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试验用高温(41℃±1℃)、高湿(RH=100%)密闭条件的人工老化处理种子方法,研究了不同时间(0~240h)对中棉所35号(Gossypium hirsutum)和新海25号(Gossypium Barbadense)两个棉花品种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两个棉花品种的发芽指标、活力指数呈先升高后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而电导率值则呈现逐渐上升迹象.两个棉种的发芽势、绝对电导率在处理时间为0~72 h没有显著差异,而处理72 h是一个变化临界点,此后随着老化处理时间的延长,呈急剧下降趋势.棉种的发芽指标与活力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绝对电导率与活力指教呈显著的负相关.海岛棉耐高温高湿性低于陆地棉.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钾处理对丝瓜幼苗生理影响及其抗寒性的差异,以"翡翠二号"丝瓜为试验材料,在人工气候培养箱内采用基质培育丝瓜幼苗,并分别用不同K+浓度的营养液处理丝瓜幼苗,研究低温(夜晚8℃,白天13℃)条件下其对丝瓜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冷害指数、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K+处理浓度增加,壮苗指数先升后降,处理浓度为9.00mmol/L壮苗指数显著高于对照;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丝瓜幼苗的冷害指数上升、叶绿素含量下降、相对电导率上升、MDA含量增加、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增加,不同浓度K+处理间差异显著性和变化幅度不同.综合各项生理指标,低温下K+处理可显著降低丝瓜幼苗的冷害,提高幼苗的抗寒性,其适宜浓度为9.00 mmol/L.  相似文献   

3.
低温胁迫下油棕幼苗的某些生理生化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测盆栽油棕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一些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下降和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油棕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不断下降;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束缚水/自由水的比值、SOD、POD、CAT活性先上升而后下降;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不断增大;油棕幼苗正常生长的临界温度约为10℃,其可忍受低温的温度范围约为4~7℃;抗寒性弱的油棕幼苗品种在4℃下可忍受6 d左右.  相似文献   

4.
低温胁迫下木薯几种保护酶活性变化及其与耐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木薯华南8号和6号组培苗为材料,测定不同温度和低温胁迫时间处理下的细胞保护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不断降低和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2个木薯品种的SOD酶活性呈下降趋势,POD和CAT先上升后下降,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不同浓度的钾处理对丝瓜幼苗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低温胁迫下不同浓度钾处理对丝瓜幼苗生理影响及其抗寒性的差异, 以 “翡翠二号” 丝瓜为试验材料, 在人工气候培养箱内采用基质培育丝瓜幼苗, 并分别用不同 K+浓度的营养液处理丝瓜幼苗, 研 究 低 温(夜晚 8 ℃, 白天 13 ℃)条件下其对丝瓜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 冷害指数、 叶绿素含量、 丙二醛含量、 可溶性糖含量、 脯氨酸含量等指标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 K+处理浓度增加, 壮苗指数先升后降, 处理浓度为 9.00 mmol/L壮苗指数显著高于对照; 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 丝瓜幼苗的冷害指数上升、 叶绿素含量下降、 相对电导率上升、 MDA 含量增加、 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增加, 不同浓度 K+处理间差异显著性和变化幅度不同。 综合各项生理指标, 低温下 K+处理可显著降低丝瓜幼苗的冷害, 提高幼苗的抗寒性, 其适宜浓度为 9.00 mmol/L。  相似文献   

6.
研究低温胁迫对热研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II)、热研5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 cv.Reyan Ⅴ)、西卡柱花草(Stylonsanthes scabra Vog)若干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其总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质膜透性和可溶性糖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综合各项生理指标,可得3种柱花草抗寒性强弱顺序为热研5号柱花草>热研2号柱花草>西卡柱花草。  相似文献   

