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对烤烟新品种‘渝金香1号’的致香物质含量进行分析,为该品种的栽培技术改进以及卷烟配方应用提供依据。取重庆市巫山县烟区的‘渝金香1号’以及主栽烤烟品种‘云烟87’、‘K326’(对照)中部C3F等级烟叶,经蒸馏萃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其致香成分及含量。试验检测出70种致香物质或潜香物质成分;‘渝金香1号’萜烯类、醛、酮类物质的含量稍低于对照品种‘云烟87’和‘K326’;氮杂环类和酚类物质含量稍高于‘云烟87’和‘K326’;醇类、酯类和酸类物质低于‘云烟87’,高于‘K326’;致香物质占测出致香或潜香物质总量的比例为23.48%,高于‘云烟87’(22.74%)和‘K326’(17.98%),有利于在陈化过程中快速降解生成致香成分;新植二烯与致香物质总量的比例低于‘云烟87’和‘K326’,对于降低烟气的刺激性、协调吃味有利;植物呋喃类含量与新植二烯含量的比例高于‘云烟87’和‘K326’,类胡萝卜素重要致香降解产物总量比‘云烟87’和‘K326’分别高5.92%和5.22%,叶面分泌物降解产物或衍生物总量(34.310 µg/g)高于对照品种‘云烟87’(32.996 µg/g)和‘K326’(32.490 µg/g),有利于彰显‘渝金香1号’烤后烟叶的香气特征。‘渝金香1号’致香物质含量较高,比例较协调,香气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优化苦瓜的氮钾肥施用方式,提高苦瓜中皂苷含量,选取苦瓜低皂苷含量品种‘206’、高皂苷品种‘优佳4号’为试验材料,以中皂苷品种‘疙瘩绿’为对照,采用根尖无损伤检测法,检测苦瓜根对氮和钾离子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在幼果期‘优佳4号’根对氮离子的吸收显著高于‘疙瘩绿’和‘206’,而在幼苗期、幼果期对钾离子的释放比‘206’分别低40%和63.5%。田间栽培时以苦瓜品种、氮、钾元素为变量进行正交设计,并进行施肥验证,‘优佳4号’吸收氮元素和保有钾元素的能力更强,在低氮和低钾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高皂苷。中高含量的氮钾元素可以显著提高低皂苷品种的皂苷含量。在栽培生产中,高皂苷品种施肥可适当采用低氮和低钾措施,低皂苷品种要采用高氮和高钾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引进谷子品种在晋北春谷区广灵县种植的适应性,以‘晋谷21号’、‘晋谷59号’、‘大同45号’、‘鑫谷4号’、‘8311’为试验谷子品种,‘大白谷’为对照,在广灵县作疃乡百疃西堡村进行2年的种植试验,检测和分析主要农艺和营养品质性状的差异和相关性。结果显示,‘晋谷59号’和‘晋谷21号’的生育期分别为146天和139天,属于春播晚熟品种,‘8311’的生育期最短为120天。‘晋谷59号’的产量在2019年和2020年均为最高,分别为6483.11 kg/hm2和6707.80 kg/hm2,较对照‘大白谷’增幅分别为13.44%和15.15%,‘晋谷21号’的产量小幅高于对照。‘晋谷21号’和‘晋谷59号’的株高和穗宽值较大,‘大同45号’、‘晋谷21号’和‘晋谷59号’的穗较长;‘晋谷59号’、‘晋谷21号’和‘大同45号’的单穗重和单穗粒重值较大,较其他品种差异显著。‘大同45号’和‘鑫谷4号’千粒重值最大,与其他品种有显著性差异。‘晋谷21号’的蛋白质含量在2个年份均为最高,分别为13.03%和11.23%,其次为‘晋谷59号’,与其他品种有显著性差异。‘晋谷59号’的脂肪含量最高,分别为3.47%和5.13%。‘8311’的碳水化合物和淀粉含量最高。研究表明,谷子的产量、穗宽、旗叶宽、单穗重、单穗粒重、千粒重以及蛋白质、脂肪和膳食纤维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产量与株高、穗宽、单穗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极显著正相关,与旗叶宽和脂肪含量显著正相关,与碳水化合物和淀粉含量显著负相关,这些性状对谷子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而且性状之间也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综合分析引进谷子品种的农艺及营养品质性状,‘晋谷21号’和‘晋谷59号’在广灵县作疃乡的农艺性状表现正常且产量高于对照品种大白谷,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较高,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在当地推广种植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荞麦是一种重要的药食同源杂粮作物,具有良好的药用和营养价值。本文以20个荞麦品种为材料,系统分析了不同荞麦品种种壳的营养功能成分差异。结果发现:不同荞麦品种种壳的营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黄酮含量以‘正宁红花’、‘宣威甜荞’和‘米荞1号’最高,分别为12.8、12.5和10.6 mg/g,‘定甜2号’含量最低,比其分别高66.2%、62.3%和37.7%。芦丁含量以‘米荞1号’最高,为3.66 mg/g,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木质素含量以‘米荞1号’最高,为34.6%,‘苦刺荞’含量最低(21.9%),比其高58.1%,而纤维素含量则表现相反。