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比较油菜、小麦施用"天地福"腐植酸铁多元肥肥效,在湖南省祁阳县文富市镇的红壤稻田和旱地进行了油菜、小麦施用"天地福"腐植酸铁多元肥肥效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油菜和小麦施用"天地福"腐植酸铁多元肥,以"基+追"处理为最好,其次是"基肥"处理;油菜"基+追"处理比等养分的当地施肥增产25.9%;比不施肥增产38.5%;小麦"基+追"处理小麦籽粒产量比等养分的当地施肥增产24.3%;比不增产41.4%;"天地福"前期释放慢,需要补充适量氮肥,促进早生快发,作物不早衰。  相似文献   

2.
通过开展酸性硫酸盐土壤下不同土壤改良措施及不同施肥措施配合试验,研究了不同轻简化施肥技术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硫酸盐土壤早稻以施用改良剂及钙镁磷肥的酸性改良效果最佳,平均增产率6.4%-6.7%,晚稻则以施用有机肥的酸性改良效果最佳,平均增产5.4%。采用一次性施肥的缓/控释肥处理基础养分供应较充分,可以促使水稻早发快发分蘖,并保持对水稻的持续养分供应。早稻缓释肥产量最高,较常规施肥平均增产4.1%,晚稻控释BB肥处理产量最高,较常规施肥平均增产4.2%。最优轻简化施肥技术为一次性施用高磷缓释肥配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3.
红壤稻田施用磷矿粉和硫肥对油菜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壤稻田施用磷矿粉和硫肥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1)红壤稻田施用突尼斯磷矿粉、中国磷矿粉和普钙分别比对照增产2.71,2.21和2.25倍,在施用突尼斯磷矿粉的基础上,施用硫肥能增加油菜籽粒产量3.9%;(2)早稻施用磷肥增产作用不明显,对晚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作用;(3)红壤稻田施用磷肥使油菜籽的磷吸收量:突尼斯磷矿粉>普钙>中国磷矿粉;(4)油菜和水稻收获时土壤速效磷含量:普钙>突尼斯磷矿粉>中国磷矿粉。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化肥氮钾减施配合紫云英秸秆还田对双季稻产量与光合特性的影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常规化肥处理(100%化肥)为对照,研究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下早稻减施20%,30%,40%化肥氮和同时减施40%化肥钾对双季稻产量、幼穗分化期倒三叶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叶绿素含量(SPAD)及早晚稻收获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减施比例下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均能增强水稻光合作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水稻年产量,且以减施30%化肥氮、40%化肥钾处理(T4)效果较好。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T4的水稻年产量增加4.5%,早稻稻谷增产6.8%,倒三叶叶片Pn、Gs、Tr和SPAD值分别降低7.8%,23.9%,21.0%,9.5%,Ci提高19.5%;其晚稻稻谷增产2.0%,倒三叶叶片Pn、Gs、Tr和SPAD值分别提高27.0%,55.3%,14.8%,13.4%,Ci降低1.6%;早晚稻收获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有提高。研究结果,对指导双季稻田紫云英协同晚稻秸秆还田下化肥氮钾减施、水稻增产和地力提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缺磷型稻田土壤施磷增产效应及土壤磷素肥力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缺磷土壤上进行定位试验,研究磷肥效应和土壤磷素的供应状况。试验在红黄泥和河沙泥两种土壤上进行,包括不施肥(CK)、氮钾肥(NK)、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加稻草还田(NPK+RS)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磷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平均增产率表现为严重缺磷土壤高于中度缺磷土壤、早稻高于晚稻、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高于单施磷肥处理;中度缺磷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能够显著的提高作物产量,尤其在早稻上效果更明显;中度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6.3 %,晚稻平均增产6.1%;在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达到17.9 %,晚稻平均增产达到10.5 %;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的水稻产量提高幅度略高于施用磷肥处理;土壤连续施用磷肥和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且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效果最佳。