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收集2015年网络关注度数据,利用季节性强度指数、旅游需求偏好系数和重心模型,揭示居民对5A级景区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居民年内总旅游需求呈山岭形变化,季节波动明显;对单个景区的旅游需求存在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W型、U型5个类型;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的年内时间变化主要受到景区资源特性、气候舒适度、节假日、景区景观的季节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居民的旅游需求主要集中在长白山为中心的东北偏好区、以故宫为中心的华北偏好区、以九寨沟为中心的西部偏好区和以泰山等景区为纽带的环形偏好带4个区域;居民旅游需求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春旅东,夏游北,秋赏西,冬观南;居民对景区旅游需求空间分布主要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景区类型、空间距离、气候适宜性、可进入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分析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空间发展研究的基础,也是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规划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文中以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劳伦茨曲线、密度分析、规模分析、优越度分析、捷夫模型等方法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在空间呈现不均衡的两核集聚分布;2)内蒙古263个A级景区的规模度与优越度较低;3)内蒙古地区A级旅游景区等级规模结构的现状与捷夫模型构建的简单理想状态差异很大,表明内蒙古A级旅游景区等级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3.
网络关注度是公众现实关注和潜在需求的映射,对实际客流具有前兆效应,为多时空尺度的危机影响评估提供了新的手段。文中以88个关键词的网络关注度数据为基础,利用客源吸引半径、空间自相关、旅游本底趋势线模型等,从多时空尺度探究新冠疫情影响下武汉及其客源市场旅游时空格局的变化。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疫情影响下武汉旅游网络关注度的受损程度一般;各景区网络关注度的受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自然游憩类景区受损程度较小,文化场所、游乐园及远郊区景区受损程度相对较大。2)市内景区冷热点空间格局由“一核多中心”演变为“两中心”,自然旅游片区热度攀升,呈现出较好的恢复态势。3)武汉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具有短期波动性和长期稳定性,在疫情暴发初期,空间影响范围扩大,冷点区增加,但随着疫情的有效控制,与疫情前的空间格局差异缩小。4)客源地空间距离与影响强度呈U型非线性关系,邻近客源地和远距离客源地遭受冲击较大。  相似文献   

4.
以湖北省的A级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估计、局域关联分析和标准差椭圆等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集聚性、异质性和方向性特征等三大方面进行空间分异特征分析,并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空间集聚性特征:四时段核密度差异明显,武汉在四时段都为高度聚集区,连片区域随时间而增加,集聚范围和面积也都有所扩大。2)空间异质性特征:形成由最初的西热东冷到北热南冷再到后期的东西两头热中间冷的空间态势。后两个时段冷热点空间分布情况基本类似,其他时段差异较为明显。3)空间方向性特征:标准差椭圆覆盖面积不断增加,集聚范围不断加强,由最初的西部向东部迁移,都呈现出西北-东南的方向格局。4)影响因素分析:湖北A级旅游景区时空格局演化受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政治状况以及经济产业情况等三大方面内外部力量的共同影响。生产总值、旅游收入、三产占比以及政府的相关政策等人文类的因素是引起A级景区在空间上出现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为比较,采用2005、2010和2015年云南省16州(市)的旅游统计数据,利用等级结构、旅游经济联系度等方法,揭示10年来旅游规模分布及扩散与景区品质的关系。研究表明:1)入境旅游规模集中分布在世界级景区所在城市,随世界级景区变化而演化;国内旅游规模主要分布在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并呈现以昆明为中心的集聚特征,但整体向高品质景区演化。2)入境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呈二次函数关系;国内旅游规模与景区品质显著正相关,但比景区品质等级结构更加扁平化。3)入境旅游规模在世界级景区城市和边境城市之间点点扩散;国内旅游规模以昆明为中心向景区品质高的城市圈层扩散,圈层内形成了资源品质不高但旅游规模大的过渡城市,圈层外出现景区品质高但旅游规模小的过滤城市,即"错位发展"城市。  相似文献   

6.
对西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分别开展了基于点(优秀旅游城市、5A级旅游景区)、线(铁路、国道)以及点-线综合的GIS缓冲区分析,以总结其空间结构及资源属性特征,旨在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决策参考。西北民族地区"非遗"旅游资源宏观上集聚特征明显,呈现"六簇一带"的空间格局,但微观尺度却相对分散,具有以公路为主线的交通指向性特征和开发进程中的城市指向性特征。这种具有矛盾性的双重特征与西北地区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7.
运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和资源空间开发模式理论,针对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提出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模式应有所创新。由于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散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甘肃旅游资源空间开发模式应以旅游中心城市为核心,旅游城镇为节点,重要旅游景区为支点,专题和特色旅游热线为纽带,按照"12356910"的总体布局与发展模式选择来实现空间开发格局,牵引式、分层次、有步骤地推进旅游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居民省际旅游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与演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省际农村居民旅游数据构建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流网络,分析网络结构特征及其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流的空间对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旅游流较小,可划分为全国核心区、区域核心区、一般地区和边缘地区,已形成了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地区和川渝地区四大旅游流集散地带.中心旅游地集聚扩散的垄断地位在弱化,次中心旅游地在崛起,出现区域性集聚单元.旅游流网络联系和密度的增加是多因素作用下的再调整而非路径依赖.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可达性是主要影响因素,将使未来中国农民旅游流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传承及弘扬具有战略意义,文化旅游景区承载着黄河流域特色文化,是增强文化认同和坚定文化自信的物质载体。文中从文化底蕴(C)、自然环境(N)、经济基础(E)、社会条件(S)四个维度构建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的CNES分析框架,运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分布不均衡,呈现空间集聚形态。2)影响景区空间分布的单因子影响强度具有差异,交通、GDP、气温为影响黄河流域高级别文化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降水、旅游收入、博物馆、人口、河流为重要因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政策为一般因素。3)景区空间分布受多因素共同影响,以双因子增强类型为主。4)分析框架中各维度作用不尽相同,经济维度作用>社会维度作用>自然维度作用>文化维度作用,CNES分析框架在黄河流域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10.
通过百度(Baidu)搜索西安市A级景区信息,利用线性加权法对A级景区信息丰度与旅游流强度指标进行测算,构建了A级景区信息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十一五"期间西安市A级景区信息与旅游流耦合协调的状况。分析发现:A级景区信息与旅游流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两者的耦合协调度在较低等级处逐年提升,但未达到高度耦合水平;A级景区信息丰度的提高将会带动旅游流强度的增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