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泥鳅人工繁殖试验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闽北地区,4月上旬当水温达到16℃以上时,即可进行泥鳅人工繁殖。试验期催产雌鳅289尾.获产213尾,在水温19—28℃条件下,效应时间为8.5—17h,平均催产率为73.7%,产卵数60.47万粒,平均受精率76.1%,得苗27.21万尾,孵化率为58.6%。文章还就进一步提高泥鳅人工繁殖的“三率”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宁夏于2014年引进台湾泥鳅并得到了广大消费者和养殖户的青睐,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为解决本地区台湾泥鳅苗种供应问题,宁夏海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于2015引进台湾泥鳅亲本,开展了设施温棚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并取得初步成功。一、材料与方法1.亲本来源及培育3月宁夏海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从广州、海南等地共引进2龄及以上台湾泥鳅亲本2 000千克,经过培育作为本地人工繁殖亲本。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泥鳅产业发展所需人工苗种,采用自主设计的泥鳅孵化一体设备,选择台湾泥鳅开展了规模化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台湾泥鳅规模化人工繁殖,催产激素最佳配比为3 mg DOM+15 ug LHRH-A2+750 IU HCG,注射剂量为雌鳅0.2 mL,雄鳅0.1 mL,胸腔注射;适宜水温为20℃~28℃(最佳水温25℃~27℃),效应时间为7~15 h,效应时间随着水温升高缩短;亲本雌雄比以(6~7)∶1为宜,平均催产率≧95%、受精率≧90%。适宜温度范围内,鳅苗孵化采用流水式孵化一体箱优于静水孵化池,孵化时间减少6~9 h,孵化率提高20%以上,畸形率显著降低;水温30℃,催产率、受精率降低,苗种畸形率显著升高。采用流水式孵化一体箱六批次孵化共计产卵2650万粒,出苗2297.7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6.7%,孵化率最高达90.1%。采用土池肥水培育台湾泥鳅夏花,随着池塘水温升高,鳅苗培育成活率呈下降趋势,但培育期缩短,成活率以4月的78.9%最佳,培育期以6月的22.7天最短;放苗数量30万粒/667 m2、5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夏花培育成活率显著优于放苗7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放苗50万粒/667 m2的试验组,夏花培育成活率仅略低于放苗30万粒/667 m2试验组,如考虑生产管理成本,则以50万粒/667 m2为佳。  相似文献   

4.
<正>泥鳅因其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食性广、抗病能力强、价值高等优势,目前已成为我国很有发展前景的水产品之一。"鄱阳湖1号"杂交泥鳅系大鳞副泥鳅与台湾泥鳅杂交子一代,适合于池塘集约化养殖。近几年泥鳅苗种供求紧张,开发泥鳅秋季人工繁殖技术,有利于突破泥鳅繁殖季节限制,增加泥鳅苗种供给。2014年,笔者在江西省东乡县恒佳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成功开展了"鄱阳湖1号"杂交泥鳅秋季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试验,现将有关情况报道如下,供  相似文献   

5.
正据报道:在南方,台湾泥鳅水花一个月后可达到3~6厘米,放养台湾泥鳅3~5厘米规格苗一个月后可达到10克左右,两个月后可达到30~40克,3个月后可达到60~70克,4个月后可达到120~130克。在台湾地区每年12月至翌年2月是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最佳时期,重庆山区台湾泥鳅人工繁殖最适时间不曾有人研究。2014年4-10月我们在海拔400~800米山区里开展苗种培育试验,试图探索台湾泥鳅在本地区池塘培育苗种最佳时间,以期为山区开展台湾泥鳅品种推广和苗种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泥鳅鱼养殖的增加,泥鳅鱼的人工繁殖技术尤为重要。为提高泥鳅人工繁育水平,应注意以下几个技术环节:1、泥鳅人工繁育的时间和方式。春季来临,当水温达到18%。20"(2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中旬开始产卵,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产卵期可一直维持到8月份。人工繁殖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选择好亲鳅,二是建一个合适的繁殖池,三是孵化时的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7.
泥鳅规模人工繁殖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泥鳅 [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Cantor) ],又名鳅、鳅鱼等 ,是我国常见的小型淡水经济鱼类。近年来 ,由于农药及工业废水等的污染 ,泥鳅资源遭到破坏 ,天然产量大为减少。为满足人工养殖的需求 ,我们在前人工作[1~ 2 ] 的基础上 ,对泥鳅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人工繁殖试验 ,以探索泥鳅人工繁殖与养殖的方法和途径。1 材料与方法1 1 亲鱼来源泥鳅的人工繁殖于 2 0 0 0年 6月 19日至 9月 2 5日在苏州大学水产学院实习基地进行。亲鱼购自苏州市浒墅关镇农贸市场。1 2 雌雄及成熟度鉴别泥鳅雌雄性别区别表现在…  相似文献   

