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潘国君  郭俊祥 《中国稻米》2022,28(5):124-128
黑龙江是我国粳稻生产大省,总产量、商品量、商品率、商品调出量和人均生产稻谷量全国第一,这主要源自水稻新品种的不断更新换代。近年来,黑龙江省粳稻育种取得了长足发展,创建了寒地早粳稻“一早三抗”半直立穗新株型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培育出以龙粳31为代表的一批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种,结束了日本品种空育131独霸我国寒地早粳稻生产10多年的历史,2020年以龙粳31为代表的“寒地早粳稻优质高产多抗龙粳新品种”被评为国家“十三五”十大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寒地早粳稻育种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产量、抗性、适应性、应用面积等均超过国内外同类稻区的著名品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本文针对黑龙江粳稻育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胡兴明  钱前 《中国稻米》2021,27(4):9-11
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是中国科学家对全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做出的一项重要历史贡献。我国对杂交粳稻的研究虽迟于日本,但却后来居上,并领先于其他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杂交粳稻研究还推动了籼粳亚种间杂交亲和性的研究,选育了大量以“甬优”系列为代表的、利用亚种间优势的超高产籼粳杂交稻组合,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足够的种子“芯片”。本文回顾了中国杂交粳稻研究历程,重点分析了杂交粳稻研究中的每个创新思维,希望引起对杂交粳稻研究的讨论,“抛砖引玉”,寻找杂交粳稻实际育种规律,使大田真正育种效率得到更大地提高。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粮食规模生产主体开始延长产业链,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以增加种粮效益,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建德市位于浙江省西部,粮食生产面积较小,但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全面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育“粮二代”,带动了全市粮食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稻米品质、增加种粮效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粮食生产取得显著成效,曾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浙江省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本文分析了建德市粮食生产以及水稻规模化生产的现状,提出水稻规模化经营主体产加销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粮食安全、资源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发展是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超级稻”的理念要求水稻新品种在高产优质的基础上兼有多种病虫害抗性、养分高效吸收利用、以及较强的抗旱性和抗逆性特性,实现水稻生产“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目标。“绿色超级稻”的理念与实践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发展。本文简要介绍了“绿色超级稻”理念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研究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根基,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种业发展关系到国家根本,中央更是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列为2021年我国经济八大重点任务之一,并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本文系统阐述了商业化育种的内涵,并总结了我国在水稻商业化育种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以期对我国水稻及其他农作物商业化育种体系完善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在农业科技和促粮政策双向推动下,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量实现多年连增,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早稻作为南方稻区第一季粮食,“低质低效”长期困扰着生产。近年来,江西创新和大力示范推行“优质晚稻早种”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推行中仍存在困难与挑战,需从良种选育、示范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龙头企业引领带动等角度进行推动,促进南方稻区早稻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北方超级粳稻育种研究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育种理论、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合评述了中国北方超级粳稻育种研究的进展与前景,认为培育和推广超级稻是继株型育种和杂交稻之后,提高北方粳稻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北方水稻生产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利用籼粳稻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通过回交或复交优化性状组配,聚合有利基因,进而选育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确立之后,常规超级梗稻育种已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地培育出一批优质抗病的超级稻新品种并已广泛应用于生产。与常规超级稻育种相比,超级杂交粳稻育种研究进展相对较缓慢。这一方面是由于北方气候与生态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是育种技术研究相对落后。解决优势与生育期的矛盾、产量与品质的矛盾以及提高制种产量等问题,仍然是北方超级杂交粳稻育种所面临的严峻挑战。讨论了与超级粳稻育种有关的生理和遗传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守聪 《中国稻米》2021,27(4):101-103
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也是水稻主产区,在黑龙江省乃至国家水稻生产中作用和地位显著,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压舱石”。本文综述了垦区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针对性提出相关产业发展对策,为“中国粮食 中国饭碗”提供重要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全国有60%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西南稻区是我国六大稻区之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西南稻区“寡日照、高湿度、小温差”的生态条件,周开达院士等经历了艰苦的探索和反复实践,提出发展“重穗型”杂交稻是西南稻区实现水稻超高产的重要途径。本文总结了西南稻区重穗型杂交稻发展现状,列举了可用于重穗型杂交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基因资源,提出了重穗型杂交稻的分子设计育种策略,以期为培育新的高产优质“重穗协调型”品种提供参考,致力于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相似文献   

