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黑龙江省东部低山丘陵区面积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25.3%,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1%,属黑龙江省水土流失严重区域。通过对黑龙江省第2次和第3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成果进行分析总结,确定近5 a黑龙江省东部低山丘陵区一小部分水土流失土地得到了有效治理和开发利用,大部分水土流失土地在发展、流失程度在加重。具体表现为轻度水土流失面积在减少,中度、强度侵蚀水土流失土地在扩大。  相似文献   

2.
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结合三峡库区的区位特征和数据获取条件,对RUSLE模型的因子算法进行相应修正,最后基于GIS评估库区土壤侵蚀风险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库区年均土壤侵蚀量为1亿8 359.43万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1.85 t/(hm2.a),水土流失面积占库区土地总面积的66.97%;2)库区土壤侵蚀强度与高程梯度间无直接线性关系,中度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500~1 500 m高程带上,其中极强烈、剧烈侵蚀在500~1 000 m间出现频率最高,这应该与该区域强烈的人类活动有关;3)库区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呈显著正相关,中度以上侵蚀在15°以上坡度带的发生频率急剧增加,其53.74%的面积比例贡献了89.06%土壤侵蚀量;4)库区土壤侵蚀强度在不同坡向上表现为半阴坡>正阴坡>半阳坡>正阳坡,阴坡的侵蚀量稍大于阳坡,占库区总侵蚀量的56.63%。说明500~1 500 m高程带、>15°坡度带以及阴坡是库区发生土壤侵蚀的主要区域,也是水土流失防治及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3.
赣南脐橙果园水土流失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全面摸清赣南脐橙果园水土流失状况,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采取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赣南脐橙果园水土流失分布、程度展开调查,结果表明:赣南脐橙果园水土流失总面积10.97万hm2,占果园总面积的92%;流失强度其中轻度流失占53.92%,中度流失占33.62%,强度流失占12.46%,以轻度、中度流失为主、且主要发生在3~7a及7a以上的果园,1~3a果园水土流失以强度为主;流失量高达360.20万t,流失区域根据平均侵蚀模数划分了5类,信丰属于平均侵蚀模数最轻区域,崇义县属于侵蚀模数最重区域。  相似文献   

4.
研究选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卜兆宏水土流失定量监测模型QRSM,应用"3S"技术,选用高分辨率1∶1万地形图和ALOS遥感数据,将影响水土流失的各因子值可精确计算到每个像元,以丹江口库区西河小流域为重点试验研究区在长江上游地区进行了研究。对模型各因子计算进行了误差处理和参数调整,并对QRSM模型中雨量预报PI算法与USLE模型经典算法EI两种不同算法得出的R值进行了精度对比,结果表明PI算法雨量预报准确率达到86.2%。监测结果得出,西河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 901.00hm2,占总面积的48.4%,其中轻度流失面积685.64hm2,中度流失面积253.86hm2,强度流失面积428.16hm2,极强度流失面积450.04hm2,剧烈流失面积83.30hm2,分别占流失总面积的36.1%,13.4%,22.5%,23.7%,4.3%。流域内年土壤侵蚀总量为10 350t,侵蚀模数为2 633t/(km2·a),属中度水土流失类型区。流域的北部是治理区,南部是对照区,北部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降低到了15%以下。选择侵蚀程度严重的马槽沟子流域,通过模型监测水土流失量与实测泥沙量数据比较,模型水土流失预报精度高达89.6%。该研究将监测模型推广应用到长江流域上游地区,对逐步实现对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的监测预报具有前瞻性,并对其它小流域也有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推广示范及技术支撑等价值。  相似文献   

5.
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RS、GIS技术支持下,兼顾坡面侵蚀和重力侵蚀,从DEM、坡度、降水、地表物质、地质灾害、土地利用等6个方面,对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了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以中、高度敏感性所占面积较大,分别占库区总面积的43.35%、36.0%;轻度敏感性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14.39%;不敏感、极度敏感区面积相对较小,仅分别占1.04%、5.23%。从区域分布来看,重庆三峡库区中、东部以中、高度敏感性为主,西部以轻、中度敏感性为主。  相似文献   

