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马尾松林下套种竹柏,通过不同林分郁闭度、不同套种密度的造林试验,对竹柏的生长表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林分郁闭度、种植密度对竹柏的地径、树高和冠幅生长均有着显著影响。在郁闭度0.4、0.5下套种竹柏,宜采用900株·hm-2的种植密度;在郁闭度0.6、0.7下套种竹柏,宜采用500株·hm-2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低质低效马尾松稀疏林套种闽粤栲的经营效果,结果表明:在马尾松林郁闭度0.2~0.5下套种的7年生闽粤栲都可以正常生长,生长量最大的是郁闭度0.3~0.4的处理。套种闽粤栲能够促进马尾松林生长,其平均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林分蓄积量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林分生产力显著提高。林内生长环境主要因子(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光照强度、气温、地温和空气相对湿度等)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有利于马尾松、闽粤栲生长,而且改善了生态质量,有显著的经营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培俨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420-5421
[目的]探讨马尾松纯林改造技术。[方法]采用成对对比设计,研究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的生长效果。[结果]混交林马尾松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平均蓄积量、单株平均冠幅依次为26.05 cm、19.12 m、0.444 7 m3、6.49 m,分别是纯林的130.4%、111.6%、180.5%、119.1%。10年生细柄阿丁枫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平均蓄积量、单株平均冠幅分别为6.86 cm、6.57 m、0.013 3m3、2.73 m。混交林林分蓄积是纯林的96.8%,但马尾松已到成熟期,细柄阿丁枫将进入速生期,混交林的林分蓄积将超过纯林。[结论]马尾松林冠下套种细柄阿丁枫改善了林分结构,种间关系协调,使马尾松纯林变成了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云南松旱冬瓜混交林云南松天然更新过程中化感物质对种子萌发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不同浓度旱冬瓜水提液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化感效应的生理生化特性.[方法]采用试管预试法对旱冬瓜水提液的有机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旱冬瓜水提液中含有氨基酸和蛋白质、有机酸、糖类以及酚类化合物,不含有生物碱和鞣质类化合物;经旱冬瓜水提液处理的云南松种子的发芽能力、呼吸速率、α-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皆在高浓度下有明显抑制作用,随着水提液浓度降低,抑制作用减弱,在一定浓度下,甚至转变为促进作用,从而促进云南松种子的萌发[结论]在营造云南松和旱冬瓜混交林时,控制旱冬瓜的比例非常重要,合适的混交比例可以避免抑制作用,发挥促进作用,增强混交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马尾松闽粤栲异龄复层混交林的林分特征及涵养水源能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探讨马尾松林套种闽粤栲后形成的异龄复层混交林的林分特征和固土保水能力,恢复与建立针阔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马尾松大径材,揭示马尾松与闽粤栲异龄复层混交林的林分特征、土壤肥力、涵养水源功能及林内物种多样性,以闽粤栲、马尾松人工纯林为对照,测定了异龄复层混交林中各林木生长状况、林分各层的生物量、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涵养水源能力。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内套种闽粤栲,上层林马尾松保留密度为450~600株/hm~2建立的异龄复层混交林林分各林木生长良好,提高了林木生长量得到提高,土壤肥力得到得以改善,林分的固土保水能力提高。总结出马尾松林套种闽粤栲的更新技术,为马尾松纯林改造与经营管理、指导针阔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和马尾松大径材培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王伟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5):73-75
从不同郁闭度和不同立地类型2个层面调查分析了马尾松林下套种丝栗栲的生长状况.不同郁闭度包括马尾松上层林郁闭度0.5~0.6、0.6~0.7、0.7~0.83种郁闭度等级,立地类型选择较肥沃立地类型和中等肥沃类型2种.结果表明:23年生马尾松林经过间伐,郁闭度在0.4~0.7时,丝栗栲套种成活率均可达到90%以上;5年生丝栗栲平均树高3.32~3.62m、平均胸径3.28~3.65cm、单株立木材积0.0018~0.0020m3、单位面积立木材积2.5311~2.7321m3/hm2;不同郁闭度丝栗栲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株立木材积、单位面积立木材积均未达到显著差异;不同立地类型马尾松林下套种的丝栗栲,无论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株立木材积还是单位面积立木材积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因此,在中等肥沃立地类型的马尾松林下套种丝栗栲树种时,可通过加强抚育、施肥等技术措施来提高丝栗栲生长量.  相似文献   

7.
