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为明确杂交水稻Y两优886在豫南稻区种植适宜的栽培措施,研究了不同播期、施氮量在手插和直播种植方式下对Y两优886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播期推迟(4月15日—6月14日),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施氮量(0~300kg/hm~2)增加而上升。播期对手插稻的结实率影响最大,对直播稻的每穗总粒数影响最大。2种种植方式不同施氮量都表现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手插稻以4月30日播种、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直播稻以5月15日播种、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手插稻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高于直播稻。适当减氮,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也可以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2.
研究以超级稻两优616为材料,设置头季4种不同施氮水平处理,即N0(对照,不施氮肥)、低氮N1(112.5kg/hm~2)、中氮N2(150 kg/hm~2)和高氮N3(225 kg/hm~2),研究两优616作再生稻干物质积累及转运规律、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在0~225 kg/hm~2氮肥用量范围内,两优616头季移栽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呈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头季成熟至再生季齐穗期3个处理干物质生产均较对照增加,增加幅度随氮肥施用量增加而降低。头季施用氮肥均显著增加两优616的头季产量,其中以N2处理的产量最高;再生季产量N1、N2处理比N0显著增加,但N3处理比N0显著降低。从产量构成来看,氮肥增加两优616头季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但结实率和千粒重与N0差异不明显。产量与氮素施用量的回归分析表明,两优616头季最佳施氮量为194.4 kg/hm~2。  相似文献   

3.
《杂交水稻》2016,(4):47-53
在湖南长沙以超级稻Y两优1号为材料,研究了机插秧条件下栽插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表现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机插密度增加而增加,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降,机插密度和施氮量均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增加产量;产量最高的处理组合为N1D1(施氮量170 kg/hm~2,密度36.4万穴/hm~2,产量9.57 t/hm~2),其次为N1D2(施氮量170 kg/hm~2,密度为28.6万穴/hm~2,产量9.45 t/hm~2)和N2D1(施氮量240 kg/hm~2,密度为36.4万穴/hm~2,产量9.38 t/hm~2)。降低施氮量或增加机插密度能提高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在施氮量为170 kg/hm~2、机插密度为28.6万~36.4万穴/hm2条件下,既可以获得高产,又可以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以两优培九、Y两优1号、玉香油占和黄华占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华南双季超级稻产量和干物质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产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总颖花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2011年N2(225 kg/hm2)条件下的产量显著高于N1(112.5 kg/hm2),早、晚稻增幅分别为6.33%~13.39%和11.53%~25.06%,而2012年N1(161~176 kg/hm2)和N2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与N0相比,增施氮肥可以显著增加干物质量,提高作物生长速率,但2012年N1和N2之间差异不显著。2年各品种N1的氮肥利用率要高于N2,其中氮肥偏生产力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华南双季稻区早、晚稻在施氮量为161~176 kg/hm2的条件下分别种植生育期较长和生育期较短的超级稻品种,可以在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增加每穗粒数或穗重并积累较多的干物质,从而有利于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湖南桂东生态点,以五期超级杂交稻代表品种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及超优100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210、300、390 kg/hm~2)对超级杂交稻粒叶比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Y两优900的理论产量最高,超优1000的实际产量最高。Y两优2号在210 kg/hm~2施氮量下的最大叶面积指数显著低于300 kg/hm~2和390 kg/hm~2处理,其他品种在不同施氮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各品种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最大叶面积指数无显著差异。各品种的粒叶比在210 kg/hm~2以上施氮量处理下无显著差异,以Y两优900和超优1000优势明显。五期超级杂交稻品种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逐渐降低,但每穗粒数显著提高,且各品种在施氮量处理间的产量及产量结构无显著差异。超级杂交稻叶源、库容充足,提高结实率和灌浆充实度是其进一步实现产量潜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氮硅配施对夏玉米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试验采用N、Si(3×2)完全均衡方案和田间裂区设计,氮肥设120 kg/hm2(N1)、180 kg/hm2(N2)、240 kg/hm2(N3)3个水平,硅(SiO2)设0、75 kg/hm2两个水平,研究氮硅配施对夏玉米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120~240 kg/hm2,玉米平均株高、茎粗、茎皮厚、室内横折强度、田间抗拉弯强度、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不同施氮水平间上述各指标均达极显著差异(P<0.01)。氮硅配施对玉米茎粗、茎皮厚、室内横折强度和田间抗拉弯强度影响的交互效应达显著水平(P<0.05),N1、N2水平下,施硅与不施硅处理相比茎粗、茎皮厚、室内横折强度、田间抗拉弯强度差异达显著水平;N3水平下,除室内横折强度达显著水平外,其他各指标差异均不显著。氮硅配施对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百粒重、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影响的交互效应亦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N1、N2水平下,施硅与不施硅处理相比穗长、穗粒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N3水平下,各指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2012—2013年早、晚季在广西陆川研究了不同纯N用量(120,150,180,210,240 kg/hm2)对超级杂交稻准两优6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N量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产量的影响早、晚季不同,作早稻种植以施氮量210 kg/hm2最高,作晚稻种植以施氮量240 kg/hm2最高。在中等肥力条件下,超级稻准两优608作早、晚稻种植的适宜施N量分别为210和240 kg/hm2。  相似文献   

8.
