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内蒙古372户牧民的抽样调查数据,采用熵值法评估了牧民生计资本状况,随后检验了生计资本对牧民减畜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牧民生计主要依靠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其次是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最后是自然资本。2)生计资本中社会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能显著促进牧民减畜意愿,自然资本则反之。其中,社会资本中的社会网络和参与集体活动情况、物质资本中的牲畜数量、人力资本中的劳动力数量、金融资本中的家庭现金收入均能显著促进牧民减畜意愿,自然资本中的草场面积和草地质量能显著抑制牧民减畜意愿。  相似文献   

2.
希拉穆仁草原牧区牧民的旅游生计策略选择既顺应国家草原生态保护的战略思想,又符合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文中基于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牧区牧民的实地调研数据,选取13项相关指标衡量生计资本,构建牧民用于生存的资本评价体系,采用Entropy Method,即熵值法衡量指标比例,测算希拉穆仁草原牧区牧民的生计资本现状,并将牧民类型分为专营旅游式、兼营旅游式、单一牧民式,对其生计资本存量进行横向对比,采用二项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回归)总结旅游目的地牧民旅游生计策略选取的因子。结果表明:1)牧民用于生存的资本存量从高至低为:物资资本、自然资源资本、家庭金融资本、相关社会资本、人力资本。2)三类牧民的生存资本存量计量结果存在区别,由高到低排序为:专营旅游式、兼营旅游式与单一放牧式,即参与旅游经营的牧民能获得较多的生计资本。3)人力资本、自然资源资本、家庭金融资本以及相关社会资本是牧民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子,其中家庭成年劳动力、家庭年收入以及获得培训机会是牧民进行旅游生计策略选择的驱动因子,而所占草场大小和接收政府部门补助对于牧民选择旅游生计策略造成障碍。  相似文献   

3.
文中利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231份农牧户调查数据,对农牧户可持续生计和生态宜居以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农牧户可持续生计与生态宜居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生计资本是农牧户可持续生计的关键性资源,绿色生产是生态宜居的关键要素。2)我国北方半农半牧区农牧户可持续生计和生态宜居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且空间地域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3)农牧户可持续生计与生态宜居的耦合协调度普遍较低,多数嘎查村处于中级协调及以下阶段,优质协调嘎查村占比较低。4)改善生计资本、促进绿色生产、建设绿色生态、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对农牧户可持续生计与生态宜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自实施以来,对我国牧户生产生活形成重要影响。作为面向牧户生计最重要的政策之一,科学评价现有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并探究如何实现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牧户生计脆弱性之间的良性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文中基于OLS模型,使用青海省河南蒙古自治县304户牧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以综合测度牧户生计脆弱性指数为基础,实证检验了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计脆弱性的影响,并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和渠道效应模型进一步探究这一影响的异质性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牧户生计脆弱性存在显著正向影响。2)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对不同生计脆弱性牧户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异质性,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主要对低生计脆弱性牧户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中高脆弱性牧户影响不显著。3)渠道效应机制分析表明,生态冲击性、收入多样性和可持续动能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与牧户生计脆弱性之间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未来有必要通过降低牧户生态冲击性、提升收入多样性和增强牧户可持续动能推动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并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别化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进行促进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文中以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法,对西藏林芝地区农牧民生计资产状况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农牧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林芝地区农牧民生计资产中自然资本存量较高,但由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存量较低,导致无法形成最优的生计策略;2)当农牧民有比较多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时,农牧民所采取的生计策略以非农业生计活动为主,当农牧民有较多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时,其粘性较强,农牧民不愿意放弃其原有的农业生计活动;3)增加农牧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生计多样性,政府必须加大信息、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使其具有较高的生计资本存量,从而提高农牧民生计水平。  相似文献   

