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利用兰州市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采用改进的TOPSIS方法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对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7~2006年期间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总体上较高,均在45%以上,在时间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影响不同,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的关联度最高;合理加快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长,保护林地,调整牧草地比例,加快牧草地的增长速度,对优化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改进的TOPSIS法,结果令人满意,适合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评价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十几年来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生路  朱青  赵其国 《土壤》2005,37(4):394-399
该文以1985、1992、1996、2000、2002年5个典型年份南京市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运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对南京市十几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①该方法能够很好地揭示南京市十几年来土地利用结构特征的变化规律;②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为土地利用结构更趋于多样化和平均化,土地利用类型的异质性加强,且在2000年到2002年该变化更加明显;③南京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变化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政策波动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3.
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为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土地利用机构的优化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解译的石羊河流域5期(1980,1995,2000,2006,2012年)土地利用数据,基于TOPSIS方法,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结合灰色关联度分析,对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5期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总体上较高,均在75%以上,在时间上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2006到2012年上升19.54%,增幅最大;(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合理性影响不同,其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关联度依次为:未利用土地(0.973 8)林地(0.961 1)草地(0.950 4)耕地(0.935 2)居民用地(0.757 6)水域(0.709 0);以石羊河流域耕地为参考数列,对影响耕地的其他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对耕地影响最大的是林地(0.938 5)和未利用地(0.935 0),其次是草地(0.902 1),再次是居民用地(0.797 7)和水域(0.722 9)。[结论]限制石羊河流域未利用土地的开发,保护林地,调整草地和耕地比例,控制居民地的过快增长和严格保护水域,对优化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根据1999-2007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借助信息熵原理及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对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H经历了3个阶段:1999-2002年持续上升阶段,2002-2003年急速回落阶段及2003-2007年波动阶段,均衡度变化与信息熵相似.用地类型主要由耕地转向林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运用RBF神经网络模型对研究区的土地变化进行理论趋势值分析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以农用地转化为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趋势最强,由此趋势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农用地将持续减少,耕地保护与建设用地扩张的矛盾将尤为突出.建议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特别是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归并,同时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走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之路.  相似文献   

5.
三峡水库建设期秭归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更好地把握水库建设期三峡库首地区土地资源变化情况,以秭归县为试验区,利用1992、2002、2007年多源多时相融合高分辨率遥感数据获取3个时期1:50 000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由于三峡工程建设带来的众多非自然因素作用,秭归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剧烈,1992-2007年间园地面积比原来增加248.14%,旱地面积减少20.32%,乔木林减少0.59%,草地减少8.04%,人工表面面积增加141.84%,水体面积增加90.86%;园地、旱地、人工表面、水体等地类在1992-2002年和2002-2007年2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使用转换矩阵分析地物类型转换背后的驱动因素作用;根据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等指数的计算结果,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具有明显差异;把握土地利用动态演替规律,为后期水库管理运行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长武王东沟村农户土地利用结构及经济收入的详细调查,揭示了2007年王东沟小流域不同收入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结构现状、1998-2007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产业结构和投入产出情况及其经济效益等.结果表明当前农户最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是果园和耕地.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工副业和果业,各类型间农户收入及其构成差异显著.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效益差异与有自然条件、管理水平及劳动力水平等因素有关.提出王东沟小流域应结合目前政策形势调整农户种植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发展第三产业以提高经济收入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国际土地科学研究中最为活跃的前沿领域之一,也是相关领域研究的重点。从气候、生物多样性、土地退化等几个方面分析了福建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对湿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通过改变土地覆被将从正反两面影响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通过改变地表反射率和大气中气体含量影响气候质量;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程度引起土壤侵蚀的程度不同,土壤侵蚀过程加速了土壤养分的流失与土壤退化。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万州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RS和GIS技术为手段,利用TM遥感数据分别提取研究区2000年、2004年、2007年、2012年四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相关模型对区内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近12a来,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保持稳定,耕地、林地为区域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综合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且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流向特征明显,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林地转向水域和建设用地;耕地、林地、水域及草地单一动态度变化不大,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呈正向变化,未利用地呈负向变化。文章旨为三峡库区万州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建立一种土地利用情景分析方法,该方法以土地利用转换系统最小变动为原则,对不同土地利用的情景设置,利用线性目标优化的Markov链方法生成逐年土地利用面积转换矩阵和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IPAT-S脚本语言实现了上述方法,并提供了上述方法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模拟进行耦合的接口。应用上述方法对海淀区2002~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多情景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设置对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明显影响,城镇和工矿用地的集约度对耕地和园地面积的缩减速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1990-2014年甘肃省白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人类活动响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综合分析1990-2014年甘肃省白龙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以期为该区未来的土地利用优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90年,2002年,2014年3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程度.[结果] 1990-2014年流域的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从10.24%增长到17.59%;1990-2014年流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以草地、耕地和林地的转换为主;1990-2002年流域内各县(区)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指数介于1.38~6.65,而2002-2014年流域内各县(区)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变化指数介于一15.43~0.17.[结论]1990-2014年流域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利用由简单索取开发型转变为保护与生态建设型,从破坏性、粗放式和低利用效率向保护性、集约式和高利用效率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福建省城镇土地利用绩效的水平及其空间分布差异,为福建省土地利用绩效的优化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从社会绩效、经济绩效、生态绩效3个维度构建福建省城镇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运用协调度函数计算分析福建省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结果]福建省9个设区市城镇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呈现"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的特征格局,各设区市的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差异较为显著。社会、经济、生态3个绩效子系统分别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社会绩效与经济绩效2个子系统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而生态绩效子系统的空间分布趋势则较为分散。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城镇土地利用综合绩效可以划分为4种绩效类型:高度绩效区为厦门市;中度绩效区包括泉州市与福州市;较低绩效区为漳州市;低度绩效区包括莆田市、三明市、南平市、龙岩市和宁德市。[结论]福建省各设区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差别较大,各个设区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系统内部各子系统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协调度整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关系,绩效内部的协调度体现为高绩效区带动下的周边区域整体水平趋高。  相似文献   

