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北京喇叭沟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该文以北京喇叭沟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对其森林景观特征及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喇叭沟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为主体,但因人为破坏等原因。灌木林和非林地景观类型亦占重要的位置,保护区的3个功能区中,核心区景观破碎化程度低,缓冲区景观破碎化程度相对较高,试验区内景观破碎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2.
茂兰森林景观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茂兰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对其森林景观特征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茂兰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整体现状良好,但因自然干扰及人类活动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灌木林和非林地景观类型增加,在保护区的3个功能区中,核心区与缓冲区景观破碎化程度低,试验区内景观破碎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3.
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土高原子午岭1∶25000植被图为基础,利用GIS手段和缓冲区分析技术,研究了人类活动对子午岭森林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子午岭森林景观以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林、山杨(Populusdavidiana)林为主体,但因人为破坏等原因,灌木林和非林地景观类型亦占较重要地位。人类活动的强弱与景观破碎化有一定的相关性,人类作用强的地区平均斑块面积较小,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人类作用弱的地区斑块面积较大,破碎化程度较低。人为干扰增加了景观的异质性,从而使森林景观多样性增加,优势度指数下降,均匀度指数增加,破碎度指数增加。表明人类活动是导致子午岭森林景观破碎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结构定量分析软件计算景观指数,采用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数、分维数、破碎化和均匀度等景观指数分析龙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阔叶林、松林和竹林是保护区主要景观;各类景观的面积、周长、斑块数分布极不均衡;阔叶林景观的斑块形状最为复杂,破碎化程度和斑块分离度水平都较低,而非林地...  相似文献   

5.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被变化及破碎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分析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 a间的森林动态变化和景观破碎化状况.本文以1988年的TM和2002年的ETM+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以Erdas Imagine为图像信息处理工具,并应用ARCGIS和FRAGSTATS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状况进行分析,获得森林覆被变化信息及景观指数信息.结果表明:桦木林、太白红杉林、灌丛草甸、非林地的面积比重有所降低,其中桦木林面积比重变化幅度最大(54~34.5);栎林、巴山冷杉林和针阔叶混交林面积比重都有所增加;研究时期内,保护区的斑块总数由3 822增加到6 691(增加了75.1),森林平均斑块面积(MPS)由1988年的14.7 hm2降低到2000年的8.4 hm2,斑块密度(PD)迅速增加(6.8增加到12),这表明保护区的景观开始呈现出破碎化的倾向.本文认为森林管理者应该在对保护区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努力提高区域森林质量及景观多样性,使森林空间格局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区域森林景观破碎化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盆地丘陵区(仁寿县和营山县)和川西地区(道孚县)典型区域的林相图和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林分起源和林种分析,研究了森林景观破碎化特征,针对不同区域景观破碎化的现状,提出了不同区域森林经营的具体措施。结果表明,不同区域林业用地类型的破碎化和主要植被的破碎化差异均显著;由于人为活动干扰,森林破碎化总体上表现为盆中和盆周地区显著高于川西地区;对人类活动的合理调控与管理有利于森林景观恢复与景观安全格局的维持。  相似文献   

7.
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及破碎化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基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林业基本图(1∶10 000),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数等角度对景观格局和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其它硬阔林、马尾松林和格氏栲保存的较为完整,旱地的破碎化程度最高;从总体来说,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小,景观具有较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8.
廖芳均  何嘉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3,(12):1839-1841,1876
[目的]分析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为该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支持。[方法]以1∶10 000地形图、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实地补充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基于GIS平台和Fragstats软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景观指数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森林景观的格局和异质性进行分析。[结果]森林景观类型面积大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灌丛、针叶混交林、宜林地、落叶阔叶林和非林地。[结论]研究区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表明,保护区景观异质性较高,连通性较好,破碎化程度不明显,各景观组分的面积和比例分布极不均衡,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等少数几种组分在景观中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RS与GIS的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RS和GIS的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借助各种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定量分析,研究了1992-2006年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演变过程中,政策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992-2001年间,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破碎化程度加大;2001-2006年间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发生了相对较大的转变,破碎化程度得到缓解.5种城市森林景观类型中,生态公益林的变化最为合理,风景游憩林、生产经营林居中,附属林和道路林的变化最不合理.  相似文献   

10.
基于QuickBird卫星影像的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Fragstats,选取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维数、聚集度等指标,对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沈阳三环内城市森林斑块数为42 703个,森林面积101.24 km2;斑块数以附属林为主,占总数的65%,斑块面积以生态公益林最大,占总面积的47%;城市森林总体呈现斑块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附属林和道路林的破碎化程度高,分布分散,形状最为复杂;风景游憩林破碎化程度低,自然连接性和聚集度较好.沈阳城市森林整体景观多样性高,均匀度接近于1,优势度较小,表明斑块类型丰富,景观中优势类型不明显,异质性高.  相似文献   

11.
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图为基础,利用GIS软件将其数字化,并提取各植被景观斑块信息,从植被景观斑块的数量、面积和周长等方面对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景观及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灌丛是该保护区的3个主要景观类型;植被景观斑块数量、面积和周长的分布差异较大;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人工林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低,而暖性针叶林、农田、撂荒地和灌草丛景观的破碎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利用植被图,在GIS软件ARC/INFO支持下提取植被景观斑块信息,对植被景观斑块的面积,周长、斑块数及景观多样性等特征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从景观组分的面积,周长分布,斑块密度分析,马尾松林,中亚热带丘陵低山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是该保护区的主导景观类型;从斑块面积特征和周长特征分析,中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丘陵低山常绿阔叶林的破碎化程度最低,植被的保护较为完整;马尾松林的斑块数量多,孔隙度最大,对景观的形成有主要的影响;景观组分类型多样性的Shannon指数以类型斑块数最大,类型面积最小。  相似文献   

