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粒度效应对城-乡过渡区景观格局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TM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哈尔滨市区至帽儿山天然次生林区之间的过渡区域进行了景观格局分析,选取的景观空间格局度量指标包括:景观边缘密度、平均分维数、景观多样性、均匀性。比较了不同粒度对景观格局指数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景观多样性与均匀性对粒度效应反应不敏感;景观边缘密度、平均分维数都具有随着空间粒度的增加而明显变小的趋势,是对粒度效应比较敏感的参数。但在不同粒度下,依靠景观边缘密度、平均分维数计算的城-乡景观格局梯度的变化趋势基本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合肥市近50年来城市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合肥市城区为研究对象,以1978、1985、1991、1994、2000、2005年6个不同时期的航片及同期城市规划图为信息源,在GIS系统下根据解译结果绘制不同时期的城市景观格局图,并建立数字库。在该基础上,选用边界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分维数和均衡度等景观指数对城市景观整体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合肥市城区景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78~2005年,合肥城市布局由"三叶草形"逐步演变为"桑叶形";景观均衡度和多样性在1991年以前较高,而1991年后下降,用地结构较合肥市发展前期不合理;直至21世纪初趋于稳定;各类型边界密度逐年上涨,绿地边界密度较小;平均分维数呈平稳过渡状态;各类型的形状指数基本呈增长趋势,其中交通用地增长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3.
在遥感与GIS的支持下,以东港市1989年TM影像和1999年E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通过选取和计算景观指数分析了东港市10年来的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人工湿地面积普遍增加,天然湿地面积普遍减少,平均分形维数大部分降低,湿地景观破碎度增加,多样性指数下降,优势度指数增加,均匀度指数下降,聚集度指数增加。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反映了城镇规模的扩大,水稻的大面积种植,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等人为活动对景观格局的深刻影响,人为活动已成为东港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采用人均耕地面积、第一产业经济水平、从事农业人口比重等6项指标构建了甘肃省县域乡村性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了2005─2019年甘肃省64个行政县的乡村性指数;借助ArcGIS、Geoda软件,探讨了甘肃省县域乡村性的时空分布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乡村性指数在2005─2019年整体处于下降态势,同时地区间的乡村性差异逐渐缩小;甘肃省的乡村性分布与空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2005—2019年乡村性的空间集聚程度明显下降;以HH和LL型的空间聚集分布为主,乡村性强地区和乡村性弱地区均呈现区域的集聚现象;2005年甘肃省乡村性的冷点区分布在西北,热点区分布在东南,2019年该省乡村性的热点地区转移到以民乐县和镇原县为核心的2个热点区,冷点区在西北部的基础上新增了以卓尼县为核心的1个冷点区;自然环境、国家与地区政策、产业结构是甘肃省县域乡村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0、2005、201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景观格局指数,对河南省7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情况和景观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探索河南省近期的景观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2000-2005年、2005-2012年在河南省土地利用各类型中耕地(旱地和水田)面积始终最大,未利用土地面积始终最小;耕地(水田和旱地)、草地和林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水域、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面积总体呈增加趋势,其中耕地中的旱地面积减少最多,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最多;景观水平指数中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平均分维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呈增大趋势,而平均斑块面积呈减少趋势,土地破碎化加剧,斑块形状变得不规则,景观空间连接性下降,景观要素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而言,河南省土地受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大,在以后的经济战略制定时要注意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做好城市化对耕地影响的度量.  相似文献   

6.
海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88年改制前的海丰县即现今行政区划上的海丰县和汕尾市城区作为研究区,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解译研究区1991年、2001年和2006年3期遥感影像.提取各景观要素信息.通过计算斑块密度、平均斑块分维数、分离度、聚集度、边界密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等景观指数,分析研究区1991-2006年15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有的优势景观林地,面积已显著减少,建筑用地、耕地、园地、水域(滩涂)面积增加:研究区景观斑块数量大幅增加,破碎度增大,优势度减小,景观多样性增加,整体上景观斑块的形状越来越复杂,同时各景观类型在研究区的空间分布逐年趋于均匀化;根据景观差异探测统计,1991~2001年景观类型转变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7.
张芬  吴泉源  张辉  徐燕慧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82-5385,5656
综合运用RS、GIS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济南市历城区1993年TM、2001年ETM、2009年TM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分析了研究区在类型和景观2个水平上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6年间,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变化显著。①从斑块类型水平上看,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不断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由1993年的488.15 km2减少到2009年的324.37 km2,减少了33.56%,斑块数目增多,破碎化程度增加,连接性降低;建设用地空间格局呈现扩展趋势,面积显著增加,增幅达147.05%,斑块结合度指数增大,连接性增强。②从景观总体水平上看,斑块个数、蔓延度指数、周长-面积分维数都呈下降的趋势,斑块形状趋于简单,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分离度指数都呈上升的趋势,景观异质化趋势上升。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影响程度将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8.
以福建省晋江西溪流域为试验区,在分析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强度关系的基础上,通过BP模型构建两者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模拟优化景观格局后的水土流失情况.结果表明:(1)该流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茶园景观和裸地景观;景观面积类型、斑块数量、加权面积的平均形状指和平均分维数与水土流面积呈正相关,景观连接度与水土流失呈负相关,平均斑块大小、多样性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与水土流失不显著相关.(2)景观格局与水土流失面积间存在精度较高的BP映射关系,误差绝对值小于5%.(3)应用BP模型优化茶园与裸地的景观格局,预测水土流失面积下降14.14%.  相似文献   

