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农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经营特征和区域特征等因素对稻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为提升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采用长江流域12个省(直辖市)的1430个农户水稻生产的微观调研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和效率损失模型,对比经营特征和区域特征等因素,分析农户不同年龄段特征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长江流域水稻种植农户老龄化现象普遍,农忙时节劳动力相对不足;受体力及人力资本限制,老龄劳动力的技术效率高于年轻农户;增加当前结构劳动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并不能有效带来水稻种植产出增加。对比看来,长江上游地区老龄劳动力平均技术效率水平最高;下游地区中年农户技术效率水平最稳定,部分地区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仍有提升空间。老龄农户当前流入土地比率大于年轻农户,但未来土地流转倾向低于年轻农户;文化程度、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人次、专业协会、农资经营部门和农技推广部门等变量对技术效率有正向影响,而是否为村干部、土地流转情况、家庭兼业情况、基层信息服务站及地方政府等变量则对技术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建议】应客观认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因素对稻农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从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力回流、加强农业技能培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健全农业信息发布机制等方面着手,提升稻农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2.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杂粮杂豆产业,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对于提高我国绿豆增产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我国绿豆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使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基于吉林省白城市233户农户绿豆种植微观数据,分析了不同经营规模绿豆种植综合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样本中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49,综合技术效率与经营规模呈现“倒U型”关系;不同经营规模下综合技术效率影响因素的显著程度不同,其中小规模与中规模农户更倾向于“经验农业”的种植模式,大规模农户更倾向于“现代农业”的种植模式。基于以上结果,提出应提升绿豆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水平、适度加强机械社会化服务供给、持续加强对绿豆种植户的科技培训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院霞  渠美  申静 《南方农业学报》2019,50(12):2847-2854
[目的]确定当归最优种植规模区间,识别影响效率的关键因素,为农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测算甘肃省岷县425户当归种植户的规模经营效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在当归种植过程中,投入要素与产出要素具有同向关系,当归生产效率与其种植规模间存在近似倒U形关系;当归种植规模区间在1.3340~2.1344 ha时,其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均等于1,此时的规模为适度经营规模;户主受教育程度、参加合作社、村里覆盖网络、农业培训和融资贷款服务对规模效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兼业程度、土地细碎化、灾害影响程度和贷款困难程度对规模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制约着农户规模效率的提高.[建议]合理规划当归种植面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多措并举提高农户综合素质;搭建网络信息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力度,降低农业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4.
基于甘肃省岷县425户当归种植户实地调研数据,首先构建生产函数模型对不同兼业化行为下农户当归最优种植规模进行测算,其次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影响当归种植规模的因素。结果显示,纯农户、农兼型、兼农型和非农户家庭当归最优种植规模分别为0. 92、1. 33、1. 23、0. 74 hm~2,其中纯农户和非农户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农兼型和兼农型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比、土地流转经历、电商平台、加入合作社和地形因素对农户当归种植规模有促进作用;离当归交易市场的距离和在银行贷款的困难程度对农户当归种植规模有制约作用。农户现有种植规模与适度规模存在一定差距,提出应该建立信息交流平台、鼓励农户进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化经营,促进各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人力与机械投入对农户经营规模决策意愿的综合影响,基于江西省1 080户水稻种植户调研数据,用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检验了不同兼业程度下机械化投入给水稻种植农户规模决策意愿带来的差异化影响。结果表明:1)稻农兼业对农户扩大经营规模意愿呈消极影响;2)就兼业程度较低的纯农户和一兼农户来看,机械化生产程度越高越倾向于扩大经营规模;3)相反,二兼农户和非农户等兼业程度较高的农户并不倾向于提高机械化投入来维持或扩大现有水稻生产经营规模,且二兼农户的不种倾向行为表现显著。因此,健全社会化机械生产服务体系,鼓励小农扩大经营规模、深化农业分工的同时,注重合理引导兼业程度高农户退出土地经营权和水稻经营,是我国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6.
