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比较昆虫发育时期免疫防御能力的强弱,对不同发育时期东亚飞蝗体外酚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从东亚飞蝗不同发育时期看,1~5龄蝗蝻及雄成虫25℃时酚氧化酶活性达到峰值,雌成虫30℃时酚氧化酶活性达到峰值,雌虫酶活性高于雄虫;不同温度作用下,1~5龄蝗蝻在15~45℃温度变化中变化规律相似,1龄蝗蝻酶活性最低,2~4龄蝗蝻时期酶活性升高,5龄蝗蝻时酶活性达到峰值,成虫酶活性在30℃和45℃时,雌虫酶活性高于雄虫(P<0.05)。东亚飞蝗不同发育时期、不同温度作用下酚氧化酶活性动态变化显示了其免疫能力的强弱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不同发育时期体内营养物质变化规律,采用质量法、凯式定氮、氨基酸分析等方法,对东亚飞蝗不同发育时期虫体质量、水分变化、蛋白质及氨基酸动态变化进行测定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亚飞蝗发育各阶段,水分和体质量增加均极为显著(P<0.01);刚孵化出的1龄幼虫中蛋白质质量分数最高达到87.6%,随着虫体的发育蛋白质质量分数逐渐降低,直至4龄幼虫再次升高,成虫体内蛋白质质量分数较高;氨基酸在东亚飞蝗幼虫发育时期基本呈现"高-低-高"的动态变化趋势,进入成虫时期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较高,并且雌性虫体内氨基酸质量分数高于雄性虫体.东亚飞蝗在不同发育时期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所呈现的动态变化,说明了在蝗虫发育过程中,为其机体的构建和诸多生理功能的完成提供了物质和能量的储备,以及在发育代谢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及不同时期调控水平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在3℃条件下,对越冬代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雌、雄虫不同冷藏时间(0,30,60,90,120,150 d)的糖、蛋白质、脂肪、含水量等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冷藏期间,含糖量随冷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各冷藏时间之间的含糖量差异显著,冷藏0 d雌雄成虫的含糖量最高,分别达40.00μg/mg和43.69μg/mg;整个冷藏期间雌虫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冷藏0 d的蛋白质含量;整个冷藏期间雄虫蛋白质含量与冷藏0 d的蛋白质含量差异不显著;脂肪含量随冷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各冷藏时间之间的脂肪含量差异显著,冷藏0 d雌、雄成虫的脂肪含量最高,分别达475.87μg/mg和450.67μg/mg;含水量随冷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测定松褐天牛蛹、幼虫、雌成虫、雄成虫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碳水化合物、脂肪酸、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含量,评价不同虫态的营养价值水平。结果表明:松褐天牛幼虫、蛹、雌成虫和雄成虫的水分含量分别为69.69%、61.26%、55.10%和51.76%;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37.81%、46.36%、67.82%和69.85%,粗脂肪含量分别为33.96%、27.73%、11.94%和9.83%,油酸含量分别为62.483%、61.988%、43.977%和44.049%,必需脂肪酸含量分别为8.156%、6.356%、13.138%和13.103%,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46.70、414.94、625.93和650.21 mg/g,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分别为35.99%、36.40%、31.56%和32.00%,美味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总氨基酸的34.98%、37.31%、35.56%和35.89%;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分别为0.562、0.572、0.461和0.471,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100.11、87.49、84.40和85.12;松褐天牛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幼虫中的Ca、Mg含量均最高,分别为894.62、2994.52 mg/kg;雌成虫中的Zn、Fe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16.54、265.20 mg/kg;雄成虫中的Cu、Mn、Se含量均最高,分别为91.76、37.90、128.00 mg/kg。松褐天牛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
为生物防治棉大卷叶野螟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棉大卷叶螟雌虫性信息素对雄虫的诱集作用,在野外和室内用棉大卷叶野螟雌虫及其性信息素提取物对雄虫进行诱集试验.研究发现:1~7日龄雌成虫及相应日龄雌成虫性信息素提取物随着日龄的增高,对雄蛾的引诱力逐渐降低;随着距离的加大,其诱集作用亦逐渐下降;1~7日龄雌成虫性信息素提取物对雄成虫...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胭脂虫雌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测定了胭脂虫(Dactylopius coccus Costa)一龄若虫、二龄若虫、成虫、雌成虫产卵前期及全世代的死亡率和发育历期。用直线回归法计算了各虫态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胭脂虫在18℃~35℃范围内均可完成其世代,其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确定胭脂虫的最佳生长温度为30℃~35℃。测定了不同温度下雌成虫的体重和抱卵量,25℃下虫体最大,抱卵量也最大。  相似文献   

7.
