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步甲种类多、分布广,除少数类群取食植物外,大部分种类成虫和幼虫多以昆虫、蜘蛛、钉螺、蜗牛及蚯蚓等为食,尤其喜食鳞翅目幼虫。成虫和幼虫捕食量都很大。据我们观察中华金星步甲Calosoma (Campalita) chinense Kirby一头成虫每日能捕食粘虫2~3龄幼虫最多达72头,捕食4~5龄幼虫最多达23头,平均日捕食量为9.6头;一头幼虫平均日捕食量为2.2头,全幼虫期要捕食40余头幼虫。另据观察大星步甲Calosoma maximoviczi Mor.在河南云阳、南召一带,每到秋季大量捕食栗黄天社蛾幼虫。所以步甲是农林害虫的重要天敌之一。河南地处中原,昆虫种类繁多,以往对步甲缺乏调查。作者近年对农区步甲作了初步调查,现将已定名的56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大草蛉幼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大草蛉对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潜能,本试验在室内评价了大草蛉幼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及搜寻能力,并观察总结了大草蛉的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大草蛉2龄、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2龄幼虫均表现出积极的取食行为和较强的捕食能力,尤其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均捕食量较大,分别为78.5头、89.9头,理论条件下日最大捕食量可达125头、167头,其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大草蛉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量、搜寻能力及控害效能均显著高于2龄幼虫,对猎物的瞬时攻击率更强,处理时间更短。本研究结果证实大草蛉幼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均具有较强的控害能力,这对利用草蛉类天敌持续防治草地贪夜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异色瓢虫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捕食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天敌昆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捕食能力,在室内光照培养箱中,于(25±1)℃、L//D=16 h//8 h条件下,研究了异色瓢虫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寻找效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异色瓢虫1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25.6粒、1.035和0.039 d;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瞬时攻击率和处理时间分别为33.3头、0.736和0.03 d。异色瓢虫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异色瓢虫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低龄幼虫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用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实践。  相似文献   

4.
丽草蛉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优良天敌丽草蛉对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潜能,本研究测定了丽草蛉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及其功能反应,观察并总结了其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丽草蛉2龄、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1~2龄幼虫均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2龄幼虫日均捕食猎物卵(30.2±6.8)粒、1龄幼虫(22.2±5.6)头,3龄幼虫对猎物1龄幼虫的捕食量最高,为(66.8±13.3)头,其次是对卵和2龄幼虫,捕食量分别为(46.2±8.9)粒和(10.95±1.2)头。丽草蛉幼虫对不同虫态草地贪夜蛾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增加逐渐升高后趋于稳定,符合Holling Ⅱ功能反应模型。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搜寻处理能力、捕食速率及最大捕食量均显著优于2龄幼虫,控害效能更强。本研究结果为利用丽草蛉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亚洲柑橘木虱DiaphorinacitriKuwayama是柑橘、脐橙等芸香科植物上的重要害虫,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sexmaculata(Fabricius)是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天敌昆虫。为了评价六斑月瓢虫对柑橘木虱的控害潜能,在室内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六斑月瓢虫的1龄、4龄幼虫和成虫对柑橘木虱的低龄、高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自身密度干扰反应。结果表明,六斑月瓢虫的幼虫和成虫对柑橘木虱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能较好地拟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其中六斑月瓢虫1龄幼虫对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为55.55头/d、高龄若虫为66.66头/d;六斑月瓢虫4龄幼虫对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为500头/d、高龄若虫为200头/d、成虫为200头/d;六斑月瓢虫成虫对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日最大捕食量为333.33头/d、高龄若虫为250头/d、成虫为125头/d。六斑月瓢虫对柑橘木虱的搜寻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大而降低。由于捕食者自身密度的干扰,当柑橘木虱密度不变时随着六斑月瓢虫密度的增加,瓢虫单头捕食量减小、捕食效率降低、分摊竞争强度增大。本研究为田间应用...  相似文献   

