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2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收获期对全株玉米青贮营养价值、发酵品质和瘤胃降解率的影响。试验抽样采集山东省44个区县130个养殖场130份全株玉米青贮饲料样品,按照收获时玉米籽粒的乳线位置,共分为1/2乳线、2/3乳线和3/4乳线3个时期,样品数量分别为40、60和30份,测定其营养价值、发酵品质和瘤胃降解率。结果表明:1)随着收获期的延迟,全株玉米青贮的干物质(DM)含量显著增加(P<0.05),粗灰分(Ash)含量显著降低(P<0.05)。1/2乳线期全株玉米青贮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显著高于2/3乳线期和3/4乳线期(P<0.05)。2)随着收获期的延迟,全株玉米青贮的淀粉(CB1)含量显著增加(P<0.05)。1/2乳线期全株玉米青贮的总碳水化合物(CHO)、可溶性糖(CA)含量显著低于3/4乳线期(P<0.05),1/2乳线期全株玉米青贮的不可利用纤维(CC)和可利用中性洗涤纤维(CB3)含量显著高于2/3乳线期和3/4乳线期(P<0.05)。3)随着收获期的延迟,全株玉米青贮的发酵系数和费氏评分显著增加(P<0.05)。1/2乳线期和2/3乳线期全株玉米青贮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3/4乳线期(P<0.05),1/2乳线期全株玉米青贮的的丙酸含量显著高于2/3乳线期和3/4乳线期(P<0.05)。4)随着收获期的延迟,全株玉米青贮的总可消化养分含量及消化能、代谢能均显著增加(P<0.05)。1/2乳线期全株玉米青贮的维持净能、增重净能和泌乳净能显著低于2/3乳线期和3/4乳线期(P<0.05)。5)1/2乳线期和2/3乳线期全株玉米青贮的24和48h的干物质降解率显著低于3/4乳线期(P<0.05)。综上所述,收获期为3/4乳线期时,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2.
播期对冀西北坝上农牧交错区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冀西北坝上地区青贮玉米(Zea maysL.)适宜的播种日期,本研究以青贮玉米‘德美亚1号’、‘院军1号’、‘巡天3号’、‘德美亚2号’4个品种为材料,设置S1(5月2日)、S2(5月7日)、S3(5月12日)3个播期,开展播期试验,探究3个播期下青贮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等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德美亚1号’株型适中、适合密植、生育期短,在5月7日播种,株高、茎粗最高,为208.95 cm,2.67 cm,叶面积指数为3.93,干草产量可达17.53 t·hm-2,相对饲用价值最高达159.7,草品质达国标二级;‘德美亚2号’秆矮、早熟、抗逆性好,在5月7日种植产量为17.24 t·hm-2,相对饲用价值达205.9,草品质达国标一级;‘院军1号’、‘巡天3号’含水量过高,不适宜制作青贮玉米。综上,‘德美亚1号’为最适宜在冀西北坝上农牧交错区种植的青贮玉米品种,播种期为5月7日。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利用模式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筛选和栽培利用模式的研究,筛选出适于本地区种植的优质玉米青贮品种,并确立优质青贮玉米最佳栽培利用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全株玉米青贮含水量在62%~71%,均可制作出优质青贮,青贮pH值平均为3.76,乳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平均为3.139%、0.358%、0.063%和0.066%,青贮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体外干物质消化率、体外有机物消化率和产奶净能比青贮前显著增加(P<0.05),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和酸洗洗涤木质素含量比青贮前显著降低(P<0.05).种植密度对全株玉米青贮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范氏纤维含量、体外干物质消化率、体外有机物消化率和产奶净能无显著影响(P>0.05);施尿素(150~450 kg/hm2)对全株玉米青贮的粗蛋白质含量、粗纤维含量、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酸洗洗涤木质素、体外干物质消化率、体外有机物消化率和产奶净能有显著影响(P<0.05),300kg/hm2尿素水平的营养品质和青贮品质均优于150kg/hm2和450kg/hm2尿素水平,且蜡熟期品质最为优异.  相似文献   

4.
