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年限日光温室土壤硝态氮和盐分累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壤养分与盐分累积是设施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为了探明日光温室生产对土壤养分与盐分累积的影响,以甘肃石羊河流域不同种植年限的日光温室及其附近露地粮田为研究对象,应用野外调查与取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日光温室土壤硝态氮和电导率(EC)变化特性。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土壤表层有硝态氮累积和盐分积聚现象;在同一耕作层剖面上,日光温室内各土层平均土壤硝态氮含量和EC值分别为露地粮田的1.2-3.3倍和0.7-3.2倍;耕层以下土壤硝态氮含量和EC值随种植年限延长而增加,其峰值及其所在深度随种植年限延长而增大。日光温室传统的大水大肥种植习惯是造成温室土壤养分和盐分累积的主要原因,应适当调整温室生产中的灌水施肥水平,采取节水节肥的高效灌溉施肥制度。  相似文献   

2.
施氮量对垄作小麦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垄作种植方式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利用、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施氮量,小麦的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氮的贡献率降低,小麦植株内的氮素积累量增加,收获指数提高,产量增加。低氮(0~66 kg hm-2)条件下,小麦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淋洗损失的可能小,小麦收获后0~100 cm土体内不会累积大量硝态氮。施氮量在165~264 kg hm-2时,60~100 cm土体内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出现硝态氮下移趋势。种植方式影响小麦的氮肥利用效率,垄作种植小麦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均高于平作小麦。垄作种植麦田60~80 cm土体内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对较高,而平作种植麦田8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相对较高。种植方式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大于施氮量的影响, 但施氮量对氮素收获指数、籽粒产量以及经济系数的影响大于种植方式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2种种植方式在施氮量为纯氮165 kg hm-2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平作小麦氮肥利用率为35.75%~36.41%,而垄作小麦为45.32%~47.25%; 但2种种植方式的小麦都是施氮量为纯氮264 kg hm-2时获得最高产量, 平作和垄作小麦的最高产量分别达8 078.31 kg hm-2
8 212.27 kg hm-2。  相似文献   

3.
为潮土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运移、积累特征及其与夏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始于1978年的莱阳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在2014,2015年夏玉米收获后,分别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并计算0~100 cm不同土层硝态氮、铵态氮积累量及夏玉米产量。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或化学氮肥均能提高土壤硝态氮或铵态氮含量及其积累量;在0~100 cm土层中各处理硝态氮的垂直迁移趋势不同,而铵态氮的垂直迁移趋势基本一致;与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可滞缓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溶,但两者对铵态氮向土壤深层迁移趋势的影响不明显;长期施用有机肥、氮肥对硝态氮、铵态氮积累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对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存在极显著的交互效应;与长期不施肥M_0N_0(CK)相比,施肥处理(M_0N_1、M_0N_2、M_1N_0、M_1N_1、M_1N_2、M_2N_0、M_2N_1、M_2N_2)硝态氮积累量、铵态氮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112%~396%和69%~259%(P0.05);在0~20,0~40,0~60,0~80,0~100 cm各土层中,硝态氮、铵态氮积累量与夏玉米产量具有不同线性关系。研究表明,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降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淋溶及其积累,从而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维持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保护地下水源。  相似文献   

4.
摸清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现状对区域设施菜地氮素管理和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采取大样本调研方法对西安市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现状进行全面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全市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平均值为55.22 mg/kg,丰缺等级属“中等”水平。(2)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区域分异较为明显,其中蓝田县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平均值最高(92.40 mg/kg),周至县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平均值最低(28.10 mg/kg)。(3)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总体呈现出降低趋势,其中1~5年的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平均值最高(57.67 mg/kg)。(4)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随土壤质地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土壤质地越粗硝态氮含量越低,土壤质地越细硝态氮含量越高。(5)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仅与有效磷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与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pH、电导率等均无极显著相关性。综合来看,西安市设施菜地表层土壤暂不存在硝态氮过量累积问题,但在施肥管理过程中需注意降氮和平衡施肥。  相似文献   

5.
在节水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及氮肥施用时期对冬小麦产量、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施氮处理产量均高于N0,N88.5 69处理产量最高,氮肥生理效率则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降低。开花期以及成熟期各施氮处理0~100 cm土体硝态氮含量均明显高于N0,各生育期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开花期各处理2 m土体硝态氮含量达到最高值,成熟期20~60 cm土层相同施氮量(157.5,226.5kg/hm2)均表现为氮肥分次施用处理硝态氮含量高于一次性底施处理(N88.5 69>N157.5,N123 103.5>N226.5)。成熟期土壤硝态氮2 m土体累积量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加,且等量氮肥分次施用显著高于一次性底施。  相似文献   

