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7 毫秒
1.
【目的】比较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和本地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卤蕨Acrostichum aureum)的底泥特性,了解外来植物对湿地生态环境潜在的影响。【方法】采用仪器原位测定及土壤常规测定法分析广州南沙湿地公园4种植物林下底泥的温度、p H、氧化还原电位(Eh)、电导率、有机质和营养元素(N、P、K)含量及机械组成。【结果】外来植物底泥温度(无瓣海桑15.59℃、拉关木16.85℃)比本地植物(桐花树15.18℃、卤蕨15.06℃)的高;外来植物底泥p H(无瓣海桑6.97、拉关木6.54)小于本地植物(桐花树7.21、卤蕨7.09);拉关木底泥的Eh(30.16 m V)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无瓣海桑-5.02 m V、桐花树-11.99 m V、卤蕨-4.85 m V)。外来植物底泥有机质质量分数(无瓣海桑8.41%、拉关木8.75%)显著低于本地植物(桐花树10.22%、卤蕨10.25%)。无瓣海桑底泥为砂质黏壤土,可能导致有效K含量有显著降低,其他3种植物底泥均为壤质黏土。【结论】外来红树植物和本地红树植物的底泥生态因子有明显差异。外来植物生长迅速,可能加快了有机质分解与物质循环过程,从而改变了底泥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海南省新英湾红树林资源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实地样方方法,对海南省新英湾红树林的红树植物种类和群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确定有真红树7科11种,半红树植物2科3种;群落类型有红海榄群落、红海榄+桐花树+白骨壤群落及桐花树+白骨壤群落3种,红树林群落演替系列是桐花树+白骨壤(前沿向海带)→红海榄群落。  相似文献   

3.
红树林是沿海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和变化直接影响着沿海的生态环境安全。本文对海口市五源河湿地公园的红树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有植物12种,分属10科12属,其中人工林群落本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秋茄树、木榄、桐花树、老鼠簕和白骨壤,人工群落外来种红树植物有无瓣海桑、拉关木,半人工群落半红树植物有黄槿、海杧果、玉蕊和阔苞菊等;五源河红树植物物种组成相对简单,生长发育成单层群落,林下植被主要有铺地黍、鱼藤、蕹菜等。此次对五源河湿地生态与红树植物群落现状的调查,可为五源河湿地公园红树植物群落的演替与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红树林是沿海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和变化直接影响着沿海的生态环境安全。对海口市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的红树植物群落进行调查,得出共有植物种12种,分属10科12属,其中,人工林群落本土红树植物:红海榄、秋茄、木榄、桐花树、老鼠簕和白骨壤;人工群落外来种红树植物:无瓣海桑、拉关木;半人工群落半红树植物有黄槿、海杧果、玉蕊和阔苞菊等也有分布。五源河红树植物物种组成相对简单,生长发育成单层群落,林下植被主要铺地黍、鱼藤、蕹菜等。以此次对五源河湿地生态与红树植物群落现状的调查能为五源河湿地公园红树植物群落的演替与修复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石蜡切片法,研究了广西山口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4种红树植物幼苗——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秋茄(Kandelia candel)的叶片解剖结构,揭示其适应滨海盐渍环境的机理。结果表明,4种植物均具有适应海生环境的共同叶片结构特征:具较厚角质层,表皮之内有贮水组织的内皮层,气孔下陷,有发达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同时,4种植物又各自表现出与其生境相适应的叶片形态特征:秋茄为等面叶,白骨壤和桐花树上下表皮具盐腺,白骨壤密被表皮毛,桐花树和秋茄树叶片结构中有木栓瘤结构,木榄和秋茄叶片含晶体。单宁含量大小为秋茄、桐花树、木榄、白骨壤。该研究为红树植物的生态功能、分类、生境、移栽以及湿地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脂肪的测定》(GB 5009.6—2016)第一法检测珠海淇澳岛木榄(Brug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m)、秋茄(Kandelia candel)和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等红树植物叶片脂肪酸含量,并与湛江特呈岛同种红树植物叶片脂肪酸组成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地方同一种红树植物叶片的脂肪酸组成存在差异,同一地方不同红树植物叶片脂肪酸组成也存在差异。基于珠海淇澳岛6种红树植物叶片脂肪酸含量的分析,木榄对病虫害的抗性最强,桐花树和无瓣海桑更适合作为常规饲料成分加入家畜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7.