9.
喀纳斯景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伟  范燕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142-11147
基于多时段遥感影像,探讨了近13年来喀纳斯景区景观格局的演变。利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喀纳斯景区1992、2000和2005年3个时期的TM/中巴数据,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分析了景区的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和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喀纳斯蒂区的景观格局在过去的13年内未发生较大的变化,景观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林地、灌丛草地和与阳坡草原的面积有所增加,但增幅均较小;建设用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5年比1992年增加了5倍多,总增加面积与中山草甸减少面积相当;高山草句和高山冻原与石生植被的破碎度指数与宽块数呈减小趋势,建设用地、中山草甸和阳坡草原则呈增加趋势.其他景观类型变化不大。,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景观格局动态模拟表明,景区景观格局变化可分为2个时期:1992~2000年和2000~2005年:1992~2000年,景区景观格局的驱动力主要是自然因素;2000~2005年,人类干扰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力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与GIS的闽江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区域,Landsat TM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遥感软件Erdas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采用斑块平均面积、平均形状指数、分维数、破碎度、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闽江流域1986-2003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闽江流域整体景观斑块数目增加了111块,平均斑块面积减小0.7 km2,平均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降低,破碎程度增加.人类活动对景观的有利与不利干扰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景观各要素发生了较复杂的结构变化和相互转化.从多样性指数来看,景观整体香农多样性指数由1.32降低到1.05,均匀度指数由0.89降低到0.72,表明优势组分林地对景观的控制作用不断增强,景观稳定性和异质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伍第政  王婧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521-15522
探讨东莞市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可促进东莞市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选用斑块数、斑块平均大小、破碎化指数、分维数、边界密度、斑块密度、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优势度、景观破碎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东莞市1988~2006年土地镶嵌结构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东莞市土地景观格局破碎化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建设用地斑块不断入侵、同化耕地景观与自然景观斑块,研究区景观斑块数量不断增加,平均斑块面积迅速减小,表明东莞市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加深;1995年以后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增速较慢,表明研究区在城市急剧扩张以后更注重城市的整体发展,景观破碎化的速度逐渐回归理性。  相似文献   

12.
以甘南县2003年土地利用类型图及相关文献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利用景观这一尺度单元对甘南县域系统土地利用类型按照权属和行政区进行景观特征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斑块体特征上,国有区域与集体区域相比,斑块体面积较大,密度较小,景观破碎程度较弱;各行政区中,以甘南镇斑块体面积最小,密度最大,农牧渔场区斑块体面积最大,密度最小.在景观格局特征上,国有区域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集体区域高,而优势度指数较集体区域低;各行政区中,巨宝乡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高,优势度指数最低,平阳镇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最低,优势度指数最高.从景观类型分布看,县域整体景观特征是以农牧景观为主体,其中国有区域与集体区域也都如此,只是分布比例存在一定差异;各行政区中,国营林场区以林地景观为主要类型,农牧渔场区以牧草地景观为主要类型,其余各单位皆以耕地景观为主要类型.从区域景观总体特征看,其东南及南部冲积平原区斑块体较大,密度较小,景观类型较为丰富,破碎度较弱,而西北及北部丘陵区及漫岗区斑块体较小、密度较大,景观破碎程度较强.  相似文献   

13.
焉耆绿洲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焉耆绿洲近30年3期遥感数据(1973年MSS.1990年TM,2000年ETM)应用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进行解译和拓扑后,在fragstats景观格局分析软件中,计算出不同时期景观指数,根据计算结果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上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人类活动对焉耆绿洲景观格局尤其是天然植被和耕地有很大影响,耕地面积在近30年问增长了增长120%。2000年耕地已经成为面积最大的景观类型,其最大斑块指数,达到16.24%。天然植被斑块密度由1973年0.0213增大到2000年0.0505,斑块数从120增加到284个,面积减少了68%,破碎化程度提高,在空间上趋于离散。1973~1990年,城镇面积增加了373.95%。1990-2000年又增加了38.36%,近30年问城市和农村居民点的斑块数增加了65个。博斯腾湖周边的芦苇沼泽地,1973~1990年,面积减少了17.52%.1990~2000年,又恢复了14.80%。从景观水平上整个研究区的斑块数在增长,平均斑块面积在减小,这3个时期的斑块密度分别为0.098,0.135,0.158,斑块密度的提高表明了斑块破碎化增加。香农多样性指数值在1990年上升到1.96后又在2000年下降到1.93,绿洲整体的异质性和多样性在1990年上升2000年下降。  相似文献   

