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棉花适宜密度与播种量设计的动态知识模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分析和提炼有关棉花种植密度与播种量的最新研究资料,在综合量化气候条件、土壤类型、产量目标、管理水平和品种特性等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时空适应性的棉花种植密度和播种量设计动态知识模型,可用于精确定量不同环境和不同产量目标下的种植密度和播种量。利用不同生态点、不同品种、不同土壤类型和不同产量目标等资料对知识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决策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卢海珍 《种子科技》2024,(6):140-142
全面分析了影响山东地区玉米产量的因素,运用模型进行产量预测分析。通过预测模型,对未来的玉米产量进行了预测,并对结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山东地区玉米产量受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建议选择优良品种、科学施肥以及改进栽培技术,以提高山东地区的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3.
根据湖南省多年多点的棉花苗情定点观察与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相关及多种回归分析方法,研究棉花产量与苗情性状及气候条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和定量关系,找出影响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主导因素,并根据所建立的回归方程进行苗情预测预报,从而提出有效的促控指标,为指挥棉花生产,作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供钾水平对棉花产量构成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采用34个棉花材料,于2007-2008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供钾水平对棉花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二者之间相关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可显著提高棉花产量,在气候条件不利的2008年表现更为明显;铃数受供钾水平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铃重,衣分受影响最小.偏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缺钾条件下衣分与产量的关系相对密切,而供钾水平对...  相似文献   

5.
棉花产量育种的数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产量是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提高棉花产量育种效率,本文从产量结构模式、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两方面,分析了与棉花产量育种有关的数量性状,并讨论了提高棉花产量遗传潜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棉花适宜叶面积指数的动态知识模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通过分析和提炼棉花叶面积指数的最新研究资料,在综合考虑目标产量、种植密度、生态条件和生产水平等影响因子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工程和系统建模方法,建立了棉花叶面积指数动态模型。利用不同产量目标、不同种植密度、不同生态点和不同品种等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棉花生长发育与产量潜力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89年高产栽培试验结果,修改作物生产潜力模拟模型L1D的作物参数,用于棉花生长与潜在产量的模拟。结果表明,用该模型模拟1988与1989年棉花总干物重、总叶重及叶面积系数,模拟值与实测值接近且趋势一致;皮棉产量的模拟值与实际值也较吻合,能反映气候生产力的差异,证明L1D模型在棉花生长和潜在产量模拟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大豆品种的适应生态区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以挖掘品种高产潜力,以中黄35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生态区与种植密度两种处理,研究不同生态区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与生态区对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公主岭地区、廊坊地区和新乡地区适宜的种植密度分别达到188750株/hm2、200000株/hm2和177000株/hm2时产量最高。比较不同生态区气候条件,河北廊坊地区因具有较高的日均气温和充足的降雨量,是大豆中黄35高产的适宜生态区。筛选出了不同生态区大豆中黄35的适宜种植密度,构建了高产群体结构,通过对产量构成的显著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与通径分析得出,生育期内活动积温高、日均气温在20~26℃范围内的天数多、鼓粒期降雨量充足和种植密度合理是优化大豆群体结构、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旱地棉花育种产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讨了旱地棉花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各产量因素对皮棉产量的贡献和决定作用。通径分析表明,在干旱条件下,单位面积铃数与皮棉产量关系密切,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决定程度(r2=0.6323)最高;在多雨条件下,衣分与皮棉产量关系密切,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决定程度(r2=0.4462)最高。由此认为,水地棉花的主要育种目标应该是抗病、早熟和高衣分;耐旱棉花育种的主要目标应该是结铃性、铃重和保全苗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棉花是新疆地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开展棉花产量动态预报对生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8—2020年新疆石河子地区4个地面气象基准站逐日气象资料和棉花产量资料,基于积分回归法在棉花全生育期内以旬为时间尺度,分析了影响棉花生产的温光水主要气象要素和关键期,分别建立了石河子地区7月中旬、8月中旬和9月中旬棉花气象产量动态预报模型。结果表明:气温对新疆石河子棉花产量的影响最大,苗期、开花期和吐絮始期为棉花生长的温度关键期,苗期和吐絮始期为正效应显著,开花期为负效应显著;开花期是棉花生长的光照关键期,对棉花产量呈正效应;石河子地区属于灌溉农业区,自然降水量虽呈正效应,但降水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较小。利用积分回归法建立的动态预报模型对2018—2020年石河子地区棉花产量试报,7月中旬、8月中旬及9月中旬的平均准确率分别为85.1%、91.4%和94.3%。基于积分回归法建立的棉花气象产量动态预报模型越接近成熟期准确率越高。利用积分回归原理对棉花产量进行动态预测是可行的,可以应用于棉花产量预测业务,为地方产量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秣食豆混播比例对群体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玉米单产和土地利用率,通过将玉米‘郑单958’和秣食豆按1:1、1:2、1:3的比例进行混播,以单作玉米作为对照,研究了混播群体的地上产量及构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占群体产量的87.4%以上;随混播秣食豆的比例增加,玉米产量略有下降,其中茎叶产量下降明显,而秣食豆产量增加;混播群体地上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均随混播秣食豆比例增加而增加,并且各混播处理均显著高于玉米单作,其中1:3(A1B3)和1:2(A1B2)的群体地上产量分别比单作玉米提高15.5%和16.4%。  相似文献   

