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缓控释肥是一种能够减缓或控制养分释放的新型肥料,具有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本文介绍了缓控释肥料的概念、类型,综述了缓控释肥料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了缓控释肥料在水稻上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缓控释氮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兼顾增产和环境友好两大特点,在提高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以及缓解环境污染方面展现出了显著优势。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了缓控释氮肥的概念、分类、不同缓控释氮肥作用机理,及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形成的不同施肥技术的特征及其效果,如缓控释氮肥一次性施肥、与速效尿素混合一次性基施、不同的缓控释氮肥相互混合一次施用,以及与速效尿素分次施用的施肥技术。介绍了缓控释氮肥不同施用技术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施用缓控释氮肥对土壤和大气环境的影响。明确缓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的优势,进一步指出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关建议,为推动缓控释氮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香蕉施用缓控释肥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香蕉施用缓控释肥比配方施肥和习惯施肥施肥次数减少4~5次,缓控释肥处理单果重比配方施肥、习惯施肥处理分别增加6g、13g,缓控释肥处理比配方施肥、习惯施肥处理增产效果显著,每666.67m2产量分别增加118.0kg、203.3 kg,缓控释肥处理的产值每666.67m2比配方施肥和习惯施肥处理分别增加424.8元、731.9元。  相似文献   

4.
中国缓/控释肥料的研发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继锐  马国辉  周静  沈洪昌 《作物研究》2006,20(Z1):514-516
缓/控释肥料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效防止多余养分污染环境等,已经成为国内外肥料界研究的热点.综述了缓/控释肥料的概念、类型,回顾了近年来中国缓/控释肥料研究与应用概况,分析了我国缓/控释肥料研发缓慢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杂交水稻生产中缓释尿素用量、普通尿素用量、肥料类型及施肥方式、稻株含氮量等对二化螟发生危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化螟发生危害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加重;施用缓/控释肥、适氮适磷钾肥、有机肥等能减轻二化螟的危害,而普通氮化肥施用过多则危害加重.  相似文献   

6.
试验以施用"金正大"缓控释肥料、玉露牌配方肥料和当地习惯施肥(对照)作比较,探讨缓控释肥料、配方肥料在赣北瑞昌棉区棉花上的施用效果。结果表明,棉花施用"金正大"缓控释肥料比当地习惯施肥子棉产量增产28.3%,产出与肥料投入的比值高1.63,具有省工省力、增产增收的效果;玉露牌配方肥料也比当地习惯施肥子棉产量增产9.4%,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产出与肥料投入的比值低0.54,增效欠佳。  相似文献   

7.
缓/控释肥料对果蔗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果蔗施肥技术、提高果蔗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开展了国产控释配方肥、脲醛缓释复合肥和进口复合肥在果蔗上应用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果蔗栽培中施用缓/控释配方肥料较施用进口复合肥的产量和总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8%~5.7%和5.7%~15.5%。与进口复合肥相比,缓/控释配方肥料成本更低,施用控释配方肥和脲醛复合肥每公顷增收11 144~17 147元和20 835~23 037元。此外,施用控释配方肥可以显著提高果蔗的NAE、NPF及NUE,提高果蔗氮肥利用效率。果蔗栽培过程中合理地施用缓/控释配方肥料能促进果蔗增产、增收、提高肥料利用率。缓/控释配方肥料可以取代进口复合肥为果蔗生长提供养分,实现轻简施肥。  相似文献   

8.
为确定缓控释肥在水稻上的施用效果及施用次数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以习惯施肥作对比,多处理重复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与习惯施肥相比,在水稻上将缓控释肥采用"一基一追"的2次施肥方式,能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产量增产7.1%,氮素利用率也有所提升,减少了土壤氮素残留,起到了节本增效,环境友好的作用,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施肥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中国缓/控释肥料的研发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缓/控释肥料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肥料利用率,有效防止多余养分污染环境等,已经成为国内外肥料界研究的热点。综述了缓/控释肥料的概念、类型,回顾了近年来中国缓/控释肥料研究与应用概况,分析了我国缓/控释肥料研发缓慢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杂交稻Y两优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红壤性稻田和潮沙泥田的田间试验,在施用等量氮、磷、钾养分条件下,比较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F)、一次性基施100%缓/控释肥料(100%CRF)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料(80%CRF)对中稻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100%CRF、80%CRF处理水稻产量均高于CF处理,增幅为5.17%~6.48%,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与CF处理相比,100%CRF、80%CRF处理显著提高了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增幅平均分别为16.2%~24.6%和18.0%~20.2%(P0.05);而氮肥的生理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各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100%CRF、80%CRF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水稻的净收益,与CF处理相比增幅为5.87%~6.19%(P0.05)。  相似文献   

