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覆膜玉米的最佳补灌时期和适宜补灌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覆膜玉米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期、灌浆期进行补灌,并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补灌不同给水量,结果表明:覆膜玉米的最佳补灌时期为抽雄期和大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适宜的补灌给水量为60~90 mm,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实现补偿供水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
半干旱区全膜玉米集雨补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宁县属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水资源严重缺乏,6月下旬至7月上旬正值玉米需水关键期的短期干旱,是玉米生产的主要不利气候因素,集雨补灌是应对短期干旱,保证玉米稳产高产的必要条件。玉米拔节与大喇叭口2个关键期补水与补水量试验表明:集雨补灌后较对照增产1791.36~4086.33kg/hm2,增产率34.3%~78.3%;补水时期以大喇叭口期最佳,产量可达8201.44~9316.55kg/hm2,较拔节期同水量增产19.6%~22.7%;增产率、水分生产效率随着补水量的增加而增加,补水生产效率随着补水量的增加而降低,补水量以225m3/hm2为好,大喇叭口期补水225m3/hm2较补灌112.5m3/hm2增产率提高21.4个百分点、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31kg/m3、补水生产效率下降8.27kg/m3。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膜下滴灌不同补灌量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有限的水资源实现高效利用,为马铃薯应用膜下滴灌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膜下滴灌下不同补灌量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试验当年全生育期降水量为299.3mm的条件下补灌750~900m^3/hm^2,马铃薯产量可达21216.0kg/hm^2,水分利用效率可达53.55kg/(mm·hm^2),比覆膜常规灌溉处理提高9.8%,比覆膜不灌水处理提高23.5%。  相似文献   

4.
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进行的地膜马铃薯垄膜微集雨注射补灌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地膜马铃薯适宜补灌水量为375~450 m 3/hm 2,全生育期补灌3次,薯块产量及商品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5.
旱地玉米覆膜保墒集雨补灌量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吉县黄土丘陵缓坡地上对旱地玉米覆膜保墒集雨补灌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覆膜栽培条件下补灌量不同表现差异较大,集水补灌效应最明显的最佳补灌量为362.8 m3/hm2,产量可达5938.4kg/hm2,对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有效,能达到充分挖掘旱作区增产潜力的目的,是提高旱地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地膜小麦集水有限补灌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7~1998 年,在山西临汾、洪洞两地就地膜小麦集水有限补灌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不同补灌量处理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从补灌时期看,以拔节期补灌产量最高,其次为扬花期,再次为冬前。从补灌量看,在同一补灌时期,补灌量高者产量高,每公顷每次应不低于150m3 。  相似文献   

7.
试验对覆膜玉米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灌浆期进行补灌,结果表明:覆膜玉米的最佳补灌时期为大喇叭口期,平均产量550.8kg/667m2,较对照增产121.1kg/667m2,增幅28.2%,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实现补偿供水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墒补灌是近年来研究的一种小麦节水灌溉新技术。论文旨在探索测墒补灌与施氮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为该区节水、节氮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漫灌的方式设置测墒补灌和施氮两因素田间试验,补灌设置4个处理,于冬小麦拔节期、开花期依据0-4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进行测墒补灌,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50%(W1)、60%(W2)、70%(W3)、80%(W4)。施氮设置4个处理,不施氮(N0)、施纯氮180 kg·hm-2(N180)、240 kg·hm-2(N240)和300 kg·hm-2(N300)。在此处理下研究了测墒补灌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水分、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1)各施氮处理下,补灌量的增加可增加冬小麦籽粒产量,当补灌量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80%范围内时,冬小麦籽粒的增产效应差异不显著。各补灌处理下,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籽粒产量无显著性变化。本试验条件下当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施氮量为240 kg·hm-2时冬小麦籽粒产量达到最高,为8 104.6 kg·hm-2。(2)增加施氮量和补灌量均可显著增加麦田总耗水量,但当施氮量超过240 kg·hm-2时,施氮的提高效果不显著。补灌量的增加会显著增加麦田总耗水量,但当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60%(W2)、70%(W3)时较补灌至80%(W4)处理显著降低耗水量,说明有利于节约灌水而获得较高产量。(3)相同施氮处理下,补灌量的增加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当补灌量增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时,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值,为14.7 kg·hm-2·mm-1。相同补灌处理下,增施氮肥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但施氮量不宜超过240 kg·hm-2,否则将导致水分利用效率降低。(4)相同施氮处理下,应控制补灌量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时冬小麦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氮素利用效率最高,为60.1 kg·kg-1、22.4 kg·kg-1。相同补灌处理下,施氮量应控制在240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氮素干物质利用效率及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最高,为63.9 kg·kg-1、23.5 kg·kg-1。【结论】本试验条件下当施氮量为240 kg·hm-2、冬小麦拔节期、开花期补灌至土壤田间持水量的60%时冬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素干物质利用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均最高,为最优的节水、节氮、高产组合,推荐其作为该区域适宜水、氮用量。  相似文献   

