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探究适宜镇江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玉米品种和合理的种植密度。选用耐荫抗倒、耐密早熟、直立宜机收的高产品种苏豆13、徐豆25、南农47号,每个品种分别种植3个密度,比较不同品种及种植密度下玉米的生长状况和产量情况。苏豆13株高、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理论产量和实测产量最高,但其株型细长易发生倒伏;徐豆25的株高、单株荚数、每荚粒数最低,但其茎秆粗度、百粒重最高,株型矮壮;南农47的农艺性状以及产量各因素各项指标在苏豆13和徐豆25之间,但其最终实际产量较低。根据3个品种对密度响应来看,苏豆13和徐豆25每667 m2适宜种植密度为9 000株,而南农47更耐密植,每667 m2为11 000株仍能增产,同时要做好苏豆13、南农47号的化学调控株高,增产抗倒。  相似文献   

2.
水稻穗部性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穗部性状在产量结构中起到重要作用,对其与稻米品质、产量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穗部性状与产量相关密切,品种间差异较大.水稻穗部性状的品种间差异较大,不同品种对产量产生较大影响的产量构成因素主要是单株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结实率与千粒重相对比较稳定.在穗部性状中,二次枝梗的影响较大;不同品种水稻存在着穗粒矛盾,必须协调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验证根瘤菌剂减肥增效技术应用效果,在灯塔和开原2个试验点开展大豆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大豆施用根瘤菌能促进生长,缩短生育期,提高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质量;2)处理2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大豆根瘤菌、处理3减施20%氮肥基础上施用大豆根瘤菌,能促进大豆根瘤形成,提高根瘤菌数,特别是在花荚期,大豆根瘤数目明显增多,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不同水分处理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的产量结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同水分处理对耗水和产量的特性的影响,在田间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进行水分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水分处理对不同基因型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影响,粒数与千粒重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要提高产量,下一步的育种在稳定粒数的基础上,应该主攻千粒重。  相似文献   

5.
在甘肃秦王川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调亏灌溉对蚕豆产量的影响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并对蚕豆籽粒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苗期或拔节期轻度缺水可增产14.05%和9.09%,节水4.14%和10.92%;苗期、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重度缺水使蚕豆单株粒重较对照分别下降9.5%、9.8%、22.3%和16.0%,百粒重较对照分别下降10.2%、6.0%、3.1%和7.0%,轻度缺水处理的百粒重均高于对照和重度缺水处理;蚕豆以苗期进行水分胁迫对提高收获指数的贡献最大;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发现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是构成蚕豆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不同施磷水平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旱地小麦适宜施磷量。【方法】于2012—2014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县邱家岭村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了施磷量(P2O5)分别为0、75、150、225 kg/hm~2共4个处理,分析了磷肥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土壤和植株含磷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随施磷量的增加,花前0~300 cm土壤蓄水量、拔节后表层土壤有效磷量、各生育时期植株磷素积累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以施磷量150 kg/hm~2最高。2012—2013年度和2013—2014年度施磷量均为150 kg/hm~2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最高(与拟合方程结果一致,2个试验年度施磷量分别为153、148 kg/hm~2增产效果较好),各农艺性状均有提高,穗数增幅为9%~18%和14%~22%,穗粒数增幅为5%和5%,千粒质量增幅为4%~6%和8%~12%,产量增幅为21%~41%和19%~24%,水分利用效率增幅为19%~25%和17%~20%。相关分析表明,降水年份对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调控作用,磷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明显,降水年份和磷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穗数、穗粒数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降水年份对产量的调控作用大于磷肥;穗数、千粒质量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磷量为150 kg/hm~2时,有利于旱地麦田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表层有效磷量和植株磷素积累量,从而优化了产量构成要素,最终提高了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磷肥贡献率。  相似文献   

