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湖白鲑(Coregonus Cluncaformis)属鲑科鱼类,原产于北美洲,分布在美国的中北部和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该鱼属中上层鱼类,是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人工养殖可食人工配合饵料。其肉味鲜美、无肌间刺,经  相似文献   

2.
通过显微镜检查胃、肠内容物,可以确定红罗非鱼是一种食谱很广的杂食性鱼类。红罗非鱼鱼苗阶段主要以有机碎屑、虫卵、枝角类和藻类为食,而人工饵料的出现次数百分比仅占6.2%;幼鱼阶段主要以有机碎屑、人工饵料、藻类和轮虫为食,食性已转化为小型浮游生物为主;成鱼阶段主要以人工饵料和有机碎屑为食。红罗非鱼能充分利用天然饵料,这对降低生产成本,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1992年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室内水族箱进行了施氏鲟幼鲟人工配合饵料饲养的试验。幼鲟经驯化、消毒、投喂人工饵料、科学饲养等几个阶段的试验,有65%的幼鲟由食生物活饵转口食人工饵料,试验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4.
用人工颗粒饵料驯养施氏鲟是发展鲟鱼养殖事业的关键。本次试验参试鲟幼鱼数8475尾,经15天驯养能食人工颗粒饵料的幼鱼6950尾,转食率达82%,创历史最好水平。本次驯养试验的成功,将对鲟鱼人工养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在大亚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8 年 3 月至 2019 年 1 月逐月在大亚湾采集黑棘鲷样本, 分析黑棘鲷的食性组成、摄食强度、生态位宽度以及食性随季节和体长变化的趋势。结果表明, 大亚湾黑棘鲷饵料生物组成主要包括藤壶、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 水生植物等 8 个类群, 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表明藤壶是最重要的饵料类群(IRI%为 42.41%), 其次依次是鱼类、贝类、蟹类、虾类、星虫类、头足类和水生植物。大亚湾黑棘鲷全年均有摄食, 摄食强度随季节变化显著, 其中胃饱满指数以春、冬季较高, 夏、秋季较低; 而空胃率则以夏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不同季节食性差异明显, 春季主要以藤壶为食, 夏季主要以鱼类为食, 秋季主要以贝类为食, 冬季则主要以藤壶和鱼类为食, 影响食性组成随着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为水温、食物资源的可获得性等; 黑棘鲷体长越长, 越倾向于摄食大个体饵料, 摄食强度也越大, 营养生态位宽度先宽后窄。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黑棘鲷的保护和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鳝是肉食性鱼类,它的主要饵料有蚯蚓肉等况下米饭黄鳝是肉食性鱼类,它的主要饵料有蝌蚪、蝇蛆、小鱼虾、蚕蛹、河蚌人工饲养,在动物性饵料不足的情也可投喂一些植物性饵料,如麸皮、瓜果皮等。  相似文献   

7.
<正>技术简介鱼类的开口期营养同样是国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前很多养殖品种都已经攻克了开口人工配合饲料技术难题,实现了育苗期间全人工配合饲料开口。但鲟鱼该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在人工育苗的过程中,鲟鱼仔鱼在孵化后通常是采用天然饵料开口,虽然存在来源不稳定、对养殖水体存在明显的污染等问题,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人工配合饵料,导致天然饵料开口仍然是目前育苗的主要模式。针对这一现状,借助鲟鱼、鲑鳟鱼创新团队的项目支持,饲料岗位历时三年,通过对不同粘合剂制备  相似文献   

8.
罗罔 《海洋与渔业》2006,(12):22-23
1 匙吻鲟   匙吻鲟是北美(美国)产的一种名优大型的淡水经济鱼类,食性类似我国的鳙鱼,以浮游动物为饵料,属滤食性鱼类,但也能摄食水蚯蚓和人工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9.
1 定义所谓鱼池生态均衡,简言之,即鱼池所产各种可供鱼类摄食的饵料生物的生产,适足供应放养各种食性的鱼类维持正常生长所需的消耗。换言之,一个鱼池所生产的饵料生物与其放养的各种食性鱼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使饵料生物的生产能够供给放养鱼类的消耗。相对而言,放养鱼类所需饵料生物的消耗,能够适当配合饵料生物的生产,这个鱼池可谓生态均衡的鱼池。2 为什么鱼池要保持生态均衡(1)生态均衡的鱼池,池水溶解氧和CO2的昼夜循环才能保持稳定,因此,池塘的鱼载力(或鱼容量)在正常自然环境下能够达到最高限。(2)生态均衡的鱼池,适当…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0年春季东海中北部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样品,利用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对该海域内主要鱼类的营养生态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海域内主要鱼类的δ13C比值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鱼类主要摄食类型偏底层生物,浮游生物食性类型较少,海域中鱼类的食性类型存在一定空间差别;食源贡献率分析表明,2010年春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饵料生物组成中,头足类如神户枪乌贼(Loligo kobiensis)是其优势食源贡献者(56.1%),甲壳类如凹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i)也是其重要的食物来源(28.3%)。本研究结果证实了稳定同位素方法在鱼类食性分析应用中的可行性,也为海洋鱼类的营养生态动力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 巴西鲷(Prochilodus scrofa),学名小口脂鲤,又称南美鲱鱼,主要分布于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等国的淡水水域中,是产区的一种主要经济鱼类。该鱼不仅外形美观,而且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强,起网率高。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援食各种配合饵料,饵料系数低,是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为加速山区淡水养殖品种结构的调整步伐,我们从1999年开始引进巴西鲷春花进行池塘  相似文献   