12.
土地是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一个区域各部门的生产建设都要落实到土地上,对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能揭示人类利用土地的广度、深度和合理程度,有助于全面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机理,反映生产规模、水平和特点,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基于RS与GIS技术,利用三峡库区2010年TM影像数据,获得三库区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并采用计量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三峡库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三峡库区各区县在土地类型多样化、组合类型形式和区位指数各有差异。从库区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来看,兴山县用地类型最单一,主要以林地为主;从土地利用程度来看,渝中区土地利用程度最高;从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来看,长寿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最低。文章旨在为制定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土地适宜性及使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To present the current status of land quality and distribution and the trends in land use change, the physical suitability of cropland and forestland and the associated changes in Fujian Province were evaluated and analyzed using data obtained from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nd remote sensing (RS). 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Fujian Province, first class suitable cropland accounted for only 4.21%, whereas unsuitable cropland accounted for 84.78%. The percentage of first class suitable cropland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5.32%)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thwestern area (2.91%). Only 13.63% of the existing cropland area consisted of first class cropland and 70.08% was classified as un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Of the total land area of Fujian Province, the first class forestland comprised 55.25% and the unsuitable forestland (including third class) comprised 21.2%. The percentage of unsuitable forest area in the existing forestland was only 5.5%. From 1996 to 2001, cropland and unused l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reas forestland and land used for urban and transport increased rapidly. Therefore, the major tasks ahead will be the land development for full grain production potential, the better coordination of allocating land to different uses, and the regulation inappropriate activities that damage agricultural ecosystems.  相似文献   

14.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哈尔滨市市域为研究区,从资源环境协调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三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灰色关联法计算2001—2008年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结果表明:2001—2008年哈尔滨市资源环境协调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的变化态势差异显著,资源环境协调性呈大范围波动增长态势,经济可行性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社会可接受性在小范围内反复波动。2001—2008年间,哈尔滨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2001—2006年为中等可持续利用水平,2007—2008年为较高可持续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福建省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运用遥感技术监测福建省水土流失状况,为研究区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4年Landsat-8OLI等遥感数据,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定量计算得到研究区的土壤侵蚀量,并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水土流失在地理空间上分布特征。[结果]福建省2014年的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0 939.8km2,总流失率为8.93%,其中以轻度流失为主,占总流失面积的82.3%,境内流失等级为强度及以上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宁德和南平、南部的漳州和西部的龙岩一带;其中22个水土流失重点县流失面积为4 786.65km2,占全省流失总面积的43.76%,平均流失率为10.54%。[结论]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海拔高程为200~1 000m的区域,流失面积有8 954.35km2,占流失总面积的81.85%;坡度与水土流失关系密切,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度为8°~25°的区域,流失面积有69 871.71km2,占总流失面积的57.23%;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裸地和林地,流失比例分别达到30.99%和9.47%。  相似文献   

16.
地形因子直接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土地利用类型。以西南地区典型山区重庆市忠县为研究区,基于DEM和遥感影像,通过遥感解译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运用GIS技术提取高程、坡度、坡向,并与土地利用图进行叠加,分析研究区2000—2010年间基于不同地形因子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地形因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随着高程的增加、坡度的增大而减缓,阳坡大于阴坡,并主要集中在高程为300~600 m,坡度 < 25°的半阳坡地区,其中以耕地与林地之间的转化最为剧烈;在海拔为0~300 m,坡度 < 25°的长江及其支流沿岸地区有一定面积的耕地和林地转化为水域。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与各地形因子之间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和不同地形上土地利用类型的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