农业规模化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地规模经营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关键所在.从农户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建立了农户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测度模型;并利用湖南长沙市2个郊区县141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的因素包括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生产技术、各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及其市场转移概率;目前,农业生产处在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农地投入对农产品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的影响最小;户均农地适度经营规模为1.42 hm2,但目前户均农地经营面积仅有0.31 hm2;为了使农户家庭劳力与农地达到最优配置状态,进而使农户家庭收入达到最大,应选择转入农地或转出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户经营规模的视角,利用湖北省395户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运用随机前沿模型,探析了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表明:被调查区域水稻生产技术效率与农户经营规模呈正向变动趋势,大规模组平均技术效率最高,中规模组次之,小规模组最低;总体平均技术效率为71.88%,农户的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尚具有较大提升空间。在影响农户生产的技术效率因素中,年龄、受教育程度、灌溉条件、社会网络对小规模农户均有显著的影响,技术培训对中规模组农户有显著影响,土地细碎化对中规模与大规模组农户均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文章提出适度扩大水稻经营规模,通过教育、技术培训等形式增强农户人力资本,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整理投资等措施来提升我国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探究社会资本对农户投资效率的影响与机制对提高农户种粮收益、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1年江苏省6县(区)401户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水稻种植户的投资效率,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社会资本对水稻种植户投资效率的影响,并检验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水稻种植户投资效率整体偏低,平均产出效率和收入效率分别为0.66和0.50。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对水稻种植户投资效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亲友型和身份型社会资本通过促进生产性借贷资金投入提高投资效率;组织型和企业型社会资本则通过拓展销售渠道发挥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社会资本对不同效率水平的种植户以及不同劳动力流动水平下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建议应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通过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多方联动贷款模式、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等途径促进农户投资效率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9.
农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提高稻谷的生产效率对于保障我国口粮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9-2015年全国籼稻和粳稻主产省的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各省份各年度稻谷生产效率的DEA-Malmquist指数进行了测算,通过测算得出反映稻谷全要素生产率的Malmqusit指数,并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结果表明:①稻谷主产区区域布局方面,水稻产业可以结合地区优势布局。②技术进步在稻谷的投入产出效率的提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广水稻种植中,农业部门应充分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率,提高稻谷生产效率。未来稻谷产业仍以去库存、绿色发展、规模化经营为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0.
农地规模化经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度的耕地规模是提高现代农业劳动生产力和农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为了定量测算农户耕地适度规模,推动耕地有效流转和实现规模化经营,最终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从农户效用最大化的角度建立了农户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理论模型,利用阿克苏市5个县区464份调查问卷的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在农产品市场价格、农业生产技术、各投入要素价格和农户劳动力状况的影响下,农户耕地经营存在一个适度的规模。阿克苏市户均耕地适度规模为2.073 hm2,但目前户均耕地面积只有1.319 hm2,因此需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增加耕地经营规模。  相似文献   

11.
在对地理位置上处于苏北地区的扬州宝应、宿迁沭阳、盐城阜宁、泰州兴化、南通海安442个水稻种植户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组比较、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水稻生产行为及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兼业会对其水稻生产行为产生影响,不同类型农户在水稻生产行为上差异较大。纯农户在农业物资、劳动力、施肥行为、水稻种植规模等方面的平均生产要素投入量高于兼业农户,投入要素的增加也使纯农户获得了最高的产出;水稻生产行为上的差异导致农户在水稻生产效率上的差异,纯农户的水稻生产效率高于一兼农户,而且两者都远远高于二兼农户,说明农户的水稻生产效率随兼业程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及核心动力,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评价研究,有助于政府在宏观层面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基于2003—2016年上海市农业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上海市农业生产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农业生产效率处于较高的水平,且总体发展呈现波动性上升的趋势,规模效率整体低于纯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变化低于纯技术效率变化及规模效率变化,并逐渐向后者趋同。结果表明:纯技术效率变化与规模效率变化一致,上海市一系列科技支农等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技与农业产业的结合。虽然上海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生产率有一定负向影响,但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变化的回升,农业生产效率有反弹回升的趋势。由此提出维持科技支农等政策的稳定性及持续性、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及推进高质量品牌农业产业链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江苏省扬州市和宿迁市两地的农户调查数据对水稻和小麦2种粮食作物适度规模经营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稻和小麦的种植总体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种植面积的扩大对产出水平的提高作用不明显;随着经营面积增加,净收益增长显著,3.33 hm~2以上的小麦农户和0.67 hm~2以上的水稻农户与0.67 hm~2以下的农户相比,存在规模效益;0.67 hm~2以下的小农户进一步扩大规模仍然有获益空间,而0.67 hm~2以上的农户则需要注意要素投入配置,防止要素配置比例失衡导致规模不经济.建议应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广农业机械的使用以及普及基本农村义务教育,同时进一步推动规模化经营政策,有效提升农户的产出水平和农业生产利润.  相似文献   

14.