8.
台湾泥鳅人工繁育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台湾泥鳅(Paramisgumus dabryanus ssp.)的人工繁育技术,为该品种在上海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分别对1龄和2龄的台湾泥鳅亲本进行人工催产,并在圆形流水孵化系统中进行了受精卵孵化和仔鱼培育试验。催产素为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_2)和马来酸地欧酮(DOM),剂量为DOM 0.5 mg+LHRH-A_22μg/尾,共催产台湾泥鳅384尾。结果表明:2龄台湾泥鳅在水温22.3℃的效应时间为17 h,催产率为92.7%,受精率为80.8%,获受精卵36.9万粒,孵化率为67%,繁育水花苗约20万尾;1龄台湾泥鳅在水温22.3℃的效应时间为17~21 h,催产率为67.1%,受精率为70.8%,获受精卵34.7万粒,孵化率为57.7%,繁育水花苗约20万尾。仔鱼在容量300 L的循环水孵化桶中培育30 d后,体长约为3 cm。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于1996年3月引进巴西鲷,经初步试养,当年养殖4~5个月,尾重可达350克。此鱼为杂食性,偏植物性,池养成本低,耐低氧,易捕捞。我所特种水产苗种基地于1998年6月取得人工繁殖成功后,随即进行了夏花鱼种培育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小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时间:1998年6月25日至7月18日,1999年6月26日至7月18日。2.水温范围:试验期间鱼苗培育的水温范围为23~28℃。3.鱼苗来源: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特种水产苗种基地1998年6月22日、1999年6月22日经人工催产繁殖获得。4.池塘消毒:两年试验方法基本相同,鱼苗…  相似文献   

10.
笔者从2007年以来对泥鳅人工高效繁育和养殖进行了试验探索,经过5年的试验养殖,初步掌握了该项技术。现将泥鳅人工高效繁育及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人工繁殖1.亲鳅选择亲鳅可选用人工饲养的泥鳅或采集临近产卵期的野生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  相似文献   

