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本届全国红麻新品种(组合)区域试验于2004~2006年分别在安徽六安、河南信阳等7省(区)的7个区试点进行,参试品种(组合)共计8个,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四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通过对所有参试品种3年7点的田间试验鉴定与室内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重点对影响参试品种纤维产量性状的相关变异来源进行了LSD法测验及适应性参数的估算,并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三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的8个红麻参试品种(系)于2009-2010年分别在广西南宁、河南信阳等七省(区)的七个区试点进行了国家红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全文对所有参试品种的田间试验、室内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对影响参试品种纤维产量性状的相关变异来源进行了LSD法测验,并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三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的8个红麻参试品种(系)于2009~2010年分别在广西南宁、河南信阳等七省(区)的七个区试点进行了国家红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全文对所有参试品种的田间试验、室内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对影响参试品种纤维产量性状的相关变异来源进行了LSD法测验,并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2007-2009年国家苎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届国家苎麻新品种(系)区域试验于2007~2009年分别在湖南南县、江西宜春等七省(区)的八个区试点进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四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的参试品种(系)共计六个.全文对参试品种的田间试验、室内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重点对影响参试品种纤维产量性状的相关变异来源进行了LSD法测验.并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5.
本届国家红麻新品种(系、组合)生产试验于2010年分别在福建漳州、湖南沅江、广西南宁、河南信阳四个试点进行。由福建农林大学等国内三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的参试品种(系)共八个。全文对参试品种(系)的田间试验和室内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等方面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6.
本届国家苎麻新品种(系)生产试验于2008-2009年分别在湖南南县、江西宜春等四省的四个试点进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四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的参试品种(系)共计六个。全文对参试品种的试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为我国苎麻科研、品种鉴定和大面积生产提供安全可靠的品种信息。  相似文献   

7.
2008-2009年国家苎麻品种(系)生产试验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届国家苎麻新品种(系)生产试验于2008~2009年分别在湖南南县、江西宜春等四省的四个试点进行,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等国内四家麻类育种科研单位提供的参试品种(系)共计六个.全文对参试品种的试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结合其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特性、抗逆性、纤维品质、生育期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为我国苎麻科研、品种鉴定和大面积生产提供安全可靠的品种信息.  相似文献   

8.
为了鉴定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与广西农业厅等有关单位选的红麻晚熟新品种(系)的丰产性、抗病性及纤维品质,由广西自治区农业厅主持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协助实施在自治区主产麻区进行了1994—1995年广西晚熟红麻新品种区域试验,以便为生产上推广良种提供理论依据。现将两年区域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参试品种及参试单位参试品种有KB2、430、KB11、KB3四个新品种,均为晚熟裂叶型,其中430与KB11为微红茎,KB2及KB3为绿茎。对照青皮3号晚熟种由玉林市经作站提供,另以合浦县红麻原种场经多年单株系选青皮3号为辅…  相似文献   

9.
对63份品系进行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发现:16个表型性状中株高的遗传多样指数最高为2.069,衣分最低为1.094。10个农艺性状中,脱落率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9.2%,衣分最小为5.1%;6个纤维品质性状中断裂伸长率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4.4%,长度整齐度的最小为1.3%。不同参试品系的欧式距离变幅为1.531~45.664,平均遗传距离为5.373。参试的63个长绒棉品系可份为Ⅰ类(9份)、Ⅱ(23份)、Ⅲ类(31份)3个类群。与34份新疆长绒棉品种比较发现:参试品系铃重略高,除断裂伸长率低于审定品种外,其他主要品质性状多优于审定品种。  相似文献   

10.
引进了9个杂交晚稻新品种进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参试新品种中,粤两优673、天优1261、钱优3301、福龙两优29、花2优136、花2优315等6个品种全生育期与对照(CK)宜优673相当;每666.67 m2产量比CK分别增产3.35%~10.46%:对参试品种农艺性状、田间表现、产量、生育期等综合性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采用喷雾法对43个花生品种进行疮痂病抗性鉴定试验,以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抗病品种。结果表明:43个花生品种对疮痂病的抗性差异可分为3类,中感(MS)的有7个,占16.28%;中抗(MR)的有28个,占65.12%,抗病(R)品种有8个,占18.60%。建议抗病性达到中抗(MR)以上的36个品种,可结合各地的生产条件和品种综合性状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新育成品种(系)对小麦赤霉病抗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陕西省2005-2007年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采用单小花接种法对531份小麦品种(系)分年度进行了抗赤霉病鉴定和抗病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些材料中没有免疫材料;抗病品种(系)仅7份,占1.32%;中抗品种(系)26份,占4.90%;其余498份品种(系)均表现中感~感病,所占频率达93.78%.所有材料发病率均为100%.2005和2006年采用田间人工诱发接种的方法对344份材料的鉴定结果表明,抗病材料37份,占10.76%,发病率为3.3%~20.0%;中抗材料50份,占14.53%,发病率为13.3%~66.7%;中感~感病材料257份,占74.71%,发病率为23.3%~100.0%.由此可见,陕西省新育成小麦品种及高代品系对赤霉病的抗性普遍较差.建议根据各地赤霉病发生程度,选择适度抗性指标,结合现代生物技术,逐步提高新育成品种(系)抗赤霉病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以参加2015年辽宁省水稻区域试验的早熟组、中熟组和中晚熟组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熟期水稻品种的株型特征关系。结果表明,早熟品种主要是弯穗型、轻穗型,中熟品种多为直立穗型、重穗型品种,晚熟品种以半直立穗型、重穗型品种为主;不同熟期品种叶长差异不显著,叶宽表现为中晚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但叶基角正好相反;二次枝梗结实率表现为早熟品种中晚熟品种中熟品种,二次枝梗贡献率表现为中晚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穗型指数均以下部优势粒为主。  相似文献   