《北方水稻》2021,51(5)
为明确氮肥施用量对弱苗、壮苗移栽后库源关系及穗部性状的影响,以垦粳5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以盆栽方式进行,结果如下:当施氮量高于150 kg/hm~2时,壮苗齐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弱苗,二者均在施氮量300 kg/hm~2时最大。施氮量在150~300 kg/hm~2条件下,壮苗、弱苗的上部一次、二次枝梗数及中部一次枝梗数均高于对照,且随施氮量增加逐渐升高。无论施氮肥与否,壮苗的优势粒实粒数、劣势粒实粒数均多于弱苗。在施氮量150~300 kg/hm~2条件下,弱苗、壮苗的劣势粒实粒数均高于对照且随施氮量增加逐渐升高,在施氮量300 kg/hm~2条件下达到最大,与对照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2019,(4):32-38
以优质三系杂交籼稻品种渝香203为材料,设置3个施氮水平(N1-90 kg/hm~2、N2-120 kg/hm~2和N3-150 kg/hm~2)和2种肥料配施模式(M1-常规复合肥和M2-缓释肥配施常规复合肥)处理,以不施肥为对照(CK),共7个处理,分析肥料一次性基施条件下施氮水平及肥料配施模式对机直播水稻渝香203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肥料配施模式中渝香203的产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M2模式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均极显著高于M1,其中N3M2处理因较高的成穗率(78.9%)保证了其较多的有效穗数,同时使渝香203大穗、多粒,提高了结实率,实现了增产。M2模式前期分蘖势稍弱,但中后期肥力供应较好,使其成穗率较高。干物质积累方面,M2模式的干物质量显著高于M1,至成熟期差异进一步增大,后期干物质生产优势明显,为增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上3叶的SPAD值在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各生育期均表现为M2M1CK,且在成熟期M1与M2间的SPAD差异达到最大,尤其是N3M2的SPAD在成熟期仍处于较高水平,说明常规复合肥配施缓释肥有助于机直播渝香203后期上3叶持绿并保持较高光合能力,进而获得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水氮运筹对新疆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水氮运筹对滴灌春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规律,2017年和2018年在田间滴灌条件下设置1 500、3 750、6 000和8 250 m~3·hm~(-2)4种灌水量(分别用W1、W2、W3和W4表示)和0、225、300和375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用N0、N1、N2和N3表示),比较分析了不同水氮处理下春小麦品种(新春6号)的茎蘖数、茎蘖成穗率、LAI、粒叶比、花后干物质生产力和产量及其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两年中,春小麦茎蘖数、茎蘖成穗率、LAI、粒叶比、花后干物质生产力及产量在相同氮素营养条件下随灌水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趋势,且以W3最大;在相同水分条件下随施氮水平的提高也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以N2最大。在所有处理中,W3N2处理的春小麦茎蘖数、茎蘖成穗率、LAI、粒叶比、花后干物质生产力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值均最高。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灌水6 000 m~3·hm~(-2)和施氮300 kg·hm~(-2)为滴灌春小麦最佳的水氮组合。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了低氮(150 kg/hm~2)、中氮(180 kg/hm~2)、高氮(210 kg/hm~2)及无氮对照(0 kg/hm~2)4个氮素水平对"沈农315"、"沈稻11"2个粳稻品种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沈农315糙米率以N2处理最高,沈稻11各施氮处理的糙米率呈现出N3N2N1的关系。沈农315的精米率呈现出N3N2N1CK的关系。沈稻11各施氮处理的精米率以N2处理最高。沈农315、沈稻11的整精米率呈现出N3N2N1CK的关系。两水稻品种的粒长和粒宽表现趋势基本一致,粒长和粒宽呈现出N3N2N1CK的关系,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粒长和粒宽均变大。两水稻品种的垩白率﹑垩白度均呈现出N3N2N1CK的关系。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水稻品种的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加,呈现出N3N2N1CK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采用辽宁地区5个地方品种进行低、中、高3个氮素水平的比较试验(N0:不施氮、N1:112 kg/hm~2、N2:225 kg/hm~2),探究氮素对玉米冠层指标的影响及与产量因素的相关性。相关、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随着施氮量升高,品种产量和穗粒数显著提高。不同氮素水平下,冠层指标与产量因素相关性有差异。穗粒数在N0处理下,与吐丝期叶氮比(SLN)和叶片氮浓度呈负相关,相关强度排序为吐丝期SLN吐丝期叶片氮浓度;N1处理下,与乳熟期LAI呈正相关,与吐丝期叶片氮浓度和吐丝期绿叶数呈负相关,相关强度排序为吐丝期叶片氮浓度乳熟期LAI吐丝期绿叶数;N2处理下,穗粒数与冠层指标相关性不显著。百粒重在N0处理下,与吐丝期穗位叶SPAD值呈正相关,与吐丝期LAI和乳熟期穗位叶SPAD值呈负相关,相关强度排序为吐丝期LAI吐丝期SPAD乳熟期SPAD;N1处理下,与乳熟期穗位叶SPAD值呈正相关,与乳熟期LAI呈负相关,相关强度排序为乳熟期LAI乳熟期SPAD值;在N2处理下,与吐丝期比叶面积(SLA)、SLN、乳熟期绿叶数呈负相关,相关强度排序为吐丝期SLN、SLA乳熟期绿叶数。  相似文献   

