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玉米品种的更替,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产量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体现在:穗粒数增多,果穗变长、变粗,穗行数、行粒数增加,产量显著提高。在中密度条件下对产量提高相对贡献率最大的是穗粒数(直接通径系数DPC=1.0844),对穗粒数贡献最大的是穗长(DPC=2.302)和穗行数(DPC=0.7791);在各密度处理条件下,获得最高产量的构成要素—公顷粒数和千粒重相比较,对产量贡献最大的是公顷粒数(DPC=0.7212),其次是千粒重(DPC=0.3860)。植株和穗位变高、茎秆变粗,耐密性增强,抗病、抗倒伏能力增强,当代品种更具高产稳产特性。  相似文献   

2.
玉米行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P0.2=0.9438),对回归方程估测可靠程度R2的总贡献也最大(P0.2r20=0.36);影响玉米产量第二重要的因子是千粒重,它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对R2的总贡献分别为0.7824和0.1962;排列第三的是穗行数,P0.1=0.4667,P0.1r10=-0.0427。  相似文献   

3.
玉米产量构成因子的总贡献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郑祖平 《杂粮作物》1998,18(4):23-26
通径分析结果,玉米行粒数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对回归方程估测可靠程度R62的总贡献也最大;影响玉米产量第2重要因子是千粒重,它对产量的直接作用和对R^21的总贡献分别为0.7824和0.1962;排第3位的是穗行数,P01=0.4667,P01r10=0.0427。  相似文献   

4.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玉米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单株产量的提高贡献最大,其相关系数达到0.81296,通径系数达到0.9872.穗长、穗粗、百粒重、出籽率、粒行数、行粒数与单株产量均相关极显著,但以百粒重的直接贡献最大,Pi=0.5354,而穗长、穗粗、出籽率、粒行数、行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则是通过穗粒数的增加而实现的.因此,选育高产品种应注意大穗,大粒型品种的选择.穗长、穗粗与单株叶面积、棒三叶面积相关显著或极显著,棒三叶面积又与株高,穗粒,叶片数相关极显著,但与生育期相关不显著,由此可见,可能选育出生育期较短而单株产量较高的玉米品种,但不易选出株高和穗位均低而单株产量又高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5.
试验对不同生产方式下的玉米产量构成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制定"玉米田养鹅"模式下的玉米增产策略。结果表明,玉米田养鹅处理(RGC-E)玉米行粒数、穗粒重和产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RGC-E处理穗粒重与百粒重的相关系数比对照CK低0.453,穗粒重与穗行数的相关系数比CK高0.279,"玉米田养鹅"处理对穗粒重与穗行数、百粒重之间的相关关系产生明显影响。CK处理的百粒重通过行粒数对产量的正向间接作用最大,间接通径系数为0.475,RGC-E处理的穗行数通过行粒数对产量的正向间接作用最大,间接通径系数为0.301。因此,RGCE处理下的玉米产量构成因子的作用发生变化,在继续提高行粒数的基础上,通过提高玉米穗行数的遗传力来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早熟夏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山东省1981~1994年14年早熟组玉米杂交种区域试验和生产示范试验共51个杂交种的产量与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产量在每公顷6000公斤以下时,起主主作用的是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长,其次是穗行数和双穗;当产量在每公顷6000公斤以上时,起主要作用的是千粒重、穗行数,其次是穗粒数和双穗.由此认为,在选育早熟高产(6000 kg/hm2以上)玉米杂交种时,需协调好千粒重、穗行数和穗拉教的关系,使千粒重保持在270g的前提下,应着重对穗行数和穗粒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1,他引:12  
通过对山东省70年代至90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玉米杂交种产量的提高,主要是由于选育了紧凑型品种而增加了密度、公顷粒数和提高了子粒千粒重,其次是增加穗行数和穗粒数;山东省70年代至90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分为逐渐上升型(有产量、公顷株数、公顷穗数、公顷粒数和千粒重等性状)、逐渐下降型(小斑病病级)和平稳发展型(有株高、穗粒高、穗长、穗粒数、穗行数、大斑病和生育期等性状)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对宜优99的产量(y)及其产量构成因素(x)的分析表明:产量(y)与每公顷的有效穗数(x1)和每穗总粒数(x2)及千粒重(x4)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结实率(x3)呈显著正相关;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p)和贡献率(rp)由大到小均依次为每公顷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产量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1 097.8+43.95x1+62.4x2+113.1x3+335.1x4。提出了以提高每公顷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为重点的该组合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氮磷钾对秋玉米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4(23),3因素2水平4个处理:无肥区(CK)、无钾区(施P、N)、无磷区(施N、K)和无氮区(施P、K),分析氮磷钾对南方秋玉米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施氮极显著增加了秋玉米产量、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和出籽率,而对秃顶率无影响;施磷显著提高了秋玉米产量和穗长,显著降低了秋玉米穗行数和秃顶率,极显著降低了秋玉米千粒重和出籽率,而对稳粗和行粒数无影响;施钾则极显著降低了秋玉米穗长、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和秃顶率,而对产量、穗粗和行粒数无影响。[结论]施氮和施磷能提高秋玉米产量,改善秋玉米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0.
对4个组合(品种)和4个海拔高度的阴阳坡玉米栽培研究表明:(1)海拔高度对玉米产量、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因组合(品种)不同而异;(2)阴坡和阳坡对玉米产量、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与海拔和玉米品种有关;(3)一般在山区适应性强、产量高的组合,千粒重有随海拔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且阴坡的产量、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阳坡。  相似文献   

