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种植-养殖-沼气”循环农业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养殖-沼气"循环农业技术是指以沼气工程为纽带,以种植业为前提,以畜禽饲养为中心的种植、养殖、沼气、水产等多业结合不同循环类型的生态系统,探索并建立"种植-养殖-沼气"三位一体的循环农业模式,包括沼气池的建造,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2.
牧草-羊-沼气循环农业模式的高效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牧草-羊-沼气循环农业模式的建设方案,集成了牧草种植、羊粪及残饲的沼气化利用等高效配套技术,分析了牧草-羊-沼气循环农业模式运行的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3.
"养猪–沼气-种菜"生态循环农业是指以沼气生产工程为中心,以蔬菜种植为前提,以养猪为源头的养殖、沼气、种植、水产等多业结合不同循环类型的生态循环系统,探索并建立"养猪–沼气-种菜"三位一体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包括沼气、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通过分析"养猪–沼气-种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在生产中存在一些问题,为解决"养猪–沼气-种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结合江苏省农业三项工程项目一亭湖区“畜禽-沼-莱”农业循环模式推广及应用,以沼气为纽带,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循环农业,深入分析该模式发展的条件和内部动力机制,结合我国衣村实践提出几点建议,以便为探索建立循环农业模式和加快我国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双链型"鲜食玉米─奶牛─沼气─龙虾─牧草循环农业模式的合理建设方案;集成了鲜食玉米和牧草的种植、奶牛粪及残饲的沼气化利用、克氏原螯虾养殖等高效配套技术;分析了"双链型"鲜食玉米─奶牛─沼气─龙虾─牧草循环农业模式运行的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鲜食玉米-羊(猪)-沼气-牧草循环农业模式的建设方案;集成了鲜食玉米和牧草的种植、羊(猪)粪及残饲的沼气化利用等高效配套技术;分析了该循环农业模式运行的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7.
肖方艳 《乡村科技》2019,(12):114-115
“秸秆+羊+沼气+水稻”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紧紧围绕着生态循环农业,以沼气建设为纽带、以水稻种植为核心、以畜牧养殖为支撑、以秸秆回收利用为载体来促进种养殖业循环发展。本文首先概述“秸秆+羊+沼气+水稻”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其次分析“秸秆+羊+沼气+水稻”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现在用沼气做饭,既干净环保,又安全节省,用起来很方便."提起用沼气的好处,河南省禹州市梁北镇董村店村村民付风娥高兴地告诉记者. 付风娥说的沼气入户,得益于禹州市中鑫奶牛养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鑫奶牛公司)"养殖一沼气一肥料一粮经作物一养殖"的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模式,中鑫奶牛公司将养殖场、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和果蔬及粮食种植四者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以畜牧养殖为龙头、以沼气工程为中心、以有机肥生产为纽带、以粮食和果蔬种植为支撑的生态循环农业,促使农业与畜牧业协调发展,实现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的多赢,为中鑫奶牛公司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该文提出了"双链型"林─牧草─畜禽─沼气─渔循环农业模式的合理建设方案,集成了林间种植牧草、牧草养畜禽、畜禽粪及残饲生产沼气、沼液养鱼等高效配套技术,分析了该循环农业模式的比较效益。  相似文献   

10.
“猪-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续2012年第9期16页)"猪-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果农利用山地开发一片果园、建设一个猪场、建设一个沼气池,猪场的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可用作燃料或照明,沼气废液用作果园的有机肥,使种植养殖产业有机结合的一种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因地制宜地构建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研发配套关键技术并集成推广应用,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与农业绿色产业发展,其有效实施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10年福建省在农-牧-菌循环农业体系优化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方面的进展与应用成效,系统阐述了养猪场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与菌业高效生产、农牧菌废弃物资源化高效循环利用与有效链接技术、农牧废弃物-食用菌循环农业综合开发体系及调控技术,深入探索了有益微生物菌剂筛选、主要接口技术优化、高效栽培基质研发、温室气体有效减排、复合体系碳中和等集成创新及其技术集成应用,深入分析了科技创新带动乡村循环农业开发与促进乡村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作用,提出深化现代循环农业的研究方向及其重点技术攻关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以宁夏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2011年度宁夏农垦渠口农场项目为例,在确定规划方案的基础上,从项目效益和工程管护2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分析,找出影响土地整治效益的因素。研究表明,项目设计的合理性决定了项目实施是否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收益;合理优化种植结构使土地整治工程达到见效快收益高的目的;严格的工程管护决定了项目实施后能否长期运行。  相似文献   

13.
