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明确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及适宜施氮量,以贵州省生产上广泛使用以及具有高产潜力的35个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0,10,12.5,15,17.5 kg/667m2),研究各水稻品种(组合)在不同施氮条件下的平均产量、最高产量及适宜施氮量,并进行类型划分。结果表明,1)35个参试品种施氮区平均产量变幅为523.6~833.4 kg/667m2,参试品种的最高产量变幅为562.4~856.9 kg/667m2。2)适宜施氮量为10 kg/667m2的水稻品种有2个,占5.7%;适宜施氮量为12.5 kg/667m2的水稻品种有9个,占25.7%,适宜施氮量为15 kg/667m2的水稻品种有20个,占57.1%;适宜施氮量为17.5 kg/667m2的水稻品种有4个,占11.4%。  相似文献   

2.
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的施钾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高产土壤条件下双季杂交稻不同施钾水平的效应,以肥力水平同、供钾能力较好的冲积性水稻土为供试土壤,对杂交水稻V402(早稻)和V46(晚稻)为供试作物,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早稻生育期间土壤供钾能力比晚稻生育期间强,施钾对早稻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分干物质总量均无正效应,而晚稻施钾对稻谷产量和地上部分干物质总量均有良好效果,二者均随施钾量提高而提高,但在施钾显著增产的范围内、施钾的效应系数仍不  相似文献   

3.
集成型化肥增效剂与复合肥混施的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小区对比试验方法,研究集成型化肥增效剂在推荐用量(12kg/mh^2)下对3种复合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集成型化肥增效剂能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水稻最后3张功能叶鲜重,改善产量构成因素,显著提高产量。集成型化肥增效剂与复合肥配合施用能显著增加作物茎秆部分的氮、磷、钾累积量。集成型化肥增效剂与复合肥混施的增产作用大小依次为:与NT型有机-无机复合肥混施>与JF型有机-无机复合肥混施>与普通复合肥混施。  相似文献   

4.
施足底肥,不施或少施分蘖肥,增施促花与保花肥可加速营养物质转化,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降低生产成本,是水稻旱育秧栽培高产高效的施氮肥方法。  相似文献   

5.
施氮浓度对汕优63籽粒性状及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水稻水培条件下于移栽至抽穗期,设计8种施氮浓度(0-49mg/kg),研究其对汕优63壳壳大小,谷粒充实程度及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1)处理间粒重极差达4.72mg,与对照相比,降低施氮浓度有利于提高粒重,施氮浓度过高,粒重显著下降。(2)降低施氮浓度能显著增加谷壳的长度,宽度及面积,增加施氮浓度可提高饱粒的充实程度。(3)从谷壳大小及谷粒充实度来看,处理间粒重的差异主要是由谷壳大小所造成。(4)不同施氮浓度条件下,谷壳宽度的变异大于谷壳长度,谷壳宽度是决定谷壳大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沿黄稻区水稻施硅效果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黄稻区水稻施硅效果研究初报张付申沈阿林刘春增昆忠男(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郑州450002)(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水稻是喜硅作物。南方稻区施硅具有明显效果,可以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并有防止稻瘟病的作用[1,2]。迄今为止,有关沿黄...  相似文献   

7.
水稻机械喷播最适喷种量与施氮量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对水稻机械喷直播的不同喷种量与施氮量的裂区试验表明,在高产栽培中,喷种量以60-80.2kg/hm^2为适,82.5kg/hm^2左右最佳。施氮量以120-150kg/hm^2为宜,150kg/hm^2最佳。生产上应控制氮肥用量,采用“前促、中控、后补”的施肥方法,建立合肥的群体结构,走稳穗增粒的高产途径。  相似文献   

8.
按照江西省土肥站《2008~2010年施硫田间试验方案》和《关于做好2009年施硫田间试验及土壤有效硫养分检测工作的通知》(赣土肥字[2009]6号)文件要求,2009年武宁县在横路乡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内开展了水稻"3415"施硫田间试验,现将试验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荣选油菜高产施氮技术研究王维国韩庆保李庆生成强生王玉林(盐城农校建湖224731)油菜的高产施氮技术包括合理的肥料运筹和施氮量两个方面,前者已多见报道[1]。本文着重对不同施氮量与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关系进行探讨,以进一步明确优质油菜的高产施肥技术及其理...  相似文献   

10.
赤红壤旱地土壤供钾特性及施钾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8个县(市)采集赤红壤旱地土样106个,测定速效钾极缺(K<25mg/kg)的土壤占16.7%,速效钾含量<70mg/kg的土壤占88.9%,花岗岩旱土速效钾的最低水平为19-20mg/kg砂页岩旱土为21-23mg/kg沉积物水稻土为52mg/kg左右,赤红壤旱地在中产条件下,配施钾肥增产效果极显著。每亩配施K2O的适宜用量,花生为5kg甘薯为7.5-10kg,木薯为14-18kg。  相似文献   

11.
水稻秧田施氮肥壮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秧田施氮肥壮苗效果马铮(信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信阳464000)水稻秧田期施氮肥,可促进秧苗良好生长,达到苗壮,多分蘖的目的。但目前生产上水稻秧田的施肥时期、施肥量和施肥次数差异很大,表现盲目施用肥料,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了准时、适量、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2.
稻麦轮作下施钾效应及钾肥后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在缺钾的棕镇丘陵区白土与太湖平原地区低位白土类型水稻土上进行的钾肥试验表明:一季钾肥(KCl)最佳用量为150-300kg/hm^2,当季小麦可增产16.8%-22.6%;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单位钾肥的谷物增产量及当季钾肥利用率随之下降;但4-6季稻麦的钾肥总利用率为90.3%-98.6%,钾肥具有明显的后效,肥料钾在土层中淋移较少,淋移程度与施钾量及剖面质地有关,相同品种和管理措施下,在不施  相似文献   