在青海4类农业区分别开展青贮玉米品种‘铁研53’栽培试验,通过开展播期、种植密度以及肥效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其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终霜日前7 d,海北州和海南州以75 000~82 500株·hm-2的密度种植‘铁研53’能达到高产,海西州以90 000株·hm-2的密度种植获得高产。东部农业区在终霜日前15 d以105 000株·hm-2的密度种植获得高产。2)东部农业区乐都试验点终霜日时播种的‘铁研53’蛋白质含量达6.82%,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40.3%,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20.1%,淀粉含量为48.7%,品质最佳。3)播种密度为60 000株·hm-2时综合营养品质最佳。综合肥效试验和品质分析结果,青海省各地区在种植‘铁研53’时应合理施用氮肥,密度应控制在75 000~82 500株·hm-2时产量及综合营养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探讨了成熟度对全株玉米青贮性能的影响。玉米收割时间分为4个成熟期,即凹陷期、1/3乳线期、2/3乳线期和乳线消失期。整株玉米切碎后,装入1.5L的厌氧罐中发酵2、4、8、15和90d,每个处理有3个发酵罐。青贮90d后对青贮玉米进行为期5d的好氧稳定性试验,测定二氧化碳产量、化学和微生物参数。此外,还对4个成熟阶段的瘤胃纤维含量和瘤胃原位降解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贮玉米中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成熟度的增加而减少。凹陷期青贮玉米中乳酸、乙醇、发酵失重、酵母和霉菌的含量高于其他3个成熟期。凹陷期阶段的青贮玉米比1/3乳线期、2/3乳线期和乳线消失期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P 0.05)。在有氧条件下,凹陷期阶段的青贮玉米发酵不太稳定。1/3乳线期、2/3乳线期和乳线消失期青贮玉米较凹陷期显著降低(P 0.05)。青贮玉米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由527g/kg下降到421g/kg干物质(P 0.05)。玉米半纤维素含量在整个成熟期变化不一致,但乳线消失期粗蛋白质含量较凹陷期和1/3乳线期显著下降(P 0.05)。2/3乳线期玉米青贮的干物质和有机物瘤胃降解性和降解产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的降解性在凹陷期阶段最高,但中性洗涤纤维的降解产量在2/3乳线期阶段最高。全株玉米具有良好的青贮特性,特别是在1/3和2/3乳线期两个阶段,其中干物质和有机物的可降解性最高,可降解干物质和有机物的产量在2/3乳线期最高。玉米的最佳收割时间是在2/3乳线期,其可以提高玉米青贮的养分产量。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海河平原区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Zea mays L.)生产性能和饲用品质的影响,2017-2019年以‘北农青贮368’、‘冀青贮1号’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播期、5个种植密度,测定了不同处理下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农艺性状、饲用品质,并利用Milk2006对不同处理下青贮玉米的生物产量和饲用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播期和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吨干物质产奶量和公顷产奶量均影响显著。6月5日播种时,3个青贮玉米品种平均生物产量和公顷产奶量均最高,分别达到19.29 t·hm-2和27.57 t·hm-2。不同种植密度下青贮玉米吨干物质奶产量在7.50万株·hm-2时最高,饲用品质最优。综合评价认为:海河平原区青贮玉米适宜播种期在6月5日左右,种植密度为7.50~8.25万株·hm-2,为降低成本,减少倒伏风险,建议适宜种植密度7.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以先玉696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低(7.2万株/公顷)、中(10.4万株/公顷)、高(14.1万株/公顷)3个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种植密度的株高、株重、株叶片数、株绿叶数、株叶重、株茎重、株穗重、茎粗最高,但鲜、干草产量最低,粗蛋白产量低于中、高密度。3个种植密度的青贮玉米的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随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随密度增加变化不大。3个种植密度的青贮玉米发酵品质都好。综合青贮玉米产量、营养成分以及发酵品质得出中密度(10.4万株/公顷)是攀西地区青贮玉米生产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出适宜甘德高县寒地区种植的优良燕麦(Avena sativa)品种及其最佳播期,研究了7个燕麦品种4个播期(2020年5月23日、5月30日、6月6日、6月13日)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 表明:5月30日播种的梦龙干草产量最高,为20022 kg/hm2,莫妮卡次之,为19835 kg/hm2,5月30日播种的陇燕3号粗蛋白含量最高,为5.57%.随着播期推迟,7个燕麦品种分蘖数呈先增加后减小趋势,茎基直径逐渐减小.利用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的相对值进行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得出,在甘德县高寒地区,5月23日种植的青海444综合表现最优,其次是5月30日种植的青引2号.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为干草产量高、干草产量低、粗蛋白含量高、粗蛋白含量低4大类.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宜甘肃陇西半干旱山区种植的优良燕麦(Avena sativa)品种及最佳播期,本文研究了7个燕麦品种在4个播期(5月6日、5月16日、5月26日、6月5日)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播期和品种互作对燕麦的干草产量、种子产量和饲草品质具有极显著影响(P?相似文献   

10.
