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粱新病害顶腐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我国高粱上发生的新病害顶腐病是由亚粘团串珠镰孢(Fusarinm moniliforme var. subglutinans Wr.&Reink.)侵染引起的。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5~30℃,适宜pH值为6~8。小型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5~28℃,适宜pH值为6~7。病菌在Bilai培养基上,pH4~11间均易产生大型分生孢子。黑光灯和日光灯照射对大型分生孢子形成有促进作用,且黑光灯优于日光灯;在光照处理下最适宜产生大型孢子的培养基为小麦粒和高粱粒。病菌在PSA培养基上培养10~12天后可产生厚垣孢子。病菌能利用多种碳源,以半乳糖、甘露糖为佳,乳糖、木糖、葡萄糖次之。对氮源利用远不及碳源。人工接种条件下,病菌能侵染高粱、苏丹草、哥伦布草、玉米、谷子、珍珠粟、薏苡、水稻、燕麦、小麦、狗尾草等禾本科植物。  相似文献   

2.
桃树流胶病的研究——Ⅰ.病原特性及其发病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树流胶病是由真菌多主葡萄壳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Moug.ex Fr.) Ces.&de Not.(B.ribis Gross.et Dugg.)所致;菌丝在PSA培养基上生长适温为20~30℃,菌落经黑光灯照射7~10天产生分生孢子。它的萌发最适温度为25~30℃。在10℃及25℃下贮存102天仍能发芽;本病从4月下旬至7月上旬均可侵染新梢,潜育期为14~84天,病菌有潜伏侵染性;在南京病菌从4月开始侵入到10月下旬停止活动,进入越冬阶段;病菌的分生孢子是随雨水传播,伤口、皮孔及侧芽等为病菌入侵途径。  相似文献   

3.
玉米灰斑病研究方法:Ⅰ玉米灰斑病菌孢子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玉米灰斑病菌的产孢条件,将玉米灰斑病菌接种到马铃薯蔗糖(PSA)、燕麦番茄碳酸钙(OTCA)、玉米叶粉碳酸钙(MLPCA)、燕麦粉(OA)、粗面粉(CWPA)等5种培养基上,于25 ℃下培养,测定该菌生长速度、产孢时间和产孢量。结果表明,菌丝在上述培养基上生长速度均较慢,每天平均生长0.33 mm左右,其中以在OA和PSA上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基于上述结果,构建了玉米灰斑病菌孢子培养的二级分段培养法,即将菌丝块接种于加有10~15粒直径为5 mm玻璃珠的马铃薯蔗糖(PS)液体培养基三角瓶里,在25 ℃,180 r/min条件下振荡培养15 d,形成菌丝悬液,再取菌丝悬浮液涂布在MLPCA 培养基上,避光培养13 d左右,可获得大量供接种的分生孢子。长期光照促进菌丝生长,不利于孢子的形成,而长期黑暗不利于菌丝生长,但有利于孢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红花锈病病原生活史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花锈菌〔Puccinia carthami(Hutz)Corda〕经调查和试验证实为全孢型单主寄生锈菌,在红花生长期中能产生五种类型的孢子。本菌以冬孢子及冬孢子堆碎片混杂于种子作远距离传播,连作地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当年田间采回的成熟冬孢子,不需其它处理,发芽率可达19.5%,人工涂抹及悬病体保湿接种,于平均气温19.3~20.3℃,经10~14天产生性子器。田间调查也证实病种及病地红花于苗期子叶、下胚轴及根部出现性子器,5~6天后产生锈子器及锈孢子,并在埋藏于土内的下胚轴及根部产生冬孢子堆。5月下旬灌溉及雨后于真叶上产生夏孢子,8月中旬高温期及秋凉期产生冬孢子。新疆本地红花感病重,国外引入红花成熟早,籽壳薄,出油率高,具有早熟避病特性。病地以种子量0.4%的15%粉锈宁拌种防效达到60%;净地以种子量0.2%及0.4%的15%粉锈宁拌种防效80~100%。病害流行期间喷布1:500倍15%粉锈宁二次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水稻穗枯病是水稻生产上重要的细菌性病害,目前针对其病原菌快速高效分离的体系很少有报道。本文以水稻细菌性穗枯病菌Burkholderia glumae标准菌株LMG2196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了B.glumae的生长温度、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及对抗生素敏感性等。结果表明,选用含50μg/mL氨苄青霉素的KB平板划线,25℃培养36 h,可以快速高效分离B.glumae。B.glumae主要通过分泌毒黄素对寄主产生致病性,本文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LMG2196菌株在不同温度以及营养条件下毒黄素的产生。LMG2196菌株在25~40℃之间均能产生毒黄素,在营养条件不同的LB和PPG液体培养基中,同一温度下,总体上表现为在PPG中产生的毒黄素要比LB中的多;且LB的最适产毒黄素温度是28~30℃,PPG的是37℃,表明毒黄素的产生与温度和营养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6.
以牛粪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温度(15℃~35℃)及有机负荷(0.5~6.0 g·L~(-1)·d~(-1))条件下沼气产气率研究,构建半连续式沼气发酵产气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模型对牛粪的容积产气率有较好的拟合度,在15℃、20℃、25℃、30℃和35℃下的最大容积产气率(R_(pmax))分别为20.18、54.45、73.86、143.90、146.35 mL·L~(-1)·d~(-1)。通过R_(pmax)-θ公式计算得到的不同温度区间内温度活性系数θ值分别为1.22(15℃~20℃)、1.06(20℃~25℃)、1.14(25℃~30℃)、1.00(30℃~35℃),相比其它温度区域,15℃~20℃范围内牛粪产气速率对温度的敏感性最大。能量投入与产出估算结果表明,低浓度条件下的牛粪沼气工程(总固体浓度TS约1%)在我国南方冬季不适合额外增温,其热损失以及原料加热至理想温度所需求的热量远大于产能。  相似文献   

