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进行研究,以期为研究区缓解用地紧张、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以三峡库区腹地的5县为研究区,首先对低丘缓坡范围进行了界定,然后基于ArcGIS 10.1软件,对研究区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进行了评价,基于评价结果,提取出生态源地,接着应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研究区生态安全格局,把生态安全格局空间分布图与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空间分布图进行了叠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低丘缓坡面积共计3 930.90 km~2,禁止开发型、限制开发型、适度开发型和优先开发型,其面积分别为1 182.02 km~2,1 775.19 km~2,835.71 km~2,137.98 km~2,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大部分属于禁止开发型与限制开发型,适宜于开发利用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面积较小;对4种开发利用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适宜了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方法,有利于促进研究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以重庆市江津区的低丘缓坡土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开发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潜力,采用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评价了土地资源综合利用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结果表明:江津区低丘缓坡地的理论潜力面积为137 652.55hm~2,可实现潜力面积为31 428.37hm~2,宜农、宜建和宜林面积分别占低丘缓坡地的74.19%,11.27%和14.53%。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能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变原有的生态服务价值。其中,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生态服务系统工程中贡献最大的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可以增加617.88万元/a,生态服务价值发生了正向变化。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利用既能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提升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  相似文献   

3.
为了高效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科学构建低丘缓坡土地产业转移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该文以GIS技术和实证研究为手段,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建立了包括3个评价目标共计13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以置信区间为基准的指标数据统计分析和处理方法,采用了动态权重的方式对评价指标权重予以修正,利用加权平均模型对适宜度进行了测算评价。研究结果可靠、信度较高、方法可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提供了方法借鉴和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4.
园区有力推进着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低丘缓坡地的开发利用能够有效缓解建设用地供应紧张的局面。但由于降雨、地形特点,低丘缓坡地开发更易产生水土流失,因此,在园区开发要将水土保持理念纳入前期规划,实施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管理部门也要改进审批方式、加强管理,共同促进园区开发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基于浙江省温州市山区发展现状分析,指出温州市山区发展的机遇和优势、困难和制约,提出现代新山区的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建立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创新山区资源补偿机制,加大山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出台山海协作山海联动发展和金融综合改革新政策。  相似文献   

6.
低缓坡地是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以往对其重视不够、研究不多,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商用地矛盾日益加剧条件下,低缓坡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已备受关注和重视。现以浙江长兴为例,从方法探讨入手,对研究区低缓坡地资源作了应用性调研,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布局,提出开发利用区划建议,以期探讨技术、总结经验,为开展区域性调研和开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陸景岡 《土壤学报》1965,13(2):161-169
低丘红壤在浙江省分布很广,一般在海拔300—400米以下的低丘都可见到,是本区主要的开发利用对象。作者在“浙江省低丘红黄壤的成土作用分析”一文中做过一些论述、认为这种土壤就成土环境与土壤性质说,应属于浙江省红壤化作用相对进行较深的一种,它多半是在古代疏松堆积物的基础上,经早更新世至晚更新世(主要是中更新世)时期的红化作用而成,以分布在缓缓起伏的低丘地形上为主,因其红色、酸性、粘重等性质相对地比较突出,土层又较深厚,特加“低丘”二字,以别于其他的红壤。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与灰色星座聚类的巢湖流域土地整治分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地整治分区是土地综合整治与规划有效进行的前提和基础。该文以巢湖流域为例,从自然条件、区位优势、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4个方面因素考虑,构建分区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采用GIS空间数据可视化对指标体系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星座聚类法将研究区划分为4种整治类型区,根据综合指标值的排序和最大相似性原理、自然空间连续性对分区结果进行调整。研究认为,Ⅰ区(生态涵养型土地整治区)应着重低丘缓坡开发利用整治模式;Ⅱ区(城镇发展型土地整治区)应依据城市发展需求以服务城市的郊野公园生态化土地整治模式为主;Ⅲ区(基本农田型土地整治区)应以提高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模式为主;Ⅳ区(综合整治型土地整治区)应以迁村并点、内部挖潜为主进行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综合土地整治。研究结果可为巢湖流域制定土地整治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科学、高效、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方式,建设潜力研究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前期基础工作。本文立足重庆市垫江县4个地貌类型区(浅丘低丘区、低中丘区、坪状高丘区、低山及山麓深丘区),借助实地调研、图件和统计数据,从地块尺度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分别计算指标在各地貌类型区的权重,借助综合指数法测算各评价单元建设的潜力得分。结果表明:1)垫江县约80%的基本农田具备建设成高标准农田的潜力,其中:基本具备区占28.57%,稍加整治区占24.13%,全面整治区占26.92%。2)4种地貌类型区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潜力大小排序为浅丘低丘区低中丘区≈坪状高丘区低山及山麓深丘区。3)不同地貌类型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限制因子差异较大:浅丘低丘区限制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农田防护面积,低中丘区的限制因子是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灌排条件,坪状高丘区的限制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含量、排灌条件、距交通干线距离,低山及山麓深丘区的限制因子是有效土层厚度、土壤有机质含量、pH、排灌条件、农田机耕能力和田块到居民点距离。未来建设高标准农田时,要因地制宜,布设工程应紧密结合不同地貌类型区限制因子和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主导产业消除或降低限制因子的作用,进行差别化高标准农田建设。  相似文献   

