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日本的苹果     
日本的苹果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罗闰良明治时代,日本政府从海外(主要是美国)引进了大量苹果品种,用于栽培和作育种材料。本世纪30年代早期,日本首次选育出新品种,如今栽培的大多是国内培育的品种。1961年育成的富士,对日本苹果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0及1...  相似文献   

2.
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综述了富士在苹果品种构成中的作用。(1)以富士为亲本通过杂交育种,芽变选种及实生选种等途径,已选育出150多个新品种(系),其中不少品种已经成为主产国的主栽优良品种,著称21世纪苹果的富士为丰富世界苹果品种构成,发挥了巨大作用;(2)提出了富士苹果今后的研究趋势:以富士为亲本,与其它优良苹果品种杂交,进一步选育出适宜不同区域;抗逆性强等新品种,以富士为种质,进一选育出着色更好,果  相似文献   

3.
弘前富士是1995年由日本青森县杂交育成的最新富士品种,1997年开始在日本各地推广栽植,曾在日本东门市场上售出了比红富士苹果高15倍的价格。1999年从日本石川县引进江苏沛县试种,2001年开始结果,表现良好.在果农中引起轰动效应。2005年9月经江苏省科技厅专家组鉴定.认为该品种是金冠、红星等中熟品种的良好替代品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经过几年的引种试栽.弘前富士在江苏沛县表现出了许多其他品种所不具有的优良特点。  相似文献   

4.
短枝型苹果包括新红星、玫瑰红、五龙红、短枝富士和金冠系列短枝等苹果品种。短枝型品种树体矮小,适于密植,修剪简化,管理省工,具有萌芽率高、成枝力低、长枝少、成花易、结果早、丰产、稳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李玉斌 《河南农业》2019,(20):22-23
本文简要介绍富士苹果的来源、富士苹果在我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和选育情况,并简要介绍一些代表性品种特别是一些日本、欧洲、美国的富士苹果品种以及近10年我国选育的一些代表品种。通过梳理当前的富士苹果品种,了解其来源和关系,为科学种植富士苹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优良短枝型苹果品种惠民富士于1991年引入天水市,经过10a的栽培观察结果。该品种平均单果重270g,最大果重455g,全面着浓红色,成花容易,花序座果率91.57%,结果早,丰产性强,定植后第3年开花结果,第4年结果株率98.00%。平均单株产量13.0kg,折合产量16185.0kg/hm^2。  相似文献   

7.
魏生强  段晓军 《农友》2001,(4):12-13
珊夏(又称桑萨),是由日本和新西兰用嘎拉和“茜”杂交选育的优良早熟苹果品种。笔者1998年春引进接穗,高接在9年生矮化秦冠、富士、金冠上,1999年挂果。现将其生长表现介绍以下: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探讨10年生苹果短枝型品种的生长、结果特性,以便从综合经济性状方面选择适宜在省内外生产上推广应用的优良品种,我们自1980年开始对元帅、金冠、富士等系10多个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一、试验地基本情况试验设在我所试验地,土质为沙壤土,有轻度盐碱,肥力中等,土壤有机质低于1%,灌水方便。  相似文献   

9.
冕宁县苹果多是六,七十年代栽植的,其品种多是过时的老品种,存在着品质差,售价低的问题。我们从1995年起陆续引进了新红星,首红,宫崎短枝红富士,阿斯矮生,红津轻,富士2001年几个新品种进行观察试验,其中新红星,首红,宫崎短枝红富士,阿斯矮生等品种表现优异,完全可替代原有老品种。红津轻和富士2001正在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10.
富士苹果在甘肃大面积栽培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已成为主栽品种。而在具体的生产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采用常规修剪技术,主枝过多过粗、背上枝组过大交叉郁闭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富士苹果的产量和品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经过近五年的探索、实践,特提出如下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一、把好品种选择关 1.从成熟期上进行把关。苹果品种包括早熟、中熟、晚熟3个系列。早熟品种上市早,销价高,不耐贮;中熟品种往往赶双节(中秋节、国庆节)前销售,销售期集中,节前节后差价大;晚熟品种产量高,耐贮运,货架期长。目前可供选择的早熟品种主要有早捷、藤牧一号、萌等,中熟品种主要有美国8号、嘎啦、阿斯、意大利早红、红王浆、华冠、短枝华冠等,晚熟品种主要包括富士系普通型长富2号、岩富10号、秋富1号、乐乐富士等,短枝型有烟富6号、礼泉短富、宫崎短富等。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东北地区常见的3个苹果品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苹果在自然状态下的光合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3种品种苹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富士和寒富苹果衰老期较国光苹果出现较晚;3种品种苹果叶片的蒸腾速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富士苹果的蒸腾速率最高,寒富苹果的蒸腾速率最低。  相似文献   

