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平椒1号是以自交系9799为母本,与父本9713配制的早熟牛角椒一代杂种。纵径14.2cm,横径3.9cn,果肉厚0.3em,平均单果质量42.7g,果面较光滑。青果绿色,中辣,肉质脆嫩,商品性好。露地667m^2产鲜椒4000kg左右。田间对疫病、病毒病、炭疽病的抗性优于湘研2号和大牛角。适宜西北地区及山西、四川等地露地及春大棚栽培。  相似文献   

2.
重离子对春小麦诱变育种及生物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浩翰 《核农学报》2003,17(1):73-75
采用不同离子种类及不同能量的重离子对 1 0个春小麦品种 (系 )的 3 0 1次诱变处理 ,经过 4年 6代的选择。选育出较原亲本具有突出表现的稳定突变系 59份和3个优突变系 ,获得了不同能量和不同离子种类的辐照适宜剂量范围及定点 (位 )诱变处理的突变频率。  相似文献   

3.
航天诱变新品种龙辐麦18的选育及其主要特征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比较了航天诱变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龙辐麦18与亲本龙94-4083在植物学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龙辐麦18生育期较其亲本长2d,株高高5.1~5.4cm,产量构成因子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较亲本增产5.3%~6.4%,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龙辐麦18不仅保留了亲本龙94-4083的主要优良品质,而且增大了抗延阻力和面团面积。在龙辐麦18 DNA的RAPD分子标记检测中,60个引物的多态率为6.7%,与其亲本在OPAQ-6、OPP-4、OPP-2和OPK-154对引物扩增产物上存在多个位点的变异;在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标记中,发现龙辐麦18具有1条1151bp的特异谱带,该谱带对应的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为GluA3e,这可能是龙辐麦18较其亲本具有更大抗延阻力和面团面积的原因之一。龙辐麦18与亲本主要特征特性的对比研究充分证明了航天诱变育种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EMS诱导小麦品种烟农15突变体的鉴定和EST-SSR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用EMS对小麦品种烟农15进行诱变处理,以构建突变体库、创造小麦新种质,为小麦功能基因研究和小麦遗传改良提供基础材料。经过M2代筛选和M3代鉴定,得到11个农艺性状发生明显变异的突变系,其中籽粒大小和株高2个性状的变异幅度最大。11个突变系均有复合性状突变出现,将其分为3类突变表型:8个大粒、高秆突变系;2个半矮秆突变系;1个高秆、多蘖突变系。用715个EST-SSR引物对受体烟农15和4个M3突变系进行了分析,共有14个引物对在受体和突变系间能扩增出差异条带。其中12个引物对扩增结果的差异表现为条带的有无;2个引物对表现为扩增出长度不同的差异条带。  相似文献   

5.
少核沙田柚的辐射选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6 0 Coγ射线处理沙田柚休眠接穗 ,选育出优良变异枝系 95 7 2。该变异枝系平均单果种子数为 1 0 2粒 ,单果重为 1 1 50g,丰产性和果实其它品质特性基本上保持沙田柚的优良特性。对该变异枝系的花粉育性和染色体行为观察结果表明 :辐射诱发染色体变异 ,分裂不正常 ,导致花粉和胚胎败育 ,产生二倍体水平的无核突变。  相似文献   

6.
以龙6239幼胚为外植体,利用辐射诱变和组织培养相结合的方法,选育出突变系龙辐03D51,经秆锈接种鉴定,发现其对优势小种21C3CPH免疫,而亲本龙6239对21C3CPH高度感染。遗传分析表明,抗病性由显性单基因控制。该突变系还具有其亲本的优质、高产特点,已成为优异的后备品系。在RAPD检测中,所用的60个随机引物中有3个引物在龙辐03D51和其亲本龙6239中具有多态性,引物E07、E11、E17在龙辐03D51中分别扩增出380bp、700bp和600bp的特异带,初步认为这些谱带可能与秆锈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空气球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李金国  王小琴 《核农学报》2002,16(5):328-330
1 98 7~ 1 997年 ,利用高空气球搭载农作物种子和食用菌菌种 ,进行空间诱变处理 ,研究空间诱变效应。结果表明 :经高空气球搭载处理的农作物种子和食用菌菌种选育出的突变品系的生育期、抗病性和脂肪含量、铁元素含量、维生素C和产量性状比原亲本有明显的改良。说明此性状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相似文献   

