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7 毫秒
1.
通过对优质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的选育经过、产量鉴定、全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稻米品质检验,抗逆性鉴定等数据的分析,松粳9号不但具有米质优、产量高的特点,还具有抗稻瘟病性强,耐冷凉、抗倒伏的特性,是多优集成的水稻新品种,是寒地优质超高产育种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2.
稻瘟病是影响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重要限制因子,对空育131、垦稻12和松粳9号等黑龙江省部分优势品种进行抗瘟性改良是有效的解决途径之一.在对黑龙江省水稻稻瘟病生产调查和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稻瘟病爆发的原因、品种改良的前提和目标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常规育种技术和转基因技术等具体改良对策.  相似文献   

3.
<正>水稻稻瘟病是影响驻马店市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发病轻者减产2~3成,发病重者减产4~5成,甚至绝收。为筛选出适宜驻马店市种植的抗稻瘟病较强的水稻品种,2012—2013年驻马店市农业技术推广站进行了不同品种抗稻瘟病性能试验,为发展水稻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一、参试品种参试品种:9优418、新稻18、隆优1875、岗优188、豫粳6号、郑稻18、水晶3号、两优1128共8个品种,  相似文献   

4.
松粳6号是黑龙江省第二水稻研究所育出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倒、适应性强等特点。由于该品种具有优良的品质、较高的产量水平和较强的抗性,目前,在黑龙江省每年种植面积都在100万亩以上,已成为黑龙江当前主栽水稻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在黑龙江省种质资源中的分布状况,利用已建立的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ta显性分子标记对72个黑龙江省主栽品种和优异种质资源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合江21、龙粳4号、龙粳10号、龙盾D904、龙花00—485、佳禾早占、龙粳29、龙粳31、龙盾105、龙粳39、垦99639、松粳5号、龙盾306、东农428、东农430、芦苇稻、莲育7—91、龙香稻2号和绥香08—5080共19个品种(系)含有Pi-ta基因。  相似文献   

6.
寒地超级稻抗衰老指标与穗部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试验对黑龙江省寒地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穗部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除齐穗后7d,14d )在齐穗后松粳9号高于松粳6号,两品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丙二醛含量在齐穗后呈升高趋势,松粳9号低于松粳6号,叶绿素含量在齐穗后呈下降趋势,松粳9号高于松粳6号,两品种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松粳9号穗部农艺性状优于松粳6号.产量高于松粳6号且差异极显著.POD活性、CAT活性(除齐穗后7d、14d外)、叶绿素含量在齐穗后与穗数/m2,粒数/穗及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MDA含量与德数/m2,粒数/穗及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即CAT活性和POD活性及叶绿素含量越商,MDA含量越低越有利于延缓水稻早衰,越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氮素用量对水稻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东农423、东农425、松粳6号和松粳9号4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素处理对水稻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在抽穗后呈下降趋势,适量施氮对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4个品种来说,东农425和松粳9号以N150处理下有较高的酶活性,东农423和松粳6号则以N100处理为最佳;在一定范围内,籽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对东农423、东农425和松粳6号而言,N150是保证高产最佳施肥量;松粳9号以N200处理为最佳。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抽穗后7,35d酶活性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松粳10号的亲本资源、产量、米质、抗逆性的分析,表明松粳10号具有亲本资源丰富,大面积生产产量高、米质优、抗逆性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开展水稻新品种对比试验,综合分析评价各个水稻新品种的物候期、秧苗素质、分蘖能力、抗病性和产量结果等,筛选出适合黑龙江省肇东市生态条件、丰产性和抗病性较强的水稻新品种。结果表明:新品种试验区吉宏6号和松粳18、品种展示区龙稻21和松粳20,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于肇东市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中粳杂交水稻皖稻88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传万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8):159-159
皖稻88系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而成的中粳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高产、稳产、抗稻瘟病、制种产量高、适宜于在江淮沿江地区推广的杂交中粳新组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改良杂交稻恢复系粤恢826,以提高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改良米质,为选育抗病、优质的杂交稻组合提供良好亲本材料.[方法]以含稻瘟病抗性基因Pi1和Pi2、白叶枯病抗病基因Xa23及蜡质基因Wx的中间材料Z1103为供体亲本,杂交水稻强恢复系粤恢826为受体亲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技术和系谱选育方法,聚合4个外源基因以改良粤恢826的抗病性和米质,并进行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及米质鉴定.[结果]经SSR分子标记检测、田间抗病性及米质鉴定,获得以粤恢826为遗传背景且含有目标基因的6个改良株系,通过农艺性状筛选与恢复力测试,优选到一个含有Pi1、Xa23和Wx基因的纯合株系,其恢复力好,农艺性状优良,2014年早造定名为粤恢88,其田间鉴定稻瘟病抗性3级,白叶枯病抗性1级,米质为软米.2014年晚造与两系不育系Y58S配制杂交稻组合Y两优88,其在品比试验中产量达6543 kg/ha,比对照深两优58香油占增产4.97%,未达显著水平(P>0.05),且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米质鉴定为国优3级和省优3级.[结论]MAS技术可有效聚合多基因(Pi1、Xa23和Wx基因),使粤恢826的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及米质明显改良,获得抗稻瘟病、高抗白叶枯病、米质为软米的新恢复系粤恢88,为选育抗病优质的杂交稻组合提供良好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2.
安粳698(原试验品系号96H-698)系安顺市农科所1993年用Huaciga Yu124作母本,安粳314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粳稻品种。该品种通过1996-1997两年品比、1998-1999两年省区试、1999-2000两年省生产试验,均比对照增产11.3%-41.5%。株高100-119cm,有效穗19.5-30.9万/667m^2,每穗实粒数108-125粒,全生育期160-166d,中抗稻瘟病、纹枯病;在包含9项指标的米质测定中,有2七指标达二级优质米标准,其余指标达一级优质米标准,2000年11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适于贵州中部灿粳稻混栽稻作区和贵州省西部海拔1500m以下的粳稻稻作区栽种。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新型杀菌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以水稻品种松粳9号为试材,研究25%戊唑醇WG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2012~2013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5%戊唑醇WG对水稻稻瘟病叶瘟的防治效果为78.5%~90.1%,对穗颈瘟的防治效果为67.8%~85.9%,并有一定的增产效果。25%戊唑醇WG的适宜用量为258g·hm-2,兑水600kg·hm-2,均匀喷施于水稻植株上,于水稻孕穗期第1次施药,15d后第2次施药。  相似文献   