农业节水项目建设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对农业节水项目进行社会效果后评价可以使它们在社会发展方面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为拟建项目提供决策依据。但我国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果后评价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从法律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以及评价成果反馈及应用保障机制3个方面进行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果后评价的保障机制建设,以确保我国农业节水项目社会效果后评价工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17年5月,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协同创新任务“丹江口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正式启动。项目在农业绿色高效生产、种养耦合、生态循环、面源污染控制、多功能田园生态系统构建等方面开展协同创新。按照单一技术规范化、复合技术集成化、体系技术系统化的思路,任务创新集成水源涵养区生物多样性利用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主要农产品全产业链绿色高效生产、种养循环新模式、生态型高效设施农业、农村生活污染物控制等环节的十大关键技术,总结形成一套水源涵养区绿色高效农业全域综合性的技术解决方案,可为其他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和示范样板,为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推动水源涵养区农业绿色发展、农民增收及区域脱贫攻坚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5.
实践证明,参与式在坡地植物篱项目示范推广中,能有效地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促进坡地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参与式的方法是一种创新推广农业实用技术的好方法。比较了传统方法和参与式方法的实践,认为参与式有利于调动社会和农村的各种有利资源,加速农业技术的推广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普遍的实用价值和很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为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技术采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面源污染,以北京市平谷区大桃种植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技术潜在效益对桃枝废弃物循环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社会效益认知、生态效益认知与采纳行为有正相关关系,作用机制生态效益认知>社会效益认知,经济效益与采纳行为呈负相关关系;2)社会效益认知对经济效益认知有正向影响,经济效益认知对生态效益认知有正向影响;3)促进农户对桃枝废弃物循环技术的采纳行为,将提高农户对该项技术的忠诚度。因此,本研究提出要发挥邻里带动作用,提高农户对技术效益的认知程度,通过制定差异化政策、加强产学研融合,促进农户对农业废弃物循环技术的采纳行为,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王以中 《北京农业》2012,(9):137-138
北京市每年产生农药包装废弃物约386t。为减少农田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充分利用北京发展休闲农业的大好时机,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对农药过度包装而产生的包装废弃物散落田间地头,造成农田不安全、不美观、不生态的问题,提出重视农田景观,管理农业废弃物的理念,采取相应措施,回收农药废弃包装物,统一运送到具有有毒有害物体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无害化销毁,使10万hm2农田达到了田园清洁标准。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建议建立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发展灌区优势产业,更好的利用现有水库工程发挥效益,扩大优势种植规模,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具有充分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红枣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水果之一,其有着极高的维生素,并具有滋阴补阳之 功效,这也使其深受人们的青睐与欢迎。现如今,枣树种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业产业,由于 枣树的生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氮素,因此对枣树中氮素的贮藏位置、形态及其循环利用进行 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其能够为氮素的施肥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促进枣树生长,提高红枣品 质。鉴于此,本文便对氮素在枣树中的贮藏位置分布、存在形态及循环利用做出深入的研究,以 期能够促进我国枣树种植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资金的综合利用效率,避免盲目进行农地整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以沐川县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全面分析各种因素对农地整理项目可行性影响的基础上,筛选出关键评价指标并确定其权重,然后构建成本和效益两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农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进行量化评价,期望能够完善农地整理项目可行性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