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农村低保边缘群体社会救助是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符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目前中国农村低保边缘群体的界定标准存在一定的缺陷,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设,在界定标准中充分考虑到家庭支出、开发式扶贫等因素,确保救助工作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2.
沈阳市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联合制订了《沈阳市农村低保边缘群体专项救助工作实施方案》,从2008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农村低保边缘救助政策。那些收入略高于农村低保标准而生活确实  相似文献   

3.
郝永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3,(31):12473-12475
分析了安徽省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现状及农村低保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了安徽省农村低保管理工作的改进思路及具体措施。总体思路为从制度化救助向法制化救助跨越,从管理型救助向服务型救助转变,从生存型救助向发展型救助迈进,从政府单一救助向社会参与救助发展;具体措施为建立核对机制,加强能力建设,加大经费保障,强化绩效考核,加强政策宣传,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责任追究。  相似文献   

4.
最近,昆明市将开展农村低保试点工作,并力争到2006年底,在全市范围内普及农村低保。届时,农村特困户也能像城市低收入家庭一样,可每月定时领取低保金。昆明市城乡低收入群体保障体系将更进一步完善。过去,农村救济以临时救济为主,没有形成制度化的救助体系。从2004年5月开始,昆  相似文献   

5.
<正>农村低保档案作为低保工作的产物和低保工作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实践中日益突显出其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农村低保正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保障因疾病、残疾、丧失劳动能力、生存条件恶劣等生活常年困难的群众。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与其相适应的农村低保档案是改革传统社会救济方式的需要,是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农村低保的基础性工作。1.加强低保档案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每分钱都发到低  相似文献   

6.
农村低保政策是政府按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救助农村困难群众的新型社会救助机制,是农村贫困人群的基本依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低保对象的界定一直是农村低保制度实施的难点和热点,也是影响和制约农村低保工作质量的关键。本文试对浙江省桐庐县农村低保对象确定工作中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低保对象退保难是低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面临的关键性问题,农村居民进入低保保障范围后长时间未退出、不愿意退出现象明显,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制度原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简单盲目的“福利捆绑”;差额补助的高边际税率;低保对象救助方式单一;工作人员管理不到位;农村家庭经济状况难以准确掌握;农村低保对象存在“等要靠”思想等。针对上述原因,提出了统筹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为低保减负;建立劳动、就业鼓励机制,激发劳动潜能;落实分类管理制度,实施差异化帮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珂  李士利 《新农业》2007,(7):13-13
辽宁省委、省政府要求年内在全省建立起较规范的农村低保制度,逐步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生活困难问题。省农村低保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提高农村低保救助水平实施方案的通知》(辽农低领发[2007]1号),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作人才介入农村低保工作的SWO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调查显示,农村低保基层工作人员状况是影响低保工作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文章结合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性与农村低保工作的特点,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社会工作人才介入农村低保救助工作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以期探索出一套适合农村低保并有利于促进城乡低保一体化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高度重视社会保障工作。兜底保障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底线制度安排,尤其是农村低保救助制度,是低保制度的核心,并且成为最后一道安全网。本文通过全方位的调研,全面梳理分析大庆市农村低保救助诸多环节,以提出有效的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农村低保政策的瞄准效率及救助的充足性进行评估,发现现阶段农村低保保障效果较差,深入分析其原因,提出了几点建议。即促进农村低保制度管理的规范化;增强农村低保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建立合理的评审机制,严格执行低保政策;完善监督机制等加快农村低保治理转型,以不断增强农村低保政策的保障效果,助力国家扶贫战略。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民生问题十分关注,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社会救助体系,切实保障了一部分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低保户认定的难度增加,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为此,合水县委党校就农村低保评定及落实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1合水县农村低保家庭生活现状从调查情况来看,全县能够享受低保的贫困户约为23%,造成农村低保家庭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自身丧失劳动  相似文献   

13.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9):210-213
农村低保是国家采取的一种新型救济制度,即对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贫困人口按最低生活标准进行差额补助。这一制度已成为我国农村社会救助体系中最典型、最主要的一种救助制度,对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利,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积极作用,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防御线"。但是,在农村低保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应保未保"、"关系保"、"退保低效"等一些不良现象,使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受到影响。以甘肃省靖远县永新村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农村低保实施中的基本问题和阻碍因素,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促使农村低保公平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4.
论农村低保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低保信息数据库可以简化工作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农村低保的动态管理和救助的一体化。但是,建立农村低保信息数据库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如软硬件设备的缺乏、管理人员不足及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入户调查难等。建立社区管理的信息数据库需要政府在配备管理人员和经费的同时,加强农村低保信息数据库自身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近日从省民政厅了解到,目前,我省共有259万城乡贫困群众纳入了低保救助范围,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据省低保局副局长王广焱介绍,“十二五”以来,我省城乡低保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了56%和62%,在全国较早地建立了临时救助制度,省及地方财政每年列支1.2亿元,保证了临时救助工作的常态化实施。目前,全省基本构建了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等基本生活救助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为支撑,以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社会互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有效地保障了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现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文章从农村低保制度的建设及运行现状出发,结合山东省低保制度的实施情况,指出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有利于低保制度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如规范低保对象,科学确定低保标准;落实低保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健全基层低保机构等。  相似文献   

17.
筹措农村“低保”资金是建立和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关键。通过对新疆、甘肃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问题的调查,拟提出筹措和保障贫困县农村“低保”资金的途径和办法:中央、省(区、市)政府财政资金是解决贫困县农村“低保”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应取消贫困县承担“配套资金”的办法,建立以中央、省两级政府财政支付贫困县农村“低保”资金为主渠道,社会参与救助的农村“低保”资金筹措和保障机制。合理确定中央、省政府两级财政支付贫困县农村“低保”资金的比例,确保贫困县农村“低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  相似文献   

18.
正前不久,记者从民政部2018年第二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2018年2月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5164.6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1224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940.6万人。全国平均城市低保标准为每月每人541元,农村低保标准为每年每人4301元,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为460万人。  相似文献   

19.
黄静 《中国农垦》2009,(7):47-48
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将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村贫困群众纳入保障范围,稳定持久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是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主要目标。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使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惠及农村困难群众,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农村低保对象的目标定位与动态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云  吴维玮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4070-14072,14102
农村低保对象的确定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的首要环节,低保对象的准确定位直接影响到低保制度的实施效果。本文着重分析农村低保对象的定位偏差,最后提出需要建立有效的目标定位机制将有限的低保资源瞄准那些最贫困的群体,利用网络化平台加强对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完善低保对象的退出机制,最终实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