11.
在化肥总养分减量18%的前提下,比较2种不同缓释肥在新垦水田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新垦水田上施用缓控释肥对水稻产量影响不大,但可大幅提升化肥偏生产力,化肥减量效果明显。与常规施肥(施用45%三元复合肥)相比,施用缓释肥可增加水稻生长前期叶绿素含量,增加每穗实粒数,提高千粒重,弥补了有效穗数的不足,达到稳产的目标。相比较而言,有机缓释肥的施用效果较掺混肥料要好,较常规施肥增产1.1%、增效350.4元/hm2、化肥偏生产力提升23.2%。建议可将“好乐耕”有机缓释肥作为余杭地区主要水稻缓控释肥品种之一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4 种缓控释氮肥的养分释放特征及肥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田氮肥利用率通常不到旱地的一半,施用缓控释氮肥是提高水田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以常规施肥为对照,通过动力学模拟,研究水稻田 4 种缓控释氮肥[植物油包膜尿素(PCU)、树脂包膜尿素(JZd)、脲甲醛(UF)、硫包衣尿素(SCU)]的养分释放特征,分析不同缓控释氮肥下水稻的氮素累积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1)4 种缓控释氮素肥料 28 d 的养分累积释放率:JZd(94.5%)>PCU(63.5%)>SCU(52.6%)>UF(22.0%),在 0~56 d,4 种缓控释氮肥的养分累积释放率均迅速增加;在 70 d 后养分累积释放率趋于稳定;(2)4种不同缓控释氮肥氮素释放符合 Elvoich 方程,氮素的释放速率为:JZd>PCU>SCU>UF;(3)PCU 的氮肥利用率最高,达到 56.8%,比常规施肥处理高 15.2%;其次是 JZd,氮肥利用率最低的是 UF,仅为 33.7%;(4)PCU的产量最高,较常规施肥显著提高了 17.4%。PCU 的氮肥利用率及产量最高,对水田来说是一种较为合适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3.
缓释肥是一种根据作物养分需求缓慢释放的新型肥料。为了解其对水稻生产增产、节本的作用,以南粳9108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缓释肥与尿素不同配比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缓释肥比例的增加,水稻产量逐渐增加,最高增幅达13.26%;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水稻产量表现由大到小的配比方案(基肥中缓释肥与尿素质量配比)为A1(7︰3)> A2(6︰4)> A3(5︰5)> CK> A4(4︰6)> A5(3︰7)。  相似文献   

