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0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减量施药对雾滴沉积效果以及稻飞虱防治效果的影响,促进水稻减量施药技术发展。方法 采用M45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开展水稻施药田间试验,选取15.0和22.5 L/hm2 的施药液量,以及人工施药推荐剂量100%、90%、80%的3种减量农药剂量,研究不同施药液量和减量农药剂量对雾滴沉积效果以及稻飞虱防治效果的影响。结果 水稻冠层上部的雾滴沉积量明显优于冠层下部,2种施药液量以及3种减量农药剂量对雾滴沉积量的影响不显著;施药1周后稻飞虱数量显著减少。在相同施药液量条件下,减量农药剂量的变化对稻飞虱防治效果影响不明显。80%的农药剂量能满足稻飞虱防治要求。结论 无人机水稻施药作业中可选择80%的农药剂量进行减量施药。本研究可为水稻减量施药、减少水稻植保作业成本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药的安全科学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农业科学》2006,(5):30-30
农药的安全科学使用能够有效地减少农药对施药人员、作物、环境和消费者的危害,生产出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农药的安全科学使用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施药者的安全。保证施药人员安全的有效办法是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让农民对农药是一种有毒的生产资料有足够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一种小型机动背负式喷杆喷雾机的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种新研制的机动背负式喷杆喷雾机的流量分布、药液沉积均匀性、农药沉积率及农药对操作者的污染与传统手动喷雾器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机具流量分布变异系数为11.09%;药液沉积的变异系数为20.27%,较传统手动喷雾器低6%;当施药液量为225 L/hm2和300 L/hm2时,处于拔节期水稻上的农药沉积率为25.9%和27.4%,比传统手动喷雾器分别提高了7.8%和5.8%,而操作者体表的农药沉积量分别降低近70%和50%。该机具喷施药液分布均匀,农药沉积率较高,适宜在小型地块实施喷雾作业。  相似文献   

4.
<正>1农药使用中存在问题1.1滥用农药现象比较普遍。目前,农药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的不法商家受利益驱使,坑农害农,误导消费者,导致有的果农认为药量越大、浓度越高防治效果就会越好。因此,有的果农将4~5种甚至6~7种杀虫剂、杀菌剂、生长调节剂同时混用,不仅造成浪费,还对环境造成污染。农药使用不当不仅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还时常出现药害甚至发生施药人员中毒现象,污染了生态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同  相似文献   

5.
套袋对水果中农药残留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套袋技术已在水果生产栽培中广泛运用,各种套袋处理对农药残留产生的影响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本文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套袋处理的施药方式、施药浓度、施药次数,套袋材料、套袋层数,农药的类型(内吸、非内吸),果实不同部位(果皮果肉)、作物品种等因素对农药残留的影响,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施药方式对农药残留的影响较大,采用套袋后施药可以较大程度地降低农药残留,套袋前施药,农药残留量可能会有所增加;施药浓度、农药的类型、果实部位和品种4个因素之间对农药残留的影响相互联系,条件不同,残留量存在差异;多次施药,套袋也能显著降低农药残留量,并将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不同的套袋材料均可降低农药残留量;套袋层数越多,农药残留量越少。  相似文献   

6.
农药精准施用技术应用现状与推广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准施药技术推广是实现"精准农业"的重要一步,应用精准施药技术可以起到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减少农药漂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作用,通过分析与探讨北京市密云县农药的应用现状、精准施药技术应用研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推广精准施药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农业部最近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业要实现农药用量零增长的目标。目前作物病虫害防治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农药用量偏高,利用率偏低,农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浪费了30%以上,不仅造成农药大量残留,还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要实现农药用量零增长目标,必须大力推进科学用药,精准施药,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减量控害增效。在目前的生产中,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减少农药用量,一些经验或许对读者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稻中后期相关农药使用次数与农药残留量动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目的】由于水稻害虫持续暴发,稻田农药施用量,施用次数剧增,稻米安全性问题令人关注。