10.
利用传统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有机结合,成功培育出了株型理想、不育转换起点温度低于23.5℃、育性稳定、异交性好、配合力强的两用核不育系隆科638S,于2014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隆科638S含有约56.0%的早籼稻遗传背景,以及约8.7%的粳稻遗传背景,为充分利用“早晚生态型间和籼粳亚种间”双重杂种优势奠定了遗传基础。依据分子设计和杂种优势群理论,按“双亲抗性基因互补”和“双亲品质基因一致性”配组原则,高效培育出一批绿色、优质、广适、高产的隆两优系列品种,迅速成为我国南方杂交水稻主栽品种,推动了长江流域杂交中籼品种的更新换代。  相似文献   

11.
东北粳稻发展趋势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稻米市场对粳米的需求持续增长。东北稻区的粳稻生产直接影响着我国粳米市场的稳定和我国人民的口粮安全,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历史重任。合理、适度地发展东北粳稻生产,增加优质粳稻总产量,对于确保我国口粮绝对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东北粳稻发展历史、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粳米的需求在稳步增长。黑龙江是我国粳稻主产区,对于保障我国粳稻市场稳定和全国人民的口粮安全具有重要作用。黑龙江以四、五积温带为代表的高纬度寒冷地区粳稻种植面积在70万hm2左右,这一地区生态条件特殊,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对水稻育种有特殊需求。文章小结了高纬度寒冷地区水稻育种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水稻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的水稻事业取得了显著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发明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强保障。在当前粮食生产减少农药、化肥施用的"双减"目标新形式下,培育高产、优质、抗逆和广适应性的水稻新品种势在必行。笔者就高抗稻瘟病恢复系明恢63及几个抗飞虱恢复系的育种实践向大家做介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南方稻区杂交水稻育种进展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对1998年以来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分析表明,我国南方稻区杂交水稻育种取得明显进展,主要表现在:新组合大量涌现,产量水平不断提高,稻米品质明显改善,优质高产初步协调,两系杂交稻育种稳步发展,粳型杂交稻育种有所突破.提出了加强抗病性和抗逆性育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稻米品质评价标准的变化看我国水稻品质育种的发展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对我国水稻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两个稻米品质标准<优质食用稻米>(NY 122-86)和<优质稻谷>(GB/T 17891-1999)作了比较分析,认为NY 122-86指标数过多,部分指标过于严格,脱离了育种实际,而GB/T 17891-1999则具有重点突出、紧密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等优点.以这两个标准的颁布为转折点,可将我国水稻品质育种历程分为3个阶段:即起步阶段、全面改良和提高阶段、重点攻关阶段.根据当前育种实际,论述了我国水稻品质育种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高产花生理想株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粮食安全是涉及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花生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对解决我国油料供应矛盾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花生产业得到稳步提高,花生育种工作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以目前花生生产状况而言,若要进一步发挥花生生产潜力、提高花生产量,须要借鉴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的理想株型研究。本文以花生往年高产创建的株型等相关参数,提出了花生高产理想株型以期指导花生育种工作和花生高产攻关,进一步促进我国花生高产。  相似文献   

17.
王才林 《中国稻米》2022,28(5):82-91
江苏是我国水稻主产省之一,水稻常年种植面积220万hm2左右,总产1 950万t左右,单产近9.0 t/hm2,在保障江苏乃至全国粮食安全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长期以来,江苏省的水稻育种一直以高产为主要目标,进入21世纪以后,优质成为江苏水稻育种的首要目标。本文综述了江苏省水稻优质育种的背景、食味品质改良的途径和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培育的进展,剖析了江苏省优良食味粳稻育种的启示及今后江苏省水稻食味品质改良与优质育种发展的方向,以期为广大水稻育种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1. Demand for high quality rice in China Rice is the leading cereal crop that contributes about 40% of the national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The total output and areas rank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position in the world, respectively. In recent years, rice production grows steadily, but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has been lagged and the quality becomes a limiting factor. As the grain supply exceeding the demand and the grain price plummeted, the State Council put forward expanding China′ s ongoing reform of the grain distribution system in 1998. Along with the foodstuff circulating system reform and market driving, the structure of rice production is adjusted,the planting acreage of early indica rice with poor quality decreased, and that of japonica rice in north China with good quality increas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China joining the WTO, Chinese government starts to pay premium on good quality r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