6.
长期施肥对潮菜地土壤磷素积累和无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在潮土上形成的菜地土壤为材料,研究了菜地土壤全磷、有机磷、有效磷、无机磷组分含量变化及其土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潮菜地土壤磷素积累量大、积累速度快.10年左右的菜地土耕层全磷含量增加1000mg/kg左右,积累速度约100mg/(Kg·a).菜地土壤积累的磷主要是无机磷,0~20cm土层中无机磷含量占土壤磷素总量的90%以上,菜地土壤有机磷积累数量较少,其含量为130~190mg/kg.菜地土壤磷素主要分布于0~20cm耕作层中,其含量一般为0~80cm土体磷素总量的50%.与起源土壤相比,菜地土壤中下部土层也有磷素积累现象,种菜时间越长,其积累量越多,特别是有机磷在菜地土壤中有较明显的淋溶特征.菜地土壤无机磷组分与起源土壤相比变化很大,潮菜地土无机磷组分以Cag-P、Ca10-P、Ca2-P和O-P为主,与起源土壤相比,Ca8-P、Ca2-P和Al-P含量增加最多,Ca10-P含量仅有微量增加.菜地土壤有效磷含量普遍很高,10年左右的典型菜地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为200mg/kg左右,有效磷在菜地土体中呈典型的"丁"字形分布.  相似文献   

7.
免耕玉米田土壤速效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微区模拟方法,研究了免耕条件下,玉米田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玉米田免耕降低了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三种养分含量。其中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最大,降低达显著水平;速效磷含量次之;对速效钾含量影响最小。0~2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免耕处理比翻耕处理低15.3%~51.2%。20~40 cm土壤硝态氮含量,免耕处理比翻耕处理低40.9%~46.7%。  相似文献   

8.
施肥对连作蔬菜地蔬菜产量和土壤氮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研究施肥对连作蔬菜地蔬菜产量、肥料效应以及土壤养分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笔者等人进行了连续四茬蔬菜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设计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四茬蔬菜鲜样可食部分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芹菜的最佳施氮量为537.4kg/hm2,白菜的最佳施氮量为473.88kg/hm2。同时,与对照相比,用于每茬蔬菜生长所施用的肥料明显增加了土壤中铵态氮含量,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蔬菜种植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试验同时表明,经过了四茬蔬菜收获后,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已经发生了变化,除了未施肥对照区的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下降外,其余施肥处理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研究结果给连作蔬菜地的合理施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植年限蔬菜大棚土壤盐分累积及硝态氮迁移规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关中地区泾阳等地32个蔬菜大棚土壤分析,表明:该区大棚土壤盐分表聚和酸化现象明显。耕层(0~20cm)平均全盐量为3.2g/kg,20~40cm土层平均也达2.8g/kg,40~60cm和60~80cm土层在2.0g/kg左右;耕层土壤PH值比对照下降0.61,60~80cm土层比对照下降了0.27;耕层硝态氮含量平均高达63.3mg/kg,是对照的5.5倍,硝态氮深层下迁趋势明显,可达80cm以下,仅60~80cm土层的平均含量为27.3mg/kg;耕层平均有机质含量仅为16.0g/kg。随棚龄延长盐渍化和酸化程度加重,硝酸盐下迁损失愈多。其主要原因是偏施化肥,不重视有机肥,常年连作,不合理灌溉等。建议采取增施有机肥、限制化肥用量、改进施肥技术、科学灌排、轮作倒茬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滴灌条件下基肥减施后移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根系生长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以‘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研究基肥传统施用(CK)、基肥减施后移至拔节期(T1)及基肥减施后移至大喇叭口期(T2)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根系生长、植株氮营养指数、氮素积累、土壤硝态氮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1和T2处理拔节期(V6)虽然植株氮营养指数低于1 (0.88),但地上部氮磷钾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与CK差异不显著,且T2处理吐丝期(R1)到成熟期(R6)植株氮素积累量高于对照(+33.39%)。处理间收获期夏玉米行间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差异显著,其中T2分别低于CK和T1处理41.85%和35.46%,深层8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T1和T2处理分别低于CK 78.68%和56.02%,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大喇叭口期(V12) 15~30 cm土层根系表面积密度为T2>T1>CK,其中T2和T1分别比CK高25.89%和36.17%,且T2处理30~45 cm土层根系表面积密度也较CK高68.59%。各处理间收获指数及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总体T2处理值最高,氮肥利用率比对照也增加12.13%。因此在滴灌水肥一体化条件下,夏玉米生产上应根据地力优化基追比,中高肥力农田玉米基肥可以适当减施后移至拔节期(V6)甚至大喇叭口期(V12),控前促后,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同时促进前期根系下扎。  相似文献   