6.
基于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区346份农牧民生计三期面板数据,刻画了农牧民生计转型路径,运用有序Probit模型与多项Logit模型分析了农牧民生计转型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1)农牧民生计转型路径选择呈现“内卷化”特征,退化型与维持型转型路径是农牧民生计转型的主要路径选择。2)生计资本中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增强有助于农牧民生计转型“内卷化”的破解,而金融资本的增强则强化了农牧民生计转型的“内卷化”。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增强将有助于农牧民选取进取型生计转型路径,尤其是进取型转型路径中的均衡化与非农牧化转型路径的选取;金融资本得到增强的农牧民更倾向于选择退化型生计转型路径,尤其是退化型转型路径中的牧业化与农业化转型路径。3)农牧民遭遇的生计风险冲击越剧烈越倾向于选择进取型生计转型路径,尤其是非农牧化转型路径;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制约了农牧民农牧业化生计转型路径的选择;基期生计策略非农牧化程度越高,农牧民越倾向于选择退化型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7年赴禁牧区宁夏盐池和草畜平衡区内蒙古鄂托克旗获取的307份农牧户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草原生态补奖认知、收入影响、个人特征及家庭特征等因素对两区域农牧户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禁牧区与草畜平衡区农牧户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的满意度存在差异,禁牧区农牧户满意度高于草畜平衡区; 2)补奖认知、收入影响和家庭特征对两区域农牧户满意度均具有显著影响,个人特征对禁牧区农牧户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补奖对家庭重要程度、补奖的及时性和对成本上升的弥补效果对两区域农牧户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政府的监管力度、户主年龄、受教育年限和草地面积对禁牧区农牧户满意度影响显著,从事养殖业人数、养殖规模和收入变化对草畜平衡区农牧户满意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8.
农牧民作为草原保护管理政策的最终执行者,源自其内应力的自我管理机制是草原生态保护的基础。文中基于甘南黄河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564户农牧民的调查数据,整合TPB和VBN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农牧民草原保护的生态认知、意愿与形成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74.468%的农牧户具有较高的草原生态保护意愿,行为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和个体规范均直接影响农牧民草原生态保护的行为意愿,拥有“人—地和谐共处”生态世界观的农牧民具有更强烈的结果意识和进行草原生态保护的道德责任感;农牧户草原生态保护意愿的形成是以生态世界观为根本触发点,以结果意识为关键节点,连接其他因素及其多重链式作用关系互相嵌套,最终形成递阶有序的网络结构;结果意识对农牧民草原生态保护的行为意愿不存在直接影响,其通过触发责任归因,激活个体规范对意愿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中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利用北方农牧交错区宁夏盐池县与内蒙古鄂托克旗329份农牧民调查数据,对农牧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分析了生计稳定性以及生计资本与生计稳定性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北方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资本总值普遍不高,样本均值介于0.21-0.27之间,且生...  相似文献   

10.
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计策略由是生计活动组成,通过系列生计活动来实现。在不同的资产状况下,生计活动呈现多样性,并且相互结合来实现生计策略。我国现行的生态补偿,主要对受补偿者给钱、予物,提供实物、资金、智力与政策等方面的支持,这势必影响到农户的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随着生态补偿研究的不断深入与生态补偿工程的广泛实施,提高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认识,遏制了生态脆弱地区环境的进一步退化。实施生态补偿的环境保护作用显而易见,不乏论述,但对于改善农户生计水平,影响农户生计策略的效用却鲜有论及。从农户生计入手,评估农户的生计资本,量化实施生态补偿对农户生计资本的影响,揭示农户生计策略对于实施生态补偿的响应机制,对于系统优化生态补偿设计、科学指导生态补偿实施、切实保障农户利益,实现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发展能力"双赢"的生态补偿本质目标,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意义。通过文中的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张掖市来讲,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其区域经济优势,提高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水平,从而整体上提高农户的生计资本水平;研究区主要存在以农业生产为主和以非农经营为主的生计策略,前者更倾向于选择物质支持和技术支持两种生态补偿方式,而后者则倾向于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两种补偿方式;并且采取以农业生产为主生计策略的农户,偏好多种生态补偿方式组合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文中基于玛纳斯县和阿瓦提县273户实地调研,运用二值选择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棉农生计资本对生计策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棉区棉农各项生计资本差异较大,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存量较充裕,而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匮乏。家庭劳动能力、人均种植面积、浇水情况、信贷情况、住房质量、固定资产对棉农的农业型生计策略具有显著影响,而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直系亲属有无干部则对棉农的多样化生计策略影响显著;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劳动能力、人均种植面积、浇水情况、家庭年收入、住房质量对棉农生计策略的选择富有弹性,浇水情况、户主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的发生几率比Ω明显。  相似文献   

