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葡萄卷叶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用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PAS-ELISA)检测葡萄卷叶病毒的程序,提出了A蛋白、酶标A蛋白、抗体的适宜工作浓度及样品粗提液衡释倍数。通过对感病植株的幼叶、幼茎、老叶、老茎的检测研究,规范了PAS-ELISA检测技术。应用该技术,对国家果树种质资源圃郑州葡萄圃的39份种质及郑州地区栽培的品种进行了检测,保存品种的带毒率76.9%,抗逆性较强的东亚种群带毒率55.6%,郑州地区栽培品种葡萄带毒率为45.0%。  相似文献   

2.
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葡萄扇叶病毒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蛋白A抗体夹心和异种动物抗体夹心两种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直接检测葡萄叶片和试管苗中的葡萄扇叶病毒,使试验程序简化,灵敏度与双抗体夹心ELISA直接法相当或较高。检测结果表明,经检测的103样品,其中田间品种扇叶病毒带毒率高达74.3%,热处理试管苗为5.6%,国外引进的脱毒品种(系)也有17.7%带毒。  相似文献   

3.
以贺兰山东麓地区种植和繁育的"赤霞珠"、"蛇龙珠"、"梅鹿辄"等主要酿酒葡萄品种为试材,采用田间调查和实验室测量的方法,研究了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树及葡萄种苗卷叶病的发病情况及葡萄卷叶病对葡萄树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树卷叶病平均感病率为4.66%,葡萄卷叶病使得葡萄的产量下降,品质降低,SPAD值和光合速率下降;2012—2014年,宁夏主栽的酿酒葡萄品种种苗卷叶病的带毒率逐年降低。  相似文献   

4.
对郑州果树所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圃内的808份种质(品种和野生类型)的卷叶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美洲种群、东亚种群及山美杂种中没有发现卷叶病症状;欧亚种葡萄中有卷叶病症状的品种比例最高,且程度严重;具有欧亚种葡萄血统的欧美杂种和欧山杂种均有表现卷叶病症状的品种,但发病率和严重程度较欧亚种低。在欧亚种葡萄中以鲜食葡萄品种为主的东方品种群的卷叶病的发病率较低,而以酿酒品种为主的西欧和黑海品种群发生卷叶病的比例较高,而且病情最严重。  相似文献   

5.
葡萄种质资源卷叶病毒病田间自然发病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崇怀  孔庆山 《果树科学》1998,15(3):228-231
对郑州果树所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圃内808份种质(品种和野生类型)的卷叶病自然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美洲种群,东亚种群及山美杂种中没有发现卷叶病症状,欧亚种葡萄中有卷叶病症状的品种比例最高,且程度严重,具有欧亚种葡萄血统的欧美杂种和欧山杂种均有表现卷叶病症状的品种,但发病率和严重程度曾欧亚种低,在欧亚种葡萄中以鲜食葡萄品种为主的东方品种群的卷叶病的发病率较低,而以酿酒品种为主的西欧和黑海品种种  相似文献   

6.
对宁夏贺兰山东麓8个酿酒葡萄种植地区8个葡萄品种的病毒病田间自然发病情况进行调查,采用RT-PCR方法,检测了40份样品中GLRaV-1~5这5种葡萄卷叶伴随病毒的感染率。结果表明: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主要病毒病有葡萄卷叶病、扇叶病和栓皮病,其中葡萄卷叶病尤为严重;不同酿酒葡萄种植区和品种间葡萄卷叶病的感染存在着差异,老葡萄种植区中品种间葡萄卷叶病发病率明显高于新葡萄种植区的品种;"蛇龙珠"和"黑比诺"是感染葡萄卷叶病毒的主要品种,发病率高达85.1%和52.7%;利用5种葡萄卷叶伴随病毒引物进行RT-PCR检测,检出3种病毒类型,且GLRaV-3的检出率最高,为87.5%。  相似文献   

