱的比值,可以初步实现高密度披散型品种、低密度披散型品种、高密度中间型品种、低密度中间型品种、高密度直立型品种和低密度直立型品种的遥感识别,结合一定条件下选取的15°、30°和45°观测天顶角下,与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波长)处的二向反射冠层反射光谱数值大小进行结合,可以初步实现作物株型的遥感识别。  相似文献   

6.
春小麦三种种植方式的群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考虑作物群体内光能分布和单叶同化强度的影响,计算群体光合量的方法中,群体结构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基础。本试验采用罗斯(Pocc)方法测定了撒播、等行距条播、宽窄行条播,三种不同种植方式春小麦的群体结构。结果表明:叶面积按倾角分布的规律受种植方式的影响不大。对星红五号春小麦品种,倾角为30°—90°的叶片面积占总叶面积的80%以上;从株顶往下,直立叶减少,平伸叶增加。三种不同种植方式小麦群体,叶面积按方位的分布都表现出不均匀,其中以宽窄行条播群体不均匀性最明显,等行距条播群体次之,撒播群体最不显著。叶面积在各方位上分布的情况是:均以偏南方位较多;朝向行间,尤其以朝向宽行间的较多(仅在本试验行向下)。这种规律可解释为:由于太阳视轨道和种植方式不同,形成群体内太阳辐射能各向不均一,以及作物具有向光性所致。  相似文献   

7.
作物的光合生产及实际产量模拟模式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农业气象角度,建立了不同作物群体的光合生产模式,并对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实际产量进行摸拟,计算了各小时以及逐日逐旬的生长量。该方法对于作物生长的计算机模拟是一种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8.
美国关于免耕和轮作周期对侵蚀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传统耕作相比 ,免耕可减轻土壤侵蚀、提高燃料利用率和劳动效率 ,并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和碳的流失 ,但会一定程度地降低作物产量。所以很多农民不愿采用免耕。不同作物品种间轮作可提高作物产量 ,防止病虫害。免耕与作物轮作科学地相结合 ,既能保护环境、防止土壤侵蚀 ,又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产量 ,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采用免耕措施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覆膜滴灌棉田蒸散量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综合考虑影响作物蒸散量的土壤、作物、大气3方面因子,结合新疆滴灌棉田覆膜栽培的生产实际,设计了不同覆盖度和品种试验,以Penman-Montieth方程估算参考作物蒸散量,确定了不同覆盖度及品种条件下的作物系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覆膜滴灌棉田蒸散量较为准确地估计。试验结果认为覆膜滴灌棉田全生育期蒸散量在540~620 mm之间,全生育期蒸散量和作物系数都随着覆盖度的增加而减小,叶面积指数与日蒸散量及作物系数关系密切,品种间由于品种特性的差异而引起的叶面积指数变化,最终导致了品种间作物系数Kc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日光温室黄瓜群体结构参数及群体内辐射分布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作物群体结构与环境要素的关系,观测了日光温室内黄瓜不同生育时期的群体结构参数和群体内太阳总辐射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发现叶面积指数、叶面积密度、叶倾角、叶方位角等结构要素在不同生育时期有明显的变化:随生育的进展,叶面积指数稳定增加,叶面积密度生育前期明显上升、后期有所下降,最大叶面积密度所在高度随黄瓜生长逐渐上移;叶倾角分布主要以水平叶为主;叶方位角以偏南居多,偏北叶所占比例较少;不同黄瓜品种间叶方位角和叶倾角也存在差异。这些变化与差异对黄瓜群体的辐射分布有重要影响,也直接影响群体叶的光合速率,此结果可为建立黄瓜群体辐射分布模型进一步优化日光温室结构,建立日光温室内作物生长模型、环境调节控制策略等提供理论依据,另外,对植株的调控技术(如整枝打杈技术等)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物高效用水生理生态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提高作物对水分的高效利用是解决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本文从作物高效用水的品种差异、作物不同生育时期对水分的响应差异、气孔导度对作物叶片奢侈蒸腾的调控、不同抗旱类型作物在应对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策略差异等4个方面,主要对国内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根据本研究组多年研究结果,提出了3项作物高效用水的配套栽培技术,主要包括:1)调整种植结构,提高作物周年用水效率技术。利用作物及品种的用水特性、产量差、效率差,根据地下水压采目标,构建合理的作物种植结构与轮作方式,提高作物周年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太行山前高产区为例,冬小麦-夏谷子/春甘薯两年3熟制是一种产量、水分经济利用效率均较高的种植结构。2)活化播期,拓宽播种阈值,提高作物雨水利用效率技术。通过选用合适品种拓宽播期、等墒、找墒、保墒拓展利用土壤水分的时空范围、播量变量调节等,提高作物雨水利用效率。通过技术组装与配套,冬小麦只要在11月底之前播种,产量与常规种植没有显著差异。3)覆盖保墒,提高旱地作物高效用水技术。其中,小麦-玉米土下覆膜一膜两用丰产节水模式通过调节土壤温度、水分、盐分、抑制杂草等多项调控,显著提高了雨养农田作物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在环渤海低平原沧州地区,该技术模式在没有任何灌溉条件下的周年产量达15 910.20~16 965.90 kg·hm-2,比对照增产10.52%~41.44%。深入探讨作物高效用水的生理生态基础、进一步研发提高作物水分利用的新技术、统一作物高效用水的量化标准和充分利用非常规水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作物缺硫诊断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论述了不同作物对硫素的需求特性,缺硫反应,硫肥肥效以及相同作物不同品种间的需硫量差异。  相似文献   