11.
水溶液和NaCl溶液浓度对泥鳅受精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泥鳅精子在水中、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观察了精子、卵子入水后时间与受精率的关系,并就如何提高泥鳅人工繁殖的受精率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台湾泥鳅的早期发育情况,对其进行人工催产,使用解剖镜观察并记录其早期发育的形态特征和发育过程。观察结果:台湾泥鳅的受精卵为半黏性卵,膜径约0.9 mm;胚胎发育包括受精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等7个阶段;在21℃水温条件下,受精卵约26 h孵化出仔鱼,初孵仔鱼长约2.1 mm。3日龄仔鱼开口,10~15日龄时鳍条逐渐形成,17日龄时出现鳞片进入稚鱼期。结果表明,台湾泥鳅的早期发育与大鳞副泥鳅较为相似,与泥鳅的早期发育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不同质量浓度的氨氮对台湾泥鳅胚胎、卵黄囊期仔鱼发育和毒性的影响,在水温(26±1)℃下,将发育至囊胚期的台湾泥鳅受精卵分别置于0(对照组)、5、10、20、40、80 mg/L质量浓度氨氮中,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台湾泥鳅的胚胎发育和仔鱼的孵化率、孵化时间、死亡率、畸形率,体长、心率、卵黄囊吸收率和特定生长率。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条件下[温度(26±1)℃,pH 8.0±0.1],随着氨氮质量浓度的升高,台湾泥鳅胚胎孵化率、死亡率和仔鱼畸形率均显著增加(P0.05),但氨氮的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的孵化时间及胚胎期心率无显著影响(P0.05);40 mg/L和80 mg/L质量浓度组仔鱼分别在出膜后48 h和12 h内全部死亡;高质量浓度组抑制了台湾泥鳅仔鱼的生长和卵黄囊吸收率(P0.05),而低质量浓度组(5、10 mg/L)在胚胎发育和仔鱼生长期间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通过探索氨氮暴露对台湾泥鳅胚胎—仔鱼期的毒理效应,为台湾泥鳅繁育、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台湾大泥鳅池塘养殖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在杭州萧山东海养殖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台湾大泥鳅养殖试验。结果发现,台湾大泥鳅最大特点是生长速度快,当年养殖个体体重可达100~200g。台湾大泥鳅最适水温为25~28℃,摄食范围广,耐低氧,适应性强,喜好偏酸性环境,既适合池塘高密度养殖,也适合循环水集约化养殖,是一种养殖前景乐观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5.
黄鳝人工繁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为了解黄鳝的繁殖生物学,解决鳝苗的生产问题,我们于1986年5月开始对黄鳝进行解剖及人工繁殖试验。经过近两个月的试验,人工繁殖黄鳝成功,并获得一批鳝苗。现将情况简介如下。人工繁殖 1.亲鳝来源及选择人工繁殖用的亲鳝是从农贸市场上选购来的。雌鳝体重为13-35克,雄鳝145-240克,雌雄搭配比例为2:1和3:1。在生殖季节,成熟的雌亲鳝下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腹部呈浅桔红色、稍透明,生殖孔红肿。雄亲鳝的体长均在50厘米以上。 2.催产时间、方法及产卵方式催产时间是6月2日-7月16日,水温为  相似文献   

16.
熊六凤  陆伟 《水利渔业》2005,25(6):58-59
翘嘴鳜的人工繁殖时间宜在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上旬,25~28℃为最佳繁殖水温;水温越高,繁殖时间越短;适口的饵料、清新的水质、寄生虫病的防治等是提高苗种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巨魾人工繁殖初报与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魾(Bagarius yarrelli)为云南特有的大型底栖肉食性鱼类,分布于澜沧江、怒江和元江水系.2012年3月24日人工繁殖试验成功,4月20日再次进行人工繁殖试验,获苗约1 000尾;观察记录了巨魾的胚胎发育过程.孵化水温27℃时,巨魾的出膜时间为20 h.  相似文献   

18.
为了大力发展人工泥鳅养殖,促进这一产业健康、协调、快速的发展,加速小康社会建设步伐,.促进农民增收。2003年以来,市局水产技术人员在对泥鳅人工繁殖做了大量前期工作的情况下,于2004年5月份开始了泥鳅人工繁殖,在市政府、市水利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相似文献   

19.
泥鳅——鲤形目,鳅科,泥鳅属。营底栖生活,喜钻泥,食性杂,肉嫩鲜美,深受消费者喜食。为满足群众生活的需要,增加水产品,繁荣市场,我们在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获得初步成功。现将试验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台湾泥鳅(简称台鳅)具有生长速度快、成体规格大、回捕率高、单产效益好等优势,近年来养殖面积不断扩大。台湾泥鳅在人工繁殖过程中发现其亲本个体超大造成催产率低,受精率低等原因致使育苗的出苗率低下。如何提高台湾泥鳅的人工繁殖出苗率,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归纳如下。一、加强亲鳅的选育1.亲鳅的选育每年的11月中旬可以从成鳅养殖池或集贸市场上进行优选体质健壮、体形丰满、无病、无伤、单体规格在30~150克的2龄雌雄成鳅作为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