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转换为交换价值的过程,其工作成效的评估意味着价值转换的程度。以自然资源部公布的27个国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各地的实现成效进行量化评估,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成效的评价机制。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有17个案例的价值实现成效低于平均水平,价值实现仍有提升空间,其中各分级的评价结果为:交易环境质量>供给水平>民生福祉改善。2)从不同类型生态产品来看,森林生态产品、水生态产品、矿区生态产品、土地生态产品和农田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成效依次下降。3)从不同模式来看,“交易+产业化”、“交易”、“补偿+交易+产业化”3种模式的成效较好。该评价体系可为提炼相关案例提供参考,也可为因地制宜探索价值实现模式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工程项目投资决策中无法全面定量评估投资和效益的不足,文中运用能值理论生态经济评价的研究方法,对额济纳旗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评价,分析了工程建设项目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成本和效益,并根据工程建设产投比比值,从生态经济评价的角度综合分析工程建设可行性。结果表明工程生态环境能值效益成本比为31.12,经济效益成本比为5.26,社会效益成本比为2.67,工程生态经济效益成本比为5.72,均远大于1,工程具有建设可行性。评价结果对人们全面的定性定量认识工程效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宁夏生态移民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移民工程是实现生态环境脆弱区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文中从生态移民工程的3大目标出发,建立起一套评价指标体系,选用两种方法定量化评价了宁夏生态移民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结果表明:宁夏先期生态移民综合效益良好,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生态效益最为显著,有效遏制了生态退化势头,显著改善了迁出区的生态环境;移民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经济状况逐渐好转,社会环境显著改观;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结构不合理、发展潜力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生态资产是能够为人类带来效益和提供服务的生态系统,评估生态资产变化可以从客观上了解生态保护效果。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的湟水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敏感,人类活动强度大,是21世纪以来生态保护政策与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本文通过核算湟水流域生态资产的存量与流量,全面分析流域生态资产特征及其变化,以探究生态保护效益。结果表明:(1)2020年湟水流域生态资产综合指数为30.98,高于青海省平均水平,生态资产流量价值为1.07×1011元;2000—2020年生态资产质量整体提升,流量价值增益343.11%。(2)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态资产增益影响力大。(3)流域内生态资产稳步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生态资产空间分异显著,局地生态保护压力依然很大。该研究对掌握湟水流域生态状况、指导生态资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学评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适宜性对选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借助ArcGIS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多要素空间叠加法等,在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基础上,从开发潜力与生态功能重要性两个角度评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适宜性,进而对价值实现路径进行配置。结果显示:1)2020年,鄂尔多斯市生态产品总值为1423.67亿元,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北-西南方向价值高,西北-东南方向价值低的特点。2)生态产品开发潜力高值区集中于生态本底条件较好的东北部;生态功能重要性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高值区在东南部有明显聚集。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适宜区、基本适宜区面积占比分别为16.71%、29.80%,主要分布于鄂托克旗西部、准格尔旗、杭锦旗等。基本不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占比分别为40.98%、12.51%,主要分布于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中东部、乌审旗等。4)路径选择上,适宜区以产业生态化为主,基本适宜区以生态修复为主,基本不适宜区以生态产业化为主,不适宜区以生态补偿为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搭建起了生态产品价值量化与转化的桥梁,能够为地区国土资源开发与布局...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沙区苁蓉产业发展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效评价沙区生态产业效益情况,对准确、合理制定发展战略、有效推动沙区"产业化"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意义重大.文中基于对沙区典型生态产业的实地调查,以沙区-苁蓉产业为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一级指标层和8个二级指标层构建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在运用熵权法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应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产业发展的关...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四种人工灌木植被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定西地区常见人工灌木树种柠条、沙棘、红柳、紫穗槐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提出其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通过农村社会调查和市场分析并结合影子价格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等方法.分别计算四种灌木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效益分析表明,四种灌木树种生态效益大小顺序为沙棘>红柳>柠条>紫穗槐,经济效益大小顺序为紫穗槐>沙棘>红柳>柠条。从总净收益来看,四种灌木生态经济效益总和大小顺序为沙棘>紫穗槐>红柳>柠条。表明沙棘是该区优良的植被恢复灌木树种,适宜在定西地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脆弱生态条件下柠条适宜平茬技术,提高灌木林生态保护与无粮化饲草料转化利用程度,基于内蒙古生态脆弱区实际情况设计机械平茬(T1)、生物平茬(T2)、轮换平茬(T3)3种技术,通过试验采集及多元主体问卷调查,构建涉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9个层次30个指标的柠条平茬技术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GI CRITIC EWM组合赋权法对其进行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效益评价,以筛选并评价优选平茬技术。研究表明:1)柠条平茬技术效益评价中,重要性程度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饲化利用、水土保持和技术盈利能力为主要影响指标。2)三种平茬技术实现的综合效益排名为T3>T1>T2,其中,经济效益排名为T2>T3>T1、社会效益排名为T1>T3>T2、生态效益排名为T3...  相似文献   

9.
