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污染土壤淋洗修复技术中,淋洗剂的选择是影响这一技术应用的限制因素之一.目前研究的淋洗剂包括表面活性剂、有机或无机酸、螯合剂EDTA等.大量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能够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提高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综述了表面活性剂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土壤有机污染修复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增溶洗脱土壤中有机污染物,提高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流动性;增强土壤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即增强截留固定作用;改变吸附态或溶解态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利用性.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离子交换和络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重金属、有机污染物造成的土壤复合污染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当前,我国对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单一的生物、物理、化学等修复方法,而对于不同修复方法联合修复复合污染土壤的研究较少。从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修复、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修复、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复合污染修复三方面全面综述了我国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复合污染土壤修复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有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果的限制因素及提升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有机农药、石油污染、工业生产等,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受有机物污染的土壤能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一系列的修复技术进行治理,其中生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处理有机污染土壤最有效、经济且环境友好的修复技术,但其修复效率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从气候地理条件、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和土壤自身环境与营养3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生物修复技术的限制因素,并从物种选择、生物有效性提升(引入微生物或土壤动物、添加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及稳定生态系统的构建(添加生物炭、营养补充剂,采用电强化生物修复技术)3个角度科学地提出了提升生物修复技术效率的方法,最后对加强有机物污染土壤复合修复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熊愈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2):6876-6878
综述近年来土壤镉污染及植物修复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土壤镉的背景值、污染物的来源和我国农业土壤镉污染现况,阐述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机理、种质资源及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效应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土壤中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效应.土壤微生物既可以降解有机污染物,修复受污染的土壤,又可以敏感地反映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在土壤污染修复和生物指示方面应用广泛.该文从土壤环境质量表征的微生物学指标和微生物对土壤污染物的降解与修复两个主要方面,综述了PAHs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研究现状,包括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作为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指示,PAHs高效降解菌株筛选,微生物降解PAHs的途径和修复方法等.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研究展望,旨在为研究土壤微生物对PAHs污染土壤的生物响应机制和修复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多氯联苯(PCBs)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因氯原子取代位置和数量的不同共有209种同系物。近年来,土壤中的PCBs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PCBs具有高分子稳定性、低水溶性和颗粒相高吸附势,土壤基质中PCBs的去除极其困难。此外,PCBs的高憎水性和亲脂性使之易于在动物体脂肪组织和母乳富集。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有机体(绿色植物、微生物和动物)的作用将环境中污染物转化为无害或低毒产物的过程。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高效和环境安全等特征,被认为是可替代传统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最佳选择之一。因此,通过综述国内外土壤PCBs污染现状和健康效应,以及土壤PCBs污染的生物修复最新研究进展和相关修复机理,对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蚯蚓修复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及展望,以期为今后生物修复PCBs污染土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7.
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具有高效、成本低和环境友好性的优点,在土壤修复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在系统总结国内外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污染土壤的最新研究进展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生物炭作为载体的适宜性,探讨了微生物筛选的重要性,对比分析了固定化方法(如吸附法、包埋法、交联法和共价结合法等),探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生物炭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修复污染土壤效果的影响,揭示了生物炭与微生物修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土壤过程中多种作用机制的协同效应,既包括生物炭作为固定化载体对微生物的保护及快速定殖作用,也包括生物炭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还包括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最后,对该技术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环芳烃化合物(PAH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种环境介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近年来,土壤PAHs污染日益加剧,因此对PAHs污染的土壤进行有效修复备受关注。从生物修复法、物理修复法、化学氧化法、光降解法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PAHs污染土壤的主要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9.