11.
长期定位施肥对蔬菜保护地土壤磷素空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长期定位施肥蔬菜保护地土壤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磷素在剖面上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剖面中均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而且在同一土层内,施有机肥各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不施有机肥各处理。在0~60cm土体内施有机肥各处理土壤磷素活化系数明显高于对照和不施有机肥各处理。在土壤剖面中施肥各处理有机磷含量均高于对照,配施有机肥处理也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磷素在土壤中的积累和长期施用有机肥是导致土壤磷素向下层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片麻岩新成土中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规律,通过田间肥效试验,研究在不同施氮水平下配施磷和有机肥对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氮磷配施作物产量显著高于单施氮肥和有机肥,各处理不同施氮水平作物产量差异不显著。苗期各剖面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拔节期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硝态氮含量先增加(0~60 cm)后降低(60~80 cm)。抽穗灌浆期单施氮肥,总体上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硝态氮含量升高,且各剖面的硝态氮含量高于其他2个处理。收获期土壤中各剖面硝态氮含量呈现单施氮肥>氮磷配施>配施有机肥的趋势。土壤中各剖面的硝态氮含量总体上苗期>拔节期>抽穗灌浆期>收获期,随着谷子生育期需氮量和降雨量的变化而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3.
添加生物炭对设施菜田土壤氮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生物炭田添加对设施菜田土壤氮迁移的影响,在设施黑土菜田进行常规水肥(WF)、常规水肥+生物炭(WFB)、80%水80%肥+生物炭(80%WFB)处理的田间对比试验,系统研究生物炭施加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迁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0 cm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施加生物炭(WFB、80%WFB)可明显降低不同土层铵态氮、硝态氮淋失量;施加生物炭的WFB、80%WFB处理铵态氮淋失量在0~60 cm土层比对照(WF)降低了52.87%、49.39%(P<0.05);施加生物炭的WFB处理硝态氮淋失量在0~40 cm土层比对照(WF)降低了32.22%(P<0.05)。茄子生育期内,施加生物炭的WFB、80%WFB处理可以增加苗期、初果期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抑制土壤硝态氮淋失,对盛果期、拉秧期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无影响。综上,生物炭的施加能有效抑制设施菜田土壤氮的淋失迁移。  相似文献   