7.
《杂交水稻》2016,(1):57-61
以生产上广泛应用的5个光温敏不育系为材料,研究育性敏感期低温(17.5℃,10 d)处理对其叶片中内源激素ABA、IAA、GA含量以及GA/ABA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不育系在低温处理下ABA含量总体上升,IAA、GA含量及GA/ABA比值下降;返回大田恢复生长5 d后各不育系的ABA含量趋于正常水平。冷害指数较小的Y58S和广占63S在低温处理过程中IAA、GA含量及GA/ABA比值相对稳定,返回大田恢复生长后大幅上升且高于对照;冷害指数较大的不育系C815S和株1S随低温处理时间延长,IAA、GA含量及GA/ABA比值下降幅度较大,恢复生长后仍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工控温,对水稻品种空育131叶片在孕穗期遭受低温胁迫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酶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保护酶(SOD、CAT、POD)活性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呈升高的变化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先升高(1~3 d)后下降(3~5 d)的变化趋势;SOD和CAT酶活性随着处理后恢复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呈下降的变化趋势,而POD酶活性则相反;丙二醛(MDA)含量受低温胁迫后上升,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和处理时间延长呈再升高的变化趋势,随着处理后恢复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因此处理温度越低,持续时间越长,叶片受害越严重;受害温度高、时间短的处理在保护酶的作用下可基本恢复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9.
低温对灌浆期水稻剑叶光合色素和类囊体膜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阐明新型超级杂交稻两优122在灌浆期间对低温的抗性,以汕优63作对照,在25℃/15℃和25℃/20℃(昼/夜平均温度)两种温度条件下,研究了两个组合的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类囊体膜脂肪酸组分及抗氧化系统部分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使水稻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随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昼夜温差的加大,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和超氧阴离子含量都显著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下降,同时,两个品种的类囊体膜脂肪酸不饱和指数都有所上升。两优122的所有指标变化幅度都较对照汕优63要小,但在量上都较汕优63高,这可能意味着两优122在灌浆期较汕优63耐低温。  相似文献   

10.
低温胁迫对草菇菌丝抗氧化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低温处理不同时间对草菇菌丝体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脂氧合酶(LOX)和酯酶(EST)等同工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2~8 h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强SOD、POD和APX同工酶的表达,并且诱导APX-II新的同工酶表达.SOD、POD和APX活性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CAT活性则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在本试验时段内,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草菇菌丝体LOX和EST同工酶表达亦逐渐增强,MDA含量与处理时间呈显著正相关.低温处理不改变草菇菌丝蛋白质含量,但处理8 h时菌丝体部分大分子量蛋白被降解为小分子量蛋白.  相似文献   

11.
秋石斛(Dendrobiumspp.)是一类原产于热带地区的观赏植物,适合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栽培,易受到低温胁迫。为探究秋石斛成苗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寒性,本研究以秋石斛‘三亚阳光’成苗为试验材料,观察及测定在15、10、5℃低温胁迫处理1、2、4、8 h和1、2、4、8、16 d后的外部形态变化和生理指标,统计各处理材料恢复生长后的落叶率,分析各处理材料的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丙二醛和叶绿素含量,以及电导率等抗寒生理指标变化规律,并根据不同温度处理的相对电导率,拟合Logistic方程计算半致死温度(LT50),进行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和抗寒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探究不同低温环境下秋石斛成苗形态及生理响应特性,了解其生长发育的规律。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导致秋石斛‘三亚阳光’成苗的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及落叶率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明显增长,且处于较高水平;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不断波动,处于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状态;而叶绿素含量则逐渐减少,经5℃处理16 d后的叶绿素含量降到最低,含量为0.2534 mg/g。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游离脯氨酸含量、丙...  相似文献   