罗明永 《现代农业科技》2011,(15):218-219,222
对在杉木林下套种红锥后的林分生长量、叶营养元素含量和叶绿素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郁闭度过高或过低的林下套种,均会对红锥生长造成不利影响,综合考虑杉木、红锥的生长状况,以郁闭度为0.5~0.7的杉木林冠下套种红锥,效果较好。与郁闭度为0.9的套种相比,杉木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提高了2.43%~8.16%、6.64%~11.72%和15.76%~33.15%;红锥的成活率、树高、地径、生物量分别提高了29.83%~34.09%、56.25%~75.00%、54.55%~60.61%和161.22%~192.86%。此外,在郁闭度0.5~0.7的林冠下套种,红锥叶养分含量和叶绿素水平都较高,体现林分小环境条件较适合红锥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相同立地条件下华山松Pinus armandi Franch、响叶杨Populus adenopoda Maxim不同比例的混交林和华山松纯林的生长特性和生态效应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混交林的生长量优于纯林,其中混交林中华山松与响叶杨按6:4混交效果最好。华山松-响叶杨(6:4)混交林林分中华山松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每公顷立木蓄积量分别比华山松纯林大10%、6.7%、53%;华山松-响叶杨(6:4)混交林生物量比华山松纯林大17.9%;混交林能明显改善林分内的生态效应,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华山松-响叶杨(6:4)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pH值比华山松纯林林地分别大15.99%、10.84%、7.69%、12.5%,提高了土壤的肥力。  相似文献   

9.
吕春华  刘旭  谭军  王昊  陈芬  刘博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211-8213
[目的]对不同郁闭度下无刺构骨的地径和株高进行研究。[方法]用游标卡尺和直尺分别测量各样方内无刺构骨的地径和株高。[结果]中度郁闭的无刺构骨生长状况最优,比最高郁闭度和最低郁闭度植株地径生长量分别增产38.8%和289.8%,株高生长量分别增产48.1%和163.2%。通过曲线拟合确定最适宜无刺构骨生长的林分郁闭度为0.534~0.566。[结论]不同郁闭度条件下同一立地条件、同一年生的无刺构骨地径和株高生长量上存在显著的渐变差异。  相似文献   

10.
梁玉兴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3):119-121
闽东较高海拔贫瘠山地马尾松疏林林冠下套种柳杉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疏林套种柳杉后形成的异龄混交林充分利用营养空间,林分生产力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混交林中20 a生的马尾松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分别达7.8m、10.2 cm和0.0331m^3,比未套种的同龄马尾松疏林分别提高了20.0%、18.1%和63.4%。而柳杉的平均树高、胸径及材积也分别比其纯林提高了13.7%、11.9%和39.9%。混交林分蓄积量分别是马尾松和柳杉纯林的2.75倍和2.17倍,单混交林中马尾松的蓄积量就比其同林龄的疏林分提高了68.21%;同时套种柳杉的林分抗逆性增强,土壤肥力得以改善,收到了显著的马尾松疏林改造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中草药桔梗人工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目前国内桔梗种植中种质资源分布、种质资源创新、桔梗栽培模式和关键技术理论以及药用价值等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综述,并对未来桔梗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认为随着生活理念的变化,桔梗等药食兼用的功能性、保健型药用植物会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市场需求和社会效益会凸显,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相结合将引导中药材产业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常晖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81-182,240
针对红松人工林存在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低、群落稳定性差等问题,该研究以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区红松人工林为对象,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方法和原则,对红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目标和途径进行了探讨。主要设计方法是在森林多功能可持续经营的上层目标指导和立地群落生境条件分析前提下,制定出红松人工林近自然森林经营的长期目标发展类型,并在发展类型的概念框架内实施以目标树为特征的林分抚育作业法,对林分进行适度间伐后,引入珍贵乡土树种(紫杉、红皮云杉、水曲柳、黄菠萝等)、中草药(人参、细辛、桔梗)以及经济植物(刺龙牙、刺五加),以达到在提高林分的目的树种质量和数量、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经济利用价值的同时,加速林分向辽东山区地带性森林植被阔叶红松混交林演替进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张小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558-4559
[目的]研究摘蕾打顶和多效唑对桔梗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行距20 cm、播深1 cm、播种量1 kg/hm2进行条播,观察花蕾期摘蕾打顶和开花盛期、第2年生长旺盛期喷多效唑,与不摘蕾打顶、不喷多效唑对照,以桔梗生物学性状、产量、桔梗总皂甙含量为指标,计算增产百分率。[结果]多效唑能有效抑制桔梗生殖生长,矮化植株,使植株增粗,减少倒伏,同时促进地下根增粗,提高有效成分含量,增加产量。[结论]喷多效唑能提高桔梗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党参皂苷的提取工艺,并对皂苷进行纯化。[方法]用正交试验优化党参皂苷的提取工艺,通过考察大孔树脂类型、洗脱液pH值对党参皂苷纯度的影响,优化皂苷的纯化方法。[结果]党参皂苷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时间为36 h,提取温度为45℃,料液比为16∶;D101大孔吸附树脂为党参皂苷吸附的最佳树脂,洗脱液pH值为9左右时,得到的皂苷浓度最高。[结论]该试验得到了较高纯度的党参皂苷,为获得高纯度党参皂苷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不同林地因其郁闭度差异,为了判断林下种植的中药其指标性成分含量是否能够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要求.[方法]在林下不同郁闭度(0.2、0.5、0.7)种植几种中药植物,测定不同郁闭度下药材的指标性成分含量和药材产量.[结果]结果表明:林地不同郁闭度对中药指标性成分含量和药材产量有明显的影响,穿龙薯蓣、苍术、菘蓝、知母适应0.7郁闭度的林下环境;牛蒡、射干适应0.5郁闭度的林下环境;紫苏适应0.2郁闭度的林下环境;红花在0.2、0.5、0.7郁闭度下,两种指标性成分含量均未达标.[结论]北京林下中药材大部分可以在郁闭度0.5~0.7的林下种植较为适宜,红花、紫苏耐荫性差,适宜种植在低郁闭度林地或种植在林缘.  相似文献   

16.