7.
胶东半岛地区葡萄病毒病田间调查和血清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8—9月对胶东半岛葡萄主产区15个葡萄园的病毒病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了田间调查,采集了4个酿酒葡萄品种共计44份葡萄样品,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病毒血清学检测。从样品中分别检出葡萄斑点病毒(GFKV)、葡萄卷叶病毒1(GLRaV-1)和葡萄卷叶病毒3(GLRaV-3),检出率分别为6.82%、2.27%和40.91%。蛇龙珠样品中3种病毒均被检出,总检出率达60.71%;赤霞珠样品中检出了葡萄卷叶病毒3和葡萄斑点病毒,总检出率为36.46%。蓬莱地区葡萄样品中3种病毒均被检出,检出率达55.56%,龙口地区病毒检出率也达到了52.17%。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我国6个香味葡萄品种感染病毒的状况,2018—2019年采用RT-PCR方法,对来源于13个省(市、自治区)的212个样品进行了14种葡萄病毒的检测。结果显示:‘阳光玫瑰’‘玫瑰香’‘巨峰’‘夏黑’‘水晶葡萄’‘着色香’的带毒株率分别为93.22%、67.74%、82.98%、63.33%、27.27%、43.48%;以上各品种检出的病毒种类数分别为13、10、10、8、3、3种,其中分布较广的为沙地葡萄茎痘相关病毒(GRSPaV)、葡萄斑点病毒(GFkV)和葡萄卷叶相关病毒3(GLRaV-3)。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沙地葡萄茎痘相关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沙地葡萄茎痘相关病毒(GRSPaV)在山东省发生的情况,2006-2007年在葡萄主栽区和葡萄品种资源圃进行了田间调查、样品采集和病原检测。应用GRSPaV外壳蛋白基因表达获得的多克隆抗体,经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TA-ELISA)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在2a采集的298个样品中,125个样品为阳性反应,阳性率41.95%。125个阳性样品涉及43个品种,品种被侵染率74.14%。研究对检测的样品用RT-PCR法验证,有3对引物均扩增出了预期片段,分别为解旋酶基因340bp片段、外壳蛋白(CP)基因842bp片段和RNA聚合酶(RdRp)基因499bp片段。  相似文献   

10.
沙地葡萄茎痘相关病毒RT-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建立快速、灵敏、可靠的沙地葡萄茎痘相关病毒(GRSPaV)检测方法,以总RNA为模板,采用2组GRSPaV特异性引物对29个品种52株葡萄样品进行RT-PCR检测,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测序和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个品种25株葡萄样品中检测到GRSPaV,平均带毒株率为48.1%。外壳蛋白基因片段引物F1/R1从25个样品中扩增到905bp的特异片段,复制酶基因片段引物F2/R2从20个样品中扩增到498bp的特异片段,表明GRSPaV外壳蛋白基因比复制酶基因更加保守,RT-PCR检测时采用F1/R1则更为适宜。PCR产物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登录的GRSPaV序列比较,同源性为97.90%~98.11%。  相似文献   

11.
不同番茄品种苗期对缺钙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常供钙下 ,不同番茄品种幼苗的吸钙量有较大差异 ,白果强丰 >佳粉 2号 >合作 90 3>江蔬 1号。缺钙培养使番茄幼苗干物质积累和吸钙量下降 ,合作 90 3和白果强丰的干物质量下降程度高于江蔬 1号和佳粉 2号 ,白果强丰的吸钙量降为CK的 9% ,江蔬 1号降为CK的 33%。在CK和缺钙培养中 ,幼苗的老叶含钙量均高于根、茎、幼叶和中位叶 ,但在缺钙培养中 ,中位叶和幼叶的含钙量下降幅度高于根和茎 ;各部位吸钙量CK为中位叶>老叶 >茎 >根 >幼叶 ,缺钙培养后老叶 >中位叶 >茎 >根 >幼叶 ,各部位吸钙量占整株吸钙量之比的变化趋势与此相同。品种间对钙的敏感性比较表明 ,白果强丰对缺钙最敏感 ,合作 90 3次之 ,佳粉 2号和江蔬 1号最不敏感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有葡萄品种叶片形态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葡萄资源圃中保存的342个葡萄品种的成熟叶片为试材,采用度量性状与非度量性状相结合的调查方法,研究了供试葡萄品种的叶宽等9个度量性状和叶片形状等8个非度量性状,以期为进一步建立葡萄种质资源叶片性状数据库奠定基础。结果表明:现有栽培葡萄品种的叶片形状主要为楔形和五角形;9个度量性状具有明显的变异性,且与长度有关的度量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16.51%;主成分分析表明与长度有关的度量性状为第一主成分,与角度有关的为第二主成分,与比值有关的为第三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到77.186%。  相似文献   

