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于2009~2010年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养鹅场(户)采用临床调查、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技术进行了鹅细小病毒病、鹅副黏病毒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鹅细小病毒流行季节为4~8月,发病率为60%~70%;鹅副黏病毒病流行季节为5~7月,发病率10%~20%。二者共同点是对雏鹅有高度的致病性,尤其10日龄以内雏鹅感染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甚至可达100%。耐过者可自然康复,但康复鹅生长缓慢,产蛋种鹅感染后产蛋率明显下降。并对分离的鹅细小病毒和鹅副黏病毒毒株进行了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为鹅细小病毒病和鹅副黏病毒病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鹅副黏病毒病,亦称为鹅的禽副黏病毒感染,是由禽副黏病毒I型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为主要临床症状及病变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对养鹅业构成较大威胁.主要对鹅副黏病毒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进行了介绍,并以皖西白鹅为例,对其进行了药敏试验,得出综合防控措施,以期为减少该病的发生和降低该病的死亡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不同品种、年龄的鹅都具有易感性,主要以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临床症状及病变为特征。该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对养鹅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威胁。本文对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了论述,并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为广大养鹅户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鹅副黏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由鹅副黏病毒引起各种年龄鹅只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是大面积暴发、难以控制的流行传染病,也是养鹅业较为严重的一种疾病。  相似文献   

5.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I型副黏病毒引起的,1997年在我国由辛朝安等首先报道,是各种鹅龄都易发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达98%,已成为养鹅业危害极大的传染病。与新城疫病毒相比,鹅副黏病毒不仅能感染鹅、鸭等水禽,还  相似文献   

6.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对鹅危害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带来巨大损失。1病原与流行病学本病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  相似文献   

7.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以消化道病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烈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高达98%.此病最早于1997年7月被扬州大学王永坤等和华南农业大学辛朝安等在国内首次发现.王永坤等首先用SPF鸡胚分别从不同患病鹅群中分离出多株病毒,并经病毒形态、结构、理化、生物学特性和血清学研究,证明此病毒为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APMV-1型中的成员.  相似文献   

8.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粘病毒Ⅰ型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任何日龄鹅只均可感染,雏鹅受感染后常呈暴发性,群体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危害较严重。现将一例鹅副黏病毒病病例的诊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鹅副黏病毒病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由鹅副黏病毒引起各种年龄鹅只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在临床上,主要以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下痢、并出现扭颈、转圈等症状。剖检特征是脾脏和胰腺呈现灰白色坏死灶。消化管黏膜有坏死、溃疡和结痂。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98%,给我国的养鹅业造  相似文献   

10.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对鹅危害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带来巨大损失。一、病原与流行病学本病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脾脏、肝脏、肠管等内脏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排泄  相似文献   

11.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粘病毒Ⅰ型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任何日龄鹅只均可感染,雏鹅受感染后常呈暴发性,群体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危害较严重.现将一例鹅副黏病毒病病例的诊治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鹅副黏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鹅副黏病毒病是自 1997年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鹅的病毒性急性传染病。国外学者认为禽副黏病毒一般不会感染鹅 ,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但我国学者王永坤和辛朝安分别报道了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疾病爆发 ,他们分别在江苏和广东等地的病例中分离到了对鹅具有强致病力的副黏病毒。随后 ,在上海、安徽、吉林、山东、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四川等地也陆续报道发生鹅副黏病毒病。 2 0 0 1年 5月 ,我们在黑龙江省铁力市某鹅场的发病鹅中分离到 1株对禽类高致病率、高死亡率的病毒。经过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回归感染试验、病毒形态结构观察和血清学检…  相似文献   

13.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于感染Ⅰ型副黏病毒而发生的一种传染病,通常在春夏或者冬春交替的阴雨潮湿或者寒冷季节发生。任何年龄的鹅都能够感染发病,且日龄越小的鹅具有越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发病率一般为40%~100%不等,病死率在30%~100%不等。另外,副黏病毒也能够侵害鸡、鸽等禽类,严重损害养禽业的经济效益。现概述鹅副黏病毒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以及防控措施,为广大养鹅户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一种Ⅰ型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新的鹅传染病.Ⅰ型副黏病毒不但侵害鹅, 鸡、鸽等禽类也可受此病毒的侵害,副黏病毒给养禽业造成很大的危害.现将我市的鹅副黏病毒病诊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对鹅危害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带来巨大损失。1病原与流行病学本病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脾脏、肝脏、肠管等内脏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中,以脑、脾、肺、胃肠道内容物等处含毒量最高。病毒  相似文献   

16.
正鹅副黏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的鹅的以消化道症状以及肠道黏膜出现结痂样溃疡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对鹅危害大,常引起大批死亡,尤其是雏鹅死亡率可达95%以上。给养鹅业带来巨大损失。1病原与流行病学本病病原为鹅副黏病毒,属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属。病毒广泛存在于病鹅的脾脏、肝脏、肠管等内脏组织器官、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中,以脑、脾、肺、胃肠道内容物等处含毒量最高。病毒本身  相似文献   

17.
在鹅业养殖当中,鹅副黏病毒病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传染病,在临床症状当中,主要表现为腹泻、溃疡、呼吸困难等.这几年在养殖鹅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扩大了养殖规模和增多了养殖的数量,鹅副黏病毒病也出现上升的趋势,并且不断扩大了感染宿主的范围,当前有报道显示丹顶鹤、鸽子等受到该病毒的感染.鹅副黏病毒病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泛,死亡率较高,该病一旦流行就会对鹅业养殖造成灾难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刘莉  纪康  王海燕  於敏  孟婷 《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2):59-60,162-163
<正>鹅副黏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1]。过去对鹅副黏病毒的研究非常有限,因为很多人认为鹅不会感染副黏病毒,即使感染也不会发病[2]。但近期的研究发现,鹅副黏病毒不仅会感染鹅,还会感染鸡,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可达到100%,这就引起了人们对鹅副黏病毒的关注,但有关该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组织学方面的研究依然欠缺。试验是以江苏省动物流行病学研究中心实验室分离的鹅副黏病毒ZJ1株进行鸡的人工感染,在观察  相似文献   

19.
正鹅副黏病毒病(GPM)又称鹅类新城疫,是由禽副黏病毒I型(APMV-1)引起鹅的一种以消化道和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目前该病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特征性病变为肠道呈现糠麸样溃疡,并有大量的纤维性结节,脾脏、胰腺肿胀而且表面有灰白色、大小不等的坏死灶。鹅、鸭、鸡、鸵鸟和企鹅等为禽副黏病毒I型的易感禽类,其中鹅最易感。不同日龄的鹅均易感,日龄越小越容易感染,2周龄  相似文献   

20.
鹅副粘病毒病是由鹅副黏病毒引起各年龄鹅只发病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是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重迅速减轻,拉水样稀粪,并出现扭颈、转圈等神经症状。病理变化特征是脾脏和胰腺呈灰白色坏死灶,消化管黏膜有坏死、溃疡和结痂。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可高达98%,是养鹅业的大敌。莫旗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