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在各品种间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综合可看出,‘米荞1号’品种种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荞麦壳制品开发中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旨在通过科学评价花生品种的综合品质,为推广和利用花生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国家北方地区22个大果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用隶属函数法算出22个花生品种5项主要品质性状的综合隶属函数值。隶属函数值高于对照‘花育33号’(0.44)的品种有7个分别是‘中花224’(0.62)、‘荷花1615’(0.55)、‘济花1208’(0.51)、‘徐0607-5’(0.48)、‘云花1号’(0.47)、‘开农91’(0.46)、‘濮花55号’(0.45),其中,‘中花224’油酸含量大于75%且O/L>10,可作为优质高油酸花生种质资源利用;‘荷花1615’、‘云花1号’、‘徐0607-5’粗蛋白含量相对较高,具有较好的营养品质,可作为优质鲜食花生品种;‘济花1208’、‘开农91’、‘濮花55号’含油量较高,可作为油用加工型花生品种。‘中花224’、‘荷花1615’、‘济花1208’、‘徐0607-5’、‘云花1号’、‘开农91’、‘濮花55号’,这7个品种综合品质较优,适宜在中国北方地区种植推广。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不同品种蓝靛果果实品质间的差异,确定了不同蓝靛果的开发利用方向,旨在为蓝靛果品种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对5个品种的蓝靛果品质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蓝精灵’平均单果重最大,极显著高于‘L32’、‘蓓蕾’和‘L54’,并且‘蓝精灵’的感官综合评价最好;L系3个品种果实较大,但是苦涩味比较重、感官评分最低;但除铁含量之外,其他矿物质元素含量显著高于‘蓝精灵’和‘蓓蕾’;‘蓓蕾’果实指数和果纵径极显著低于其余4个品种,但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活性物质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4个品种,并且‘蓓蕾’的风味最好,其感官评分也仅次于‘蓝精灵’。5个蓝靛果品种中,‘蓝精灵’果实大、口感好,最适合鲜食;‘蓓蕾’风味好、矿物质和活性物质含量高,适合鲜食和加工;蓝靛果L品系矿物质含量高,适合用于开发矿物质饮料。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玉米抗旱品种及探究抗旱机制。本研究以目前主推的6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拔节期进行水分中度胁迫试验,分析干旱胁迫下6个玉米品种的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发现6个玉米品种在干旱胁迫下表现出了不同的生理响应机制,6个玉米品种叶片的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均不同幅度的显著下降,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不同程度的显著升高。干旱胁迫下,尤其‘郑单988’和‘郑单6386’的MDA含量升高幅度较低,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较小,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幅度较大,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较高;相反‘郑单958’相对于‘郑单6386’和‘郑单988’,生理生化层面表现出较弱的抗旱性。结果表明拔节期‘郑单988’和‘郑单6386’的抗旱性较‘郑单958’强。本研究结果对揭示玉米耐旱机理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并可以为玉米耐旱种质筛选、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江苏丘陵地区主要栽培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对比分析了当地主要栽培的10个茶树品种的鲜叶原料和成品红茶的物理性状、加工性能、品质成分及感官品质等指标。结果表明,各品种所制红茶中‘福鼎大毫’、‘福鼎大白’、‘金观音’、‘龙井43’及‘白叶1号’的(TF+TR)/TB值超过1.05,茶汤的香气、滋味及明亮度好,‘浙农113’和‘楮叶齐’外形美观,内质也相对较好,均适制工夫红茶;‘乌牛早’、‘龙井长叶’及‘群体种’则因发酵性能较差和品质成分不协调而不适制工夫红茶。适制红茶的品种中,‘金观音’外形品质较差,但是香气突出;‘白叶1号’发酵性能较差,但是鲜甜度高,两者的品质风格都较为独特,适宜开发特色红茶。  相似文献   

9.