12.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作生产潜力与产量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北平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分析气候变化对该区小麦-玉米两作系统生产潜力的影响意义重大。本文采用EPIC模型估算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作的生产潜力,并结合实际产量计算了产量差。结果显示:(1)华北平原1961—2007年小麦-玉米两作潜在产量在19.7~22.2 t/hm2之间,区域均值为21.2 t/hm2;雨养产量在13.2~21.7t/hm2之间,区域平均值为16.4 t/hm2;(2)1960—2007年间,潜在产量在全区显著上升,年均增幅多在20~40 kg/hm2之间,雨养潜力在南部呈增加趋势,但北部呈下降趋势;(3)华北平原2001—2007年小麦-玉米两作的潜在产量和实际产量的差在20.3%~72.2%之间,区域平均值为潜在产量的48.2%。从空间分布上看,南部地区产量差较大,中部地区产量差较低,北部地区产量差居中。因此,自1960年来华北平原小麦-玉米两作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特别是水分状况较好的南部地区,应提高水肥利用效率,挖掘其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量潜力预测的中国水稻单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水稻三个方面的产量潜力分析了我国水稻单产不同时期最高增产幅度:光能利用率潜力、历年产量演变趋势外推潜力、AEZ(农业生态区划)模型计算的我国水稻单产潜力。指出我国不同时期水稻单产的最高年增幅为:1977年以前10%、1980年以前9%、1986年以前8%、1990年以前7%、1996年以前6%和2003年以前5%。任何高于以上增幅的水稻品种或栽培技术都只能是局部推广的或有统计误差的。这对指导我国水稻生产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棉花产量组分的改良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采用1973~1996年黄淮棉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的历史资料来研究我国黄淮棉区棉花品种产量组分的改良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从750kg·hm  相似文献   

15.
播种期对2个不同类型棉花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适期播种是棉花丰产的重要措施,品种类型常影响播种期。为确定不同类型棉花品种的适宜播期,采用裂区设计,以品种类型(早发型鲁棉研21号和后发型鲁棉研28号)为主区,播种期(4月上旬早播、4月下旬中播和5月上旬晚播)为副区,于2009—2010年在山东临清研究了品种类型和播种期对棉花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播期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而且主要是由于铃数和衣分的变化所致;早发型品种4月下旬播种产量最高,比4月中旬播种增产6.3%,5月上旬播种与4月中旬播种产量相当;后发型品种4月中旬播种产量最高,比4月下旬和5月上旬播种分别增产4.8%和12%。在鲁西北棉区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早发型品种以4月下旬播种为宜,可以适当晚播,直到5月上旬;后发型品种应适当早播,以4月中旬为宜,晚播会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16.
GS豫麦21号的丰产,稳产性及产量结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牛子敬  赵虹 《种子》1998,(2):24-26
利用黄淮南片水地小麦良种区试和河南省区试、生产示范资料,对GS豫麦21号的丰产性、稳产性和产量结构进行分析。结呆在明:GS豫麦21号具有丰产稳产性好、适应性广、产量构成三要素协调等优良特性,在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穗粒数次之,有效穗数的直接作用最小,因此在高产栽培上应在兼顾667m2成穗(40万上下)的基础上,主攻千粒重和穗粒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高产田氮磷钾肥对油菜产量性状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高产田氮磷钾肥处理及氮磷钾效应对油菜产量性状的影响,以‘秦油2号’和‘中油821’品种为材料,设置施纯氮0、180 kg/hm2,磷(P2O5)和钾(K2O)各为0、90 kg/hm2,采用裂区设计,分析了N、P、K以及互作效应对油菜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比对照(空白)增产25.7%,比单施N、P、K分别增产21.6%、18.0%、37.9%;两个品种的产量均以N 180 kg/hm2+P 90 kg/hm2最佳,‘秦油2号’为3850.70 kg/hm2,‘中油821’为3096.26 kg/hm2。‘秦油2号’在9个处理中都比‘中油821’极显著增产,平均增产22.2%,是营养基因型差异所致;综合效应分析得出氮磷交互效应对产量具有正向作用,但未达显著水平,而氮磷各自效应明显。进一步剖析增产原因,氮磷交互效应对‘秦油2号’单株角果数影响较大,对‘中油821’的株高和千粒重增加显著;磷的单独效应对‘秦油2号’的千粒重和‘中油821’的单株角果数影响最明显。本研究表明,氮磷配施的产量显著高于单施,配施增产主要原因是各自单独效应的累加;关中高产田氮肥用量180 kg/hm2、磷肥90 kg/hm2。  相似文献   

18.
监测数据显示,在当前栽培管理条件下,贵州省锦屏县油茶人工林第5年开始有产量,第5~8年产量增长较快,但产量不高,且后期出现的结果大小年现象,限制了其产量的增长。为提高油茶人工林的产量,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通过分析当前基地栽培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和推广普及适宜的综合化技术标准奠定基础,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小麦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利用11个小麦新品种(系),对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产量与籽粒产量的表型和遗传正相关均达极显著水平,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的表型正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生物产量的遗传潜力及与籽粒产量的密切程度均大于收获指数,说明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应是维持现有收获指数水平,主要通过提高生物产量,协调提高二者之间的关系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