在青海4类农业区分别开展青贮玉米品种'铁研53'栽培试验,通过开展播期、种植密度以及肥效试验,分析不同处理对其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终霜日前7 d,海北州和海南州以75000~82500株·hm?2的密度种植'铁研53'能达到高产,海西州以90000株·hm?2的密度种植获得高产.东部农业区在终霜日前15 d以105000株·hm?2的密度种植获得高产.2)东部农业区乐都试验点终霜日时播种的'铁研53'蛋白质含量达6.82%,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为40.3%,酸性洗涤纤维含量为20.1%,淀粉含量为48.7%,品质最佳.3)播种密度为60000株·hm?2时综合营养品质最佳.综合肥效试验和品质分析结果,青海省各地区在种植'铁研53'时应合理施用氮肥,密度应控制在75000~82500株·hm?2时产量及综合营养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乳酸菌作为基因工程宿主菌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对乳酸菌作为宿主菌的生物学功能,乳酸菌种中主要用于宿主菌的菌种,以及其表达外源基因的情况进行了简要概括,并对基因工程乳酸菌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激动剂诱导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是血小板活化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必要条件,它是通过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质膜内钙离子进入而发生的。Ca2+库释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过程,首先磷脂酶(PL)C产生肌醇-1,4,5-三磷酸肌醇(IP3),进而通过IP3通道受体释放细胞内储存的Ca2+,从而完成Ca2+释放。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有助于活化的各个步骤。钙离子作为细胞的第二信使,参与大多数的生物活动过程,尤其在细胞内钙池引发的钙离子的进入(store-operated Ca2+entry,SOCE)在血小板激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血小板在血管内激活极易引起血栓,因此研究血小板活化机理可能会对某些疾病的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确定围产期奶牛氧化应激的风险因素及其预警指标,在黑龙江省2个集约化牛场(A、B场)检测了120头围产期奶牛血中能量代谢、矿物质、氧化应激等指标,以能量负平衡为判定标准,将β-羟丁酸(BHBA)>1.2mmoI/L,游离脂肪酸(NEFA)>0.4mmoI/L,葡萄糖(GLU)<0.3mmoI/L的牛分为高水平氧化应激组,BHBA<1.2mmoI/L,NEFA<0.4mmoI/L,GLU>0.3mmoI/L的牛分为对照组,通过横截面研究方法结合统计学显著性分析,Spearman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及ROC分析确立分界值和诊断效果。结果显示:能量负平衡奶牛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Se、总一氧化氮合成酶(T-NOS)、VE的水平降低,血中丙二醛(MDA)、Cu的水平升高,机体存在氧化应激。确定GSH-PX、CAT、Se、BHBA四项指标可作为氧化应激发生的预警指标,其预警值分别为:GSH-PX<619.28U/L,敏感度78.3%,特异度66.7%;CAT<7.87U/mL,敏感度73.9%,特异度91.7%;Se<0.51μg/L,敏感度79.2%,特异度58.9%,BHBA>0.72mmoI/L,敏感度100%,特异度83.3%。