14.
以平谷区101个桃园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施肥现状及其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论】所调查的桃园施用的有机肥以鸡粪、羊粪、猪粪、牛粪为主,化肥投入以复合肥或氮磷钾配合施用居多;2016年比2006年总N、总P2O5和总K2O投入量高出1.6倍、1.6倍和1.8倍。由于桃园多年的过量养分投入,2016年调查结果与2006年调查结果和1981年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有大幅度提高;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氮肥的施入土壤中平均碱解氮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随着磷肥的施入土壤中平均有效磷含量成显著的上升趋势,随着钾肥投入量的增加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调查结果还显示平谷土壤氮素盈余量为444.6 kg N/ hm2,作物氮素吸收量/施氮量占比仅为45%;平谷土壤磷素盈余量为516.6 kg N/ hm2,作物磷素吸收量/施磷量占比仅为22%;由此可见,桃园氮养分和磷养分盈余造成了果园土壤氮和磷环境风险加大。因此,桃园要进行合理的养分管理以保证产量和品质的形成,以及桃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旱地红壤长期定位施肥养分下移特征及作物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给合理施肥与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玉米为试材,试验设4个处理,研究了旱地红壤长期施肥养分在剖面中的下移特征和作物产量效应。结果表明长期施用N、P肥和有机肥显著增加0~20 cm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N与P或有机肥配施明显减少20~60 cm碱解氮含量,60~80 cm碱解氮含量差异较小;P与有机肥配施减少20~40 cm速效磷含量;40~60 cm速效磷含量差异极小;40 cm以下速效钾差异不明显,有机质60~80 cm以下无差异。低产红壤经28年改良培肥,生产性能达到中上等肥力水平。长期施N和NP,玉米籽粒分别在第8、24年绝收,NMP处理比NP处理显著增产。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处理对特菜-根芹菜产量和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摘 要:根芹菜是我国引进的一种稀特蔬菜品种。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肥及与无机肥配施处理对根芹菜产量、硝酸盐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合适宜氮磷钾比例施肥处理下N1(261kgN/hm2)根芹菜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地下可食部分硝酸盐含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也有较高的氮肥利用率;N2、N3较高氮肥处理下产量显著低于N1处理,特别是N3处理下产量与对照相比没有显著差异,但硝酸盐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以上结果说明,较高肥力菜田土壤上适宜氮磷钾比例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提高根芹菜产量和保持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7.
氮、磷、钾对设施蔬菜产量及养分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肥料浪费,研究氮、磷、钾肥施用对蔬菜产量的影响,以及氮、磷、钾肥在蔬菜、土壤中累积量。进行一个周年轮作设施番茄、菜花、芹菜田间施肥试验。当番茄、菜花、芹菜不施N、P、K肥时,减产6.0%~13.8%,年总收入分别减少39220元/hm2、36902元/hm2、22023元/hm2;氮、磷、钾素是蔬菜产量的限制因子。蔬菜中N吸收量:番茄和菜花>芹菜,P吸收量:菜花>番茄和芹菜,K吸收量:番茄>芹菜>菜花;番茄果实中氮吸收量低于菜花果实氮吸收量,植株氮吸收量也低于菜花植株。而果实中磷、钾的吸收量是高于植株,并且钾吸收量明显高于植株。氮、磷、钾吸收总量顺序为菜花>番茄>芹菜。番茄、菜花和芹菜收获后的土壤氮、磷、钾含量均高于种植前的土壤含量;受底施有机肥的影响,番茄土壤中残留氮含量、芹菜土壤残留磷含量都高于基础土壤含量2倍以上;菜花没施有机肥,土壤残留氮、钾含量低于番茄和芹菜。土壤残留磷含量比较高,造成资源浪费,也污染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有机物料不同覆盖方式对句容旱地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5年生阳光玫瑰葡萄园地为研究对象,2018年5月以纯醋糟、醋糟+土壤调理剂、醋糟+黄腐酸钾、醋糟+生物炭、醋糟+微生物菌剂覆盖地表,在有机物料覆盖的基础上再设纯物料覆盖、物料+园艺地布覆盖、物料+无纺布覆盖,以清耕为对照,6个月后对0~20 cm土壤样品分析葡萄园土壤容重、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结果表明: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铺施地表,再辅以无纺布或园艺地布覆盖,均可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氮磷钾速效养分。醋糟+黄腐酸钾均匀铺施地表与对照比土壤容重下降24.5%,再进行园艺地布覆盖,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对照比提高147.8%;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单独铺施或进行覆盖均提高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其中醋糟+黄腐酸钾覆盖无纺布处理硝态氮含量比对照增加了6倍;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单独铺施各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高于硝态氮,而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覆盖各处理则相反。综合比较各处理,醋糟+黄腐酸钾覆盖无纺布效果最好,建议在句容旱地葡萄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寻肥料的合理施用方法,并对有机替代的可行性提供佐证,运用大田定位试验方法,研究连续3季有机肥部分替代无机肥料对土壤养分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效磷、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及在各养分土壤剖面中的分布和迁移特征。结果表明,连续3季施用不同类型肥料后,各处理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有效磷主要积累在0~20 cm土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添加20%干猪粪的处理前期效果不显著,后期养分含量显著增加。20%M处理(20%减量施肥+商品有机肥)在0~20、20~40 cm土层各养分含量都高于NPK处理(农民习惯),全氮、全磷、有效磷、有机质能发生明显迁移,在20~40 cm土层固定累积向下淋溶损失小。结果表明,化肥减量添加商品有机肥能平衡养分分布,提升土壤综合肥力,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轮耕对双季稻田耕层土壤养分库容及Cd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双季稻田土壤结构、养分及重金属含量的变化规律,对构建稻田合理耕层、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粮食可持续丰产具有重要意义。2005-2014年在湖南醴陵双季稻田设置长期免耕(NT-NT)、长期旋耕(RT-RT)、长期翻耕(CT-CT)、翻免轮耕(CT-NT)和旋免轮耕(RT-NT) 5种耕作方式定位试验,测定并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深度、土壤容重、土壤C、N、P、K养分含量、养分库容量及重金属Cd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NT-NT由于长期没有动土,土壤容重较高,而RT-RT、CT-CT、CT-NT和RT-NT均使土壤容重值降到了较理想区间。CT-NT和RT-NT 0~5 cm耕层土壤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Cd含量均显著低于NT-NT,而高于RT-RT、CT-CT,说明NT-NT在促进土壤养分向表层聚集的同时,也促进了土壤镉向表层聚集,且随着耕作频率的增加土壤表层养分及土壤镉均呈下降趋势。CT-NT和RT-NT 5~10 cm耕层土壤各养分含量均显著高于NT-NT,而10~20 cm耕层土壤各养分含量均低于RT-RT、CT-CT,说明轮耕促进了土壤养分积累并主要向土壤中层聚集。耕层厚度、有效养分总库容量及土壤Cd含量均表现为RT-RT、CT-CT>CT-NT、RT-NT>NT-NT,说明随着耕作频率减少土壤耕层逐渐变浅,有效养分总库容量逐渐变小,土壤总镉、有效镉含量也逐渐降低。本研究表明,长期免耕和长期翻(旋)耕均存在一定弊端,长期免耕虽然降低了土壤镉含量,但同时也降低了土壤养分库容,长期翻(旋)耕虽然增加了土壤养分库容,但同时也增加了土壤镉含量,而合理土壤轮耕既可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土壤养分积累、增加土壤养分库容,又能适当降低土壤镉含量,改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