10.
邵希澄  王明珠 《土壤》1994,26(6):310-313
余江县位于赣东北山区向鄱阳湖平原过渡的地段,是典型的低丘红壤区。全县红壤及红壤性水稻土占土地面积的90%,在我国中亚热带东部湿润区有着广泛的代表性。研究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红壤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山丘区输电线路工程对原地貌扰动造成大量水土流失,直接影响周围环境安全及资源安全。为研究山丘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特征及治理技术,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与野外实地调查,对不同侵蚀类型区典型山丘区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输电线路工程塔基和施工便道占地类型复杂,黄土丘陵区占地类型最多(5种),以耕地和草地为主,分别为49%和28%;红壤丘陵区以林地为主,占比为69%;黑土低山丘陵区占地主要为耕地、林地,分别为42%,40%;青藏高原占地主要为草地,占比达78%;新疆山地则主要是以裸地为主,占比高达98%。(2)输电线路工程不同水土流失地貌单元水土流失量差异显著,表现为塔基区和施工便道水土流失量较大,其次是牵张场,跨越施工场地水土流失量最小;塔基区土壤侵蚀模数表现为黄土丘陵区最大,是红壤丘陵区的2倍,黑土低山和漫岗丘陵区的5倍。塔基边坡的修复应该依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方式,施工便道注意排水沟布设,牵张场土地恢复过程中应先进行深松翻处理。(3)对山丘区输电工程形成的各侵蚀单元进行近自然的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采取临时措施、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等组合。综上,研究结果可为山丘...  相似文献   