13.
北京喇叭沟门林区森林燃烧性及防火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该文根据北京市怀柔县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和森林分布状况 ,对森林和林区植被的易燃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选取了植物 (树种 )组成、郁闭度、林分年龄、森林类型、坡向、坡度、海拔高度等 7个林分因子作为燃烧性分量 .通过对各小班的燃烧性综合指标的计算、排序 ,划分了 5个森林燃烧性等级 .并在此基础上 ,对喇叭沟门乡进行了防火区划分 ,为制定自然保护区规划和开展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凉水自然保护区景观动态研究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该文采用航片判读转绘与GIS技术 ,运用景观指数方法 ,针对凉水自然保护区 3个时段的景观格局作了系统分析 .研究表明 ,凉水自然保护区在 2 0世纪 5 0— 90年代 ,景观格局发生较显著变化 ,基质———天然红松林面积在逐年减小 .2 0世纪 5 0— 70年代 ,7 88%的天然红松林转化为其他类型斑块 ;2 0世纪 70— 90年代 ,9 91%的天然红松林转化为其他类型斑块 ,并有斑块出现及消失现象发生 .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景观内斑块的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景观斑块数增加 ,斑块破碎化程度增加 ,各类斑块形状破碎化降低 ,保护区内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 .  相似文献   

15.
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研究区1996、2005年的SPOT卫星影像为原始数据,运用3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提取分析,采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福建省永安市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从1996-2005年,整体景观斑块平均面积减少了73 690.2 m2,平均斑块周长减少了223.3 m,而各景观组分斑块总周长明显增加。珍贵针叶树种形状指数增加了0.41,破碎度增加了0.051。景观多样性、均匀度指数降低,优势度指数增加。对研究区和相关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等研究表明,地形、地貌、土壤和旅游开发等是森林景观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天宝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特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3S技术,系统分析了1992—2001年间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与动态。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混交林为该研究区的优势景观类型,二者占总面积的75%。除常绿针阔混交林外,各森林景观类型面积均呈增加趋势,以竹林的面积增幅最大为32.94 hm2,其次是常绿阔叶林,其面积增加32.22 hm2,落叶阔叶林的面积增幅最小。泥潭藓沼泽的破碎度、分离度和斑块密度最大,分别为0.511、5.835、0.163,且呈减少的趋势,常绿阔叶林的斑块形状指数、斑块形状近圆指数和分维数值较大,分别为1.916、0.706、1.084,亦呈下降的趋势,而落叶阔叶林和泥潭藓沼泽的斑块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都接近于1,且斑块形状近圆指数在0.4左右,各森林景观类型的指数变化不明显。天宝岩自然保护区总体景观多样性、均匀度有所增加,优势度有所减少,但3个指标的变化幅度都很小。  相似文献   

17.
浙江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浙江省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收集森林景观格局特征所需的地形图、遥感影像以及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等资料。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分为5种森林景观斑块类型:即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经济林和竹林,并将森林景观分为2种类型:自然景观和半自然景观;选取斑块密度、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对森林景观格局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森林景观斑块中,斑块密度和分离度最大的均为经济林,最小的为阔叶林;竹林斑块具有最复杂的形状特征,经济林具有最规则的形状特征;景观多样性指数排序为:整个景观〉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优势度指数排序为:半自然景观〉整个景观〉自然景观。  相似文献   

18.
森林景观动态监测是识别森林生态系统内部功能与结构变化驱动机制的基础。以典型旅游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黄山市为例,以1988、1997、2006、2018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景观转移矩阵、核密度分析、景观指数等方法对黄山市森林景观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森林景观为黄山市主要景观类型,有林地为优势景观,1988-2018年,有林地面积占比逐渐上升;空间上形成林地亚类镶嵌分布格局;不同年份林地亚类转移以有林地与疏林地之间相互转移为主。2)不同年份海拔与森林覆盖率呈正相关;黄山市大多数乡镇森林覆盖率在75%以上,森林覆盖率<50%的乡镇聚集在以屯溪区、徽州区为核心的中部偏东南区域;1997-2006、2006-2018年林地变化核密度密集区分布广泛,而1988-1997、1988-2018年林地变化分布较为聚集。3)景观水平上,1997、2006年聚合指数呈下降趋势,景观分裂指数呈现升高趋势,景观破碎度增加。类型水平上,有林地1988-2006年破碎度增加,2018年有所下降;疏林地较有林地破碎度更高,且斑块边缘形状复杂化;灌木林地斑块密度较小,斑块凝聚度林地景观类型中最低,分离度最高,1997年后分布区域破碎化、零散化;近30 a非林地中建设用地斑块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呈下降趋势,分布更加集聚。多期森林景观时空变化分析可为黄山市森林资源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庐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是评价保护区环境质量及保护效益的有效手段.使用巢式分析法,借助RS和GIS技术,对庐山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的面积变化、转换模式及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林地面积百分比由65.31%增加到71.21%,灌草丛、耕地面积百分比分别减少了5.36%、0.97%.保护区外围林地面积百分比由13.54%增加到15.52%,灌草丛、耕地面积百分比分别减少了2.81%、3.20%;保护区植被正经历正向次生演替过程,保护区外围逆行次生演替过程占优势;景观水平上,保护区的破碎化程度低于外围圈层,多样性水平高于保护区外围,体现了保护区的保护效益.但随时间推移,保护区内外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均增强,景观由某种或某些景观类型主导的程度减弱.各种政府决策、人口变化、旅游发展是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