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2005—2006年在稻瘟病重发区及不同栽培条件下进行了超级杂交中稻主要病虫药剂防治新技术(以下简称药剂防治新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药剂防治新技术可有效防控稻瘟病重发区、3种施肥水平及2种耕作(免耕、翻耕)条件下超级杂交中稻的主要病虫危害,且防效和稻谷产量高于常规施药技术;稻瘟病重发区应用药剂防治新技术在分蘖末期、破口前3~7d、始穗期施药时,除选用30%爱苗EC、5%锐劲特SC、25%阿克泰WG等新药剂外,还应加入52.5%F ilia SE或20%三环唑WP等稻瘟病防治专用药剂,才能有效防治稻瘟病,其中52.5%F ilia SE对稻瘟病防效更好,防效高达94.11%~95.17%;应用药剂防治新技术在超级杂交中稻大田生长期只需施药4次便能有效控制病虫危害,与常规施药技术相比,药剂防治新技术施药次数减少2次,用药量减少86%以上,购药成本相当,节本增效明显,同时可降低农药对稻谷和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2.
通过试验,筛选养蟹稻田防治稻水象甲药剂及用量。结果表明,应用赤峰生产的生物农药1%杀确爽50~60ml/677m^2,能有效防治稻水象甲,总防效达92.3%~94.3%,对河蟹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籼粳杂交稻甬优12在6个不同生育期防治稻曲病的防效进行比较,发现在全田10%~20%植株剑叶完全抽出(即破口前16 d)时施药对稻曲病的预防效果最佳,校正防效达95.54%,如推迟至破口前12 d、破口前5 d和破口期进行防治,防效逐步下降,而提前到破口前21 d,防效也没达到理想效果。因此认为,预防籼粳杂交稻稻曲病应在全田10%~20%植株剑叶完全抽出(即破口前16 d)时进行防治最为适宜,药剂可采用30%苯甲·丙环唑EC。  相似文献   

4.
对稻水象甲防治药剂的防治效果进行研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8%斯本乳油防治稻水象甲成虫有较好的效果。每667m^2施用48%乐斯本乳油75ml防效达90.6%,持效期7d以上。  相似文献   

5.
选择合适的防治药剂和防治次数是减轻稻曲病危害的关键。本研究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为材料,比较了6种药剂和3种喷施次数对稻曲病的防控效果和产量性状差异。结果表明,在6种药剂中,阿米妙收处理的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最好,分别达到91.53%和96.63%,但与其他药剂无显著性差异。在防治次数上,爱苗和拿敌稳均为防治3次的处理病指防效最好,分别为81.73%和80.15%,显著高于防治次数3次以下的处理。阿米妙收处理的产量最高,达11 719.52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6.
稻曲病大发生关键因子及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稻曲病在水稻生产上危害日趋加重的现状,2002-2005年对引起该病大发生的关键因子及药剂防治技术进行了连续4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感病品种(组合)和水稻孕穗至抽穗期间5d以上降水天气是引起稻曲病大发生的二个关键因子‘同时,稻曲病为害程度还与水稻栽培方式、种植密度、肥水管理及施药水平等因素有关。稻曲病药剂防治技术关键:一是选用有效药剂。二是抓住施药适期施药。筛选出防治稻曲病的有效药剂有30%爱苗EC,43%好力克SC和62.25N仙生WP。稻曲病施药适期是水稻分蘖末期、破口前3~7d、始穗期3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防治水稻稻曲病的高效药剂,同时验证在孕穗末期—破口初期施药对稻曲病的防效,2019—2020年连续2年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9%啶氧·丙环唑SC 70 mL/667 m2、125 g/L氟环唑SC 50 mL/667 m2、40%咪铜·氟环唑SC 30 mL/667 m2、25%噻呋·嘧菌酯SC 40 mL/667 m2平均病指防效分别为89.95%、89.85%、87.05%、85.60%,体现了较高防效;75%肟菌·戊唑醇WG 15 g/667 m2,平均病指防效为81.30%,也有较高防效;而36%丙环·咪鲜胺SC 50 mL/667 m2平均病指防效仅为78.20%,防效稍差。前5种药剂可结合稻瘟病防治,在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初期使用,能有效控制水稻稻曲病为害。  相似文献   

8.
引进稻艳等几种药剂进行稻瘟病防效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5%稻艳可湿性粉25 g/667m2对水稻稻瘟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 d防效达78.1%,药后14 d防效达86.1%,明显优于其他对比的几种药剂,可以较好地防治稻瘟病,生产中可以建议使用。  相似文献   