6.
岷江流域土壤侵蚀变化与治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5年、2000年遥感土壤侵蚀调查(RS)资料为基础,结合2005年实地调查资料,研究岷江流域土壤侵蚀的演变规律,应用马尔柯夫模型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同时探讨岷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分区与对策。结果表明:(1)岷江流域土壤侵蚀现状表现为:侵蚀总面积19 907.7 km2,占幅员面积的43.77%;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占侵蚀面积的88.24%;侵蚀等级以中度侵蚀为主,占侵蚀面积的44.07%。与1995年相比,土壤侵蚀面积减少369.6 km2,减少比例为0.81%。计算表明岷江流域2000年土壤侵蚀量为8.94×107t,平均侵蚀模数1 966 t/(km2.a)。(2)应用Markov模型对2005-2025年岷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的预测结果显示:岷江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将呈逐年减少趋势。到2025年,土壤侵蚀面积将比2000年减少1 452.87 km2;未来20年内土壤侵蚀量每5 a以3.17×107t的速度减少。(3)岷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应在以全流域综合治理为目标,在科学规划基础上,选择优先治理区和重点治理区,以不同类型的治理工程为主要途径,推动岷江流域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5年、2000年和2005年3个时期TM影像数据.运用ArcGIS 9.2软件和通用水土流失方程(RU-SLE),定量研究呼伦贝尔地区不同时期土壤侵蚀动态,运用马尔科夫模型对2010年和2015年呼伦贝尔地区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过去10 a中,呼伦贝尔地区土壤侵蚀程度以微度侵蚀为主,轻度以上侵蚀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0%左右.其中,1995-2000年呼伦贝尔地区微度侵蚀面积净减少534.33 km~2,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增加了580.02 km~2,说明1995-2000年的5 a中呼伦贝尔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呈增大趋势;2000-2005年微度侵蚀面积净增8 326.69 km~2,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净减少了8 360.54 km~2,土壤侵蚀强度呈减小趋势,说明2000年以来,呼伦贝尔地区水土流失现状较以前有明显改观.这与同期当地实施生态保育措施有较大关系.预测到2010年和2015年,呼伦贝尔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将得到缓解,其中,轻度以上侵蚀面积分别比2005年减少24.8%和38%.  相似文献   

8.
<正> 沈阳市是辽宁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土壤侵蚀遍布全市,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全市总面积为12840.87 km2,1995年水土流失面积1925.87 km2,占总面积的15%。据遥感监测,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1947.73 km2,占总面积的15.17%,增加侵蚀面积21.2 km2。经过5 a的治理,流失面积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其中的原因除注重工程与农业  相似文献   

9.
采用基于3S技术的定量遥感方法,对1998年和1999年金沙江一级支流龙川江上游小流域进行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和防治决策分析。结果表明:1999年为涝年,侵蚀总量高达869008.97t,强度及其以上侵蚀级别的侵蚀量占总量的86.39%,侵蚀模数平均为7703.87t/km^2。1998年为旱年,流失情况较1999年的轻微。1999年中度及其以上侵蚀级别的侵蚀面积占流失总面积的32.41%,而1998年只占26.09%。1999年需要治理和急需治理的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15.45%和0.82%,而1998年的治理面积较低。本研究采用的技术在国内具有先进性和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在云南山地有广阔的运用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系统研究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演变过程及其规律,以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为例,在GIS的支持下,运用RUSLE估算了该流域1938-2010年间18个年份的年侵蚀量和侵蚀强度,分析了70多年来流域土壤侵蚀时空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纸坊沟流域的土壤侵蚀随时间呈四次抛物线变化,侵蚀模数由1938年的7 584.39t/(km2·a)猛增到1958年的4万6 392.56 t/( km2 ·a),随后总体呈递减趋势,到2010年侵蚀模数降至5 150.80t/( km2·a).2)1938年中度以下侵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52.99%;1958-1978年以剧烈侵蚀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67.05%,其中1958年高达78.61%;1978-1998年侵蚀强度有所下降,微度侵蚀面积占流域总面积比例达到29.27%;1999年以来,微度侵蚀面积达到3.85 km2,剧烈侵蚀面积仅占流域总面积的8.96%.经过30多年的综合治理,该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沟谷陡荒坡侵蚀依然严重,是今后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土壤可蚀性K值有助于宏观判断和定量分析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的特点。依据重庆市和湖北省的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三峡库区各土种的理化性质数据库,并通过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对不同粒径标准的土壤质地进行转换,然后采用几何平均粒径模型修正公式计算出三峡库区各土种的可蚀性K值,经面积加权平均得到三峡库区11类土壤的可蚀性K值,最后在分类分级基础上,探讨土壤可蚀性K值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K值变化于0.00720.019 2 t.hm2.h/(MJ.mm.hm2)之间,其中在0.015 00.019 0t.hm2.h/(MJ.mm.hm2)之间的中高可蚀性和高可蚀性土壤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74.49%;三峡库区存在很大的土壤侵蚀风险,国外已有的K值经验算式不能直接照搬,而采用几何平均粒径修正模型对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估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探讨生态空间脆弱性时空分异特征,有助于客观识别区域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和自我恢复能力,并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基于VSD模型构建三峡库区生态空间脆弱性分析框架,从空间暴露度、空间敏感性和空间适应力分析2005—2018年三峡库区生态空间脆弱性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规律。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生态空间脆弱性的3个维度均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生态空间暴露度呈现以重庆的主城区(平均为0.355)和渝东北的万州区(0.416)为双核心向四周逐渐减弱的分布特征;由2005年的0.235 6持续增至2018年的0.269 1。生态空间敏感性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渝东北的巫溪县敏感性最强为0.691,渝西南的北碚区最低为0.296;由2005年的0.360 7持续增至2018年的0.437 4。生态空间适应力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以重庆主城区(平均为0.634)和湖北夷陵区(0.613)为双核心向四周增强;由2005年的0.518 4减至2010年0.457 4后增至2018年的0.571。(2)三峡库区生态空间极度脆弱区主要分布在库区西南地区的重庆市主城区域(平均...  相似文献   