13.
机插单季晚粳稻氮肥施用及丛栽苗数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机插单季晚粳稻秀水114进行施氮量、氮肥施用比例及丛栽苗数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用量与秀水114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呈正相关;施氮比例显著影响秀水114抽穗期、株高、成穗率、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丛插苗数对其最高苗数、成穗率、穗总粒数、结实率和纹枯病指数有影响。秀水114要获得高产,其适宜施氮量为纯N 20.7 kg/667 m2,施氮比例(基肥∶苗肥∶秆肥∶穗肥)为1∶5∶0∶4或3∶3∶2∶2,丛插苗数2~5本(基本苗3.2~7.9万/667 m2)。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株两优819和陆两优996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超级早稻产量形成、稻米品质与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使超级早稻显著增产,株两优819增产的原因是提高了每穗粒数,而陆两优996增产的原因是提高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2)两组合N 225 kg/hm2处理较N 150 kg/hm2处理显著减产;(3)两组合稻米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直链淀粉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4)超级早稻产量与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呈正相关,与粒叶比呈负相关;(5)随施氮量增加,两组合的氮素累积量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生理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显著降低.本试验条件下,施N150 kg/hm2能使超级早稻获得较高产量,同时获得较高氮肥利用率、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以小粒不育系卓234S系列杂交稻组合(卓234S/R1126,V1;卓234S/R1353,V2;卓234S/R1519,V3)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0、120、 180、240 kg/hm2,分别记作N0、N1、N2、N3)对小粒型杂交稻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显著影响小粒型杂交稻产量,N2处理显著高于N1处理,但与N3处理差异不显著;有效穗数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N2和N3处理显著高于N1处理;从整体上看,每穗总粒数随施氮量增加表现先升后降趋势,但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实率、千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施氮使小粒型杂交稻干物质量显著提高,2021年3个组合成熟期干物质量均以N2处理最高,2022年V1组合表现与2021年一致,V2、V3组合以N3处理最高。各组合成熟期地上部氮积累量整体上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除2022年V3组合的N3处理显著高于N2处理外,其余组合N2与N3处理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N1处理。各组合氮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利用率、产谷利用率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氮肥吸收利用率以N1和N2处理较高,显著高于N3...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移栽密度和氮素调控对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产量形成特点和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旌优127为材料,于2016—2017年在四川泸州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同一移栽密度下,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和两季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高密(D_3,24万丛/hm~2)条件下,N_2处理(测苗定氮施肥)施氮量较N_1处理(225 kg/hm~2)平均减少了7.8%,但其头季产量、再生季产量和两季总产量却较N_1处理分别增加了4.9%、15.4%和6.8%;随移栽密度的增加,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每穗粒数呈下降趋势(除2017年再生季外);头季稻N_1处理有效穗数较N_2处理平均高了5.7%,但其每穗粒数和颖花量较N_2处理分别低了9.2%和3.1%;再生季N_2处理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颖花量较N_1处理分别高了10.2%、9.0%、18.2%。