8.
高能混合粒子场诱发的小麦矮杆突变体的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高能混合粒子场(CR)和γ射线两种不同处理方法诱变小麦产生的具有相同表型的突变体之间的分子差异,选用随机分布于小麦21对染色体上的114对微卫星(SSR)引物,对CR和γ射线处理冬小麦品种ZY9和ZH7获得的矮杆突变体M3代进行SSR分析。结果表明,CR处理产生的矮杆突变体的多态性位点主要分布在染色体2A、2B、2D、3D和5A上,而γ射线处理产生的矮杆突变体的多态性位点主要分布在染色体2A、2B、2D、4A和5A上;与γ射线处理相比,CR处理较容易产生扩增条带的增加和扩增条带长度的差异,不易产生扩增条带的缺失。序列分析表明,CR处理产生的变异主要是碱基的置换和插入,其中碱基T为易发生突变的碱基。CR诱变能够在DNA水平上导致小麦遗传物质变异,其诱变机制不同于γ射线,是一种有效的诱发突变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应用 2 0条Sangon的随机引物 ,对6 0 Coγ射线辐照诱变所获新株系漳蕉 8号(原漳农 8号 )及其对照品种台湾北蕉 (MusAAAGrandCavendish)的总DNA进行RAPD ,结果发现有 1 2条引物扩增出 68条谱带 ,其中同源带 53条 ,占总带数的77 9% ,差异带 1 5条 ,占总带数的 2 2 1 % ;漳蕉 8号与对照多态性差异高达 2 4 6% ,且显示出稳定性遗传。其中S10 和S19的 3条差异带 ,可作为漳蕉 8号株系鉴定和防退化复壮的筛选标记。  相似文献   

10.
水稻温敏型紫叶突变体PLM12及其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PLM1 2系通过平阳霉素与γ射线复合处理从早籼品种陆青早 1号中诱变获得的温敏型紫叶突变体 ,其突变性状的表现需要较高的温度环境。与原亲本相比 ,PLM1 2的多个主要农艺性状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研究认为 ,叶片转紫后光合能力大大下降、光合产物严重不足是导致每穗实粒数大幅度减少、结实率与千粒重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分析认为PLM1 2紫叶突变属于核遗传 ,由 1对隐性主效基因控制 ,同时受若干微效基因修饰  相似文献   

11.
离子束介导的水稻早熟变异株系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N+离子束介导玉米总DNA获得的2个稳定遗传至第6代的水稻早熟变异株系C(08-5-121-6-1)和D(08-5-121-6-2)进行分析。首先从64对引物中筛选出10对多态性较好的引物,然后用这10对引物对早熟变异株系C和D分别扩增。结果显示,变异株系C、D和阴性对照水稻B(豫粳6号)与阳性对照玉米A(郑单14)之间的AFLP扩增图谱相似率分别为15.7%、16.2%和11.6%,说明变异株系与对照豫粳6号的AFLP扩增图谱存在显著差异。变异株系C和D与阴性对照豫粳6号相比,分别扩增出50条和58条差异带,其中新带分别为25条和35条,缺失带分别为19条和15条,变异株系C和D分别扩增到与阳性对照玉米相一致的目的带6条和8条,说明变异株系C和D基因组DNA与玉米基因组DNA相似性高于对照水稻。  相似文献   

12.
苦瓜主要经济性状配合力和遗传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6个绿苦瓜自交系分成两组,按不完整双列杂交设计配制9个组合,对苦瓜第一雌花平均节位、雌花数、单果质量、果长、果径和果肉厚等6个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相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1组亲本A1、A2和A3仅在果长、果径和果肉厚3个性状上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极显著,而第2组亲本B1、B2和B3在6个性状上一般配合力效应差异均极显著。9个组合间仅第一雌花平均节位与果长的特殊配合力效应差异极显著。第一雌花平均节位与雌花数,雌花数与果长,果径与果肉厚,单果质量与果长,第一雌花平均节位与果长。果长与果径,雌花数与单果质量,第一雌花平均节位与单果质量,上述诸项的遗传相关系数r分别为:-1.0.-0.97,0.90,0.82,0.80,-0.78,-0.75和0.73。果长和果径对单果质量的遗传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37和0.71。  相似文献   