多芳香烃(PAHs)、环硝胺类物质(RDX、HMX、Tetryl和CL-20)、多氯联苯(PCBs)、烷烃类化合物、氯乙烯类、硝基化合物等的有机污染物增多,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造成极大危害,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便出现了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研究,但传统的有机污染物生物修复存在效率不高、难以维持等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污染生物修复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并有效地提高了生物修复效率。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机污染物污染修复中应用上述方法的研究,重点分析整理了一系列典型石油污染物降解途径中的加氧酶及其参考菌株,为今后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的含义,即利用植物去修复和消除有机毒物和无机毒物引起的土壤环境污染。介绍了对有机污染物修复的方法:①根收获,②叶表挥发,③植物降解;对无机污染物修复的方法:①收获生物量或将污染物进行生物挥发从而将污染物移出土体,②将污染物转变成为无生物活性的形态。收获生物量对于回收某些贵重金属是很有价值的。基因工程技术以及农业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促进植物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安浩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10):113-115
土壤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峻环境问题,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修复土壤环境污染物的方法,因其安全、经济和高效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文中综述了我国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的现状,对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的植物累积、固化和挥发的修复机制、植物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直接吸收、根系分泌物的降解作用机制进行系统阐述,并对土壤污染的植物修复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生物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修复污染土壤可以分为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主要用于对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微生物修复主要用于对土壤有机物污染的修复。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高效降解菌株的筛选和基因工程菌的开发以及向土壤中添加营养物质等影响微生物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生物炭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与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且已被证实对于修复土壤重金属及有机污染具有显著的效果。生物炭可以改善土壤性质,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实现生物炭介导的微生物土壤污染修复。本文综述了生物炭对微生物的积极作用,包括提供额外生存环境、提供营养物质和改善原有栖息地[土壤团聚性、pH、阳离子交换能力(CEC)和酶活性]。这些影响将导致微生物丰度、活性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然而,生物炭所携带的可能威胁微生物群落的有毒物质也不应被忽视,如多环芳烃、呋喃等;同时生物炭在高温热解过程中产生的持久性自由基也会对微生物产生毒性。本文还讨论了生物炭介导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去除土壤污染物方面的应用现状,最后对生物炭-微生物交互作用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熊林鹃  苏群  郭林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5):155-156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加大,受污染土壤的面积正在不断扩大,污染程度也在日益加深。综述了农业土壤、林业土壤污染的现状,针对不同土壤污染应采用的修复措施,并对生物修复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分析当前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来源的基础上,阐述了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和修复理念,对做好农业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挥发性有机物概述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挥发性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研究进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及联合修复,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归纳,展望了挥发性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为我国今后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壤的控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蚯蚓修复污染土壤的作用与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蚯蚓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最大的动物区系,在维持土壤理化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有机质降解及营养矿化循环、改善微生物群落等方面有重要生态作用.此外,蚯蚓可以抵御高浓度土壤污染,对无机物和有机物污染均有良好的修复效果,利用其修复污染土壤具有环境友好、高效、低成本等优势.蚯蚓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积累、转化降解作用较为复杂且与多种生物、非生物因素相关.本文综述了蚯蚓修复土壤污染的潜能、影响因素及机理,同时展望蚯蚓修复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该文阐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淋洗修复技术的原理和种类,通过对淋洗修复效果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土壤质地主要是由于不同土壤颗粒组成影响淋洗效果;无机淋洗剂具有快速去除土壤污染物的特性,但会引入过量盐基离子,对土壤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而有机淋洗剂和表面活性剂则通过络合或静电作用将污染物从土壤淋洗出来;淋洗修复条件包括淋洗pH值、固液比、淋洗时间和淋洗温度等,不同的污染物有着不同的最适反应条件.  相似文献   

19.
纳米材料在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工农业发展过程中排放入土壤中的高毒性有机污染物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并产生富集作用,对人体存在致突变、致畸和致癌的潜在危害。近几年,纳米材料因其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催化反应活性逐渐成为有机污染土壤修复的研究热点。通过对金属类纳米材料及其改性技术、碳基纳米材料和聚合类纳米材料等典型纳米材料在有机污染土壤修复中研究进展的综述,对纳米材料在土壤介质中能够发挥实用性所需的性质予以归纳总结,并对未来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修复有机污染土壤的相关纳米材料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福建农业科技》2014,(4):33-33
被污染的土壤可以通过修复降低其风险或危害,恢复其功能,但一般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时间。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一般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3类方法。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有时靠单一方法难以修复土壤污染,需要采用多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