中度缺磷土壤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50.4%,严重缺磷土壤连续两年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91.4%。在中度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或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和土壤的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指导农户在水稻上科学施用磷钾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面源污染,探索了闽清县水稻田土壤磷钾丰缺临界指标。利用2007—2012年国家级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60组水稻“3414”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闽清县水田施用磷肥的早稻、晚稻、单季稻平均分别增产3.8%、3.2%与3.7%,加权平均为3.5%,施用钾肥的早稻、晚稻、单季稻平均分别增产4.6%、8.0%与6.9%,加权平均为6.8%。有效磷、速效钾与对应的缺素/平衡施肥稻谷相对产量均呈显著的对数拟合关系。以相对产量0.95为丰缺临界标准,早稻、晚稻与单季稻有效磷缺乏的临界指标分别为9.3 mg/kg、16.9 mg/kg与11.1 mg/kg,加权平均 12.8 mg/kg。早稻、晚稻与单季稻速效钾缺乏的临界指标分别为60.4 mg/kg、71.2 mg/kg与66.4 mg/kg,加权平均66.9 mg/kg。与福建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第四次制订的土壤磷钾养分丰缺指标相比,有效磷临界指标基本相当,但速效钾临界指标低了13.1 mg/kg。上述说明,闽清县水田施用钾肥的增产效应要高于磷肥,且施用钾肥重点是土壤速效钾小于67 mg/kg的水田。  相似文献   

7.
地力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促进水稻高效生产,降低肥料投入对环境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中、低两种地力水平下三种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在水稻生产中增产效果显著,与对照相比,早稻施氮比不施氮增产23.00%~26.10%,晚稻增产36.66%~71.43%,并且在相同的氮素水平下,低肥力地块平均增产效果要好于中肥力地块;三种养分管理模式中,最佳养分管理模式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早稻生产氮肥利用效率分别比相同地力水平的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提高10.00%和8.36%,晚稻生产分别提高19.60%和16.89%;在不同的地力水平下,充足的氮素供应能提高水稻的实粒数和有效穗数,对氮素向籽粒的转化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研究了20年的连续施用有机肥、有机肥无机肥长期配施对土壤肥力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用有机肥料,土壤全氮含量比化学肥料要高,有效氮平均高出15.9mg/kg;(2)施用磷肥和钾肥是提高土壤磷钾养分的基础。施肥使土壤有效磷平均高出18.8mg/kg,有效钾平均高出27mg/kg;(3)施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物理性质,配施不明显改变pH。有机肥料使土壤容重下降12.6%,田间持水量平均上升19.7%。(4)有机无机肥连续配施,能持续高产稳产。稻谷总产(19年早、晚稻平均),以NPKM为最高(5556.8kg/hm2),比单施化肥NPK)增产704.3kg/hm2,增产14.5%。  相似文献   

9.
周年秸秆还田量对南方双季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究适合南方双季稻高产稳产的秸秆还田量,连续2年(2016—2017)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早稻和晚稻分蘖、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不同比例秸秆还田量:CK:秸秆不还田;S1:25%早、晚稻秸秆量还田;S2:50%早、晚稻秸秆量还田;S3:75%早、晚稻秸秆量还田;S4:100%早、晚稻秸秆量还田。结果表明:全量秸秆还田抑制早稻分蘖而显著促进晚稻分蘖,25%、50%及75%量还田对早、晚稻生长前期的分蘖促进效果不显著,在中后期促进作用显现;75%量还田及全量还田较CK显著促进晚稻株高增长,平均提高了8.15 