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黄河中游不同流域尺度土壤侵蚀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中游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区段,基于GIS和RS技术,利用2000—2010年黄河中游土地覆被数据、气象数据和地形数据等,提取了该区2000—2010年植被覆盖度,应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计算了逐年土壤侵蚀模数,探讨了土壤侵蚀与植被覆盖度间的相关关系,并分析了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流域尺度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黄河中游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西北低东南高的分布特征,在时间上呈波动上升趋势,且植被覆盖度与土壤侵蚀模数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2)研究区2000—2010年各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强度在减弱,侵蚀状况明显好转;(3)黄河中游二级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在2000—2010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4)在整个研究时段内,三级流域中的沣河、伊河及黑河流域的土壤侵蚀量在增加,其他流域的土壤侵蚀在减少。研究结果对黄河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多尺度土壤侵蚀评价方法及通过剔除降雨因素实现以植被为主导因子的土壤侵蚀评价方法也可为其他地区的土壤侵蚀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泥河沟流域的土壤侵蚀现状入手,分析了该流域的土壤侵蚀方式及分布规律,以及流域的主要产沙部位和土壤侵蚀的成因。认为,该流域的土壤侵蚀方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土壤侵蚀方式的分布;原面的中上部和沟谷中上游黄土裸露陡坡是该流域的主要产沙区;其土壤侵蚀主要是降雨因素,地形因素,土地利用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并提高相应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更加准确判识小流域地貌发育阶段,以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小流域——陕西省淳化县泥河沟流域和乾县枣子沟流域为例,分别应用盒分维方法和Horton分维方法进行水系分维值的计算,并利用面积高程积分和地貌信息熵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泥河沟和枣子沟流域水系盒分维值分别为1.886和1.827。根据Strahler曲线积分值和地貌信息熵方法验证结果表明,盒分维方法计算的水系分维值对流域地貌发育阶段的判识更加准确、可靠;这2个流域地貌处于侵蚀发育阶段的壮龄期,其生态敏感性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生态环境抗干扰能力增强并趋于更加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以滦河流域为研究范围,参考《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及修正的通用土壤侵蚀方程(RUSLE),运用ArcGIS软件的克里金插值、邻域分析等功能,研究了降水、土壤质地、地形起伏度、植被状况等因素对土壤侵蚀的敏感性,并生成滦河流域单因素敏感性评价图。在ArcGIS栅格叠加分析功能的支持下,以对单因子的分析结果为基础,实现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滦河流域的土壤侵蚀敏感性以中度为主,其中轻度敏感区主要位于坝上高原及滦河冲积平原,中度敏感区主要位于燕山山地,高度敏感区主要位于兴隆县、承德县、青龙县、平泉市、隆化县等地区。为保障水库及城市的安全,有必要重点加强潘家口水库上游河流谷地及青龙县沙壤地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张金英  葛京凤  于江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391-6392,6395
以河北太行山区为例,选择加权降雨量、坡度、坡长、沟谷密度、土壤质地、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7个影响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求出各因子权重,建立土壤侵蚀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和GIS技术,将影响因子分级并进行地图代数加权叠加,划分土壤侵蚀强度等级,揭示该区2000年土壤侵蚀强度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6.