关于西藏主体功能区建设中的生态补偿制度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使得我国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所产生的成本和效益由不同的地区承担和享受,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区际间利益冲突,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发现,当区域收入不均衡的时候,提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纳什均衡结果也不相同,高收入者(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会承担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责任,而低收入者(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则会坐享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效益,因此在西藏主体功能区建设中应当建立跨地区生态补偿的机制,由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补偿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成本,运用多种生态补偿的方法,解决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生态脆弱区耕地健康状况对保障当地农民生活、维护区域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价值。文中基于已有的耕地健康研究成果,结合生态脆弱区的实际特征,集成耕地质量目标、耕地产能目标、土壤环境目标及耕地系统能量流,构建了由耕地健康模糊评价体系与耕地能值指数修正体系构成的耕地健康诊断体系,并建立了耕地健康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丰宁县大滩镇等7个乡镇为例,进行了生态脆弱区耕地健康评价实践。结果显示:研究区域耕地健康综合指数在0.233-0.548之间,耕地健康状况较差,该区域耕地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对耕地健康状况的限制作用显著;而对于耕地健康状况为病态(5级),应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实施退耕还林或还草。研究表明,建立的耕地健康诊断体系与评价模型科学可行,可为开展生态脆弱区耕地健康评价,探究影响耕地健康的关键因素,实施科学调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是以生态效益为主的一项公益性工程,水土保持效益突出。本文将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水土保持效益分为两类:一是保护森林,涵养水源的效益;二是减少土壤侵蚀的效益。并分别探讨了涵养水源、减少土壤侵蚀、减少土壤养分流失及减少水库泥沙淤积的效益量化计算方法,以山西省陵川县马圪当小水电代燃料试点工程为例进行了水土保持效益的实例计算。  相似文献   

12.
产品质量不仅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对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产品质量的生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界定了产品生态质量的内涵,构建了产品生态质量评价体系,并运用了全生命周期评价与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以采用CRT、LCD、PDP三种技术的彩色电视机为例进行了分析,得出PDP彩色电视机在生态方面表现较好,LCD彩色电视机在经济与社会方面表现较好,三种彩色电视机产品都应加大质量成本的投入,提高消费者满意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以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3.