结论:产后能量负平衡、低Ca、Se和VE的缺乏是引起氧化应激的风险因素以及血中GSH-PX、CAT、Se、BHBA可作为氧化应激发生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旨在通过对围产期奶牛能量负平衡指标与其他血液生化指标的分析,初步建立围产期奶牛氧化应激的预警体系。本试验以能量负平衡为判定标准,BHBA>1.2 mmoI/L,NEFA>0.4 mmoI/L,GLU<3 mmoI/L为发病组,BHBA<1.2 mmoI/L,NEFA<0.4 mmoI/L,GLU>3 mmoI/L为健康对照组,各采集围产期发病组和对照组各25头奶牛的血液并对血中能量代谢、矿物质代谢、微量元素代谢、氧化应激、免疫抑制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并利用logistic二元逻辑回归预测疾病,最后利用ROC分析确立分界值和诊断效果。结果显示:发病组奶牛血液中的Ca、GSH-Px、CAT、Ve、Mg、Se、Cu水平小于健康组;发病组奶牛血液中的IL-1、IL-6、CRP、IL-2、HP、TNF-α的水平高于健康组,表明能量负平衡的奶牛机体存在氧化应激并伴有炎症和矿物质代谢紊乱。奶牛血液中的Ca、Mg、GSH-Px、CAT、Cu、Se、Ve与BHBA呈显著的负相关,IL-1、IL-2、IL-6、HP、TNF-α与BHBA呈显著的正相关;奶牛血液中的Ca、Mg、GSH-Px、CAT、Ve、Cu与NEFA呈显著的负相关,IL-2、HP、TNF-α与NEFA呈显著的正相关;奶牛血液中的Ca、GSH-Px与GLU呈显著的正相关,IL-6、HP与GLU呈显著的负相关。经回归分析确定Ca、Mg、GSH-Px、CAT、Cu、Se、Ve、IL-1、IL-2、IL-6、TNF-α、HP、BHBA 13项指标与围产期泌乳奶牛氧化应激相关,经ROC分析确立GSH-Px、CAT、Se、IL-6、IL-2、TNF-α、BHBA 7项指标可作为氧化应激发生的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因此,能量负平衡、VE、Se缺乏、炎性因子增多和矿物质代谢紊乱是奶牛产后氧化应激发生的风险因素,但VE和Ca未成为氧化应激的预警指标。初步证实了围产期奶牛氧化应激发生的预警指标,为今后更有效的监控和预防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围产期酮病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随机选取产前奶牛29头,跟踪采集产前2周、产前1周、分娩当天及产后3,7,14,21 d的血浆样品,检测血浆相关生化指标变化特征,并记录泌乳量。任意采集时间点血浆β-羟丁酸(BHBA)≥1.2 mmol/L则为酮病组, BHBA<1.2 mmol/L则为对照组。结果显示:随机选取的牛群中酮病发病率为58.6%,酮病主要发生在产后7~14 d;酮病组奶牛产前血液相关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酮病组奶牛分娩当天血钾水平升高,血磷水平显著降低;产后3 d酮病组奶牛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BHBA、泌乳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产后7,14,21 d血浆BHBA、非脂化脂肪酸(ENFA)、TC、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奶牛,血糖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奶牛。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后3 d血液TC、HDL-C、K、BHBA、泌乳量与奶牛酮病的发生显著相关。将显著性相关指标利用Logistic回归建模,最终建立了基于血液HDL-C、BHBA、泌乳量的奶牛酮病早期诊断模型,即y=17.95-9.81×HDL-C-2.71×BHBA-0.20×泌乳量,当y<0时存在发生酮病风险,模型早期预测奶牛酮病的准确率82.8%、灵敏度81.3%、特异性84.6%。  相似文献   

16.