研究水稻中后期相关农药施药期、施药次数与稻米中农药残留的关系,了解稻田适用的低残留药种、最佳施药适期与施药次数,为水稻田科学用药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06年8~10月在南通通州市金沙镇马北村进行,供试品种为武育粳3号,试验田666.7 m2,供试农药有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敌敌畏、吡虫啉等6种农药。施药分出穗前、后两个不同时期,施药次数分用药1、2、3次3个处理,稻收获后分区单独脱粒,对糙米、谷壳、稻草分别检测残留量。【结果】糙米中农药残留量与水稻中后期用药有关,残留量与施药次数、农药剂量呈正相关。供试农药中,除敌敌畏未检出外,其它在糙米中都有残留,残留量三唑磷>乙酰甲胺磷>甲胺磷>毒死蜱>吡虫啉。水稻出穗前用药,残留量显著低于出穗后,毒死蜱(40 g/666.7 m2)出穗前施药1~2次、三唑磷(40 g/666.7 m2)、乙酰甲胺磷(30 g/666.7 m2)出穗前施药1次,残留量≤0.1 mg/666.7 m2,吡虫啉(3 g/666.7 m2)各处理残留量<0.1 mg&#8226;kg-1,均低于国家食品中农药允许残留量,达到无公害大米标准。残留量与糙米贮存期相关,如水稻出穗后,乙酰甲胺磷60 g/666.72 m,三唑磷80 g/666.7 m2,施药3次,糙米贮存30、90 d,残留量分别为0.39、0.24 mg&#8226;kg-1,0.25、0.07 mg&#8226;kg-1,贮存90 d后糙米中农药残留低于允许残留量。农药残留量在稻草、谷壳、糙米中分配比,分别为46.0%、36.6%、17.4%,稻草、谷壳是重要饲料资源,它们的污染也应引起重视。【结论】水稻中后期的施药时期、农药种类、施药剂量与次数和稻米的安全性相关。供试有机磷农药中除敌敌畏未检出外,其它农药都在糙米中残留,残留量以三唑磷最高、甲胺磷、乙酰甲胺磷次之,毒死蜱较低。水稻出穗前用药2次,甲胺磷、三唑磷均已超标;用药3次,毒死蜱残留量与国标相当,乙酰甲胺磷未达标。上述农药剂量提高1倍,残留量提高30%~50%,用药2次除毒死蜱外,残留量均超过国家标准。水稻出穗后用药,农药残留量显著提高,甲胺磷、乙酰甲胺磷、三唑磷、毒死蜱常规剂量用药2次,残留量都高于国家标准,惟乙酰甲胺磷未超标。新烟碱型杀虫剂吡虫啉,出穗前后施用,残留量均低于食品中最高允许标准。农药残留量降解与糙米贮存期有关,一般贮存90 d 后,农药残留量低于允许残留标准。降低农药施用次数,适度降低剂量,选用高效、安全、低残留农药,是无公害水稻生产中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2017,(7)
<正>最近,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制出一种可自动感知温度来释放有效成分的控释农药,据测算能够有效提高农药利用率30%,从而减少施药频次,降低农药引发的面源污染。温度较高时是病虫害高发期,通过温度来控制农药释放,实现农药释放与病虫害发生同步,从而提高农药利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喷雾器以及喷头对农药有效利用率和施药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诱惑红作为农药喷雾的示踪剂,分析了4种喷雾器及喷头在田间喷雾下的雾滴大小、施药效率、叶片农药的沉积回收率和雾滴田间分布均匀性。[结果]农药的有效利用率方面表现为电动喷雾器>机动喷雾器>手动喷雾器>手动弥雾器;施药效率方面表现为机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手动弥雾器>手动喷雾器;农药雾滴田间分布均匀性方面表现为电动喷雾器最好,其余都较差。[结论]为新型植保器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优化温室用常温烟雾机的作业方式和参数,以行间作业和过道作业两种方式对温室内不同生长期的番茄冠层进行喷雾,并测定了番茄冠层内雾滴沉积分布、农药沉积量、地面流失量、农药利用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在雾滴覆盖率、农药沉积量、地面流失量、农药利用率等指标上,番茄不同生长期行间作业均好于过道作业,叶片正面均好于叶片背面。当温室内病虫害防治需要较大喷量、较高雾滴覆盖率时,应进行行间作业;当温室内作物预防性作业或喷洒农药内吸性较好,不需要较高雾滴覆盖率时,可进行过道作业,喷管角度在±15°范围内调整,保证冠层前、中、后部雾滴沉积分布均匀。该研究可为设施棚架式蔬菜植保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温室用常温烟雾机的作业方式和参数,以行间作业和过道作业两种方式对温室内不同生长期的番茄冠层进行喷雾,并测定了番茄冠层内雾滴沉积分布、农药沉积量、地面流失量、农药利用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在雾滴覆盖率、农药沉积量、地面流失量、农药利用率等指标上,番茄不同生长期行间作业均好于过道作业,叶片正面均好于叶片背面。当温室内病虫害防治需要较大喷量、较高雾滴覆盖率时,应进行行间作业;当温室内作物预防性作业或喷洒农药内吸性较好,不需要较高雾滴覆盖率时,可进行过道作业,喷管角度在±15°范围内调整,保证冠层前、中、后部雾滴沉积分布均匀。该研究可为设施棚架式蔬菜植保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水稻叶片上露水对农药沉积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叶片表面独特的微纳米结构是造成农药雾滴在叶片上难以持留的主要原因,叶片上凝结的露水会改变叶片表面的微结构,从而对农药雾滴的沉积状态产生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分别进行了田间试验和实验室模拟试验,通过高速摄影以及农药沉积量试验研究没有露水、露水量较少和露水量多3种情况下,使用标准扇形喷头与防飘射流喷头进行喷雾时的农药雾滴沉积。试验结果显示,叶片上露水的存在能够增加农药雾滴的沉积并且影响显著,且不同喷头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高速摄影试验结果显示,露水的存在减少了雾滴的弹跳情况,农药雾滴在沉积过程中雾滴与叶片的直接作用变为农药雾滴与露水的作用,从而增加了沉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使用Visual Basic进行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统计分析的设计过程。[方法]介绍了应用Visual Basic进行农药田间药效试验统计分析的计算程序,并以实例说明了该程序的使用方法和应用技巧。