11.
选用部分黄淮海玉米生态区的10个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通过对各杂交种的产量和综合农艺性状的分析,选出了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杂交种登海602、先玉335、郑单958等。通过对百粒重、出子率、株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百粒重(P=0.9665)、行粒数(P=0.8946)、株高(P=0.4419)、出子率(P=0.3101)、穗行数(P=-0.5690)、穗长(P=-0.6927)。说明提高百粒重、增加行粒数和株高、提高出子率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黄淮海玉米生态区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史新海  赵格 《玉米科学》2003,11(2):059-061
通过对山东省1990~2000年紧凑型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山东省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产量的提高,主要是增加了穗粒数、穗行数、穗长、千粒重、生育期和抗病性.山东省1990~2000年紧凑型高产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是,公顷产量、株高和千粒重呈上升趋势,小斑病和大斑病基本呈平稳发展趋势,穗位高、穗长、穗行数、穗粒数和生育期的变化则无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华北地区1970-2005年审(认)定的26个玉米单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株型由平展型逐渐向紧凑型和半紧凑型过渡;产量稳步提高;穗长、穗粒数和行粒数增多;穗位高有下降趋势;秃尖长和秃尖度有上升趋势;千粒重、株高、穗行数、穗粗、出子率、ASI和成熟期等性状趋于稳定;产量的绝对杂种优势和相对杂种优势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试验结果认为,千粒重、行粒数、穗粒数和穗行数对提高玉米产量的作用最大,是我国华北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玉米杂交种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玉米高产田产量构成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吉林省玉米不同产量水平地块产量构成要素的分析,探讨了公顷穗数、穗粒数、百粒重、公顷粒数对产量的贡献和产量由低向高转变过程中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根据产量构成要素对产量的贡献大小将不同品种类型分为增穗增产型、增穗和穗粒数增产型、增穗粒数和百粒重增产型、全能增产型等。提高玉米产量应根据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和品种的增产类型,相应的采取不同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引言播种期和播种量是各大麦获得高产优质的重要条件.9月份播种冬大麦可以显著增产.每平方米土地面积内,大麦的穗数越多,籽位数越多.则大麦的产量越高,但大麦每穗粒数减少、粒重下降.据Hatris研究,每平方米面积内播种大麦300位的产量比扬种200粒的产量高,但播种量增加为400粒时.大麦产量则不能继续增加.Conry发现,在同一播种期,采用中等播种量(160公斤/公顷)比采用低扬种量(110公斤/公顷)更能取得高产.但是,播种量过大(2O7公斤/公顷)与中多播种量相比,增产不显著.播种量过大.每平方米面积内植株分繁数(税数/…  相似文献   

16.
施用氮肥对杂交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5,(6):30-34
以9个杂交水稻组合为材料,在无氮肥和施氮肥(225 kg/hm2纯N)2种条件下研究氮肥对杂交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氮肥的敏感性不同,Y两优1号、准两优527、冈优725、云光14、两优培九、Ⅱ优838、云优1981施氮肥后产量增加达显著水平,两优2186、云优1973施氮肥后增产未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无氮肥条件下,单株有效穗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施氮条件下,单株有效穗、结实率与产量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在无氮肥条件下,单株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应依靠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提高产量;施氮条件下,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贡献率最大,说明氮肥能促进每穗总粒数增加,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夏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岳尧海  周小辉  任军 《玉米科学》2006,14(6):059-061
选用30个玉米杂交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经过对产量、穗长、行粒数、穗行数、千粒重等6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行粒数(r=0.5366),相关系数达显著水平。穗长(r=0.4989)、千粒重(r=0.4512)与产量的关系呈正相关。提高行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穗长并兼顾其他农艺性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玉米的籽粒产量由各种产量因素所决定,其中占首位的是单株果穗数、籽粒重、穗行数及行粒数,其次是第一果穗的籽粒重和穗粒数,而穗粒数又直接与穗的行数及行粒数有关。环境条件或遗传饰变能改变一个或几个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克丰6号小麦新品种施肥对产量的效应及其对农艺性状变异的影响和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克丰6号小麦新品种,平均单产5141.6kg/hm2,若栽培技术得当,公顷产量可达5958.0kg;(2)施肥对该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异影响大小顺序为:穗粒数>无效小穗数>有效小穗数>株高>千粒重>容重.这表明增加有效小穗数,减少无效小穗数,增加穗粒数是施肥提高产量的关键;(3)从相关关系看,除千粒重和株高外,施肥与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无效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杂交中粳屉锦A×湘晴,具有较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抗逆性,米质优;每亩总颖花量在2500万以内产量随总颖花量的提高呈线性增加(r=0. 9020**),就扩库而言,增穗比增粒的作用大.每亩穗数在13. 95~19. 08万范围内,穗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8657*),培育壮秧,促进早发,争取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扩大库容量是杂交粳稻屉锦A×湘晴获得高产的重要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