14.
长期定位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肥料用量持续下降,提前实现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零增长”的目标。但长期降低肥料用量后,是否会对作物产量造成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基于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以水稻为研究对象,设置N0(不施氮)、N160(氮肥用量160 kg/hm2)、N210(氮肥用量210 kg/hm2)、N260(氮肥用量260 kg/hm2,农民习惯施肥)、N315(氮肥用量315 kg/hm2)等5个施氮水平,研究长期氮肥减施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260处理相比,N160处理产量逐年下降,且差异达显著水平;N210处理减产0.69%~1.34%,N315处理增产0.23%~0.26%或减产0.05%~1.92%,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可见,氮肥过量或不足,水稻产量均存在下降的风险。相关分析表明,施氮量为237.39 kg/hm2时,籽粒吸氮量最高;施氮量低于232.64 kg/hm2时,氮素收获指数保持在70.31%;施氮量为230.73 kg/hm2时,氮肥当季回收利用率最高为38.89%;施氮量为227.63 kg/hm2时,氮肥农学效率最高为15.56 kg/kg。减少氮肥用量后,氮肥偏生产力和生理利用率均有所提高。土壤供氮占水稻吸氮量的53.36%以上,施氮量低于225.95 kg/hm2时,存在消耗土壤氮库的风险。综合考虑产量和多年平均肥料利用率等数据,试验区适宜的氮肥用量为225.95~232.64 kg/hm2,可实现长期稳产增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明确“水稻-再生稻”体系施用专用肥对产量、产量构成因子、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水稻-再生稻”的轻简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点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T1)、当地农民习惯施肥(T2)、专用肥(T3)等3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处理的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和氮、磷、钾养分含量,从而计算养分积累量、肥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结果】施肥可以显著提高稻谷产量,与T1相比,9个试验点的T2处理头季稻和再生稻平均增产56.0%和89.4%;T3处理平均增产75.3%和108.9%;与T2相比,T3处理头季稻、再生稻以及两季总产量分别增加了1006 kg/hm2、356 kg/hm2和1362 kg/hm2,增幅分别为12.4%、10.3%和11.8%。T3处理相较于T2处理,每穗粒数增加了20粒,增幅达到10.5%。养分吸收结果显示,与T2处理相比,T3处理头季水稻地上部氮(N)、磷(P2O5)和钾(K2O)的积累量分别增加了7.4%、6.8%和10.2%;再生季分别增加了5.9%、16.6%和24.4%。不同试验点T3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回收利用率均有提高的趋势,与T2处理相比,最高分别增加25.3%、93.8%和143.7%。在9个试验点,纯收入平均提高了6.19×103 元/hm2。【结论】专用肥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水稻-再生稻”种植模式稻谷产量,增加地上部养分吸收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施肥次数,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以常规早籼稻品种浙辐203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模式和施肥量水平对早籼稻产量和产量构成、大田茎蘖发育动态、肥料利用效率、生产成本和收益等指标的影响,以期筛选和优化早籼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的高产高效施肥模式.结果表明,常规肥料同步侧深施肥模式(A1)在产量水平、产值、经济收益和肥料农学效率等指标上均优于专用控释肥料同...  相似文献   

17.
以甘蔗品种‘粤糖03-393’(‘粤糖6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4 a(造)钾肥水平(0、225、450、675、900 kg/hm2)定位试验,研究长期施用钾肥对甘蔗产量、农学效应、植株吸钾量、钾肥利用率、土壤钾素含量、土壤钾素平衡和钾肥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甘蔗农学效应、产量、钾肥利用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产投比逐渐减小,450 kg/hm2 处理的产量和钾肥利用率最高,225 kg/hm2处理的农学效应和产投比最高;甘蔗植株的吸钾量、土壤钾素含量、钾素平衡系数呈升高的趋势,出现植株奢侈吸收、土壤钾素含量过高、表观盈余过多、钾素资源浪费现象。合理施用钾肥能增加农学效应和产量,而过量施钾会降低农学效应和钾肥利用率,还造成资源浪费和养分流失。考虑农学效应、肥料利用率、土壤钾素表观平衡、综合效益等因素,甘蔗钾肥施用量建议为225~450 kg/hm2K2O。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溉模式下氮肥施用模式对水稻产量、光合生理特性、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当地稻田灌溉和施氮模式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中浙优1号为供试材料,设常规淹灌和干湿交替2种灌溉模式,以及不施氮(N0)、常规施氮(PUN100)、减氮20%(PUN80)、缓控释复合...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新型控释肥的机插侧深施肥,可以实现简化施肥次数,减少施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2020年在安徽江淮水稻主产区多点试验的结果表明,基于生物基包膜控释肥(MFi)机插侧深施,江淮杂交中籼稻在常规施肥量(其中N=13.5 kg/667 m2)基础上减量20%,江淮常规中粳稻在常规施肥量(其中N=15.6 kg/667m2)基础上减量10%,或在常规施肥量(其中N=15.6 kg/667m2)基础上减量20%+1次孕穗肥,均可以实现不减产(平产或略增),显著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于2019年在浙东单季稻区2种不同类型土壤中开展了不同减氮模式下甬优1540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差异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人工撒施肥处理相比,机械侧深施处理每穗粒数显著提高,稻谷平均增产3.0%~8.2%;氮肥减量20%(192 kg/hm2),撒施条件下会导致水稻一定程度减产,但侧深施方式下可以保证水稻稳产并大幅提高氮肥利用率,平均产量达11.8 t/hm2,氮肥当季回收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分别达36.9%、15.0 kg/kg和61.7 kg/kg。因此,在浙东地区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宜推广应用氮肥减量侧深施模式,肥料可为基肥和穗肥2次施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