13.
水稻苗期耐低磷基因型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难溶性磷酸盐Ca3 (PO4) 2 液相控释方法试验研究不同水稻品种 (系 )苗期耐低P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 ,各水稻基因型耐低P胁迫能力存在极显著差异 ,其中“汕优 6 3”、“IR74”、“汕优 16 1”、“IR70 6 17 4B B19 2”、“IR6 4”5个品种 (组合 )耐低P能力最强 ;“IR70 6 5 1 3B 3 2 2 2”、“IR71331 2B 2 1”、“南川”、“IR71379 2B 10 2 3 1”和“IR72 4 13 3R 2 6 2”5个品种 (系 )对低P胁迫较敏感 ;而“IR73384 11 7 8 3 2 3 3 3”、“IR73382 111 9 19 19 2 3 1 2”、“IR72 4 17 3R 6 2”、“IR36”、“IR72 4 17 3R 8 3”和“IR72 4 12 3R 11 3”6个品种 (系 )P效率则属中间型。  相似文献   

14.
Consumption of berries from various sources including the genus Ribes has been associated with diverse potential health benefits. The 14 examined cultivars of European gooseberry (R. grossularia L.) contained in various proportions the 3-glucoside (3), 3-rutinoside (4), 3-xyloside (7), 3-O-beta-(6' '-E-caffeoylglucopyranoside) (8), and 3-O-beta-(6' '-E-p-coumaroylglucopyranoside) (10) of cyanidin and the 3-rutinoside (6) and 3-glucoside of peonidin (5). Pigments 3, 4, delphinidin 3-rutinoside (2), delphinidin 3-glucoside (1), and minor amounts of 6, 7, and 10 were found in red flowering currant (R. sanguineum Pursh). Golden currant (R. aureum Pursh) contained 3, 4, and trace amounts of 1, 6, and 7, while alpine currant (R. alpinum L.) contained 3, 4, and trace amounts of 10. The major anthocyanins in two cultivars of jostaberries (R. x nidigrolaria Bauer), 1-4, 8, and 10, reflected that this hybrid contained the major anthocyanins of both parents, black currant and gooseberry. This is the first complete identification of 8 and the ring size of the sugar of 10. Pigment 9 was tentatively identified as cyanidin 3-(6' '-Z-p-coumaroylglucoside). This new pigment occurred in minor amounts (<2%) in all R. grosssularia and R. x nidigrolaria cultivars. No commercially available berries have been reported to contain such high proportions of aromatic acylated anthocyanins as found in the gooseberry cultivars "Sams?", "Hinnom?ki Red", "Taastrup", "Lofthus", and "Glendal", which are in this context the most obvious candidates for consumption, colorant, and breeding programs.  相似文献   