6.
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Rondani)是多种蚜虫的重要天敌,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为研究食蚜瘿蚊幼虫对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的搜寻和控害潜能及饥饿胁迫对其捕食行为的影响,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食蚜瘿蚊各龄期幼虫对玉米蚜的捕食量;3龄幼虫饥饿24 h后的捕食速度;各龄幼虫饥饿12 h后的爬行能力;各龄幼虫耐饥饿能力及3龄幼虫不同饥饿程度下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食蚜瘿蚊3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总共19.21头;2和3龄幼虫的爬行速度较快,田间觅食能力较强。不同饥饿程度的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玉米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拟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其捕食量均随蚜虫密度的增加而上升。综上所述,食蚜瘿蚊2龄末3龄初的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和耐饥饿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对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控害能力。本试验在实验室条件下选取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4龄幼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1龄、2龄)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4龄幼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两种瓢虫的日捕食量与猎物密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关系,当猎物密度N→+∞时,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对番茄潜叶蛾1、2龄幼虫的理论日最大捕食量Namax分别为147.06头、140.85头和333.33头、149.25头。异色瓢虫的最高日捕食率达98%,显著高于龟纹瓢虫的最高日捕食率79%。两种瓢虫对番茄潜叶蛾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且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的搜寻效应显著高于龟纹瓢虫,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最高搜寻效应高于0.90,而龟纹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最高搜寻效应低于0.80。异色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稍强于龟纹瓢虫,但两种瓢虫对番茄潜叶蛾低龄幼虫均有较好捕食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低龄幼虫的数量,故可将两种瓢虫作为番茄潜叶蛾重要的生物防治材料加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四物种共存系统中天敌对斜纹夜蛾控制作用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主要捕食性天敌草间小黑蛛、叉角厉蝽和拟水狼蛛捕食斜纹夜蛾低龄幼虫的综合效应,并建立了综合效应模型。对捕食量模型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各天敌类群之间相作用和对斜纹夜蛾捕食量的影响程度,主效分析表明,斜纹夜蛾密度的大小对天敌的总捕食量影响最大。在3种天敌中,对总捕食量影响最大的是草间小黑蛛,其次为叉角厉蝽若虫。交互效应表明,拟水蛛对草间小黑蛛和叉角厉蝽若虫有杀伤作用,相互间干扰作用大,而草间小黑蛛与叉角厣蝽对斜纹夜蛾总捕食量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丽草蛉对斜纹夜蛾的捕食作用,本研究在室内测定了丽草蛉3龄幼虫对斜纹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及其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丽草蛉3龄幼虫对斜纹夜蛾的卵及1龄、2龄和3龄幼虫均表现出积极捕食行为和较强的捕食能力,其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II型,模型可信度较高。猎物的龄期和密度能显著影响丽草蛉的捕食能力,随斜纹夜蛾龄期增大,丽草蛉3龄幼虫的日均最大捕食量、对猎物的攻击系数和控害效能均显著下降,但对猎物的处理时间明显延长;当斜纹夜蛾密度增加时,丽草蛉3龄幼虫的捕食效率逐渐下降。综合各项捕食作用参数,丽草蛉3龄幼虫对斜纹夜蛾卵的捕食能力最高,其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313.7粒,控害效能为23.5;其次是对斜纹夜蛾1龄幼虫,其理论日最大捕食量为130.5头,控害效能为9.9。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丽草蛉是斜纹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重要天敌,且具较高的控害潜能,可用于斜纹夜蛾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0.
范永贵  郑方强 《昆虫天敌》1990,12(3):105-107
本文采用捕食性天敌日控量的方法,对斜斑鼓额食蚜蝇末龄幼虫的捕食功能进行了测定。初步建立了日控蚜量(y)与苹果黄蚜密度(x)相关数学模型:y=-146.960+4.524x-0.021x~2(r=0.9976 P<0.05),当 x=107.71≈108头时.其最大日控蚜量 y=97头,失控点 x_1=175.6≈176头。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应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鉴定棉蚜的捕食性天敌,这种方法只需要少量试剂和简单的仪器并适于快速鉴定。用此法对武汉地区棉田中采集的25种共计1247头捕食者进行了测试,其中4种瓢虫、2种草蛉、1种食蚜蝇、2种食虫蝽和5种蜘蛛鉴定为棉蚜的捕食者,根据测试的数量分别计算出它们的阳性反应率。试验中发现滤纸片上颜色的变化与天敌是否捕食棉蚜有关,凡是滤纸片上有绿颜色,反向间接血凝试验测定结果为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2.
叶色草蛉对棉铃虫幼虫的捕食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1989年,在河南省新乡棉区研究了叶色草蛉自然种群动态及其对棉铃虫的捕食效应。叶色草蛉在新乡棉区一年可发生4—5个世代,与棉铃虫卵至一龄幼虫期跟随效应较好,是当地捕食性天敌中的优势种。叶色草蛉整个幼虫期平均可捕食棉铃虫一龄幼虫488.1头,日捕食量随龄期增大而上升。温度对其捕食效应有影响,30℃时捕食量最大,15℃以下、35℃以上捕食量显著下降。叶色草蛉对棉铃虫一龄幼虫的功能反应属 Holling Ⅱ型反应,6日龄草蛉幼虫对其自身密度的功能反应可用 Watt 模型拟合,其捕食作用率与个体间相互干扰作用的关系呈幂函数下降,可以 Hassell 模型模拟。食性选择性试验表明:叶色草蛉最喜食棉铃虫一龄幼虫,其次为棉蚜,再次为棉铃虫卵,对棉叶螨的选择性最差。在棉铃虫一龄幼虫与棉蚜间存在转换效应。  相似文献   