7.
探讨地下滴灌玉米高产的科学合理施肥技术。在地下滴灌条件下,通过设置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次数研究氮肥运筹管理对玉米产量和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次数、施氮量及交互作用对穗长和百粒重影响不显著,施氮量对秃尖长、施氮次数对穗粒数、施氮次数和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穗粒数影响差异显著,施氮量对穗粒数和施氮次数对玉米产量影响极显著,三次施氮平均玉米产量比一次施氮处理提高了7.60%,T3N120、T3N180处理分别比T1N120、T1N180处理增加了11.36%、9.13%;施氮量、施氮次数与施氮量的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影响不显著;建立了以施氮次数和施氮量为自变量的玉米产量回归模型,能够反映玉米产量与施氮次数和施氮量的关系。建议黑龙江省黑土区地下滴灌玉米采用3次施氮、施氮量120~180 kg/hm~2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呼伦贝尔地区灌溉管理制度。【方法】针对呼伦贝尔大豆喷灌补灌技术,以"新密荚王738"为供试品种,采用喷灌,设75 mm(P1)、85 mm(P2)、95 mm(P3)、105 mm(P4)4个灌水量处理,并设置1个无灌溉对照处理(CK),测定了不同时期的生物质量、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分析了不同水平下生育期各阶段的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不同生育期灌水均能促进植物株高和叶面积的生长,株高较CK增加了3.8%~14.1%,叶面积指数较CK增加了2.4%~16.7%,结荚期是株高和叶面积指数的需水敏感期。与CK相比,灌水各处理百粒质量和荚粒数明显增加,单株荚数显著增加。与CK相比,P2处理荚数、百粒质量分别提高了37.2%、11.1%,P4处理荚数、百粒质量分别提高了21.9%、6.6%。P1、P2、P3和P4处理产量分别增加了9.9%、21.9%、20.8%和16.9%。全生育期大豆耗水量在326.7~435.8 mm之间,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大豆总耗水量显著增加,P1、P2、P3、P4处理分别比CK增加了17.7%、19.9%、26.5%、33.4%。不同生育阶段大豆耗水量不同,结荚期与鼓粒期为主要耗水阶段,共占总耗水量的48.6%以上。生育期日耗水强度均值表现为结荚期>鼓粒期>开花期>成熟期>分枝期>苗期。P1、P2、P3、P4处理WUE均分别比CK提高了17.4%、27.5%、20.3%和10.1%。【结论】本试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比较明显,P2处理在各方面表现均最好,可以达到节水与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插秧密度和施氮量对不同穗型水稻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穗数型水稻品种牡丹江30、穗重型水稻品种松粳14和中间型水稻品种东农426为试验材料,运用Richards方程进行拟合,研究了插秧密度和施氮量对3种不同穗型水稻灌浆特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一定密度和施氮量下,牡丹江30的强势粒灌浆速率随着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松粳14和东农426随密度升高先升高后下降;弱势粒灌浆速率与强势粒的趋势一致,低密度下强、弱势粒灌浆趋于同步。适量的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强、弱势粒灌浆速率。插秧密度和氮肥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影响较大。牡丹江30在低密度下产量最高,但有效穗数、穗粒数的降低抑制了产量提高。松粳14、东农426分别在高密度和中等密度下产量最高,千粒质量、结实率的降低抑制了2个品种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花荚期涝渍胁迫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汛期易涝易渍情况下大豆种植的排水管理措施,通过测坑试验研究了大豆花荚期涝渍对其生理特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涝渍胁迫引起大豆单株实荚数、百粒质量的减少和减产。大豆相对产量和涝渍综合累积水深SFEW_(30)显著负相关(R=0.948 9),随着涝渍时间的延长,减产幅度增大。在供试土壤为砂姜黑土情况下,为保证大豆正常生长发育并高产,花荚期涝渍时必须将农田地下水位在5 d内降至地面以下30 cm。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区大豆不同水肥因素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3种土壤水分和3种施肥水平耦合作用下,研究不同水肥组合对大豆在分枝、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4个生育阶段叶片面积、生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的产量和叶面积均与土壤水分含量正相关,产量以中肥高水耦合最高;结荚期和鼓粒期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产量密切相关,其中鼓粒期的大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不同水分条件下,高水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不同肥力条件下,中肥的水分利用效率最大。  相似文献   

12.
锌肥对干旱下冬小麦产量形成及籽粒锌积累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干旱胁迫是造成冬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探寻干旱防御技术,本研究以豫农211为材料,在拔节期、灌浆期对小麦进行不同水分和锌肥处理,研究了施用锌肥对干旱条件下冬小麦SPAD值、叶片相对含水率、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速率、籽粒锌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冬小麦叶片SPAD值、叶片相对含水率、单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速率、籽粒锌积累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显著下降,施用适量锌肥可以提高小麦叶片含叶绿素量,增加叶片相对含水率及单株干物质总量,提高籽粒灌浆速率,促进籽粒锌积累速度及最终籽粒含锌量,提高产量。本试验条件下,锌肥能增加干旱下小麦产量4.80%,籽粒含锌量36.86%。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水稻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对增氧条件下施磷量的响应机制,明确水稻产量与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的相关性。【方法】以杂交水稻C两优608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磷肥(P2O5)施用水平,P1(0 g/株)、P2(3.23g/株)、P3(6.46 g/株)、P4(9.70 g/株),分蘖期至灌浆期设置2种灌溉方式,即NO(不增氧灌溉)和O(增氧灌溉),测定了水稻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和产量指标,分析了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与产量的响应关系。【结果】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增氧条件下理论产量、有效穗数与千粒质量均先降低后升高,而每穗粒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分蘖期与拔节孕穗期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灌浆期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增氧条件下千粒质量与灌浆期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负相关,结实率与拔节孕穗期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外加磷肥情况下,增氧方式可显著增加水稻理论产量、有效穗数及千粒质量,施磷量的增加反而抑制水稻产量形成,6.46 g/株(90 kg/hm2)为增氧条件下理论产量、有效穗数、千粒质量、每穗粒数阈值,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是增氧条件下水稻响应根际增氧及磷素吸收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不同灌溉方式下水稻产量性状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杂交水稻二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利用测坑栽培,比较了4种灌溉方式下的水稻产量性状,并对其进行了相关性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间歇灌溉、半干旱栽培和干旱栽培比淹水灌溉下水稻产量分别增产16.20%、减产12.90%和减产37.87%;单株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单株理论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3892、0.57864、0.58591和0.62008,而单株有效穗数与每穗颖花数、每穗实粒数和一次枝梗数呈较弱的负相关。试验结果表明,间歇灌溉为南方稻区较适宜的灌溉方式。在制定水稻高产栽培措施时,应加强稻田水分管理,在提高千粒重的同时,主攻并协调好单株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15.
不同养分投入的各品种小麦产量及养分效率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6个冬小麦品种,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养分投入水平的小麦产量及养分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随养分投入水平的提高,小麦产量和生物量均明显增加,高产品种对养分投入的敏感程度明显高于低产品种。从产量构成分析,低养分投入时,小麦每公顷穗数及穗粒数对产量起决定作用;高养分投入时,产量取决于每公顷穗数。从两年不同养分投入水平的平均值来看,低养分投入时,高产品种氮肥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比低产品种高6.3%~61.6%、52.1%~122%、9.8%~25%;磷肥回收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较低产品种高31.2%~33.3%、58.9%~126.3%、7.0%~24.9%。高养分投入时,小麦偏生产力明显下降,且低产品种较高产品种更敏感。  相似文献   