[结果]使用该方法,用户只需输入试验的原始数据,即可快速进行药效试验的统计分析,并可对各因素间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比较,其计算结果与专业统计软件DPS相比,二者计算结果基本一致。[结论]该方法快捷方便,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可大大提高药物配方优化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数值分类学的原理,分别于大蒜生长期和收获后,对来源于我国各地的57份大蒜品种资源的15个性状指标进行调查,并进行了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前4个主成分对总的特征根累计贡献率为85.54%,其中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63.68%,主要生物学信息为蒜头产量构成因子。根据主成分分析,评选出性状优良品种资源9份,分别可作为蒜头和蒜薹品种改良的目标种质。欧式距离聚类图在D=26.00时把57个品种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加7个品种,揭示了不同地区品种资源的相对遗传距离和区域生态特点,根据不同类群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性状特点,结合主成分分析的因子特点,可为大蒜品种改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深圳本地12种宝巾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研究宝巾种质资源过氧化物同工酶(POD)和酯酶同工酶(EST)的遗传多样性,并对统计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各宝巾种质资源间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相似系数为0.63水平上可以聚为2大类。[结论]同工酶的特征谱带应用于品种鉴定是可行的,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各宝巾品种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羊体质量与体尺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元统计分析常用的方法包括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相关分析等。全面、综合地分析羊多项体尺及体质量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对深入研究育种及生产实践有重要作用。对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羊体质量与体尺研究中的应用作出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18.
为了明确0.1%噻苯隆可溶性液剂在巨峰葡萄上的应用效果,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GB/T 17980.143—2004),采用葡萄开花期喷果穗和幼果期浸果穗2种方法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每种方法施药剂量均设2、4、6、8 mg/kg计4个处理,以清水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药剂量对葡萄坐果率、果粒性状(纵径、横径、果形指数、百粒重)、果穗重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2种方法施用试验剂量的药剂,均能够明显提高葡萄的坐果率、果穗重和产量,降低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但对其他品质指标无显著影响,其中,开花期喷果穗施药虽然坐果率明显高于幼果期浸果穗,但葡萄大小粒指数增加,果粒外观品相较差;而幼果期浸果穗施药,能够明显促进果粒变大和葡萄大小粒指数降低,果粒外观品相较好,且对果形指数影响不大,显著提高百粒重,最终大幅度增产。0.1%噻苯隆可溶性液剂适宜采用在葡萄幼果期浸果穗的方法施药,4 mg/kg剂量效果较好,该处理下葡萄果穗重为1 018.5 g/穗,产量为54 181.5 kg/hm~2,均达到最高,较清水对照增产30.2%,且对果粒外观和品质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曹巍  轩正英 《新疆农业科学》2019,56(6):1072-1082
【目的】研究芜菁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为芜菁新品种选育,提高芜菁种质资源研究和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30份芜菁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35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并进行Q型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种源地的芜菁农艺性状差异较大、类型丰富,其中株高极差为44.48 cm,变异系数达到24.91%,单株重极差为410.00 g,变异系数达37.55%;Q型聚类分析表明:30份材料可分为典型的三大类,6亚类,第Ⅰ类分为2个亚类,共计6个品种;第Ⅱ类分为2个亚类,共计15个品种;第Ⅲ类分为2个亚种,共计9品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重与株高、叶长、叶宽、根长、根宽、根皮厚呈极显著正相关,大多数的农艺性状之间都是呈相关性的,并且正相关和负相关都有。【结论】不同来源地的芜菁农艺性状差异较大,不同种源地的芜菁株高、单株重、叶形、根形等35个农艺性状指标进行Q型聚类分析,可分为三类,芜菁主要是绿皮白肉型品种,大多数的农艺性状之间都是呈现相关性的。  相似文献   

20.
赵鹏亮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76-16279,16323
样品前处理技术是农药残留分析过程中关键的制约性因素。随着科技的进步,农药残留分析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样品处理技术和检测分析技术。综述了国内外使用的农药残留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