马骅  安裕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40-11344
生态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分析评价,是生态功能区划中的两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根据贵州省特殊生态环境应用GIS技术对贵州省毕节地区的土壤侵蚀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及酸雨敏感性进行分级评价,然后进行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根据Costan-za提出的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估价方法将毕节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作初步经济估算。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黑土区松花江流域东山沟小流域坡耕地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及土壤侵蚀速率的分析,研究了坡耕地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壤有机质、氮素含量的相关性及坡面侵蚀、沉积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侵蚀强度在流域分布呈现上游>中游>下游;土壤侵蚀强度沿坡面分布呈现出较弱—强—弱的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侵蚀强弱交替变化规律。小流域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与土壤侵蚀强度分布特征相对应,表现为流域上游<中游<下游;三种土壤养分沿坡长分布呈现较高—低—高的变化趋势。土壤侵蚀速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碱解氮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证实了土壤侵蚀是影响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质量下降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李瑛  曾磊  赵贵章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158-12160
[目的]研究应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脆弱性。[方法]从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已构建的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并利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植被生态脆弱度,评价苏贝淖流域植被生态脆弱性。[结果]苏贝淖流域植被脆弱性划分为极度脆弱、高度脆弱、中等脆弱、低度脆弱4个等级;极度脆弱区分布于苏贝淖附近的湖盆滩地地带,地下水位埋深普遍小于1.0 m,该区植被与地下水关系密切;低脆弱区分布于苏贝淖四周的梁地地带,地下水位埋深10.0~40.0 m,植被生长与地下水埋深关系不明显;地下水位对植被生态的影响最为敏感,是研究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键因子。[结论]该研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土壤侵蚀是丹江口库区主要的生态问题之一,明确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敏感性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深入认识丹江口库区的土壤侵蚀机理,也可为保护库区水环境提供依据。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结合丹江口市多山、地形破碎的地形特征,选择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地形起伏度、植被覆盖度、沟壑密度5个因子构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体系,借助ArcGIS 10.2平台,综合评价2012—2017年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敏感性,并分析研究区在不同下垫面要素下土壤侵蚀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敏感性整体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态势,主要表现为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高度及以上敏感区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53%;5年间丹江口市中度敏感、轻度敏感、不敏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区面积呈下降趋势;疏林地和未利用地是研究区高敏感性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随坡度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研究成果可为丹江口市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干旱区植被覆盖度与当地气象数据的关系,为当地农业发展和天然绿洲的维持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文章通过提取2000—2017年艾比湖流域植被覆盖度,结合气候数据分析了近十几年流域植被覆盖度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并建立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 (1)近18年艾比湖流域平均植被覆盖年均值多在0.25~0.45之间波动。艾比湖流域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特征;流域西部植被覆盖度高、逐渐向东方向植被覆盖度变低。(2)2000—2017年艾比湖流域年均植被覆盖度与当地降水呈同步性变化,两者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在降水量少的年份(2000年、2006年、2008年、2012年、2014年)植被覆盖度也低。(3)气温增加速度高于降水增加的速度。(4)流域内植被覆盖度与流域耕地面积变化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结论 相对于过去的绵绵细雨气候,目前暴雨增多,是目前总降水量未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相对于过去,当前气温上升速度增加。  相似文献   

11.
毕节市水土流失状况及生态环境建设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节市岩溶地貌发育强烈、石漠化严重、植被覆盖率低、降雨集中、坡耕地多、坡度大、毁林开荒严重、人口压力大、耕地资源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低是造成其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为此,笔者针对毕节市水土流失状况和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扩展融资渠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促进草业发展、开发非木材林产品、大力发展经果林、坡耕地分区综合治理等方面探讨了毕节市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及生态环境的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认识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特征及准确估算土壤侵蚀量,通过对野外调查结果、已有研究成果的综合评判,选取坡度、雨强、植被覆盖度及裸岩率为主要土壤侵蚀因子,选取该区域广布的黄壤作为试验土样,采用针管式人工降雨模拟装置,模拟不同坡度条件下雨强、植被覆盖度、裸岩率与土壤侵蚀量之间的相关性,并对试验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逐步回归和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不同坡度条件下土壤侵蚀模数的多因子方程筛选出不同坡度下复相关系数较高的回归模型,对模型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非线性回归模型达到极显著或非常显著水平0.692  相似文献   

13.