为获得具有优良直播特性的种质,以俄罗斯引进的10份水稻资源为材料,研究中胚轴长度、低温发芽能力和淹水条件下发芽率等与水稻直播相关的特性。结果表明:‘LIDER’、‘ATLANT’和‘OLIMP’低温条件下萌发速度最快,‘LIDER’、‘OLIMP’、‘ATLANT’、‘NATASHA’、‘ISTOK’和‘PARTNER’具有较好的低温发芽能力;‘ATLANT’、‘ISTOK’、‘RAPANZ’、‘GAMMA’、‘OLIMP’和‘SONET’的中胚轴长度与‘绿香粳28’在5%水平上达显著差异;在缺氧条件下,所有的品种间的发芽率均达极显著差异,但俄罗斯品种均优于对照。在所有引进的俄罗斯10品种中,‘ATLANT’与直播相关的综合性状最为突出,中胚轴长度、低温发芽能力和淹水条件下发芽率均极显著优于对照品种。  相似文献   

10.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以其独特的加工工艺、清甜的品质特征及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喜爱。为了解云南各类白茶的品质状况和特点,本研究以云南当地茶树品种鲜叶与加工方法制作的‘云南白茶’和传统福建‘政和白茶’各6个样品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含水量、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并进行感官审评,分析比较‘云南白茶’和‘政和白茶’在生化成分以及感官品质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云南白茶’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平均含量分别为30.83%、5.00%、4.87%,‘政和白茶’的分别为29.76%、7.22%、5.02%;从感官审评看,‘云南白茶’滋味甜醇鲜爽,‘政和白茶’清甜淳滑,‘政和白茶’外形较‘云南白茶’好。‘云南白茶’与‘政和白茶’在生化成分和感官品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木屑栽培的产业化杏鲍菇产品为对照,分析芦苇基质栽培的杏鲍菇形态、有机养分、矿质元素及重金属含量,从形态和营养上研究芦苇基质替代木屑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结果表明,2种杏鲍菇的形态、鲜重、含水率、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含量等指标无显著差异。苇基杏鲍菇的粗多糖和锌含量显著低于木屑杏鲍菇,但其钙和铁含量显著高于后者。重金属中砷和镉的含量虽然有差异,但均低于食品安全标准。总体上,芦苇基质替代木屑栽培食用菌技术具有推广空间。  相似文献   

12.
石灰是食药用菌生产的重要辅料,研究旨在对当前食用菌栽培过程中使用的石灰辅料进行质量摸底,同时研究石灰在糙皮侧耳栽培中的最适添加量,达到精准指导糙皮侧耳和其他食用菌生产的目的。采用消化石灰物相分析法,对8份不同来源石灰的Ca(OH)2、CaO、CaCO3和MgO含量进行检测。同时选用7号石灰按不同比例添加至玉米芯培养料,栽培糙皮侧耳,比较各处理下菌丝生长、培养料pH变化、出菇产量情况。结果表明:仅2号、3号、7号石灰有效成分[Ca(OH)2和CaO]比例较大,其余石灰样品的CaCO3或MgO杂质含量均较高。使用有效成分占比不低于96%的石灰样品(7号)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石灰最适添加量为2%,此时培养料拌料后可达pH 9.53,堆料24 h后降至pH 7.72,经过36 h常压灭菌后下降至pH 6.35,基质中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产量最高。研究揭示石灰质量问题可能成为影响食用菌生产的重要因素,使用质量较差的石灰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甚至会造成大规模减产。因此,在食用菌生产中,对石灰辅料进行成分检测也是关键。栽培糙皮侧耳时,当石灰有效成分达到96%以上时,2%的添加量即可有效提升培养料pH抑制杂菌生长,达到糙皮侧耳最适生长pH范围,获得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3.
不同品种蝴蝶兰耐冷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不同品种蝴蝶兰在低温逆境下的生理差异,对不同品种蝴蝶兰的耐冷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蝴蝶兰抗冷栽培、抗冷品种选育及抗冷生理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采用逐步降温的方式,观察测定不同低温胁迫下16个蝴蝶兰品种的叶片形态特征及各项生理指标,通过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16个蝴蝶兰品种进行耐冷性综合评价,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  相似文献   

14.