泉州湾河口湿地几种植物叶绿素荧光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秋茄(Kandelia candel)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是泉州湾河口湿地的优势植物。对该湿地不同区域(上游、中游和下游)的优势植物在不同时间的叶绿素荧光特性进行了研究。桐花树初始荧光值在中午最大(0.187),表明中午受到环境的胁迫大。上午,下游的桐花树的叶绿素初始荧光值为0.129,显著地小于下午的(0.173);下游的秋茄的为0.142,也显著小于下午的(0.171);而上午时下游的桐花树和秋茄的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分别为0.795和0.799,显著大于各自的下午的,表明下游植物在上午受环境胁迫小于下午。叶绿素荧光光响应曲线的结果表明,上午的桐花树的光合潜能和捕光效能低于下午,下游的桐花树在上午有着最高的光合潜能和捕光效能;成熟的秋茄在下午有着最高的光合潜能和捕光效能,上游的5年生秋茄在上午光合潜能和捕光效能最低。成熟的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
淡水淹水胁迫对桐花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红树植物桐花树在淡水环境中的耐淹能力,采用不同水位的淡水对桐花树进行模拟淹水栽培试验,通过了解其生长及生理生态特征,分析桐花树在淡水中的生长状况,为桐花树在城市淡水河流、湖泊以及人工湿地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以正常泡水为对照,模拟淡水轻度、中度、重度淹水胁迫60 d,观察桐花树形态特征、苗高、地径、生物量以及生理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水位淹水胁迫组,桐花树淹水水面以下茎上出现大量膨大皮孔;各组间苗高、地径的增长量无显著性差异,但有略微差别;根生物量的增长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根的增长显著大于重度胁迫组;茎、叶的增长无显著性差异;随着淹水时长的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淹水胁迫组桐花树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MDA、SOD、CAT、POD等含量及活性随淹水时长的增加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大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综合分析表明,桐花树对不同程度的淡水淹水胁迫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不同淹水水位中均能够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NaCl对泌盐红树和非泌盐红树Cd吸收和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NaCl对红树植物Cd吸收和转运的影响,本文以非泌盐红树秋茄和泌盐红树桐花树幼苗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和CdCl2处理下地上和地下各器官中Na+、Ca2+、Cd2+离子浓度的变化,并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植物根尖在不同处理下对Cd2+和Ca2+的动态吸收。结果表明,随着CdCl2处理浓度的增加,2种红树的根、胚轴、茎和叶4器官中的Cd2+含量均明显增加。而泌盐红树桐花树各器官中Cd2+含量均高于非泌盐红树秋茄,分别达到65%(根)、19%(胚轴)、203%(茎)和96%(叶)。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Cd2+流,发现Cd2+内流能被Ca2+通道抑制剂LaCl3抑制,表明Cd2+主要通过Ca2+通道实现内流。在NaCl对Cd2+吸收的影响方面,低浓度NaCl(100~200 mmol/L)能促进秋茄对Cd2+的积累,但高浓度NaCl(400 mmol/L)抑制了桐花树和秋茄对Cd2+的吸收。这是由于:1)红树根系对Na+吸收增加,而Na+能与Cd2+竞争膜上转运蛋白上的金属离子结合位点从而减少Cd2+的吸收,2)NaCl促进了植物根尖对Ca2+的吸收,从而竞争性的抑制了Cd2+通过Ca2+通道的内流,最终减少了2种红树根系对Cd2+的吸收和积累。泌盐红树桐花树Cd2+含量高于非泌盐红树秋茄,表明桐花树根细胞质膜上的转运蛋白与Ca2+通道对Cd2+的吸收能力高于秋茄。   相似文献   

10.
泉州湾河口湿地几种植物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3日,对泉州湾河口湿地下游的优势植物桐花树、秋茄和白骨壤的光合作用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这些植物的光合作用特点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由于潮水的影响,3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3峰曲线,日平均净光合速率的排序为白骨壤>桐花树>秋茄。3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与其自身的生理因子有显著相关,尤其是与胞间CO2浓度有极显著的负相关。不同植物的光合作用受气孔导度的影响不同,桐花树和白骨壤受气孔导度影响显著,而秋茄则不受气孔导度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白骨壤适应生长在高盐环境下,但易受水分胁迫;秋茄适应生长在潮水变化的环境下,易受盐分胁迫;桐花树则介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11.