cm;不同秸秆还田量较不还田处理均提高了早、晚稻成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且半量还田在早稻季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较CK提高了8.0%,50%、75%及100%量还田在晚稻季差异达显著性水平,平均提高了13.3%,但不同还田量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早、晚稻产量在不同秸秆还田量下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半量还田促进早稻产量方面的效果最显著,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增产6.92%;50%、75%及100%量还田较CK均显著提高了晚稻产量(P<0.05),增产幅度分别5.33%、7.50%和8.23%,不同秸秆还田量间在促进早、晚稻增产方面的效果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结果显示,短期看,在南方双季稻生产中,半量早稻和晚稻秸秆均还田对提高早稻产量效果最优,而全量还田对晚稻最优,而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的长期效应如何,还需要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模拟大气温度和CO_2浓度升高对双季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气候主要表现为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升高的变化趋势,升温2℃和CO2浓度达到450μL L–1(同比增加60μL L–1)情景是哥本哈根共识下的安全阈值。本研究采用自主研制的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OTC)进行双季稻大田原位模拟试验,以早稻两优287和晚稻湘丰优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大田(UC)、对照(CK)、增温2℃(CT)、增CO2 60μL L–1(CC)和同时增温2℃增CO2 60μL L–1(CTC)5个处理,研究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CT的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均低于CK,CC和CTC比CK提高籽粒产量19.7%和2.0%,提高氮素积累量15.7%和5.1%;晚稻CT、CC和CTC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比CK分别提高9.2%、14.4%和18.8%,及7.3%、10.2%和15%。茎叶氮素转运率和贡献率早稻CC和CTC略低于CK,晚稻CC、CTC均高于CK。氮素吸收利用率早稻以CC最高(45.7%),晚稻以CTC最高(48.5%),分别比CK提高了35.5%和33.1%。氮素农学利用率与之一致,早稻和晚稻的CC和CTC均最高(23.1 kg kg–1和26.9 kg kg–1),比CK提高了56.3%和46.2%。氮素生理利用率早稻和晚稻均以CC最高,相比CK提高了12.7%和10.5%,但差异不显著。CK与UC之间各项指标差异不大,这表明OTC覆盖对水稻生长造成的影响在可接受误差之内。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温度升高2℃对早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倾向于不利影响,对晚稻则相反;CO2浓度增加60μL L–1对早稻和晚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倾向于有利影响;同时增温和增CO2对早稻表现抵消作用,对晚稻表现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洞庭湖区3种主要类型土壤上进行连续4年的微区试验,研究水稻控释氮肥在双季水稻种植体系下的连续施用效应。试验设不施肥(CK)、尿素、等N量控释氮肥及70%N量控释氮肥4个处理。结果表明,等N量控释氮肥处理产量最高,在河沙泥、紫潮泥和红黄泥上平均比尿素处理分别增产10.3%、8.0%和2.4%,70%N量控释氮肥处理分别增产6.1%、2.6%和-0.8%;在3种土壤上早、晚稻及全年平均吸N量均表现为等N量控释氮肥>70%N量控释氮肥>尿素>对照。等N量控释氮肥处理在上述3种土壤上的肥料利用率分别为60.7%、59.6%和56.3%,比尿素处理分别高23.8%、19.4%和16.3%,早稻随施用年份的延长其利用率呈增加趋势,且高于70%N量控释氮肥处理,晚稻连施3年时利用率由上升转呈下降。连续施用控释氮肥可缓解土壤氮素肥力和有机碳含量的下降,特别是在河沙泥稻田中。施用控释氮肥有利于水稻增产、氮肥利用率的提高及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不同基追肥比例对湖南省双季稻产量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湘早籼32号’和‘中嘉早17’为早稻供试品种,‘湘晚籼12号’和‘五优308’为晚稻供试品种,设置6种不同施肥比例(T1~T6)与1个不施肥处理(T7)。研究结果表明:施肥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比不施肥增产16.07%~91.33%。早稻‘中嘉早17’以基追肥比例8:2:0:0产量最高,为7497.00 kg/hm~2,晚稻‘五优308’以基追肥比例6:2:2:0产量最高,为9387.90 kg/hm~2;早晚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均以基追肥比例4:3:3:0较高,是一种有利于干物质积累的施肥方式,前轻后重的施肥方式茎秆重、叶片重、穗重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基追肥比例0:5:3:2的根系重与茎秆重分别比其他施肥处理少9.72%~63.84%和6.42%~27.82%,表明肥料后移会减少水稻干物质的积累。因此,在湖南地区重施基蘖肥可促进早稻分蘖的发生,晚稻在重施基蘖肥的基础上适当配施穗肥可增加单位面积颖花数、提高结实率,以此获得双季稻的高产。  相似文献   

13.