15.
小麦苗期耐低氮基因型的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氮是作物吸收的第一大必需营养元素, 对作物生长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 不同基因型小麦对氮的吸收利用能力不同, 培育氮高效小麦品种是提高氮利用效率的根本途径, 而发掘耐低氮小麦种质资源是小麦氮高效育种的基础。为此, 本研究以30 个小麦-冰草远缘杂交的高代品系, 1 个小麦-黑麦远缘杂交的T1BL·1RS 易位系, 2 个"小偃54"×"京411"重组自交系群体中的品系, 以及13 个生产上的主栽品种为试验材料, 通过低氮胁迫和正常供氮2 个处理的苗期水培试验, 进行了耐低氮基因型的筛选与评价。方差分析显示, 13 个氮效率相关性状在2 种氮水平之间及各小麦基因型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显示, 前3 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1.2%, 已包含了大部分信息, 能够基本反映整体状况。其中, 相对茎叶吸氮量、相对植株吸氮量、相对根冠比、相对茎叶干重、相对植株干重、相对茎叶氮利用效率、相对根含氮量在3 个主成分中占较大的比重。综合评价结果显示, 在33 个小麦远缘杂交品系中08B41 得分最高, 为1.60,为最耐低氮的品系; 13 个主栽品中"科农9204"得分最高, 为2.10, 为耐低氮的品种。聚类分析显示, 46 份基因型小麦可划分为3 大类: 耐低氮型(15 份)、中间型(22 份)和低氮敏感型(9 份)。筛选出08B41、XJ19-1、08B8、08B10、08B13、08B25、WR9603、08B2、08B5 共9 份耐低氮远缘杂交高代品系, 及"科农9204"、"邯7086"、"河农827"、"石麦18"、"石4185"、"石新733"共6 份耐低氮主栽品种。这些耐低氮的基因型可作为小麦营养高效育种的种质资源, 本文并对小麦近缘种属在小麦营养高效遗传改良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适宜的毛管埋深提高温室番茄品质及产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地下滴灌条件下,毛管埋深对作物"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产量和品质"相互作用的影响,合理配置滴灌措施,提高水分管理能力,该文研究了4种不同毛管埋深0、10、20和30 cm(CK、S10、S20和S30)对番茄植株生长、根系生长、光合产物分配、果实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地面滴灌(CK)相比,毛管埋深为10 cm的番茄根系分叉数显著增加85.16%,但根长、根面积、番茄产量未显著提高,且番茄红素显著降低18.85%(P0.05);毛管埋深为20 cm,盛果期I番茄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23.37%,根长、根面积、根系分叉数分别显著提高43.22%、20.82%、176.61%,番茄产量提高22.35%,番茄果实品质显著改善,如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番茄红素含量和糖酸比分别提高10.86%、32.34%、35.66%、33.97%和53.01%,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35.91%(P0.05);毛管埋深为30 cm,番茄根长、根系分叉数显著提高46.10%、122.37%,番茄产量显著提高19.53%,水分利用效率显著36.93%,但番茄红素显著降低34.02%。综合考虑番茄品质和产量,地下滴灌毛管埋深20 cm是较为适宜的布设方式。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不同生态区花生产量及产量性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6个花生品种在山东省不同生态区多点试验,研究了花生产量和产量性状差异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环境、品种和环境与品种互作对花生产量及其产量性状影响极显著,无论春播还是夏播,环境对花生产量和单株结果数的影响最大,品种次之,而遗传因素对公斤果数和出米率的影响大于环境;单株结果数春播花生"鲁花11号"表现稳定,出米率春播"丰花5号"、"花育23号"和夏播"花育22号"、"丰花5号"、"潍花8号"等表现稳定,所有品种产量和公斤果数均表现出极不稳定的态势。鲁东地区春播应以"花育22号"、"潍花8号"等为主;鲁中、鲁西地区春播和夏播应以"潍花8号"、"鲁花14号"等为主。  相似文献   

18.
瓜叶菊热胁迫下的基因差异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 对瓜叶菊离体筛选获得的耐热变异体N1-2-1及其母株N1在热胁迫下的基因差异表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40对引物中共扩增出1419条,筛选到100条在热胁迫下耐热变异体N1-2-1和母株N1间差异明显的基因片段,差异率为7.2%,其中有41条差异片段来自N1-2-1,其中有6个经过Northern杂交验证只在N1-2-1中表达而在母株N1中不表达的差异片段,进一步克隆测序和数据库比对分析表明:有2个分别与马铃薯和水稻热胁迫时产生的应答反应有关,有一个与花色素苷转酰基酶有关,另外3个(DF2、 DF5、DF6)未发现蛋白质同源序列,推测为新的cDNA片段。  相似文献   

19.
兼具固氮、解磷功能菌株固氮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 9株兼具固N、解P功能菌株在无N、N源充足不同P源条件和混合培养时菌株固N特性结果表明 ,供试菌株在无N培养基上均有固N活性 ,但固N量差异较大 ,菌株“N5 1”固N量最高达 5 5 .4mg/kg ,为固N量最低菌株“K10 2”的 3.1倍。在以Ca3 (PO4) 2 作P源、培养液N素供应充足时“K10 2”和“N17”菌株仍有较高固N能力 ,培养 3d后培养液全N含量增幅达 5 5 .2 % ;“N11”、“N12”和“P14 2”菌株固N量也维持在较高水平 ,全N含量增加30 %左右 ;“K16”菌株培养液全N含量略有增加 ,“N5 1”、“N13 1”和“K3”菌株则导致N的挥发损失。以磷矿粉作P源可使该过程逆转。在Ca3 (PO4) 2 P源培养基上混合培养能有效降低“N5 1”、“N13 1”和“K3”菌株单独培养时所造成的N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