14.
水稻品种混植控制稻瘟病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2—2003年分别在吉林省蛟河市新站镇和梅河口市海龙镇选择抗性不同的当地主栽品种按不同比例搭配种植,进行了控制稻瘟病试验。结果表明:水稻品种混合间栽可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控病效果主要体现在感病品种上。对感病品种“吉优1号”的控制效果达95.94%,对“丰优301”的控病效果达57.14%和49.21%,对“超产2号”的控病效果达63.59%。选择抗谱不同的品种搭配种植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松粳6号”与“吉优1号”组合,2个品种的致病菌谱完全不同,对感病品种“吉优1号”的控病效果高达95.94%。  相似文献   

15.
松粳8号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五常水稻所以松93-8为母本,通30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粳稻新品种,2004年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表现米质优,适口性好,高产稳产,熟期适中,抗性强等特点.一般单产8 500 kg/hm2,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是一个综合性状较突出的中熟粳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16.
松辽6号系公主岭市松辽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0年通过品种间有性杂交系普法育成的水稻新品种,具有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米质优良,适应性广等特点,具有较强的稻瘟病性抗性水平,生育期间、年度间及地区间较为稳定,属钝感型品种,最高产量比对照品种吉玉粳增产8.1%。  相似文献   

17.
以寒地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和常规品种松粳6号(对照)为试材,通过密度处理构建不同稻作群体,研究了不同群体条件下超级稻与常规稻抽穗期冠层特性差异以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两品种产量也增加,但是过密条件下产量有所降低。高产群体抽穗期的冠层特征为:主茎具有较大的功能叶叶面积,冠层的透光率协调分布并具有相对较低的消光系数,群体内部上下分布均匀又趋于"头轻脚轻中间强"型的冠层叶面积密度。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云南的立体稻作生态环境,导致了稻瘟病发病轻重及生理小种差异较大,对两系杂交稻抗瘟性要求较高,为此我们提出培育多系品种。以优良的两系杂交稻恢复系为公共轮回亲本,与多个抗源亲本杂交、回交,转育成具有不同抗性遗传背景的系列恢复系(简称多系),再经测配筛选,配制出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系列两系杂交组合应用于生产,实现抗性多样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