施用控释肥对粳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湘南丘陵区红壤稻田,连续2年用粳稻Unbongbyeo品种,进行控释肥(LCU)一季稻田间试验,采用田间系统观测与实内考查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分蘖苗数以施用控释肥LCU70≥NPK>LCU50>PK;施控释肥LCU70、LCU50比尿素处理的水稻成穗率分别高6.3%、4.5%。叶片、茎杆、根系的干物质增长量均以施用控释肥高于其他处理。按处理排序:LCU70>NPK>LCU50>PK。处理间差异显著。叶面积系数(LAI)以施用控释肥LCU70处理的6.50最高,比NPK、LCU50处理高1.04、1.51。粳稻Unbongbyeo品种产量结果:控释肥处理的氮素用量为常规施肥(NPK)氮素用量70%时,其稻谷产量比常规施肥高6.72%,产量差异显著;控释肥处理的氮素用量为常规施肥(NPK)处理50%时,其稻谷产量与常规施肥的稻谷产量相等,两者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即表明:施用控释肥可减少氮素用量30%~50%。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长期不同多熟复种模式对稻田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以空闲-早稻-晚稻(WF-R-R)模式为对照,设置油菜-早稻-晚稻(RP-R-R)、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马铃薯-早稻-晚稻(PO-R-R)、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4种多熟模式。结果表明,在5~10 cm土层,多熟模式均增加了>2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其中,RG-R-R模式比对照显著高11.26百分点,平均重量直径(MWD)显著高于对照。在0~5 cm土层中,多熟模式均提高了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土层中RG-R-R模式SOC含量最高,在各土层中的SOC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9.57%(0~5 cm),4.45%(5~10 cm),5.96%(10~20 cm)。随着土层加深以及团聚体粒级下降,多熟模式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增加的越明显,在<0.053mm粒级下,RG-R-R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主要来自>2 mm粒级(59.03%~79.33%),在5~10 cm土层中,其中RP-R-R、MV-R-R、PO-R-R、RG-R-R模式的&...  相似文献   

15.
长期施肥对作物产量及褐潮土有机质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北京昌平"国家褐潮土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的长期定位试验(1991-2004年),研究了褐潮土条件下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状况的影响,与对照不施肥或单施氮肥比较,氮磷长期配合施用极显著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冬小麦增产4倍以上,夏玉米增产1倍以上;单施氮肥、或磷钾配合、或氮钾配合增产效果均不明显;氮磷长期配合施用各处理比较,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均表现NPK 有机肥或秸杆>NPK>NP.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单施化肥;与对照不施肥比较,NPK 秸秆以及NPK 有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7.90%和14.56%,氮磷钾配合和氮磷配合分别比对照增加6.51%和5.89%,而单施氮肥仅增加2.56%.可见NPK平衡施用及其配施有机肥对增加作物产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南方稻区通过两季定位试验研究难溶性钾矿开发产品(钾矿)——颗粒硅钙钾肥(颗粒肥)和多元素微孔矿物肥(微孔肥)完全替代氯化钾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以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通过施用不同量的颗粒硅钙钾肥和多元素微孔矿物肥与施用氯化钾和不施钾对比,分析难溶性钾矿开发产品对水稻产量、经济效益以及钾素吸收的影响。施氯化钾和钾矿使晚稻增产377.2~715.0 kg/hm2,增收568~1616元/hm2,钾矿完全替代氯化钾(100%颗粒肥处理除外)可提高晚稻产投比。