12.
Soil fertility degeneration and land productivity loss caused by soil erosion are severe problems in hilly land of southern China. A long term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during 1984 to 1993 to determine soil productivity in a typical degraded hilly area of purple soil (orthic Entisol) in Yanting, Sichuan, China. Results showed that a conservation tillage system with ridge-furrow cropping and seasonal no-tillage increased topsoil depth by 118 mm over the conventional tillage. Soil structure and soil physical,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lso improved when conservation tillage was adopted. In conclusion, this system is suitable conserving soil and water resources and therefore for restoring dry land crop production in degraded hilly land of southern China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中部地区是典型的农业区,开荒扩种在本区表现突出,由于人为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成为制约本区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典型调查和总体分析相结合,对影响土壤侵蚀的人为因素进行了评价。认为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人口的失控增长,森林植被的破坏以及工业化进程中对水土保持工作不十分重视等是人为加速土壤侵蚀的几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以集雨区水量平衡为基础,从分析坡地水文过程入手,以坡地不同生态系统雨水分配、降雨过程地表径流产量、径流过程的土壤及养分流失量为参数,以生产灌溉对集雨的要求、坡地不同生态系统对雨水侵蚀的承载力、坡地雨水运移过程对环境和区域洪涝灾害的影响为约束条件,拟合出红壤丘岗坡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适宜的土地利用结构:人工林占30%,人工草地占15%,果药茶园占30%,耕地占20%,自然保护区占5%。该用地比例(结构)既满足于地貌单元(集雨区)生态系统利用坡地集雨维持系统水循环平衡的要求,也满足于坡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防治对策,为该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 基于2020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分析水土流失面积、分布、特点等,提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结果] 规划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3.97%,水土流失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多沙区、腾格里—阴山北麓沙漠草原风沙区、湟水洮河黄土丘陵区和黄河源高地草原区等区域,沙地、旱地(6°以上)、天然牧草地和其他草地为水土流失重点发生地类,水土流失呈现面广量大、分布集中、侵蚀类型多样、高侵蚀强度面积较大等特点。[结论] 水土流失依然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水土流失防治应结合区域水土流失特点,科学布局,精细配置各类措施,推进规划区水土流失治理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丘陵区人工灌草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评估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人工灌草复合植被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植被类型,在该区域水土保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定西市安定区为例,基于InVEST模型对该区人工灌草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进行定量化评估,以期为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恢复与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支撑。评估结果为:(1)人工灌草地单位面积的水源涵养量为369.25 m~3/hm~2,是草地的90.5%、林地的134%和耕地的110%;该区的水源涵养总量为3 970.99×10~4 m~3,人工灌草地水源涵养量占该区总水源涵养量的29.9%。(2)人工灌草地单位面积的N保持量为2.4 kg/hm~2,净化率为72.21%,P保持量为0.12 kg/hm~2,净化率为71.07%。(3)人工灌草地单位面积的土壤保持量为308.76 t/hm~2,比草地、林地和耕地分别高1.88,1.44,6.01倍,该区的土壤保持总量为3 310.21×10~4 t,人工灌草地土壤保持量占总土壤保持量的54.82%。结果表明,人工灌草地的水源涵养能力仅次于草地,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但土壤保持能力是6种土地类型中最强的,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功能,是黄土高原丘陵区适宜的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东北黑土区不同地形垄向坡度的相对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玉明    姜洪涛    王世界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5):28-34
垄作是东北黑土区一种非常普遍而重要的耕作措施,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益,但几乎没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探讨黑土区不同地形垄作方向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具有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黑龙江省宾县为研究区,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提取168个野外调查单元并进行实地填图调查,根据坡度因子和垄向坡度计算公式,利用ArcMAP、SPSS和Excel等软件进行了室内数据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平原区、丘陵区、山区的平均地面坡度分别为1.92°,6.20°,8.27°;平均垄向坡度分别为1.33°,4.52°,6.45°,分别为平均地面坡度的70%,73%,78%;垄作坡度引起的平均土壤流失相对量分别为地面坡度的55%,69%,67%,垄作的相对水土保持效益明显。在此基础上,对垄作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东北黑土区不同地形耕地垄作方向的分布情况及其水土保持效益状况,对当地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野葛对红壤坡地水土保持和改良土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针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选用横峰野葛、百喜草为材料对红壤坡地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横峰野葛和百喜草能有效地提高土壤持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大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和N、P、K含量,大大减少土壤侵蚀量和径流量,达到了较好的水土保持和改良土壤效果,而且野葛的综合效果比百喜草更好。  相似文献   

19.
输变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扰动地面,造成土壤侵蚀,而山丘区自然条件复杂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为明确山丘区水土流失特征,以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与实地勘测,探讨了其侵蚀环境、不同建设阶段、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侵蚀动力系统中,输变电工程以人为扰动为主,塔基区和站区、施工道路及弃土(渣)场是输变电工程的主要侵蚀单元; 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可达自然恢复期的1.3~16.1倍,施工期的侵蚀模数是自然恢复期的1.5~25.3倍; 站区和塔基区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占比均高于其他侵蚀单元,山丘区土壤侵蚀模数均大于平原区域,是平原区的1.2~1.9倍; 在众多建设区域中以变电站建设、塔基开挖、线路施工临时道路为重点,着重山丘区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不同建设期、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差异显著,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时应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晋西王家沟小流域产流产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家沟流域是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典型示范流域。流域产流产沙是降雨和流域下垫面相互作用的结果。降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包括降雨量影响和降雨强度影响两个方面,流域在治理措施规模不大的初级治理阶段,输沙量只是随降雨的变化而变化。坡耕地、沟头V形沟、村庄道路、红土沟坡、沟道小流域、矿区是王家沟流域主要产沙源地。控制流域产流产沙,综合治理中须实行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