13.
稻田增施有机肥的主要目的是培肥地力,保证土壤肥力不下降,并逐年有所提高,使土壤肥力达到并保持中等以上地力水平。这是实现水稻持续稳产、高产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水稻精确施氮试验,效果表明: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为6.5:3.5更为合理。秧苗期是夺取水稻高产的基础时期,分蘖期是决定每667m^2穗数和有效稳数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桂育11号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水稻优质常规种桂育1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施氮量(主区)分别为0(N1)、75(N2)、150(N3)、225(N4) kg·hm-2,栽插密度(裂区)分别为27(D1)、30(D2)、33(D3)万蔸·hm-2,测定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桂育11号的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有效穗数、千粒重、产量、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蛋白质含量有极显著影响;栽插密度对有效穗数、产量、糙米率和垩白度有极显著影响,对整精米率有显著影响;氮密互作对结实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有显著影响。当施氮量为150 kg·hm-2时,桂育11号的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最高。当栽插密度为30万蔸·hm-2时,桂育11号的有效穗数和产量最高。氮密互作下,N3D2处理的产量及构成因素均与最高值无显著差异; N3D1、N3D2和N4D2处理的稻米品质指标均与最优值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实现优质常规稻桂育11号高产与优质的适宜施氮量为150 kg·hm-2、栽插密度为30万蔸·hm-2,为科学制定桂育11号高产、优质的高效栽培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氮肥减施措施对水稻产量、田面水氮含量和氮肥施用效率的影响,为广州市水稻氮肥减施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在广州市郊开展水稻田间试验,设不施氮(CK)、常规分次施肥(CF)、缓释氮肥减施 25% 分次施用(SFT)、缓释氮肥减施 25% 一次施用(SFB)、缓释氮肥减施 25%并结合有机替代一次施用(SFB+OS)5 个施肥处理,分析不同施肥处理的田面水氮含量、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SFB 处理的田间水氮含量在移栽后 3 d 高于 CF 处理,之后迅速降低,并保持较低的水平;SFT 处理和 SFB+OS 处理的田面水氮含量在移栽后 1 周与 CF 处理基本一致,之后均显著低于 CF 处理。施氮处理的水稻秸秆和籽粒的氮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减氮处理对水稻秸秆和籽粒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与CF 处理相比,不同减氮处理对水稻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减氮施肥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生理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其增幅分别达到 35.16%、33.58% 和 16.84%,其中 SFB+OS 处理增幅最大。【结论】缓释氮肥减施 25% 分次施用和缓释氮肥减施 25% 结合有机替代一次性基施均可显著提高氮肥施用效率,降低稻田氮素流失风险(尤其是 SFB+OS 处理),且水稻产量与常规施肥持平,是广州市郊水稻实现氮肥减施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盐碱地土质差、稻米品质低的问题,开展了增施腐殖酸及减施化肥对水稻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增施腐殖酸明显提高了垦粳7号糙米率、精米率,降低水稻直链淀粉,对整精米率、蛋白质影响不明显,腐殖酸A2(15.84 g/盆)显著提高了垦粳7号的食味评分,明显改善了食味品质;减施化肥明显提高了垦粳7号食味品质,以B4(减量30%)施肥水平的食味评分最高,且对加工品质和营养品质影响不明显,但增加了垦粳7号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导致稻米外观品质变劣。通过增施腐殖酸(15.84 g/盆)配施化肥(减量30%)可明显提升垦粳7号的食味品质,但降低了其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18.
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策略:兼论壮秆重穗栽培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概述了20多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高产栽培及育种的研究成果。指出水稻进一步高产或超高产栽培的技术策略应与当今和未来的超高产育种目标相一致,选用分蘖能力中等、株高中杆或偏矮杆(90-100cm),大穗型(120-170粒)品种,采用壮秆重穗栽培法,运用“稳前攻中促后”的水肥运筹原则,以壮杆大穗和高结实率而获得高产,是今后水稻超高栽培的一条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9.
施肥技术是实现杂交水稻高产制种的重要环节之一。为摸索进一步提高其制种产量技术,本试验是在两系杂交水稻-皖稻153(1892S/RH003)的制种过程中,在同等氮肥施用总量的条件下,进行了一次性施用氮肥(对照)与三个处理的分次施氮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分次施肥均比对照(一次性施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制种产量的作用,其中追施花肥可增产22.9%,追施粒肥可增产6.7%;花、粒肥兼施的增产1.7%。  相似文献   

20.
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红壤稻田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江西双季稻区进行连续25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化肥(NPK)、等养分条件下70%化肥配合施用30%有机肥(70F+30M)、50%化肥配合施用50%有机肥(50F+50M)、30%化肥配合施用70%有机肥(30F+70M)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变化。【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早晚稻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增产幅度为65.4%-71.5%(P<0.05),比施化肥(NPK)增产幅度为3.9%-7.8%(P<0.05),其中,以30F+70M处理产量最高,年产量达 12 346.90 kg?hm-2。高量有机肥配施处理与化肥处理、低量有机肥配施处理的产量差均呈逐步增加趋势。对土壤肥力的研究表明,长期不施肥会降低土壤肥力,长期平衡单施化肥(NPK)具有明显培肥地力的作用,有机无机肥配施培肥地力作用更明显。【结论】红壤稻田系统的增产和稳产性能均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最好,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稻田持续增产,有利于红壤稻田土壤培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