12.
玉米种子萌发抗冷鉴定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雪峰  张立军  胡滨 《杂粮作物》2006,26(3):194-196
对抗冷性不同的玉米品种郑单958、铁单18进行5℃、10℃低温处理,测定低温对玉米种子萌发时的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抗冷性不同的两品种细胞膜透性增大,MDA含量增加,游离脯氨酸的含量先增加后下降,而可溶性糖含量却呈下降趋势。在相同低温条件下,郑单958品种种子萌发过程中与铁单18相比,能保持更好的细胞膜完整性,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增幅小,可溶性糖含量明显高于铁单18,说明郑单958品种具有较强的抗冷性。根据测定结果,5℃低温处理下相对电导率和游离脯氨酸含量品种间差异显著,可作为测定抗冷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3.
零上低温对咖啡幼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2℃、5℃和8℃分别对中、小粒种咖啡幼苗处理4~5天,结果表明,随着低温强度的增强与处理时间的延续,叶片含水量、Vc含量和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不断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电导率和钾离子外渗量却逐渐增加,与此同时,呈现幼苗叶片受害面积不断扩大,受害程度相应加重。以上述生理生化指标为依据,比较不同品种对零上低温的反应,反映了中粒种咖啡幼苗对低温比小粒种咖啡幼苗更为敏感。当不同低温处理后回到室温下半个月,观察其生长情况,发现5℃连续处理4天,中粒种咖啡幼苗整株干枯直至死亡,2℃连续处理3天,小粒种咖啡幼苗致死。  相似文献   

14.
低温对大豆不同耐冷性中萌发期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郝晶  张立军  谢甫绨 《大豆科学》2007,26(2):171-175
以大豆耐冷品种Kottman和铁丰31号、冷敏感品种沈农8号和东农46号为材料,以20℃为对照研究在10℃和6℃低温下萌发过程中大豆抗氧化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抗冷性不同的大豆品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6℃下,在萌发的中后期,耐冷品种铁丰31号和Kottman的SOD活性仍相对稳定并维持较高活性,POD活性迅速上升,并一直显著高于冷敏感品种.在6℃下,耐冷品种的CAT活性在萌发初期(0~9 d)有大幅下降,然后随着萌发的进程而缓慢上升,而冷敏感品种CAT活性在萌发的(0~9 d)大幅下降,此后小幅下降后又缓慢回升.试验表明,耐冷大豆品种在萌发期间的SOD、POD、CAT活性对低温反应灵敏,低温处理后活性较高或较稳定;耐冷品种和冷敏感品种的CAT活性变化在低温(6℃)下的差异最大,这表明过氧化氢酶在大豆种子萌发过程的活性氧代谢中可能具有较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早钟六号”枇杷为试材,研究经6℃(CK)、12℃、20℃(室温)、30℃温度预处理2天后,在6℃下贮藏对采后贮藏品质及活性氧代谢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贮藏下,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呈现上升趋势,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2℃预处理能显著延缓“早钟六号”果实可滴定酸(TA)含量和维生素C(Vc)含量的下降及果皮电导率(REC)和果实硬度的上升,但不能延缓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下降。12℃预处理果实最耐贮藏,在贮藏后期SOD、CAT与POD能较好地协同作用清除O2-,降低果实受自由基伤害程度,使衰老得以延缓,果实在贮藏后期仍能维持较好的风味。6℃(CK)预处理果实在贮藏后期风味劣变。20℃(室温)、30℃预处理果实后期失重、腐烂严重,不耐贮藏。  相似文献   