14.
以重庆市两江新区古路镇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土地利用规划时点(2009年)、中期(2012年)、末期(2020年)3年的土地利用矢量图为基础,从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个层次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规划期内耕地面积减少最为明显,比例由46.12%下降到28.96%,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比例由8.30%增长到26.58%,增加面积最大;研究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聚集度不断增加,形状变得规则,优势度增加,而耕地的破碎化程度加剧,平均斑块面积和最大斑块指数均减小;区域整体景观蔓延度下降,景观多样性、均匀度增加,各景观类型较规划前趋于均衡,一种或几种景观占优势的情况减少。大都市边缘区以建设用地扩张为特征的城镇化过程是影响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具有生态价值的景观类型优势度下降,因此,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应融入景观设计和生态保护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王海涛  许振文  李衡  费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194-18196
为了探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机制,立足县域尺度,以吉林省西部大安市为例,在GIS的支持下,以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选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指数,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化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大安市10年来,耕地、草地、林地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林地、草地破碎化趋势明显。研究区景观多样性指数降低,相应的优势度指数提高,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性降低,景观面积向少数几种类型集中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为给太行山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对太行山前南峪旅游区的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选取的景观空间格局度量指标包括:斑块数量、斑块大小、斑块密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分离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结果显示:前南峪景观以水土保持林和板栗林为主,二者面积占全区面积的92.24%,并且处在山坡的中坡和上坡位,在各景观中占绝对优势;景观面积、周长、斑块数、景观多样性指数较其他景观类型大,破碎度指数和分离度指数较其他景观小,对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及其变化的控制作用较强。其他景观类型处在山坡中下坡位,均匀度大小相似,增强了整体景观的多样性。这些结果表明,目前前南峪的景观格局基本合理,利于前南峪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景观指数、InVEST模型等方法,分析泰安市景观格局、生境质量演变特征与冷热点分布,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揭示生境质量与景观指数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耕地、林地和草地减少,建设用地和湿地增加,并以耕地流向建设用地和湿地为主,研究区景观连通性减弱,景观格局总体趋向破碎化。2)泰安市生境质量整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但中等、良好和优等生境三者占比之和不断减少,由87.88%降低到82.98%,生境质量虽局部得到改善但总体有衰退趋势;热点分析表明,生境质量较高的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湿地、林地和草地为主的区域,生境质量较低的冷点区集中于各区县的主城区及其外围。3)生境质量水平与蔓延度指数、边缘密度、斑块数和耕地面积等景观指数具有较强关联性。研究认为,在生境质量高值区应加强林地、草地、湿地景观的整体性、连通性保护,防止景观破碎化,在生境退化严重的建成区应加强城市绿色空间建设;该研究为泰安市景观格局优化、生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服务管控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现状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采用景观指数法,通过ArcGIS和Fragstats3.3软件对天华山自然保护区12种景观类型的格局进行了分析。所使用的景观格局指标包括平均斑块面积、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密度、边缘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聚集度等。结果表明: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景观类型较丰富,而各景观类型拥有的斑块数分布很不均匀,从面积和斑块数来看,以硬阔的斑块数最多,面积最大,为保护区的主导景观。景观整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均匀度指数较高,但蔓延度较低,显现出破碎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基于重庆市江津区2010年、2015年、2018年3期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数据,结合聚类热点分析、景观指数分析、缓冲区分析3种方法,探讨2010年、2015年、2018年重庆市江津区土地利用在河岸带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景观多样性热点主要位于长江各支流沿岸,且在农村居民点附近分布较多,干流热点分布较少;2010—2018年热点数量逐渐减少,冷点数量逐渐增加,河岸带景观总体格局趋于简单.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加,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所占比例呈增加趋势,建设用地表现为距河道越远,面积所占比重越小,河流影响了河岸带土地利用方式.2010—2018年间沿河道800 m缓冲带内,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的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景观聚集程度持续增加,草地的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聚集程度则略有减小,人类活动对河岸带的影响日益增大.  相似文献   

20.
在利用现时高分辨率航片获取大比例尺、翔实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特点进行了景观分类,选择和计算了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优势度、分离度、破碎度指数及斑块分形维数等景观格局指数,对浙江省桐乡市大麻镇进行了小尺度、大比例尺(1∶2000)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景观多样性指数与最大多样性指数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区内的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异较大,优势度数值高,耕地成为起支配作用的优势景观,如果将耕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当成一种景观类型,则研究区内整体景观生态特征明显由农业景观所支配;其他农用地景观类型的景观破碎度最高,受人为干扰和破坏最为严重,因近年来土地整理的实施,耕地景观以面积大而且形状较规则的斑块广泛分布于研究区中;居民点及独立工矿景观的斑块几何形状趋近于简单且规则,但受人为干扰程度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