7.
苹果黑星病菌中国菌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苹果黑星病菌(Venturia inaequalis(Cooke) Wint.)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苹果叶汁、苹果果汁、麦芽浸渍物、PSA、PDA、V8和马铃薯麦芽糖;适合产孢的培养基有苹果叶汁、V8和PSA。菌落生长和产孢适宜的pH值为5.0~6.5,温度为15~20℃。在碳源和氮源中,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酵母提取物、硝酸钠和牛肉膏有利于病菌生长和产孢,硫酸铵抑制产孢,草酸铵抑制菌落的生长和产孢。20℃时,光周期为12 h,光照强度为600 lx条件下有利于病菌在PSA培养基上生长和产孢,其产孢量约为黑暗条件下的13倍。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5℃,最适pH值为5.0~6.5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道了水仙叶大褐斑病的分布、危害性、症状和病原菌的研究结果。此病在上海崇明地区危害相当严重,感染指数30~80。病叶可提前4~8周枯死。初次侵染多发生于水仙叶尖端,褐色枯焦,再次侵染在叶和花梗上,叶片边缘及中部均可发生。病斑圆形、纺锤形、半圆形,褐色,周围发黄,严重时整叶枯死。病原菌与 Creager D.B.报道相符,为 Stagonospora curtisii(Berk)Sacc.分生孢子器球形或扁球形。分生孢子无色,圆筒形,单细胞或多细胞,变异甚大。以0.1%升汞水消毒0.5分钟,70%酒精消毒1分钟或无菌水洗8~9次表面消毒,均可分离培养成功。病原菌在20%水仙煎汁+2%蔗糖+2%琼脂培养基生长最好,而 PDA 培养基上比 PSA 培养基生长要好。此菌生长适温20~25℃,孢子萌发适温25℃,但13℃仍可萌发。多细胞孢子萌发好。病菌在 pH 4~8时均生长良好。以孢子悬浮液、菌丝块及病叶块进行接种试验,证明了此菌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9.
在人工气候箱内,控制接种温度(T)及植株叶面湿润时数(WD),研究了T及WD对大豆灰斑病菌(C.sojina)侵染的综合作用。温度、叶面湿润时数及其互作是病菌侵染的主要因素,病菌侵染温度范围为15~32℃,最适25~28℃,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接种后保湿2小时病菌即可侵入。报导了大豆灰斑病菌侵染概率(IP)与T及WD的关系,组建了侵染概率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
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 Boed]适合生长的培养基有PSA、PDA和OMA;菌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pH要求不严格为5~9;在碳源和氮源中,蔗糖、葡萄糖、尿素、磷酸氢二氨和硝酸钠有利于病菌生长和产孢;分生孢子萌发对湿度有严格的要求,RH≥80%以上分生孢子萌发,随湿度增加萌发率增高;光照对菌丝体无显著影响,光暗交替有利于孢子的形成; 孢子致死温度为55 ℃(10 min)。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6%戊唑醇微乳剂、25%丙环唑乳油、25%咪鲜胺水乳剂、25%戊唑醇乳油和25%苯醚甲环唑乳油对香蕉弯孢霉叶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中25%咪鲜胺水乳剂和25%苯醚甲环唑乳油的抑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