川乌头不同组织中挥发油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红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325-3326,3367
[目的]分析川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不同组织中挥发油的成分,为川乌头的综合利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GC-MS对不同组织中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分别从川乌头母根、茎叶、子根和须根中分离35、40、32和21个峰,经随机数据库检索分别鉴定了8、9、9和6种化学成分,分别占挥发油总量的8.98%、19.53%、7.61%和9.84%。[结论]川乌头不同组织中挥发油成分差异较大,含量均较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中药复方对长江鲟幼鱼抗氧化和抗应激指标的影响,筛选能有效提高长江鲟幼鱼免疫力及抗病力的中药复方,为中药在长江鲟养殖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7味中药按照中药配伍理论设计4种中药复方,分别是复方I(鱼腥草:金银花:大黄:茯苓:甘草︰黄芪=3:3:1:2:1:2)、复方II(板蓝根:大黄:五加皮:党参=3:3:4:3)、复方III(金银花:杏仁:贯众:大青叶:山豆根:桔梗=3:2:2:2:3:2)、复方IV(黄芪:黄柏:甘草:山楂:五味子:大黄:党参=3:3:1:2:2:2:2),以不添加中药为对照组,按0.5 g/kg的添加量进行长江鲟幼鱼饲喂试验,并于第7和第14 d采集血样测定各项血清生理指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复方I组和复方II组可不同程度地提高长江鲟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物酶(POD)、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热休克蛋白70(HSP70)含量,降低丙二醛(MDA)含量,但仅部分指标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复方III组和复方IV组可明显提高长江鲟血清SOD、CAT、GSH-Px、POD、AKP活性及T-AOC,降低MDA和皮质醇(COR)含量,且大部分指标与对照组的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SOD活性与GSH-Px活性及T-AOC、POD活性与GSH-Px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POD活性与SOD活性、CAT活性及T-AOC呈显著正相关,SOD活性与COR含量、T-AOC与COR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GSH-Px活性与COR含量、T-AOC与MD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在基础饲料中添加适宜的中药复方对长江鲟幼鱼抗氧化和抗应激能力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以复方III(金银花、杏仁、贯众、大青叶、山豆根、桔梗)和复方IV(黄芪、黄柏、甘草、山楂、五味子、大黄、党参)的效果最佳,可有效缓解长江鲟幼鱼机体面临的应激反应,达到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30味中药及其复方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筛选出对鸭疫里默氏杆菌敏感的中草药及其复方。[方法]对分离鉴定的19株鸭疫里默氏杆菌用管碟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30味常用中药及两个复方对其抑制作用。[结果]单味中药抑制作用的综合得分如下:黄连13分,黄柏9分,黄芩8分,苍术、丹皮、桔梗、金银花、连翘、玄参各6分,半枝莲、茯苓、虎杖、栀子各5分,半边莲、赤芍、马齿苋、生地、天花粉各4分,半夏、穿心莲、大黄、蛇舌草、鱼腥草各3分,白头翁、大青叶、丹参、附子、蒲公英、秦皮、知母各2分。方剂一和二分别得15和14分。[结论]部分中药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两个复方对鸭疫里默氏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7种中草药醇提取物抑菌杀菌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地榆、苍术、紫花地丁、半枝莲、大黄、枸骨、千里光等7种中草药的抑菌、杀菌活性.[方法]选用上述7种中草药用95%的酒精提取其活性成分,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酵母菌等4种菌进行抑菌、杀菌试验测定.[结果]7种中草药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大黄对4种菌的抑菌率均在82.3%以上、杀菌率在82.0%以上,是7种中草药中抗菌效果最好的.[结论]7种中草药对4种菌均有明显的抑制和杀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