13.
几个苹果品种的鲜食加工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苹果产业的发展,我国苹果栽培品种已由原来的单一鲜食品种转变为现在的鲜食加工品种并举的格局。苹果加工企业需求大量的适宜加工的高酸苹果原料,对苹果的品种品质特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苹果生产栽培中选用鲜食加工兼用品种,可有效地提高生产经济效益。因此,笔者对粉红女士、澳洲青苹、信浓红和富士苹果品种的鲜食和榨汁加工品质特性进行分析,以期为生产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红富士、红津轻、王林3个苹果品种的干周与枝量、长枝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3个品种的枝量与干周、长枝量与干周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红富士苹果授粉优化组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士苹果是由日本农林省园艺试验场以国光×元帅为亲本杂交育成的.1962年定名为"富士",我国于1983年进行推广栽培.该品种具有树势强、结果早、产量高、品质好、耐贮藏等优良特性,成为90年代砀山黄河故道地区重点推广栽培的苹果品种,栽培量很大.由于没有重视富士自交结实力低的问题,推广栽培时配置授粉树很少或根本没有配置授粉树.每年花期需花费大量的人力进行人工辅助授粉,给生产带来诸多不便.为了使红富士苹果充分表现出优良特性,解决生产中的困难,须配置授粉树.通过本试验,以期确定红富士苹果的最佳授粉品种,为配置授粉树和人工辅助授粉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云南农业》2012,(10):60
1苹果1.1品种属性苹果品种多,栽培面积、范围广。通常晚熟品种国光、印度、红富士、秦冠等较耐贮藏,元帅系、金冠(黄元帅)、嘎啦苹果的中熟品种次之。甜黄魁、祝、早生旭等早熟品种贮藏期12个月。1.2最佳贮藏指标①温度:0℃±0.5℃。②气体:O2浓度2%~3%,CO2浓度2%~3%,富士苹果伤害值CO2浓度应<2%。③湿度:85%  相似文献   

17.
"烟富6号"苹果是山东省烟台市果树研究所从惠民短枝富士中选出的一个优系,1995年通过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为丰富兰州地区苹果品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原果树研究所)于1999年从山东烟台将烟富6号苹果引人甘肃,经过7 a的试栽,该品种树冠紧凑,适于密植,果实果面光洁、色泽艳丽、果面着浓红色,肉质细、致密、脆、多汁,酸甜可口,丰产、耐贮,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优良短枝型品种.现将烟富6号苹果在兰州地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以优良短枝富士、福岛短枝富士及宫崎短枝富士品种为试材,研究分析了短枝红富士苹果花芽分化、开花坐果及果实品质形成的有关生理变化。结果表明,短枝红富士苹果的结果特性:(1)幼树短枝花芽和腋花芽数显著高于非短枝型品种长富2号;花芽分化期间内源激素ABA含量显著高于长富2号,而GA#-3、CTK含量则与长富2号差异不显著。(2)花序、花朵坐果率高,坐果期间子房IAA含量显著高于长富2号。相关测验表明,子房中IAA含量与坐果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树冠果实密度大,株产高,叶片光合作用速率显著高于长富2号。(3)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果肉硬度及乙醛、丙酮、醇类物质含量与长富2号无显著差异,酯类物质含量较低;果皮花青苷显著高于富士,与长富2号接近;果皮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富士苹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苹果品种(‘嘎拉’‘富士’‘瑞雪’)矮化密植的栽培表现,筛选适宜在陕西渭北地区进行矮化密植栽培的苹果品种。【方法】2015年采用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在田间定植‘嘎拉’‘富士’‘瑞雪’,2019-2020年连续2 a对其生长习性、果实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调查并比较。【结果】在植株生长方面,‘嘎拉’‘富士’较‘瑞雪’生长快、树势旺,‘瑞雪’短枝性强、矮化效果更好,更易于管理;在果实品质方面,‘瑞雪’综合品质最好,‘嘎拉’次之,‘富士’较差;在经济效益方面,‘嘎拉’‘富士’价格较低、供大于求,‘瑞雪’丰产性好、售价较高、市场竞争力强。【结论】苹果旱作矮化栽培模式在渭北旱塬地区表现良好,适宜推广应用。在旱作矮化栽培模式中,‘嘎拉’‘富士’表现稳定,可以继续作为主栽品种进行推广,‘瑞雪’营养生长矮化效果最好、品质最优、效益较高,建议进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一)苹果新品种华富1985年,在苹果品种富士开花期,于小孢子发育单核期,将富士花药接种在培养基中培养。1986年春季将花药培养试管苗移栽到育种圃,同时嫩梢高接在国光树上。1993年富士花药培养植株开花结果,选出优良单株,最终选育成苹果新品种,该品种于2003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