以褐飞虱海南三亚种群为试验材料,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感染Wolbachia品系的长翅雌虫、长翅雄虫、短翅雌虫和短翅雄虫体内Wolbachia的密度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雌虫中Wolbachia的密度一般都高于雄虫,短翅雌虫中Wolbachia的密度要显著高于长翅型雌虫。进一步对虫体头部、胸部、腹部和足4个组织的Wolbachia含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其在寄主各个组织中含量分布的差异。4个组织中,由于褐飞虱的生殖组织在腹部,而Wolbachia主要集中于寄主的生殖细胞中,所以腹部的Wolbachia含量最高;在非生殖组织中,同样存在Wolbachia,胸部含量比头部和足的含量都要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 Warren)对高温的耐受性及其体内抗氧化系统对高温胁迫的响应机制。【方法】以25℃为对照,灰茶尺蠖雌、雄成虫经高温30、35、38℃和41℃处理1 h,44℃处理3 min后,测定其寿命、产卵量、卵孵化率及其体内总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的活性和总抗氧化(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能力的变化。【结果】随着胁迫温度的增加,灰茶尺蠖雌、雄成虫的寿命缩短,雌成虫的产卵量逐渐下降,卵孵化率降低。41℃和44℃时,卵孵化率为0。灰茶尺蠖雌、雄成虫总蛋白含量分别在35℃和38℃时达最高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雌、雄间差异显著。雌成虫SOD活性呈“低-高-低”的趋势,雄成虫SOD活性41℃处理较低。雌成虫在44℃时CAT活性最高,T-AOC含量随温度的增加逐渐降低,雌成虫的POD活性随温度升高逐渐增加,雄成虫呈“低-高-低”的趋势。【结论】灰茶尺蠖体内保护酶活性在...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以不同成熟度扶桑叶片为食的棉花粉蚧种群增长能力,观察、比较了扶桑嫩叶、成叶、老叶上该蚧不同虫期的存活率、发育历期、成虫性比和雌成虫繁殖能力。结果表明,一、二龄若虫存活率随着叶片成熟度上升而下降,由96.38%、93.56%分别降低至81.14%、89.13%,而不同叶片上三龄若虫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嫩叶上一龄若虫发育历期(4.92d)显著短于成叶(5.67d)、老叶(5.93d),而二龄、三龄若虫发育历期无明显变化。取食成叶的棉花粉蚧雌虫产仔量最高,为361.78头/雌,显著高于取食嫩叶(305.1头/雌)和老叶(319.79头/雌)。子代中雌虫比例以成叶最高,为0.66,嫩叶和老叶较低,分别为0.61、0.54。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以棉花为寄主的棉花粉蚧低温和高温品系,研究明确了这两个品系的主要生物学参数.在光周期为14L:10D、湿度为70(±5)%、18(±1)℃和32(±1)℃的恒温条件下继代饲养观察,每代选取三龄若虫分别进行4℃冷激和50℃热激30 min处理,以比对照组存活率显著上升为指标分别建立了耐低温、耐高温品系;测定了3龄若虫、雌成虫过冷却点、体液结冰点、雌成虫体长、体宽、体重、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性比、生殖能力等主要生物学参数,组建了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低温品系雌成虫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最高,分别为-15.01、-13.93℃;高温品系3龄若虫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最低,分别为-24.9、-24.5℃.该虫低温品系体长、体宽和体重(4.37 mm、2.59mm、4.0 mg)均显著高于高温品系(3.22 mm、1.75 mm、1.5 mg).低温品系的世代历期雌虫为54.10 d,雄虫为42.08 d,世代存活率为42.72%,种群趋势指数为47.47;高温品系世代历期雌虫为16.11 d,雄虫为12.08 d,世代存活率为57.71%,种群趋势指数为74.28.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近年来柳州市东亚飞蝗的发生情况及发生演变态势,指出该市东亚飞蝗的暴发与当地的气候、环境、食料、天敌及人为因素有关。提出加强政府领导,蝗灾发生后及时启动蝗虫防控应急预案;开展蝗虫普查和监测工作,及时掌握虫情;开展宣传和技术培训,增强农民防蝗意识;加强药物防治等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含水量的麦麸饲料对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Meyen)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东亚飞蝗若虫,在山东农业大学温室内进行其对不同含水量的饲料取食试验,测得结果应用统计软件DPS v 3.01专业版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结果表明,不同含水量(40%、60%、80%)的同一种饲料,其饲养效果不同。东亚飞蝗对麦麸饲料的取食量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加,但其所取食的饲料中所含(实际消耗)的麦麸量却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少,增重效果也是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加,死亡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生长速度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加快,消化率随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利用率和转化率随含水量而变化的规律不是很明显。[结论]试验验证了东亚飞蝗取食食物相当程度上是为了取食水分这一论断,也为节约其人工饲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综合分析了昆虫生长调节剂卡死克对东亚飞蝗表皮与脑的显微及亚显微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后的若虫表皮由于真皮细胞结构被破坏导致内表皮变薄、板层结构消失,而且真皮细胞层与内表皮层分离,细胞质内小泡变大而分布不均,核染色质凝结成为小颗粒且分布不匀。脑神经分泌细胞受药物影响数量明显减少,结构松散,胞间空泡变大,引起轴突变形。经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发现,脑神经分泌细胞的轴突与胞体分离并膨大变形。线粒体结构发生改变,膜与内嵴消失。另外,轴浆运输中的神经分泌颗粒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5.