施氯化钾和100%钾矿使早稻增产383.1~1339.6 kg/hm2,增收584~3107元/hm2,施50%钾矿处理使早稻减产16.5 kg/hm2和122.9 kg/hm2,钾矿完全替代氯化钾降低早稻产投比。施氯化钾和钾矿可提高水稻的吸钾总量,钾矿完全替代氯化钾降低水稻吸钾总量。钾矿完全替代氯化钾可提高水稻钾素利用率。钾矿完全替代氯化钾能满足晚稻生长需要,而不能够满足早稻生长需求,对早稻的种植应考虑增加钾矿施用量或者与氯化钾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比较不同作物施用天地福硫铁基多元肥的效果,从2006年冬季开始,分别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和湖南省祁阳县文富市镇的不同土壤类型布置了油菜、小麦施用天地福硫铁基多元肥效果试验。1材料与方法1.1试点与材料小麦试验选择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红壤实验站的红壤旱地进行,供试品种为湘麦12号。油菜试验分别选择在湖南省祁阳县文富市镇官山坪村花屋院王凤民责任田(四纪红壤稻田—低垄田)和文富市镇平阳岭村王石录责任田(紫色土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晚稻品种在不施肥、不施钾和供钾充足条件下产量和对钾肥的吸收利用,为双季稻区不同晚稻品种合理施用钾肥提供科学依据。以14个晚稻品种为试验对象,测定不同生育期生物量、收获期稻谷和稻草产量以及钾含量,计算钾的吸收量。结果表明:14个晚稻品种在基础地力(CK)、不施钾(-K)和施钾(+K)条件下的产量变幅分别为5053.3~6813.3 kg/hm~2、6000.0~8226.7 kg/hm~2和6240.0~8106.7 kg/hm~2。施肥和施钾的增产量分别为253.3~2040.0 kg/hm~2和-653.3~546.7 kg/hm~2。不施钾和施钾处理吸钾量分别为91.7~189.8 kg/hm~2和104.1~170.1 kg/hm~2。‘丰源优272’、‘深优9586’和‘威优227’钾肥贡献率较高,分别为7.01%、6.69%和6.96%;‘丰源优299’钾肥贡献率较低,为-9.85%。供试晚稻品种中,‘丰源优272’、‘深优9586’和‘威优227’对钾素较为敏感,施钾能使这3个品种晚稻发挥更大的增产潜力;‘丰源优299’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壤中的钾,耐低钾能力较强,施钾对该品种晚稻增产潜力不大,在种植期间可以减少钾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9.
玉米-晚稻水旱轮作是近年长江中游发展的新型种植模式,研究前季玉米施肥后养分周年动态及对后季晚稻的影响,对该模式周年合理施肥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玉米免耕复种晚稻为对象,设置了3个施肥处理,包括两季作物均不施肥(MR0)、玉米施肥晚稻不施肥(MR1)、两季作物均常规施肥(MR2)。与MR0处理相比,玉米收获时MR1、MR2土壤速效氮显著降低,速效磷含量显著升高,而速效钾含量没有显著变化。从周年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看,三处理氮、钾均表现为显著亏损;而土壤磷素表现为MR2处理表观盈余,MR1处理表观平衡,MR0处理则明显亏缺。由于土壤氮、钾供应的限制,使得MR1晚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与MR0差异不显著,且显著低于MR2处理。可见,玉-稻轮作下氮、钾肥要在作物当季施用,磷肥可考虑在玉米季多施,晚稻季则减少或不施用磷肥。  相似文献   

20.
生态活性有机肥在蔬菜及果树上的施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蔬菜及果树上进行了施用活性有机肥的试验,结果表明:(1)施用活性有机肥对大白菜生长发育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株高、叶片数、叶宽、开展度3次测量均高于常规施肥,产量比常规施肥每公顷增产5010kg,增产率达10.96%,投入产出比也较高,效益比为1:6;植株的抗病能力也较常规施肥(5.6%)强,降低了2.9%。(2)活性有机肥较传统施肥明显提高番茄的品质。座果总数增加14,小果数量降低4%,大果和中等果数分别增加2%和1.9%;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传统施肥高3.1 %。(3)施用活性有机肥处理能提高李果百果重、单株平均产量,分别比施等量普通复合肥的高11.1%和22.7%;施用活性有机肥可显著降低李果果实的总酸度,降低了0.1%,V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提高0.2 mg/100g和2.1%,果实硬度指标未表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