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3):231-233
城镇化的根本性质是由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变,主要包括生产和生活方式。农民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其素质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提高农民素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关键作用。目前农民素质还存在不足,必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身体素质;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农民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2.
白山市浑江区下大力完善投资环境,改善民生,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近日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区"。近年来,浑江区高度重视文明城区建设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形象和品位、提高市民素质、改善人居环境,为广大市民创  相似文献   

3.
探讨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现状,以海口市龙华区为例提出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以乡土文化为视点,以统一规划为前提,精心打造精品村;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增收富民为根本出发点,加快实现由文明生态村向旅游文化名村转化;以保护生态为原则,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旅游功能建设上找突破口,抓好典型,推动文明生态村旅游功能建设。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城市化极大地推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带来的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十七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城市水土保持具有恢复植被、改善景观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功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载体。文章阐述了城市水土保持的发展进程,分析了城市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总结了城市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加强城市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旨在为城市水土保持更好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吕海燕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9):196-197,211
概述失地农民转移对城市发展的贡献,对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以及失地农民转移衍生的社会问题一以江门市失地农民为例,分析了失地农民转移的障碍因素,包括失地农民转移的机会成本大于期望收入、失地农民的综合素质难以满足用工市场需求、地域优势导致江门市失地农民转移困难、城市的歧视性政策影响失地农民转移,并进一步提出了失地农民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外出务工的行业壁垒渐渐地降低及高工资的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逐渐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农民工既满足了城市发展对低成本劳动力的需求,又催生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新机制。但是,由于教育水平、生活背景、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工在融入城市文化生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文明素质呈现出边缘化的状态,表现在行为习惯与城市管理格格不入、公共道德意识薄弱和法制观念不强等几个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农民工文明素质边缘化的主要表现,然后详细的分析了提高农民工文明素质的策略,最后总结了我国在提高农民工文明素质方面的经验及启示。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为中国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发展战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日渐成熟,具备强大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使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完善,而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和经济等原因,生态文明建设比较落后,有些贫困地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因此,要想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必须解决农村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只有实施生态扶贫才能有效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河南的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大量耕地成为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很多农民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就地转化为城镇居民.随着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失地农民的社会角色和价值观也面临着的巨大的变革.千年不变的乡土文明和乡村伦理道德规范遭遇冲击,城市文明、法律和现代社会规则对他们的影响越来越大.关注失地农民价值观问题,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政府积累转型期社会治理经验的有益探索,也是团结广大失地农民、培育"新市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在城市化进程中,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人们生活的地域空间发生转换,其中,失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迁。游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介于“农民”与“现代市民”之间的处在边缘化地位的失地农民能否有效转型,顺利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不仅仅关系到失地农民自身生存问题,也影响到城市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目前,失地农民对自己的城市身份认同存在着一定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则会影响现代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政府、社会和失地农民须共同努力为失地农民市民化提供社会性支持,帮助其融入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0.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与观念转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失地农民由农民变为城市市民虽然获得了制度上的准入,但在身份转变过程中却存在着社会保障不力、角色转变困难以及居住条件、生活方式与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诸多不便及困惑。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让失地农民尽快重新就业,加强社区管理,提高失地农民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是关键。  相似文献   

11.
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青海林业发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业不仅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同时还具备显著的经济功能、突出的文化功能,换言之,林业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肩负着重大使命。青海高原独有的地理生态环境,以及其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共同造就了独特的高原生态文化,而林业则是促进高原生态文化及其产业持续性发展的催化剂,对于推进青海高原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以青海林业发展作为探究对象,结合着新时期时代发展潮流,发展青海林业,推进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发现规律、分析原因,阐述加快青海林业发展的整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把绿色发展列入新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中,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落到实处,培养并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高校必须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立足实际,从平凉市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主要举措及实际效果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水平直接关系着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对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农业结构转变具有重要影响,要想贯彻落实振兴乡村发展战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就要培育农民形成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农民的综合素养,建立生态法制体系,让农民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该文简要分析了影响新时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关键因素,并提出提高农民生态意识、转变思想观念、重视生态环境、开展法制教育、成立专门的技术指导部门等对策,以进一步提升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农民自觉做出生态文明维护行为。  相似文献   

15.
丁力  樊帆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5):247-249
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战略步入新的时期,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对于乡村振兴的发展意义重大.乡村文明建设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为传承农村传统美德提供充分的人才保障.然而,我国乡村的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着基层组织认识不足、乡风文明主体不强、农民综合素质不高、传统乡村道德面临问题等挑战.为了改变这些现状,应该加强政府主导性作用,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以及加大农村精神文明道德建设来建设乡风文明从而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阶段。虽然经济发展举世瞩目,但是能源资源消耗与日俱增,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公民生态文明素质整体不高。鉴于此,必须深入了解社会转型与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内涵,明确社会转型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个方面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和制约,在实现由农民向市民转换的过程中,在生活方式、心理适应及文化观念等方面很难在短期内顺利融入城市生活,这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因此,应从政府与失地农民自身两方面入手加以引导,妥善解决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角色转换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建农村文明已经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扎实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有力举措。然而,当前农村文明建设还存在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对此,为提高农村文明建设的有效性,需要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助推农村文明建设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实现农业高质、农民富裕、乡村宜居。  相似文献   

19.
人类要想求发展,必须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从社会文明的含义中认识生态文明,形成生态文明理念。本文从广西区林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进行分析,明确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通过林业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向新时代跨入,承担起广西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使命,修复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通过对林业的发展带动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李瑜  詹丽娟 《河南农业》2012,(10):37-38
大学生是21世纪新生社会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文明素质既是大学精神的体现,又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折射与观照.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文明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方向.因此,推进高校大学生文明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在大学生中开展文明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高等院校的重任.探讨了高校开展文明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分析了当前高校文明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推动高技文明素质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