12.
《水产养殖》2011,(9):9-9
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投喂时给鱼类选食场、搭食台,养成鱼类固定摄食的习惯,不但能够节约饵料,提高饵料利用率和经济效益,还能观察到鱼类的摄食、活动、病兆及生长情况,方便管理。不同的养殖品种,具有不同的食性,搭设食台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说,食台有浮性和沉性两种方法之分。搭设食台的材料主要有竹竿、木棒、芦席、竹席、聚乙烯编织布等,  相似文献   

13.
鱼类在生长过程中,食性并非固定不变。在仔鱼阶段,鱼类的消化器官还不完善,不具备固定食性的条件,所有的鱼在此阶段都是吃食浮游生物的。待长到一定体长后,才开始有各种食性转变。 鱼类在食性转化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过渡阶段,过渡时既吃浮游生物又吃下一阶段的生物或人工饵料。夏花鱼苗从发塘池分塘到浮游生物丰富又可口的鱼种池中,会很快适应环  相似文献   

14.
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性及营养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食性从饵料组成、摄食强度、食性类型和营养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的饵料生物种类数多,组成复杂,选择范围较广,水域差异较大。其空胃率为7.59%,最高饱满指数为188.55‰,平均为24.6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摄食强度的季节差异和体长组差异都极显著。棘头梅童鱼食谱较宽,主要摄食糠虾类、磷虾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兼食鱼类和长尾类等游泳动物,属浮游生物食性鱼类。通过计算其生境宽度为2.250,营养级为3.282级,属次级消费层的低级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5.
在鲟鱼苗种培育转食阶段,多采用先喂活饵,再逐渐驯食投喂人工配合饲料的方法进行转食.利用地下河水进行杂交鲟鱼苗种流水养殖,直接采用微粒饲料进行鲟鱼苗开口,苗种成活率为74.0%,饵料系数为1.31,平均单产为23.64 kg/m2,投入产出比1:2.12,养殖成本为17.9元/kg,取得较好养殖效果,证明利用微粒饲料直接开口饲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对多齿蛇鲻(Sauridatumbil)、蓝圆(Decapterusmaruadsi)、深水金线鱼(Nemipterusbathybius)和短尾大眼鲷(Priacanthusmacracanthus)4种经济鱼类优势种群进行食性分析,根据其胃含物中饵料生物的重量组成和出现频率,可分为3种食性类型。多齿蛇鲻以摄食小型鱼类为主,兼食底栖生物;短尾大眼鲷和蓝圆以摄食浮游动物和小型鱼类(包括幼鱼)为主,兼食底栖生物;深水金线鱼以摄食底栖生物和小型鱼类为主,兼食浮游动物的食性类型。还分析了4种鱼类的食物关系和营养级。  相似文献   

17.
水产动物营养或食物来源有两个途径:水体中天然生物饵料和人工投喂的配合饲料。不同养殖模式、不同养殖密度和不同养殖品种对两种营养来源的依赖性也不一样。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主要以精养为主,鱼类以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或完全依靠人工饵料、以天然饵料作为人工配合饲料的补充,但其补充作用到底多大,至今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18.
肉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 ,因它们的摄食量大 ,并具有相互残食的习性 ,特别是在投饵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常发生相互撕咬 ,最后导致体弱幼小者被体强或体大者所吞食 ,造成成活率低 ,直接影响养殖效益。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现将肉食性鱼类的驯食技巧介绍如下 ,以供养殖者参考。1驯食需从苗种开始鱼类属卵生 ,苗种阶段其食性较杂 ,当自身的卵黄被完全吸收后 ,便以水体中的浮游生物为食 ,随着生长发育 ,个体不断增大 ,消化器官和机能的逐渐完善 ,所食饵料开始偏向为单一性。因此 ,抓住苗种阶段食性较杂这个有利时机 ,驯食就容易得多。…  相似文献   

19.
施氏鲟人工配合饵料试验总结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8年我们试验成功了施氏鲟人工繁育技术之后,1992年又实施了省科委下达的《施氏鲟人工配合饲料研究》重点攻关课题。经3年努力,幼鲟经驯化、消毒、投喂人工饵料,科学饲养等几个阶段试验,有65%幼鲟由食生物活饵转口食人工饵料;1993年投喂出膜5天后的仔鲟开口料,平均成活率61.25%,最高为71%,试验均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20.
论鲟鱼在水库渔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介绍了世界鲟鱼的资源,生物学,经济价值和人工养殖情况,结合我国水库渔业现状,提出了水库放养浮游动物食性鲟鱼,改善品种结构;放养底栖动物食性鲟鱼,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开展网箱和坝下流水养殖鲟鱼,提高经济效益;放养食鱼性鲟鱼提高生态效益等观点。目的是为了使我国水库渔业资源逐步得到优化配置,推动我国鲟鱼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