9.
对辽宁省西部半干旱地区对该区玉米的有限补灌制度进行了初步研究。在不同的补灌定额和补灌次数条件下对玉米的产量效应和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应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表明,补灌定额与产量之间差异显著水平,耗水量与产量之间差异显著。开花期为作物需水最敏感的时期。并且补灌效果最好的是在开花期1次补灌,其次是灌浆期和拔节期2次补灌。并且以高产和节水以及水分高效利用为目地,确定出试验年降水量条件下的补灌制度为:补灌时间为开花期补灌,补灌定额为67.5 mm。  相似文献   

10.
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旱地黄芩人工移栽膜下滴灌的补灌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同心县东部旱作区黄芩覆膜移栽膜下滴灌补灌在产量、补灌水利用效率及净产值兼顾的情况下,适宜补灌量在450 m3/hm2范围内能够充分发挥水分对作物产量提升的潜力,增加经济效益,提升水分利用效率,促进单株生长发育,充分挖掘单株增产潜力而提高群体生产效率,促进根部产量提升。  相似文献   

11.
旱地马铃薯适宜补灌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补灌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马铃薯现蕾期补灌30 mm产量最高,比不补灌增产60.1%。经回归计算,补灌24.2 mm最为经济,比不补灌增产42.6%。  相似文献   

12.
旱地地膜玉米集雨补灌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田间微地形集雨技术和关键期补灌技术组合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 ,在陇中半干旱地地膜玉米集雨补灌的最优组合模式为膜上沟播种植并在大喇叭口期补灌 ,在试验当年玉米全生育期降水量为 2 82 mm的条件下补灌 4 5 mm,产量可达到 8877.5 kg/ hm2 ,水分利用效率达 2 9.2 kg/ (m m· hm2 )  相似文献   