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红树林湿地恢复目标是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红树林湿地进行恢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征,使其发挥正常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笔者阐述了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面临的主要问题,红树林恢复的实践,其主要包括恢复树种的选择、红树林湿地恢复的主要措施和红树林管护等.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湿地经过湿地恢复后,红树林面积发生明显变化,与1993年相比,2009年的红树林的面积增加了近10倍,达到286.84hm2.福建洛阳江口红树林恢复获得初步成功,该实践经验旨在为中国红树林恢复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木榄、白骨壤、桐花树、秋茄和海漆为试材,以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为主线,建立了叶片水平上的光合产量模型。就光合作用对环境因子(太阳辐射、温度及CO2浓度等)变化的响应特征及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使用整个生长季实测的叶片生理数据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实测红树植物的光合速率,并确定了5种红树植物单叶片光合作用与环境因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福建各地区主要红树植物的形态特征。[方法]2015年3~5月对福建省沿海各地区树龄在5 a以上的红树植株形态指标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福建省5 a以上秋茄、桐花树、白骨壤的平均高度为2.0~3.0 m,基径为10~20 cm,叶片面积为10~30 cm2,长冠幅为2.0~3.0 m。[结论]福建省全省秋茄的形态特征主要受到纬度因子的影响,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区遥感监测及保护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区1992年、1996年、2001年和2008年4个时期LandsatTM影像数据分别进行校正和配准,然后选用波段比值法进行红树林信息提取,并根据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的关系模型估算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并针对保护区红树林面积的时空变化特征和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变化,分析红树林湿地保护对策。结果表明:近十几年来,红树林面积逐渐增加,以大斑块的增加较为明显,红树林分布趋于集中。其中,以2001~2008年间红树林面积增长最多,而1992~1996年间面积增长最快。保护区中高植被覆盖度呈总体增加趋势,低植被覆盖面积比降低。从植被覆盖面积构成来看,中高植被覆盖面积比达80%以上。针对保护区红树林面积和空间变化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湿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从种质资源考察、林分空间结构分析、红树林湿地理化特性、红树林湿地生物多样性、种植养护技术5方面综述了广东湛江市红树林研究进展,对进一步研究红树林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红树林湿地地处生态环境脆弱的海岸带,因此,将天然林用作污水排放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并且红树林人工湿地用作净化污水的方法还不够成熟。通过对红树林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历史与机理的综述,提出红树林人工湿地用于净化污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将来研究应予以重视的方向,以期为红树林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设想运用到实践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推进生态脆弱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其重要任务之一。红树林湿地作为海岸生态关键区,其自然分布日益缩减,湿地保护及恢复将会面临很大困难,对政府的保护管理职能提出更高要求。以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为研究对象,探索红树林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主要从3方面探讨:1)建立DPSIR模型分析生态补偿机理;2)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条件评估法,调查漳江口红树林湿地周边居民的基本情况及生态补偿意愿,建立Tobit模型,分析居民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3)针对不同地区对3种生态补偿标准方案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漳江口红树林湿地周边居民文化程度较低,环保意识薄弱,非现金补偿优先考虑土地补偿、安排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3种方式,不同村庄之间的受偿意愿有较大差异,被调查者的学历、家庭人口、红树林湿地生态效益了解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对受偿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覃玲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86-14088,14102
广西红树林湿地对保护北部湾生态环境发挥了显著作用,当前在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的形势下保护和发展广西红树林湿地意义重大。对广西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以及红树林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分析,结合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广西红树林湿地保护现状,探讨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对广西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构成的威胁,并提出相应保护与发展红树林湿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探究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及景观结构变化的原因,   方法   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地物信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建立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确定土地类型间数量转移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红树林湿地面积变化驱动力。   结果   (1)1990—2018年天然湿地面积占比呈减少趋势,人工湿地呈增加趋势;从景观水平看,湿地斑块分布呈规则化,聚拢程度减少,景观类型丰富。(2)红树林、互花米草群落动态度波动大,红树林面积比例以2000年为分界点,呈先减后增趋势;1990—2000年红树林主要向水域、养殖池转出,2010—2018年滩涂和互花米草群落转出为红树林。(3)2000年来,红树林面积大小与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变化关联性强,尤其受到国内生产总值、园林绿地面积影响较大。   结论   泉州湾河口湿地红树林呈恢复趋势,互花米草群落蔓延速率减缓,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该研究为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提供科学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红树林湿地在近海水体营养控制和营养盐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沉积物、水体和植被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其生态功能的运转,了解虾塘养殖对林下沉积物和间隙水养分特征影响对评价红树林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受虾塘养殖废水排放不同影响程度的红树林(无排放区、直排区、修复区)为研究样地,通过不同生境下沉积物与间隙水养分特征的分析,探讨虾塘养殖对他们的影响。结果如下:1)受虾塘养殖废水排放影响区中(直排区、修复区)红树林下沉积物TN与OM、TP呈正相关关系,虾塘养殖废水直排对林下沉积物具有明显酸化作用;2)NH4+-N是红树林下间隙水可溶性无机氮(DIN)的主要组成形式,无排放区沉积物还原性较强,更利于NH4+-N累积在间隙水中;NO3--N与DIN呈极显著相关,虾塘养殖废水排放增强了NO3--N、NO2--N和DIN的累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和间隙水的理化性质可作为评价虾塘养殖区边邻红树林生境变化规律的定量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