12.
研究牧民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受偿意愿,对完善新一轮(2016-2020)的草原生态补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选取甘肃省玛曲县为研究区域,通过条件价值评估法(CVM)调查研究区牧民对当前实施的减畜政策的态度和受偿意愿,初步的统计分析发现,被访牧户中有59.81%的牧户愿意减畜,而40.19%的不愿意减畜的牧户认为当前实施的补偿标准太低,无法弥补因减畜造成的家庭经济损失。通过计量模型分析发现:牧户对减畜的支持态度主要与家庭劳动力负担系数、草场承包规模、联户情况、草场健康状况以及牲畜规模呈正相关,与草场租赁情况呈负相关;而牧户对减畜的受偿意愿额度主要由牧户受教育年限、家庭牧业收入、草场承包规模、牲畜规模以及联户情况等决定;根据CVM法估算了被访牧户的受偿意愿的期望值为E(WTA)=12.61元/亩,而通过Tobit模型计算了被访牧户户均理论受偿意愿值为WTA=12.16元/亩,但在政策实施中玛曲县草畜平衡奖励标准为2.18元/亩,进一步说明现行补偿标准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13.
14.
基于青海省牧户微观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探讨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对牧户生产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政策显著影响牧户生产决策行为,且对不同区域牧户影响差异较大。2)牧户对草原补奖补贴响应差异较大。3)该政策促进了农区半牧区中小户的劳动力转移与草场流转,抑制了牧区大户的畜牧业生产积极性。4)退牧牧户与继续生产牧户的家庭特征差异显著。研究认为,草原生态政策对各区域牧户的生产决策行为影响差异显著。政府应根据不同区域牧户的特征完善现有草原生态补奖补贴,这有助于提高牧区牧户生产积极性,促进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保障畜牧业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成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贫困治理的工作重心。文中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构建了相对贫困指标体系,使用A-F法对甘肃省陇南市相对贫困状况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从单维测度结果来看,陇南市相对贫困农户与非相对贫困农户在各个资本维度被剥夺程度差距明显,其中金融资本被剥夺程度差距最大,社会资本被剥夺程度差距最小。2)从多维相对贫困测度结果来看,不同程度相对贫困农户致贫原因存在明显差异。3)相对贫困的单维测度和多维测度均显示,相对贫困农户自然资本、金融资本被剥夺问题较为严重,其他维度资本被剥夺程度相对较轻。4)随着维度指标被剥夺水平临界值K的上升,陇南市多维相对贫困发生率与多维贫困指数呈下降趋势,平均剥夺份额呈上升趋势。5)在不同K值下生计资本的平均贡献率排序为:自然资本(30.86%)﹥金融资本(27.42%)﹥人力资本(18.21%)﹥物质资本(14.81%)﹥社会资本(5.56%)。陇南市政府未来可围绕相对贫困农户发展所需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再造来完善贫困治理政策,同时应当防范精神贫困导致物质贫困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草原补奖政策兼具恢复草原生态环境与促进牧民增收双重目标。文中以青海省共和县牧户微观调研数据为基础,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评估草原补奖政策参与对牧户收入水平与结构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草原补奖有效促进了牧户增收,且该促进作用随着牧户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补奖政策参与反而抑制了牧户收入来源多样化,拥有较大承包草地面积的牧户获得更多的补奖,继而将其用于扩大畜牧业生产,降低了牧户选择多样化生计策略的积极性,与该补偿政策实施初衷相悖。  相似文献   

17.
补奖标准的制定是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能否顺利实施的核心问题.文中结合2013年锡林郭勒盟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数据,从牧民视角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下禁牧及草畜平衡补奖标准进行研究,认为:目前实施的草原生态补奖标准过低,补奖标准的制定要由生态环境的需求方(以政府为代表)与生态环境的供给方(牧户)共同决定,满足“补奖金额=牧民减少的那部分牲畜所能创造的纯收入”;另外,补奖标准的制定要服从牧民意愿,应具有地域性、动态性;最后,补奖资金的发放应该采取“先减后补”的滞后方式,即牧户当年的草原生态补奖资金,在下一年按照统计的实际减畜情况进行发放.  相似文献   

18.
草原生态奖补政策有助于保护草原生态,促进畜牧业的发展转型,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生态奖补政策的实施对牧民生计、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未来的政策实践过程中,需要建立政策评估反馈机制,不断提高生态奖补标准,完善奖补资金发放办法,着力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力求实现奖补手段的多样化,不断提高政策的法制化、系统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东祁连山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立足于区域特色优势的生态旅游业将有助于农牧民增收和生态环境良好。论文通过分析肃南县马蹄寺旅游区周边地区农牧户经济行为,结果表明,生态旅游业对农牧户经济行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农牧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农业收支比例逐年下降,旅游业收支比例上升;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旅游区及其周边区域的生态恶化局面初步缓解。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4年中国西部五省(内蒙古、青海、新疆、四川、山西)绒毛用羊农牧户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GMM法对影响农牧户养殖规模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绒毛用羊单位养殖收益、单位养殖成本、农牧户个人及家庭特征、相关扶持政策对农牧户养殖规模均有重要影响,单位养羊收益与成本对养殖规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畜牧良种保护与补贴政策对养殖规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年龄与受教育程度对农牧户养殖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养殖时长与是否担任村干部对养殖规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畜牧机械购置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奖励、金融扶持政策、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养殖方式及家庭劳动力人口等影响因素不显著,可能会成为制约绒毛用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在因素,应给与特别关注.最后从饲草料供应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扶持力度、组织化程度、技术推广与培训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