13.
冬麦害虫天敌发生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3年在新疆玛纳斯调查,发现冬麦田天敌很多,仅捕食的每亩常在万头以上,其中蜘蛛、瓢虫、食虫蝽是主要类群。蜘蛛的发生与飞虱、叶蝉等关系密切,并以齿须微蛛占优势,该蛛5月底6月上旬达高峰。瓢虫以七星瓢虫为主,多异瓢虫次之,均在麦田繁殖一代,以6月上、中旬幼虫最多,是控制蚜害的主力。麦田蚜茧蜂主要为多脊蚜茧蜂和菜蚜茧蜂,其发生与蚜虫种类、密度有关,蚜害盛期其寄生率有限,但仍可在综合防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苹果园种植覆盖作物对于树上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苹果园果树行间种植覆盖作物——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 Desr.是果园土壤管理制度中的一项措施。它影响到苹果树上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组成。种植覆盖作物后,一些天敌,如拟长毛钝绥螨Amblyseius pseudolongispinosus Xin et Lian和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等在苹果树上捕食性天敌群落中的个体数量相对百分比有所增加;而另一些,如小花蝽Orius minutus(Linnaeus)、塔六点蓟马Scolothrips takahashii Priesaer和瓢虫类(Coccinellidae)等天敌有所减少;还有一些天敌,由于发生数量较少,不易与免耕法对照区进行比较。当使用广谱性化学杀虫剂进行树上喷雾时,覆盖作物对于受到化学杀虫剂干扰的苹果树上小花蝽O.minutus(Linnaeus)种群的恢复与建立有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在浙江富阳、江苏句容和河南郑州,对三种不同生态类型稻区节肢动物群落的系统调查,明确了捕食性天敌与其猎物在种类和数量上的相互作用以及季节动态方式。用经过原点的直线回归分析,捕食者的种类是猎物的1.525倍。从数量上看,猎物多于捕食者,二者平均比率约为1:4。捕食者与猎物之间具有跟随现象,但一般滞后7~14天。优势种捕食者如黑肩绿盲蝽、狼蛛、微蛛及食虫沟瘤蛛对以白背飞虱、褐飞虱(富阳、句容)、黑尾叶蝉、灰飞虱(郑州)为主的害虫种群具有显著的控制效应,应注意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6.
在二代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卵高峰期,一般年份用200倍,大发生年份用100倍苏云金杆菌(B.t.)乳剂喷雾防治效果达75%以上,可将虫口密度压低到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防治后调查生防田主要捕食性昆虫天敌比化防田高3倍左右,对伏蚜有较好的控制作用。伏蚜高峰期主要捕食性天敌与伏蚜之比,维持在1:200以上水平,可将防治伏蚜时间推迟10—15天,减少防治1—2次。  相似文献   

17.
从棉铃虫卵量、天敌和棉花产量3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了第三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结果为在卵高峰期调查百株卵量和天敌单位数,当百株卵量减去22倍天敌单位数,其值≥8时,即达到防治指标,需要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棉田种植诱集作物对天敌的保护及增殖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1987—1988年在河北省邯郸地区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棉田种植油菜及高粱诱集带,棉花主要害虫发生期内捕食性天敌数量比对照田增加25—51%;当棉田施用化学农药时,诱集带对保护天敌、促使捕食性天敌数量回升的效果明显。两种诱集作物综合种植的相互衔接,对保护、增殖天敌和控制害虫作用明显优于单一种植高粱诱集带。  相似文献   

19.
20.
应用噬菌体测定水稻白叶枯病带菌稻种内存活细菌数量的技术,初步找出0.5%盐酸浸种72小时和每毫升含500单位氯霉素浸种48小时,是杀死稻种内病原细菌有效的方法。噬菌体技术必为今后稻种处理药剂的筛选提供一个准确而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