13.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先小流域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严重,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减少入库泥沙和提高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关键,而如何高效识别优先小流域,则是提高治理资金效益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在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流失面积法、土地利用-水土流失面积法和坡度-水土流失面积法3种优先小流域识别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坡度-水土流失面积法识别的优先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比接近于水土流失面积法,同时又将坡度较大以及耕地、园地和采矿用地面积占比较大的小流域识别出来,纳入优先小流域中,是3种方法中最优的识别方法。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或同类型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规划与实施顺序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会对生态环境带来风险。采用三峡库区重庆段2010年TM遥感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以及环境监测数据,采用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对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地利用生态风险以中度风险和较低风险为主,生态风险由东北到西南逐渐减轻。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对重庆主城九区及长寿的生态环境影响力有限;而对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生态环境影响较大,较低的土地利用风险压力将导致区域生态风险状态与响应值偏高。因此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应重点予以关注,强化土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加强环境治理与生态环境监测。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土地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庆市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前沿,其水土流失对整个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影响。依据1999年重庆市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结合水土流失观测资料,评价了重庆市土壤侵蚀强度及区域分布。根据USLE方程中5N因子对土壤侵蚀敏感性影响,建立了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对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进行评价。结合GIS技术,分析了重庆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的空间分布,探讨了土壤侵蚀的敏感性原因,并提出了有关水土保持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分形理论的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空间格局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生成的三峡库区2000和2009年土壤侵蚀强度类型图的基础上,运用分形理论分析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的空间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在各侵蚀强度类型中,微度侵蚀面积最大且呈显著增加趋势,而其他侵蚀类型的面积均呈减小趋势;2)土壤侵蚀空间格局存在分形特征,近10年间,各侵蚀强度类型的斑块镶嵌结构复杂度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室内模拟降雨装置研究了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规律。无论是紫色土还是黄色石灰土,坡耕地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在人工降雨后发生衰减,并表现出随雨强增大,雨后表土各养分含量衰减幅度加大的趋势,但径流和流失泥沙的养分含量与雨强无关;径流中养分含量虽低于泥沙养分含量,但养分含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全量养分含量上,而速效养分含量的差异则相对较小。对三峡库区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而言,紫色土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主要以流失泥沙为载体,而黄色石灰土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则由流失泥沙和径流共同携带。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生态过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区域生态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采用三峡库区2007、2010年两期遥感数据、社会数据、经济数据以及环境监测数据,基于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综合模糊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对三峡库区屏障带重庆段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屏障带重庆段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总体以中度风险为主,2007—2010年有恶化的趋势,其中长寿、奉节、江津、巫溪、云阳的风险等级在升高;仅有石柱以及巫山两个评价单元的生态风险等级降低。三峡库区屏障带重庆段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空间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2007—2010年,高风险与较高风险区域扩大,低风险区域消失。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