16.
低温胁迫对木薯组培苗叶片若干代谢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木薯SC8和MS5供试材料,研究5℃低温处理0、7、10、12和15 d对木薯组培苗叶片若干生理代谢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薯种质SC8和MS5在5℃低温胁迫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的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呈不断上升趋势,而可溶性蛋白、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低温胁迫下,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与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可溶性蛋白含量与丙二醛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游离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过氧化物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显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相对电导率在第1主成分中占有最大的信息量,与木薯耐寒性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价木薯耐寒性强弱的主要生理指标,其次是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综合分析生理数据认为木薯MS5的耐寒性高于SC8,这为下一步从离体保存库中直接采用组培苗方式进行大规模筛选耐寒种质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7.
高温胁迫对杧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高温胁迫下四季杧与台农一号杧一年生嫁接苗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其耐热的生理生化机制。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时间的延长,四季杧和台农一号杧的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均明显上升,但四季杧的上升幅度和含量均明显高于台农一号杧。保护酶活性方面,高温胁迫处理后四季杧的SOD酶先下降后上升,而台农一号杧则是先上升后下降,且其含量明显高于四季杧;CAT酶的含量在高温胁迫后2个品种均减少,但四季杧CAT酶的含量明显高于台农一号杧。渗透调节物质游离脯氨酸在高温胁迫处理后含量明显高于处理前,但台农一号杧的上升程度明显高于四季杧。可溶性糖的含量在处理后12 h时,四季杧的含量明显高于台农一号杧,但在处理后72 h时,结果却相反。可溶性蛋白含量先下降后上升,并且四季杧的上升程度明显高于台农一号杧。胁迫处理后2个杧果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均下降,但四季杧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台农一号杧。综合各项指标,初步推测台农一号杧比四季杧更耐热。  相似文献   

18.
药隔至开花期低温对小麦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小麦药隔期、孕穗期和开花期三个阶段低温对麦穗的伤害以及小麦对低温的生理响应,以春性品种扬麦16和半冬性品种徐麦30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模拟低温逆境,研究药隔期、孕穗期和开花期低温处理后小麦产量和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药隔期-2℃胁迫24h,穗数显著下降,两品种产量平均下降了25.62%;孕穗期0℃胁迫24h,穗数和穗粒数显著下降,产量平均降低了21.00%;开花期6℃胁迫48h,粒重显著下降,产量降低了12.28%。三个阶段低温处理后,叶片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脱落酸及丙二醛含量随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升高;赤霉素(GA3)含量下降。药隔期、孕穗期低温迫胁后,两品种单株钾、钙及钼的积累量较对照上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钾、钙的积累量下降;开花期低温胁迫下植株钾、钙的积累量较对照先升后降,钼积累量较对照呈下降趋势。三个阶段低温处理后徐麦30的应激反应虽强于扬麦16,但药隔期、孕穗期低温对徐麦30幼穗伤害重于扬麦16,产量降幅也略高于扬麦16。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低温对玉米萌发期种子抗冷性的影响。[方法]探讨抗冷性不同的4个玉米品种种子在低温处理复温萌发过程中的表现。[结果]经过低温处理后,各品种玉米抗冷性均有一定的提高,冷敏感品系(辽单632和铁单18)5℃低温处理后相对电导率有较大幅度的波动,分别从7.5%、12.0%上升至41.0%、34.0%;郑单958、吉单415作为耐冷品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幅度较大,为53.72%、70.26%。10℃下各品种MDA含量较27℃增加,但5℃下各品种MDA含量较27℃大幅度增加,与品种的耐低温性呈显著负相关(R=-0.7825**)。[结论]5℃低温处理的生理指标可以作为萌发期种子耐低温强弱的鉴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不同低温胁迫条件下胡椒叶片生理生化及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胡椒主栽品种热引1号胡椒为材料,设置5个不同温度处理,分别为CK(30℃/28℃)、4、6、8、10℃,分别处理0、24、48、72 h后,对其在不同温度和时期处理下叶片的寒害表现、生理生化和解剖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温度降低和处理时间的延长,植株寒害程度不断加剧。低温胁迫下热引1号胡椒POD、CAT、SOD活性均显著高于CK,POD活性上升的幅度最大,SOD活性上升幅度最小,SOD防御系统低温耐受时间更长;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在10℃胁迫条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胡椒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在温度达到4℃时才有显著增加。石蜡切片结果表明,随着胁迫温度的降低,胡椒叶片厚度逐渐减小,胡椒栅栏组织厚度和CTR值能够反映其受寒害程度。本研究结果为筛选优异抗寒种质提供参考,并为开展胡椒抗寒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