14.
环洞庭湖双季稻区玉米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能应对湖南双季稻区突发性农业气象灾害、适宜灾后补救的玉米新品种,以湖南省近年种植面积较大或新审定的25个杂交玉米新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间比法分析各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生育期和抗逆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平均产量为7.25 t/hm2,产量超过对照(临奥1号)10%以上的品种有13个,其中,科玉2号、东315、湘康玉2号、三北2号、湘康玉1号、科玉6号、洛玉1号、丰玉8号等8个品种,产量高,品质好,综合性状优良,可进入下一年的灾后补救玉米品种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15.
盆栽条件下大豆品种对肥力的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孙海波  田佩占 《大豆科学》2006,25(2):192-194
在盆栽条件下对50个大豆品种在不同肥力下的表现进行了观察研究,旨在筛选对肥力不敏感的基因型.结果表明:高肥处理的品种成熟期提前,平均2.68天.3个品种的结荚习性有明显变化.高肥下分枝数增加明显,对肥力反应敏感的品种占15%,70%的品种反应不敏感,仅有少数品种在高肥下株高增加明显.在高肥条件下,单株籽粒产量普遍提高,平均为27.8%;但反应不敏感和较不敏感的品种占52%,其中一半又是在生产中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凡是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都是在不同肥力条件下产量稳定性较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水稻新品种产量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2014年审定的10个水稻新品种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了黑龙江省第二季温带水稻新品种产量的稳定性。结果表明,供试的10个品种中,绥粳16的产量受环境影响较小,稳产性好;龙粳42的产量受环境影响较大,产量不稳定,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获得高产;参试品种在4个试验地点的表现有很大区别,不同品种在延寿县的表现较好,在方正县的产量差异较大,但是在适宜条件下能获得高产。参试的10个品种中有7个品种其亲本来自2个骨干亲本绥粳3号、绥粳4号,形成2条主干系,由这2大干系参与育成或者衍生出的水稻品种占了供试品种的70%,这7个品种稳产性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7.
抗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育种骨干亲本抗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对抗大豆孢囊线虫病育种中常用的40份骨干亲本进行4号生理小种抗性鉴定,其中感病品种30份,黄粒抗病品系2份,黑粒抗病品系2份,黑粒抗源6份。结果表明:品种间的抗性有极显著差异;抗性的主要差异首先出现在抗性和非抗性品种之间,其次出现在非抗性品种内;抗源材料的抗性非常稳定;亲本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呈连续性变化,符合正态分布规律。抗性愈强的品种抗性愈稳定,抗性愈弱的品种抗性愈易受环境的影响。大豆抗大豆孢囊线虫的广义遗传力约为53.9%。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28个玉米品种苗期的耐重金属性和子粒对重金属的吸收特性,本研究通过测定重金属Cd、Pb、Cr、Zn、Cu单一胁迫对玉米幼苗株高等11个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评价玉米幼苗对重金属的耐受性。通过测定不同玉米品种在四川省3个生态区的子粒重金属含量,评价子粒的重金属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根据苗期重金属耐受性可将28个玉米品种分为4类,其中瑞玉612和正红412为强耐重金属品种,正红818等13个品种为耐重金属品种,正红510等5个品种为中等耐重金属品种,中单808等8个品种为重金属敏感型品种。根据子粒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可分为4类,正红205等12个品种子粒重金属含量最低,正红510等3个品种子粒重金属含量最高,瑞玉612等13个品种重金属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综合以上结果,正红818等13个品种的苗期重金属耐受性强,且子粒对重金属的吸附低,表明这些品种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广西香稻育种现状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1世纪以来广西香稻品种的审定情况及广西自育香稻品种的产量、品质以及抗性等进行统计分析,探明了广西香稻的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如广西通过审定的香稻品种中自育品种较少,且多为常规稻品种;自育香稻品种的优质达标率较低,主要原因是直链淀粉含量偏低;自育香稻品种株高适中,多为大粒型品种,后期育成品种产量有所提高,主要通过育成大穗型品种来实现;自育香稻品种稻瘟病抗性整体较差,白叶枯病前期抗性表现较好、后期出现退步等。今后应加强香稻品种的选育力度,特别是杂交香稻品种的选育力度;加快香稻品种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利用,为香稻品种的审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中等偏低直链淀粉含量香稻品种的选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广西优质稻米相关地方标准,特别注重直链淀粉含量标准的调整;把提高稻瘟病抗性作为香稻品种选育过程中的重点工作内容等。  相似文献   

20.
为判定叶片表面结构及蜡质是否会影响寄主植物的抗虫性,以3种不同抗蓟马水平的榕树叶片作试验材料,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叶片表面的超微结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叶片表面的蜡质成分及含量,比较差异性。结果表明:3种榕树叶片的表面蜡质、表皮细胞、气孔器等微形态结构明显不同,高感品种蜡质平滑,表皮细胞山脉状突起细微,气孔密度和长度均较小;低感品种蜡质略显粗糙,表皮细胞山脉状突起略显丰富,气孔长度最长;高抗品种蜡质最为粗糙,表皮细胞山脉状突起纵横交错,气孔密度最大。3种榕树叶片的表面蜡质总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高感品种和低感品种的蜡质总量相对较高;每个品种的蜡质提取液可鉴定出21种已知化学结构的化合物,各类化合物相对含量随品种抗性的不同会有所变化,醇类占比随品种抗性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烃类相反,酸类、酯类和酮类则互有高低;各主要组分的离子峰面积随品种抗蓟马水平的高低而呈现大小排序变化,含量的变化均可影响榕树品种的抗蓟马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