区域生态安全定量评价与阈值确定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生态安全评价是当前生态安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而未决的问题。从目前国内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来看,在评价对象与内容上存在差异,定量评估方法与准则的确定仍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尚未形成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生态安全动态评价研究较少。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学者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尺度、时空动态评价、评价的基本参照系、尺度转换、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恢复的关系等问题,并提出基于景观生态安全评价和尺度转换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与方法,以及确定区域生态安全阈值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生态脆弱性评价及其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5,自引:18,他引:15  
河西走廊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建设区域之一,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在分析河西走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对全区19个县市进行了生态脆弱的量化评价,并提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干旱区生态战略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张百平 《干旱区研究》2006,23(3):381-383
我国生态建设以部门工程性措施和基于林业的政策为主,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却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地理地带性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表示植被与环境具有高度的区域共轭性和动态稳定性,是生态恢复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生态恢复是综合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复杂系统工程,部门生态工程在理念、战略、制度和政策上都存在不足,难以应对该复杂系统;沙漠内外情况差异很大,需要区别对待,沙漠内部表现相对稳定,而外围的生态退化应是治理的重点;干旱荒漠区地广人稀,易于实施生态移民,促使退化环境的自我修复;建议研究和建立"阿拉善国家生态特区",赋予特殊国家政策,为我国西部特别是干旱区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有助于实现我国从部门工程性生态战略向区域性综合生态战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生态项目的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变化,决定了生态项目在空间规模、内容深度上,需要不断可持续滚动发展。要更好地实现生态项目可持续滚动发展,就要建立相应的科学机制。文章提出从稳固充实项目机构、人员和资金,依靠科技进步,稳定和壮大项目产品市场需求、销售、加工、生产链,创新规划观念、思路等方面,建立生态项目可持续滚动发展的新机制。其目的是让政府决策部门和项目执行人员,充分认识后续生态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后续项目的准备和实施工作,使项目效益达到最佳,以加快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赵雪雁 《干旱区研究》2006,23(3):506-512
甘肃省生态类型复杂多样,亟需从更宏观的系统层面上确定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大小,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生态阈值.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内涵,从生态弹性度、资源环境承载指数、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等方面,建立了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较为准确地反映了甘肃省生态承载力的大小:(1)生态弹性度很稳定的市(州)仅占14.3%;(2)水土资源处于低、弱承载状态的市(州)占35.7%;(3)水土资源处于强压状态的市(州)占21.5%;(4)地处青藏高原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承载力最大,处于较稳定较高载弱压状态,而地处河西走廊的嘉峪关生态承载力最小,处于弱稳定低载强压状态.  相似文献   

18.
流域上下游间水生态环境保护成本与收益的区域错配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流域整体发展的效率与公平,对流域上游因保护水生态环境而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如何补偿,即如何在补偿主体之间进行补偿份额的分摊直接影响社会整体效用最大化的实现。文中基于福利经济学与环境经济学的原理,依据各补偿主体所享有的流域生态服务价值份额,确定补偿的分摊机制。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结构熵权法,测算各补偿主体因享有上游供给的生态服务价值而应分摊的权重。以渭河流域为例,测算得到中央政府、下游地方政府、下游居民对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分摊权重分别为32.65%、36.92%、30.43%,从而得到能使社会效用提高的各补偿主体的补偿份额。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东北部天然牧草生态气候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积分回归、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和地理信息系统,对内蒙古东北部的天然牧草进行分区生态气候适应性综合评价。分析表明:牧草的自然生态适应性在半干旱、干旱环境中明显不如湿润、半湿润地区;对天然牧草的资源总量、生态系统进行了系统辩识;以定量、客观的方法分析和评价牧草气候资源区域分布特征,揭示出了资源的总体状况和各气候生态要素间的相互匹配情况。可为制定畜牧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阿克苏河流域位于西北干旱区,具有十分典型的绿洲-荒漠格局。构建流域生态网络,对于筑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以阿克苏河流域5县市为对象,基于生态源地和阻力面提取流域生态廊道,对比分析1980—2020年流域生态网络变化,根据生态“夹点”和障碍点优化2020年流域生态网络。研究发现:(1)研究期间流域生态源地面积上升6%,空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破碎化问题。(2)流域阻力值总体上小幅度上升,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以城镇为中心的高阻力值区。(3)研究期间增加6条新的生态廊道,生态网络相较之前更加密集。(4)2020年流域生态网络包含12处夹点和7处障碍点,针对土地覆被类型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研究可为干旱区生态网络修复、关键区域识别和区域绿色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