采用稀碱法对东亚飞蝗蛋白质的提取条件进行了研究,主要讨论了碱浓度、料液比、粒度、浸提时间、沉淀pH、沉淀时间等条件对蛋白质提取率的影响.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较优的提取工艺条件为稀碱浓度1.5%(W/V),浸提时间2 h,虫粉粒度80目,料液比1:20,沉淀pH值4.5,沉淀时间1 h.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4个飞蝗亚种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PCR扩增技术测定了西藏飞蝗(L.migratoria tibetensis)和东亚飞蝗(L.m.manilensis)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COⅠ1539bp、COⅡ684bp、COⅢ792bp,共计3015bp),结合GenBank下载的亚洲飞蝗(L.m.migratoria)和非洲飞蝗(L.m.migratorioides)的细胞色素氧化酶3亚基基因序列进行综合分析。以云斑车蝗(G.marmoratus)为外群,通过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重建4个飞蝗亚种的分子系统树。[结果]在碱基组成上,A+T的平均含量为69.57%,4个飞蝗亚种的密码子第3位点A+T含量最高,其中最高的是COⅠ(达87.6%);4个飞蝗亚种中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COⅡ的核酸替代率最高,第2位点较为保守,替换率在5.9%~15%之间;COI的起始密码子是特殊的CCG或ACG;4个飞蝗亚种的遗传距离在0.001~0.076之间;飞蝗属中4个亚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东亚飞蝗和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最近,亚洲飞蝗与东亚飞蝗、西藏飞蝗亲缘关系次之,非洲飞蝗与其余3个亚种的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该研究可为西藏飞蝗亚种地位的确定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7.
赵卓  金玲玉  赵秋平  周晓馥  徐洪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308-17309,17381
[目的]研究东亚飞蝗酚氧化酶活性及动态变化。[方法]通过不同抽提方法制备虫体体液和淋巴液,测定不同位点酚氧化酶活性及动态变化。[结果]血淋巴中酚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虫体体液中酚氧化酶活性,且雌虫酶活性显著高于雄虫;虫体体液内酚氧化酶活性随着体外放置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强;成虫血淋巴内酚氧化酶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强。[结论]酚氧化酶一部分存在于东亚飞蝗组织和细胞中参与虫体发育和构建,一部分存在于血淋巴中参与免疫防御作用。酚氧化酶稳定性非常强,是昆虫宽泛适应能力和强大免疫能力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为确定采集到的中国西藏阿里地区飞蝗的分类地位及其与其他地区飞蝗间的亲缘关系,扩增了中国4个地区飞蝗5个mtDNA蛋白基因共长2 974 bp的片段,基于这5个基因序列和片段全长分别分析了西藏阿里地区与新疆、河北、海南和非洲5个地区飞蝗间的遗传距离和亲缘关系。结果显示,西藏新疆阿里地区飞蝗与新疆、河北地区飞蝗间的亲缘关系明显近于其与海南和非洲地区飞蝗间的关系,文末对西藏阿里地区亚洲飞蝗分布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以接近于LD50的马拉硫磷处理东亚飞蝗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Meyen)天津北大港和山东无棣种群个体,用SSRP-PCR标记技术分析检验东亚飞蝗在不同选择压力下,存活个体与死亡个体的基因型与马拉硫磷致死作用的可能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无棣种群死亡组的多态性明显高于存活组,而北大港种群存活组的多态性高于死亡组,北大港群体的多态性高于无棣群体。各多态位点与马拉硫磷致死性相关性检测表明:第一,相同引物的不同位点对马拉硫磷的敏感性不同,不同种群对马拉硫磷致死性存在相关性的位点不同;第二,不同处理的东亚飞蝗在同一引物扩增出的同一位点对马拉硫磷毒性的反应不同。这些结果表明,马拉硫磷对东亚飞蝗在不同引物扩增的不同位点有选择致死作用。Nei’s遗传距离值在两个种群中都是在死亡组和存活组最高,表明马拉硫磷对东亚飞蝗种群的遗传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