宿主防御肽是生物体内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阳离子多肽,是生物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宿主防御肽具有广谱、抗菌、耐热、无毒、不易产生耐药性等诸多特性,在畜牧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宿主防御肽在先天免疫系统中的作用、奶牛乳腺中的表达及乳房炎诊断与治疗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宿主防御肽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畜牧生产中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基于iTRAQ技术的卵巢静止奶牛血清差异蛋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利用iTRAQ技术探究卵巢静止奶牛血清差异蛋白。本试验在奶牛产后60~90 d,根据发情表现、直肠检查和B超检查,按判定标准将试验奶牛分为卵巢静止组(IO)和正常发情对照组(CON),每组50头,采集血清。应用同位素标记绝对定量(iTRAQ)/质谱(MS)联用技术筛选差异蛋白,并应用免疫印迹以及ELISA方法鉴定奶牛卵巢静止血清差异蛋白。结果表明,试验共获得61种血清差异表达蛋白。GO分析表明,生物学过程包括34个注释,分子功能包括15个注释,细胞组成包括13个注释。蛋白质网络互作分析共得到57个节点,68条蛋白互作注释,蛋白质互作富集P<10-16,得到11个信号代谢通路。经过筛选发现,糖酵解/糖异生、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维生素的消化与吸收可能与卵巢静止的发生存在相关性。与卵巢静止相关差异表达蛋白共有14种:其中GPX3、SCGB1D和PKM2表达下调,ADIPOQ、AHSG、APOA4、FETUB、ALDOB、SPAM1、LDHB、RBP4、IGFBP2、ITIH3及GLYCAM1表达上调。ADIPOQ、IGFBP2和RBP4通过生殖激素生物过程影响卵泡发育,GPX3通过氧化应激而影响卵泡发育。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酸化乳对犊牛生长性能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择3日龄左右、体重(40±5) kg的健康荷斯坦犊牛20头,随机分为2组,即酸化乳组和巴氏杀菌乳组,每组10头。酸化乳组饲喂酸化乳,巴氏杀菌乳组饲喂巴氏杀菌乳,2组均自由采食颗粒料,试验期共180 d,在试验第60天时断奶。每天记录犊牛的采食量,于犊牛生长期的第7、30、60、90、180天分别测量体尺、体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同时采血用于测定血清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酸化乳组乳尿素氮含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1),乳大肠杆菌、总菌数量显著低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乳糖率、乳脂率和乳蛋白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第31~5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液体饲料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 <0.01);第61~9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固体饲料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 <0.01)。3)第60~18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 <0.05)。第6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体直长、体高和管围均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90天时,犊牛体直长、体斜长、体高和管围均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180天时,酸化乳组犊牛体直长、体斜长和体高均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1)。4)第60天时,酸化乳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90天时,酸化乳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极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1);第90和180天时,酸化乳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巴氏杀菌乳组(P<0.05)。第30天时,巴氏杀菌乳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1),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5);第60天时,巴氏杀菌乳组血清IL-1β含量极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1),血清IL-6含量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0.05);第90天时,巴氏杀菌乳组血清IL-1β含量显著高于酸化乳组(P <0. 05)。综上所述,利用甲酸酸化牛乳对牛乳成分影响不大,可抑制牛乳中有害细菌生长,改善适口性,提高犊牛采食量,改善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葡萄糖三丁酸酯对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相近的10日龄雄性爱拔益加(AA)肉鸡1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空白组饲喂基础饲粮,低、中和高剂量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0.10%和0.20%的葡萄糖三丁酸酯。试验期32 d。结果显示:1)15~42日龄时,低、中和高剂量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料重比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2)28日龄时,高剂量组腿肌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2日龄时,低、中和高剂量组腿肌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3)28日龄时,中和高剂量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42日龄时,中和高剂量组血清TP和ALB含量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中剂量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4)高剂量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中、高剂量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高剂量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中和高剂量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高剂量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低、中和高剂量组回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低和高剂量组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中剂量组盲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中剂量组盲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葡萄糖三丁酸酯可以提高肉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并改善肠道黏膜形态,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比例过瘤胃豆粕替代常规豆粕对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胎次、体重、平均泌乳量和泌乳天数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用过瘤胃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12.5%的常规豆粕,试验Ⅱ组用过瘤胃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25.0%的常规豆粕,试验Ⅲ组用过瘤胃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50.0%的常规豆粕。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45 d。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过瘤胃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加而升高,但各试验组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2)各试验组奶牛的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过瘤胃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试验Ⅲ组奶牛的乳蛋白率显著高于试验Ⅱ组、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Ⅲ组和试验Ⅱ组奶牛的乳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奶牛的乳脂率、乳糖率、非脂乳固体、乳体细胞数差异不显著(P>0.05)。3)各试验组血浆总蛋白和葡萄糖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过瘤胃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各组间血浆尿素氮含量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在我国规模化奶牛场应用过瘤胃豆粕替代常规豆粕可以提高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改善乳成分,同时改善奶牛机体代谢。在本试验条件下,以过瘤胃豆粕替代基础饲粮中50.0%的常规豆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