农业流域的河流生态护坡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机场镇的生态河道示范区为例,研究农业流域的河流生态护坡技术。针对农业流域的生态环境特征,重点研究土壤生物工程这一生态护坡技术的应用,在机场镇生态河道示范区内尝试应用多种土壤生物工程护坡技术。2004年春季示范区的河流生态护坡工程全部竣工后,对生态护坡工程的生态效果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表明,土壤生物工程护坡技术非常适用于农业流域的河流坡岸,河岸植被群落得到了良好恢复,河流的坡岸土壤侵蚀和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杨平  王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480-19481,19484
以贵州省长顺县石漠化综合治理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样地调查、室内统计分析的基础研究方法,对长顺县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区内的植被盖度、水土流失量和生物固碳量等核心生态效益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2年以来,工程区内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41.4%提高到62.4%,减少水土流失量1.46万t,生物固碳947.67 t,相当于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3 474.79 t。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既明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又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对工程区内的林草措施实施人工管护,特别是应对灾害性天气的辅助措施,将有助于巩固治理效果,带来长期效益。  相似文献   

15.
云南东川陶家小河流域总面积为71.16 km2,无明显侵蚀的土地面积0.62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0.9%;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的面积为70.54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99.1%,其生态环境已经相当恶劣。对流域土地资源进行开发种植利用能对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林业树种的种植能使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植物覆盖度大幅度增加,覆盖时间延长,降低温度和水分蒸发,缓减风速,改良土壤,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对山区植被建设、恢复环境和陡坡耕地停耕还林还草的有效实施也是极大的支持和保障。最后,对东川陶家小河流域的植被恢复作了初步规划建议并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的影响,揭示植被多样性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响应,为区域生物工程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海省西宁盆地黄土区和互助北山森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土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较大,且不同植被组合类型与根-土复合体含水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与土壤孔隙度呈负相关,其中随植被多样性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8.88%~22.43%,土壤密度增加0.03~0.54 g/cm3,孔隙率降低4.89%~13.38%,根土层p H趋于弱酸性;同一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根-土复合体黏聚力总体表现为乔灌草组合区﹥草灌区﹥草本区,说明植被类型、枯枝落叶及根系等对土壤养分的积累和表层土壤力学特性的影响较大。[结论]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采用植被护坡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考虑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实现植被-土壤-环境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覆盖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等领域作为重要参数输入.利用定西市安定区的1993、2005和2009年3个时期TM遥感影像,对遥感影像进行了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提取.并根据像元二分模型原理求得研究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对该区的植被覆盖的变化情况进行遥感监测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定西安定区从...  相似文献   

18.
濮鹤高速公路边坡植被生态防护效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按区组试验设计,在濮鹤高速公路边坡建立了36个植被生态防护效果观测区,测定了植被发芽率,成坪时间,生物量,有效根密度,平均根深,盖度,均匀度,土壤侵蚀量,植被高度等9个指标。结果表明:三维网生态防护对土壤侵蚀量,植物发芽率,成坪时间,生物量,有效根密度,植被盖度,植被均匀度影响极为显著;不同坡向对植被生物量,成坪时间,盖度,均匀度影响极为显著,对有效根密度,侵蚀量影响显著;坡位对坡位对生物量,盖度,土壤侵蚀量影响极为显著,对有效根密度,成坪时间影响显著。三维网,坡向,坡位对植被高度,平均根深,最大根深,根幅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新疆某铁矿及其周边区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2007—2016年多时相TM/ETM+、OLI影像,分析铁矿及其周边区域植被覆盖度指数(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FVC)及植被生长状况指数(vegetation condition index, VCI),评价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植被生长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铁矿开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矿区环境治理提供决策支持。结果表明,FVC及VCI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及植被生长状况等级不高且铁矿区域几乎无植被生长的实际状况,为研究区生态风险防范提供理论支持。2007—2016年,研究区整体植被覆盖度及植被生长状况呈波动上升趋势,较低植被覆盖度等级和植被生长状况较差等级同时向较好等级发展。FVC及VCI较高等级主要分布在南坡及西南坡。但铁矿面积逐年增大,铁矿开采对其所在区域及周边区域造成了严重的植被退化和生态破坏,极易导致水土流失及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发生,应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