16.
赵敬美  丁文峰  王琳 《农业工程》2022,12(2):129-133
合理控制化肥用量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地力水平、增加作物产量,采用田间裂区试验,分析了不同绿肥品种下氮肥与磷肥用量对小麦产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绿肥混播条件下,氮磷肥料分别减施至120 kg N/hm2与80 kg P2O5/hm2时,小麦可达到其产量的最高值,这表明该种施肥处理方式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与应用价值,可在农业生产中进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当前合理控制化肥用量已然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为了有效减少化肥用量、提高地力水平、增加作物产量,此次研究针对不同氮肥和磷肥用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研究中采用田间裂区试验,分析了不同绿肥品种下氮肥与磷肥用量对小麦产量等指标造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绿肥混播条件下对氮磷肥料分别减施至120kg N/hm2与80kg P2O5/hm2时,小麦可达到其产量的最高值,这表明该种施肥处理方式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与应用价值,可在农业生产中进行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氮肥减量后移对喷灌玉米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井灌区田间水肥管理。【方法】试验于2018年6—9月在河南省许昌灌溉试验站进行,以当地主栽玉米品种登海3737(P1)和豫单9953(P2)为试验材料,设置3种施肥调控方式,分别为当地传统施肥模式CK(N、P2O5、K2O施量分别为315、75、75 kg/hm^2,全部基施),优化模式F1(N、P2O5、K2O施量分别为225、75、75kg/hm^2,40%三叶期和60%拔节期追肥),优化模式F2(N、P2O5、K2O施量分别为225、75、75kg/hm^2,30%三叶期、30%拔节期和40%大喇叭口期追肥),研究了喷灌水肥一体化下氮肥减量后移对不同品种夏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增加施肥频次和施肥时间后移可提高玉米叶面积系数(LAI)和延缓叶片衰老,增加玉米干物质累积量以及最大生长速率。喷灌水肥一体化(F1、F2处理均值)较传统施肥籽粒产量提高7.8%,耗水量降低11.9%,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22.2%,籽粒氮肥偏生产力(PFPY)提高51.1%,生物量氮肥偏生产力提高49.2%。登海3737干物质累积、最大生长速率、WUE和PFPY的均值较豫单9953分别增加2.8%、7.7%、8.5%和8.6%,最大生长速率出现的时间没有差异。豫单9953干物质积累快增期持续时间比登海3737增加5.3 d。不同品种之间产量和构成要素差异极显著。登海3737平均产量为11 319 kg/hm^2,较豫单9953增产8.4%,其中穗长、百粒质量对产量贡献较大,分别提高22.5%和18.2%。【结论】本研究中,F2处理为最佳施肥模式,即N、P2O5、K2O施量分别为225、75、75 kg/hm^2,施肥配比为30%三叶期、30%拔节期、40%大喇叭口期。  相似文献   

19.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了7个施氮水平,以不施氮为对照,研究了包膜复合肥用量及施用方法对夏玉米氮肥利用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肥料的用量,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蛋白质产量也显著增加;施氮量相同时,玉米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表现为:底施包膜复合肥>侧施包膜复合肥>普通尿素;与包膜复合肥侧施相比,底施分别使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提高9.6%~12.4%、12.0%~19.0%和16.1%~26.8%。综合分析表明,与普通尿素和复合肥侧施相比,底施包膜复合肥225 kghm2,可显著提高玉米氮肥利用率和产量,是适宜该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20.
李同科 《农业工程》2022,12(1):130-134
菌糠含有较高的营养成分,是应用价值较高的肥料.以舆芝16号白芝麻为试验对象,在土壤中施用菌糠,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对白芝麻产量、根系及籽粒中铁、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菌糠可以提高土壤全氮、全钾及有机质含量,对土壤全磷含量影响不大,但能显著提高土壤中速效磷含量.施用菌糠处理的白芝麻产量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