13.
盐地枸杞不同营养器官中盐离子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盐地枸杞适应盐渍生境的生理机制,以盐碱地种植的枸杞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营养器官中3种盐离子的分布特征以及树龄对盐离子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a+、K+、Cl-3种离子在枸杞各营养器官中的含量不同,且差异显著,其中Na+和Cl-在成叶中的含量最高,幼叶、茎次之,细根中的含量最低,而K+在各器官中的含量为幼叶>茎>成叶>细根,地上部分的Na+、K+和Cl-含量分别是地下部分的5.303倍、4.645倍和4.180倍;树龄不同,枸杞各营养器官所含盐离子含量也不同,与1年生枸杞相比,4年生枸杞成、幼叶中的Na+含量分别下降了18.77%和52.01%, Cl-含量也分别下降了23.56%和18.07%,K+含量分别增加了46.48%和59.35%,细根中的Na+、K+和Cl-含量分别下降了62.82%、106.02%和84.78%。表明在盐渍逆境中生存的枸杞有其自己特殊的耐盐机制,且经过多年的种植对盐逆境的适应性也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4.
以3~4 a生野生毛葡萄两性花品种“野酿2号”为试材,研究比较了冬剪和夏剪技术对野生毛葡萄坐果率和产量、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层“干”字整形法不适于该品种,顶端萌芽和生长优势极强.生产上对2~3 a幼龄树冬剪可采取7芽以上中长修剪法,夏剪结果枝留穗数与末穗前留叶数比例以1∶(1.5~2.5)为佳,可获得50%的收果率.4a以上成龄树冬剪宜采用3~6个芽中短剪法,夏剪穗叶比则以1∶3为好,可获得30%的收果率.花前副梢留1叶摘心,副梢全留或只留末穗前全部副梢,收果率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15.
芥蓝叶和薹的硫代葡萄糖苷组分及含量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对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Bailey) 叶片和花薹硫代葡萄糖苷(简称硫苷) 的组分与含量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叶片和花薹的硫苷组分相同, 由6 种脂肪族硫苷(3 - 甲基亚硫酰丙基硫苷、2 - 羟基- 3 - 丁烯基硫苷、2 - 丙烯基硫苷、4 - 甲基亚硫酰丁基硫苷、5 - 甲基亚硫酰戊基硫苷和3 - 丁烯基硫苷) 和4种吲哚族硫苷(4 - 羟基吲哚甲基硫苷、吲哚甲基硫苷、4 - 甲氧基吲哚甲基硫苷和1 - 甲氧基吲哚甲基硫苷) 组成, 其中3 - 甲基亚硫酰丙基硫苷、2 - 丙烯基硫苷和5 -甲基亚硫酰戊基硫苷3种组分为芥蓝中首次被检测到。花薹总硫苷的含量达到4 907.1μg·g- 1DM, 是叶片的4.57倍。叶片和花薹中, 3 - 丁烯基硫苷为主要硫苷, 分别占硫苷总含量的56.46%和60.37%; 吲哚甲基硫苷的含量其次, 分别占总含量的18.85%和11.10%; 5 - 甲基亚硫酰戊基硫苷的含量最低, 仅占总含量的0.26%和0.39%。叶片脂肪族硫苷的相对含量低于花薹, 但是其吲哚族硫苷相对含量高于花薹。  相似文献   

16.
花叶络石愈伤组织培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多年生花叶络石幼嫩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消毒方式、不同外植体类型以及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75%的酒精处理30 s+0.1%HgCl2处理10 min,最适合幼嫩茎段的消毒;75%的酒精处理30 s+0.1%HgCl2处理6 min,最适合幼嫩叶片的消毒;其较理想的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2,4-D 1.0 mg/L。  相似文献   

17.
对引进的大花海棠绿叶红花、铜叶红花2个花色品种分别采用萘乙酸、ABT 2种植物激素进行插穗基部浸泡5s处理,扦插7d后对其生根情况进行观测.结果表明:萘乙酸、ABT生根粉对促进大花海棠各品种扦插生根效果明显,其中以ABT生根粉效果最好,萘乙酸次之.ABT生根粉以100 mg/kg浓度处理最好,大花海棠铜叶红花品种的生根率达94.5%.2个花色品种中铜叶红花各浓度处理的生根率均高于绿叶红花,栽培表现中铜叶红花植株长势强于绿叶红花.  相似文献   

18.
野菊嫩茎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利用野菊花的嫩茎作为外植体,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在MS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获得再生植株.练苗后,成活率达100%,生长势强,茎粗壮叶色浓绿.结果表明:利用组织培养的方式对野菊花进行扩繁,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9.
葡萄叶片中POX及其同工酶与抗黑痘病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用对葡萄黑痘病抗性不同的3种类型(高抗、中抗、感病)葡萄,研究其正常功能叶、幼叶(感病前期、初期、后期)POX活性及其同工酶谱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叶片POX活性与葡萄抗黑痘病呈正相关。高抗类型POX活性明显高于中抗和感病类型,正常功能叶POX活性高于幼叶;高抗类型与中抗类型POX活性在幼叶感病前后呈上升趋势,而感病类型则呈先升后降趋势。抗性强弱不同嵉睦嘈停校希赝っ赣邢灾钜臁1硐治呖估嘈兔复氖俊⒖矶燃把丈疃染哂诟胁±嘈停徊宦鄹胁±嘈汀⒖共±嘈停溆滓陡胁『竺复俊⑶慷染哂诟胁∏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