13.
紫色土表层和聚土分层施氮的肥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应伟  陈实  张先婉 《土壤》1996,28(4):208-209
氮肥深施是提高氮肥肥效的一项有效措施,深施深度因作物种类、氮肥品种、土壤、降雨、耕作管理等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14.
不同作物对铬毒害耐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铬是一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土壤中过量的铬将抑制作物生长,降低产量;作物中累积的铬又通过食物链富集于人体。因此,铬对粮食、蔬菜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铬在农作物中的累积已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但不同作物对铬毒害耐性的研究尚少见报道。本文采用4种粮食作物(6个品种)、5种牧草和7种蔬菜作物(10个品种)为对象,分析比较作物耐铬性的差异,并从生理生化方面探讨作物耐铬性的实质,以探讨重金属铬的毒害机理。  相似文献   

15.
水稻群体物质生产的农业气候计算机模拟及最适季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为中籼稻“南京3736”。作物群体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资料从江苏徐州、兴化、南京和昆山1985年的大田试验获得。生育期资料从长江流域水稻气候生态试验(1985年)及江苏省水稻区域试验(1983—1985年)获得。同期气象资料从当地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60)Co-γ射线辐照对不同澳洲坚果品种种子的辐射效应,以经~(60)Co-γ射线辐照的4个澳洲坚果品种的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苗木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辐照剂量(0、40、100、200 Gy)对澳洲坚果不同品种辐照处理群体的辐射效应。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云澳57、云澳51、云澳58 3个品种的地径年均增长量均受到抑制,云澳41群体的地径年均增长量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群体(CK)相比,辐照处理增大了辐照群体地径的变异系数,增大了辐照群体内地径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及其极差,使株间变异更加丰富;通过比较澳洲坚果不同品种辐照群体与CK开花株数百分率和结实株数百分率,从云澳58和云澳41的辐照群体中筛选出4株性状优良的突变单株。本研究结果为今后利用~(60)Co-γ射线辐照诱变技术培育高产优质的澳洲坚果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作物次级群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于作物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研究的次级群体有近等基因系、导入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等。次级群体是用于QTL鉴定、精细定位、互作分析、图位克隆、品种改良等的良好材料。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次级群体是在相似的遗传背景下进行QTL分析,消除了大部分遗传背景的干扰和QTL之间的互作,提高了QTL分析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概述了作物次级群体库的构建及利用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基于次级群体理论发展起来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缓解华北地区设施菜田夏季休闲期氮素淋洗损失严重等问题,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结合高粱的生物学特征,选取晋杂12等6种北方常见高粱品种为供试品种,以常规填闲作物甜玉米为对照,筛选适宜作为北京设施菜田夏季填闲作物的高粱品种。结果表明,从生物量、根系及养分带走量等方面来看,晋杂12较其他品种均占优势,成熟期生物量为11.2 t·hm-2,0~45 cm总根长为299 m,作物地上部氮素带走量为139 kg N·hm-2,均显著高于常规填闲作物甜玉米,可以替代甜玉米推广使用。同时研究发现冀梁2号品种在尿素施用后土壤铵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可能是作物根系分泌的生物硝化抑制剂减缓了硝化过程。与甜玉米相比,高粱可能通过释放生物硝化抑制剂和根系在土壤剖面生物提氮共同起到减少氮素损失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作者于六十年代初、中期,在本院农场进行稻田轮作试验已注意到光能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再综观国内外和区内农业生产单位,也发现不同复种方式、不同作物品种和不同水肥管理,其光能利用、光能生产和作物产量是不同的。 2、从作者在六十、七十及八十年代分别进行了一些光能测定分析及参阅国内外资料看,目前光能尚未充分利用,作物高产潜力尚巨大。 3、无论什么地区,应因地制宜,在考虑其他措施的同时应注意光能的充分利用,方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茎秆作物抗倒伏生物力学评价研究及关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0,他引:18  
研究茎秆作物的生物力学性质可为相关作物机械化生产及产品深加工等作业装备提供设计参数,还能对茎秆作物优种筛选进行评价指标。该文在高秆、中秆和矮秆3个品种,4个不同生长期的小麦茎秆弯折性能试验,2个玉米品种灌浆高峰期弯折性能试验,2个高粱品种灌浆高峰期弯折性能试验,2个大豆品种结荚鼓粒期弯折性能试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了茎秆作物抗倒伏特性的生物力学评价指标研究及关联分析。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不同生长期惯性矩、弹性模量、抗弯刚度、抗弯强度等与弯折性能有关的各生物力学指标与抗倒性之间的关系,并以小麦茎秆为例对评价指标进行了权重数确定和检验。结果表明:茎秆作物不同品种茎秆生物力学性能指标中的弹性模量、抗弯折强度和惯性矩对倒伏的影响程度基本相当,抗弯刚度对倒伏影响较小。该结论为茎秆作物生物力学评价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