与N_1处理相比,N_2处理头季稻米蛋白质含量平均增加了6.9%,但再生季平均降低了1.8%。不同密肥组合间杂交中稻头季、再生季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粒型差异较小,以D_3N_2组合处理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相对较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相对较低。因此,建议在本研究区域杂交中稻-再生稻生产体系中,头季移栽密度24万丛/hm~2与测苗定量施氮技术搭配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在砂质潮土上采用田间定位小区试验,设置0(N0)、120 kg/hm2(N120)、195 kg/hm2(N195)和270 kg/hm2(N270)4个氮水平,研究浚单29、豫单916、洛玉3号玉米品种产量、氮利用效率和收获指数等指标对施氮的反应差异。结果表明,浚单29和豫单916的产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洛玉3号的产量先增加后降低,在N195水平时达到最高。氮肥对浚单29产量的增加效应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来实现;对豫单916和洛玉3号产量的影响则是通过穗粒数和百粒重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施氮量为0~195 kg/hm2范围内,洛玉3号的氮积累量和氮利用效率均高于其他两个品种。供试的3个品种中,洛玉3号达到最高产量所需施氮量最低且氮利用效率高,适合在砂质潮土上种植。  相似文献   

18.
采用6种不同施N水平,研究施N量对嘉糯1优6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纯N在0~200 kg/hm2内,随着施N量的增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移栽至抽穗期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都显著提高,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有的达显著水平;当施纯N提高至250 kg/hm2时,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都呈下降趋势。可见,嘉糯1优6号最佳施N水平为200kg/hm2。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对机穴播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季晚稻秀水11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对机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与机穴播稻产量呈极显著一元二次抛物线关系,秀水114作机穴播稻适宜施氮量为300 kg/hm~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秀水114有效穗数、高峰苗数增多,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茎蘖成穗率降低,拔节期和抽穗期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变化趋势一致,各关键生育时期的LAI增加,粒叶比则降低,株高和基部伸长节间伸长。  相似文献   

20.
大田大区试验,设6个施氮量处理(0、60、120、180、240、300 kg·hm~(-2),分别用N0、N1、N2、N3、N4、N5表示),测定棉花生长发育阶段以及收获期各器官干物质质量、产量及纤维品质,研究施氮量对赣北植棉区油后直播棉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及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8月2日之后,施氮量120 kg·hm~(-2)处理棉花株高最高;8月19日之后,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棉花单株果节数最高;在8月30日,施氮量300 kg·hm~(-2)处理棉花单株成铃数最高;施氮0~240 kg·hm~(-2),棉株单株干物质质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在180~300 kg·hm~(-2),各器官干物质质量差异不显著;以施氮180 kg·hm~(-2)的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最高;施氮量对油后直播棉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赣北地区早熟油后直播棉施氮量为180 kg·hm~(-2)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