13.
旱作农田补灌条件下玉米种植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年对旱作农田的实验和调查,分析宁夏同心县预旺镇南关村旱作农田的特性,结合当地土壤、年降水量和气候条件,提出旱作农田补灌条件下玉米种植的最佳方式为穴补灌覆膜种植,且地膜覆盖能明显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中的水分,同时可提高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研究,从产量方面,采用化肥施底肥辅助滴灌系统产量最高为1641.93 kg/667m~2,其次为羊粪为底肥辅助滴灌系统产量1604.14kg/667m~2;从经济效应方面,采用滴灌补灌系统后对于空白和使用化肥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化肥做底肥补灌处理经济效应最好,增收655.63元/667m~2;对于有机肥腐熟羊粪,滴灌后效益反而不如不补灌效应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补灌及施氮对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方式下,玉米各生育期全株、秸秆干物质积累均呈现出“S”型曲线变化规律.玉米全株干物质量均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相同P、K肥条件下,增施N肥可增加玉米秸秆干物质量;补灌(50 mm)条件下,相同施肥处理玉米产量和N肥农学效率分别比无灌溉增加4%~21%、1.8%~20%;补灌条件下,N、P2O5和K2O的用量分别为225、120、60 kg/hm2时(Wl N4处理),玉米产量最高,可达到10 971 kg/hm2,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表明玉米在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条件下,平衡施肥和补灌可显著增加玉米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对4个广泛种植的玉米杂交种进行不同生育时期的补灌处理,分析不同生育时期补灌对玉米杂交种农艺经济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起垄情况下,宁夏单种玉米在6月中旬-7月,性器官分化形成期和吐丝授粉灌浆期对水分比较敏感,应适时补灌2—3次.折666.7m^2补充灌水133.4-200m^3.玉米产量可接近传统方式灌溉的产量;在耐旱性筛选及节水农业生产中,应注重利用生物产量高、大穗、千粒重高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谷子生长发育的最佳补灌时期,以晋谷21号为试验材料,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全程不补灌(T1),拔节期补灌(T2),灌浆期补灌(T3)和拔节+灌浆期补灌(T4)等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分析了不同补灌时期对谷子根系、地上部分形态、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成熟期T2根总长为5 182.64 cm,较T1、T3、T4处理增加了70.78%、57.52%、45.41%;根表面积为487.60 cm2,较T1、T3、T4处理增加了58.81%、46.61%、15.09%;根直径为6.10 mm,较T1和T3处理增加了31.31%、27.62%;根体积为3.84 cm,较T1和T3处理增加了41.70%、16.01%,具有显著性,而T2和T4不具有显著性;②T2成熟期株高为161.48 cm,较T1和T3处理增加了 7.42%、2.54%;T2成熟期茎粗为10.55 mm,较T1和T3处理增加了11.29%、5.82%,具有显著性,而T2和T4不具有显著性;③T2处理的水分利用率为11.17 (kg/hm2)/mm,T2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较T3、T4处理分别增加了2.3%、3.8%;④T2处理较T1和T3处理的穗长增长了9.81%、8.89%,单穗重增长了41.22%、21.74%,T2处理较T1、T3和T4处理的穗粗增加了9.20%、5.05%、11.31%,差异显著,而T2和T4处理下的穗长和单穗重不具有显著性;T4处理谷子产量最大为5 130.70 kg/hm2,虽然对谷子增产效果最好,然而由于陕北高原旱地干旱缺水,试验旨在选出谷子的最佳补灌时期,考量谷子全程种植的经济效益,与其它处理相比拔节期补灌最高更适合谷子生长。综上所述,由此得拔节期补灌与其它处理相比更适合谷子生长,在灌水有限的条件下拔节期灌水能有效提高谷子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依据冀北高原2006年的集雨补灌试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小南瓜补灌不同水量,对产量和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补水10.0 mm+果实膨大期补水15.0 mm处理的小南瓜经济产量比未补水对照增产28.0%。开花期一次补水15.0 mm处理比对照增产26.8%,两处理产量无明显差异;开花期补水15.0 mm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提高16.2%。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开花期补水15.0 mm,补水纯收益最高可达57.4元/ m~3。本研究条件下,开花期补水的增产效果优于果实膨大期补水。通过集雨进行补灌,可以为半干旱区农田稳产提供一定的水分保障。  相似文献   

19.
对陇中半干旱区春小麦在不同补灌条件下的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其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补灌条件下春小麦具有较大的库容、较高的平均灌浆速率和较长的叶功能或(灌浆持续期),而且随补灌量的增大,这种效果更加明显;等量水分分次补灌在试验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籽粒体积、灌浆持续则以及产量和产量性状均高于同量水一次性补灌。研究表明,春小麦最佳补灌时期为孕穗期,90mm水在拔节期和孕穗期分次施用具有较好的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20.
对陇中半干旱区春小麦在不同补灌条件下的籽粒灌浆特性、产量及其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补灌条件下春小麦具有较大的库容、较高的平均灌浆速率和较长的叶功能期(灌浆持续期),而且随补灌量的增大,这种效果更加明显;等量水分分次补灌在试验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籽粒的平均灌浆速率、籽粒体积、灌浆持续期以及产量和产量性状均高于同量水一次性补灌。研究表明,春小麦最佳补灌时期为孕穗期,90mm水在拔节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