基于长江经济带所属云南、湖北和江苏3省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Trans-log形式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了水稻种植户的化肥施用效率,进而利用Tobit模型估计了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其水稻化肥施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长江经济带的水稻化肥施用效率仍存在31.5%的改进潜力,长江上游地区(云南)的水稻化肥施用效率低于长江中游地区(湖北)和长江下游地区(江苏);长江经济带的水稻化肥施用效率要低于水稻生产技术效率,说明现阶段减少化肥用量不仅不会导致水稻产量下降,反而有助于提高化肥施用效率;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显著提高了水稻化肥施用效率,但对于化肥施用效率处于较高水平的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化肥施用效率的提升作用有所减弱。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促成土地连片化经营能够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化肥施用效率的改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农地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成本效率的关系。【方法】利用 2012—2016 年江苏省物 价局调研的微观农户数据,采用随机前沿成本函数测算了稻谷生产的成本效率,并探讨了农地经营规模与成本 效率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成本效率的提升途径。【结果】江苏省农户稻谷生产的成本效率均值为 0.904, 随着农地经营规模增大,稻谷的成本效率呈现出“倒 U 型”趋势;稻谷生产成本效率的最高点在 3.64 hm2 处, 当农地经营规模达到最优点后,继续增大经营规模,稻谷生产成本效率会出现“断崖式”下降;农地经营规模、 农业决策者特征、生产要素投入、农业雇工比重等指标对稻谷生产成本效率均有显著影响。【结论】农地经营 规模与成本效率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先递增再递减的“倒 U 型”关系。最后,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机械化生产以及专业化生产等方面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提升稻谷生产成本效率。  相似文献   

16.
玉米是河北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技术效率对保持生产力至关重要。本文以2012—2018年河北省宁晋县、大名县等5个主产县170个玉米种植户投入-产出数据为基础,利用DEA研究方法分析了河北省玉米生产技术效率的发展变化。结果表明:各县玉米生产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822、0.989、0.832。其中,玉田县和大名县玉米综合技术效率不高,全要素生产率未达到有效前沿,规模效率呈下降趋势。针对分析结果,从适度规模经营、科学合理分配投入要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503份样本农户数据为例,采用SFA-QR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甘蔗生产技术效率的规模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适度规模的农户甘蔗平均技术效率高于非适度规模的农户,2种不同规模的农户甘蔗平均技术效率分别为0.894和0.751,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并非呈典型的线性关系,适度扩大生产规模能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根据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农地生产条件及生产机械化对规模较大的农户甘蔗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大于规模较小的农户,完善的农地设施有利于提高农户甘蔗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8.
以广西503份样本农户数据为例,采用SFA-QR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甘蔗生产技术效率的规模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适度规模的农户甘蔗平均技术效率高于非适度规模的农户,2种不同规模的农户甘蔗平均技术效率分别为0.894和0.751,农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并非呈典型的线性关系,适度扩大生产规模能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根据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农地生产条件及生产机械化对规模较大的农户甘蔗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大于规模较小的农户,完善的农地设施有利于提高农户甘蔗生产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19.
在土地资源约束趋紧、保障主粮供给的背景下,提高茶叶种植户的生产效率是茶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基于DEA-SFA三阶段模型,利用安徽省茶叶种植户的调查数据,测算不同规模茶叶种植户生产效率及其特征差异。结果表明:不同规模的茶叶种植户生产效率差异较大,规模效率主导了综合效率的大小与变化趋势,且其变化在不同规模之间服从正态分布;纯技术效率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在其决定因素中,市场距离与种植规模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且种植规模越大,市场距离的作用越强;劳动力短缺是所有类型茶叶种植户共同面临的难题,即种植户的规模越大,劳动力短缺问题越突出。因此,应合理布局茶叶交易市场,引导更多小农户发展规模经营,鼓励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以减少因劳动力短缺、市场距离等因素导致成本上升而出现的规模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20.
基于黑龙江省271个玉米种植户投入产出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探究农户经营规模与生产效率的关系,测算比较传统小户(0~2 hm~2)、传统大户(2~6.67 hm~2)和规模经营农户(6.67 hm~2以上)的生产效率,考察不同规模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规模化经营水平、土地特征等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农户经营规模与生产效率呈"U"型关系。规模经营农户技术效率高于传统小户技术效率,传统小户技术效率高于传统大户技术效率。不同规模农户生产效率差异主要受土地经营规模、土地块均面积、土地租金和农户组织化程度影响显著。因此,建议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户组织化水平、降低耕地流转成本等方式提高农户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