探索无花果枝在食用菌栽培中的作用,为种植业农业废弃物在食用菌产业中的应用开拓新途径。通过研究无花果枝营养成分、浸出液和在培养料中的添加量分析无花果枝屑对秀珍菇和猴头菇菌丝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筛选合适的添加量。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无花果枝屑会显著降低培养料的碳氮比。无花果枝屑浸出液对菌丝生长均有促进作用,但无花果枝屑添加到培养料中会使菌丝生长速度减慢。添加无花果枝屑能使秀珍菇提早现蕾,延长猴头菇采收时间,增加2种食用菌子实体的蛋白质含量。添加50%无花果枝屑栽培秀珍菇、添加28%无花果枝屑栽培猴头菇,能提高2种食用菌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拓展稻田综合种养殖品种,充分利用稻田资源,丰富市场供应,为山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稳步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在武夷山稻花鱼养殖示范基地,开展了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中华圆田螺稻田生态种养殖比对试验和成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养殖周期139天,“稻+鲫+螺”模式总产量达9937.5 kg/hm2,比“稻+鲫”模式高出7.72%,比“稻+螺”模式低7.67%,总利润分别比“稻+鲫”和“稻+螺”模式高出25.83%和77.91%;其产出投入比、成本利润和销售利润率明显高于“稻+螺”模式。“稻+鲫+螺”生态种养模式有效提高了稻田综合种养成效,但还需要优化水产动物放养的协同比例和管理关键技术,进一步提升稻田多品种混养的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种植Bt早粳稻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以及Bt早粳稻中的外源DNA向土壤微生物水平转移情况,以Bt早粳稻各生长发育期田间土壤为试材,用平板菌落计数法、PCR法测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Bt基因等DNA片段等数据。结果显示:在水稻生长发育的返青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种植Bt早粳稻‘HD1’、‘HD2’、‘HD3’和‘HD4’等品系的田间根际及行间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与种植其受体品种对应田间土壤微生物数量相比,均未见显著不同;未发现Bt早粳稻各品系外源DNA片段向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水平转移现象。Bt早粳稻田间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普通水稻相比较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微生物中也未见来自于Bt水稻的外源DNA。  相似文献   

17.
余甘子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特色经济树种,但目前对国内余甘子产业的总体生产情况还没有系统的统计和研究报道,产业链发展情况也还不清晰。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电话访谈、文献分析和数据统计等多种方法,掌握了国内余甘子主产区的生产、加工情况以及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结果显示,国内余甘子总栽培面积约3.8万hm2,主产区包括云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主栽品种有‘高黎贡山糯’、‘盈玉’、‘甜种’、‘粉甘’、‘蓝丰’、‘玻璃甘’、‘大玉余甘’等,加工企业有上百家,分布在南方各省,加工产品主要有果干、蜜饯、果汁、果茶、余甘子粉、含片等。总体来讲,余甘子产业还存在资源保存和开发利用不够、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精深加工不足、科技支撑乏力等问题,建议增加产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重视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开发利用、加强余甘子产业主体的交流与协作,促进产业链向下延伸。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快速溶剂萃取技术提取食药用真菌多糖的新方法,以猪苓、茯苓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及正交实验优选快速溶剂萃取法提取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快速溶剂萃取法用于猪苓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110℃,提取压力110 bar,提取时间20 min,循环2次,在此条件下,猪苓多糖的含量为(7.8684±0.1096) mg/g。快速溶剂萃取法提取茯苓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是提取温度110℃,提取压力120 bar,提取时间25 min,循环2次,在此条件下,茯苓多糖的含量为(8.6965±0.1087) mg/g。快速溶剂萃取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适用于2种食药用真菌多糖的提取。  相似文献   

19.
大尺度范围内研究‘清香’核桃的物候期和叶、果表型可塑性,探讨气候变化对核桃物候期的影响,为核桃跨区域优质栽培和理解核桃种群分化提供参考。以中国暖温带栽培区、北亚热带栽培区和南亚热带栽培区的‘清香’核桃为研究对象,观测不同栽培区‘清香’核桃的物候期和复叶、单枝多果率和坚果果面特征等表型可塑性。不同栽培区‘清香’核桃遗传相似系数总体平均值为0.998,说明其纯度较高;从暖温带栽培区到南亚热带栽培区迁移栽培过程中,各区域‘清香’核桃物候期顺序一致,但果实发育时间从125天延长至150天;复叶小叶数从5~9片渐变为5~11片,侧叶由椭圆形叶尖锐尖渐变为长椭圆形叶尖渐尖;单枝多果率从2.22%增加至7.43%;坚果果面刻纹和刻窝逐渐增多增深。‘清香’核桃从暖温带到北亚热带再到南亚热带迁移栽培过程中,生长期延长,叶片逐渐由圆变长,叶尖变尖,单枝坐果数逐渐增多,坚果表面光滑程度减弱,物候期和叶、果均表型出了较强的表型可塑性。由其表现出的核桃向泡核桃转变的趋势推测,核桃和泡核桃2个种的分化可能是由环境因子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