9.
稻曲病防治药剂筛选及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生产上危害日益严重的稻曲病,在大田开展了防治药剂筛选试验,探讨了不同施药时期和施药方法对稻曲病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用量为750 g/hm2时,药剂NXF2014-12对稻曲病的防效最好,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分别为78.32%和83.30%,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3%醚菌酯·氟环唑SC(尊保);在大多数稻株处于"叶枕平"或"叶枕距0"生育期时施第1次药,破口期或始穗期(本试验为籼粳杂交稻组合甬优12,实际为第1次施药后10 d)施第2次药,对稻曲病不论是穂防效还是病情指数防效均极显著优于主穗"叶枕平"时施第1次药的防效;在大多数稻株"叶枕平"时采用细雾喷雾打第1次药,破口期打第2次药对稻曲病的穗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均无大的差异。生产上要根据防控对象及其发生的部位,选用专化性药剂,在用足药量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0.
南方粳稻稻曲病防治药剂及防治适期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南方粳稻生产上危害日益严重的稻曲病,在大田重点开展了防治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拿敌稳(病指防效为76.82%,下同)、爱苗(73.18%)、菌刀(69.21%)及头等功(68.54%)4个药剂防效相当,极显著优于阿米妙收(48.68%)、井冈霉素(49.01%)和好立克(42.05%)的防效,这4种药剂处理较对照增产4.38%~7.89%。破口前10 d、破口前3 d和齐穗后各施药1次的处理(S1)稻曲病病指防效显著优于破口前和齐穗后各施1次药的处理(S2)以及齐穗后施1次药的处理,实际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破口前和齐穗后各施1次药的处理与齐穗后施1次药的处理防效相当,实际产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两优培九稻曲病的发病程度及其与抽穗后0~15d的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两优培九易感稻曲病。其发病率与抽穗后0~15d的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温度是影响其稻曲病发生的主要气象因素,相对湿度起协同作用。提出了发病率为2%和5%时的温湿度指标。根据我国南方一季稻区18个城市42a(1951—1992)8—10月的气象资料,分析了稻曲病的易发区域和适宜抽穗期,为两优培九稻曲病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水稻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志农  张玉烛 《作物研究》2006,20(4):297-307
针对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问题和农药污染造成的生态问题,从生态学观点出发,阐述了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形成及其理论基础。为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生产实践中研究和探讨了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的多项技术措施及其控害效果。结果表明:经济作物与高产优质水稻连作种植模式及其农田景观多样性耕作制,可显著的影响与它关联的害虫及其天敌在种群数量上的变动,并促使田间生物群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水稻主要害虫种群对稻田生态环境的非适应性减少,而蜘蛛等天敌种群则适应性增加,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与此同时,在水稻高产栽培中坚持合理施肥控制施氮量,利用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开展稻鸭生态种养,应用频振式杀虫灯等措施,都能显著减少稻田主要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治理。  相似文献   

13.
环洞庭湖双季稻区农药减量使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2007~2009年新药剂筛选试验基础上,2010年根据洞庭湖区双季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合理组合农药,通过构建双季稻田农药精准减量技术体系,以期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并达到区内农药有效成分用量降低40%以上的目标。试验表明,减量施药处理对早、晚稻螟虫(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及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大多高于常规施药处理,而对蜘蛛、黑肩绿盲蝽与隐翅虫等主要捕食性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小于常规施药处理。前者农药用量比后者减少70.90%~79.08%,增产0.12~0.20 t/hm2,增效90.0~291.0元/hm2。应用该技术体系有利于减轻农药残留、保护农业环境及天敌资源。  相似文献   

14.
水稻分蘖期受淹(冠水)对水稻生长影响较大,不同品种耐涝性表现为常规粳稻耐涝性高于杂交中籼稻,直播稻耐涝性高于人工栽插高于机插秧,秧苗素质好的耐涝性高于秧苗素质差的。杂交籼稻在冠水8 d(粳稻10 d)内,只要管理措施运用得当,多数水稻田可以恢复生长。受涝水稻能否保苗保产,关键在于抢排积水和出水后加强管理,采用排水露田、追施氮磷钾肥和加强病虫害防治,能有效地促进涝后水稻的恢复生长。  相似文献   

15.
2014年采用大区试验示范,研究了水稻病虫防控节药增效技术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发区)及醴陵市(机插秧稻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及机插秧稻区,水稻病虫防控节药增效技术能有效控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及稻飞虱的危害,对其防效分别达95.70%~100.00%、60.36%~84.84%、80.73%~90.41%、95.77%和74.31%~82.06%。此外,该技术的用药量比常规施药技术减少55.62%~78.25%,种稻效益增加209.73~289.35元/667 m2。  相似文献   

16.
全面分析了湖南省主要病虫灾害的现状、发生趋势,认为随着水稻种植结构和栽培技术的变革以及水稻新品种的应用,病虫害发生种类及其危害性的变化,将使病虫害问题更加突出。在对抗性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效用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抗病虫品种选育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7.
豫南“籼改粳”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豫南稻区"籼改粳"的基本情况和在理论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高温、稻瘟病和纹枯病、三代三化螟危害是豫南粳稻产量低、品质差的三大障碍因子,而播期早是产生障碍的根源,推迟粳稻播期是"籼改粳"的关键技术;豫南"籼稻-小麦"轮作存在制度缺陷,推迟粳稻播期可以得到修复,因秧龄过长而减产、机插秧以及抛秧难以利用等问题得到解决;增产提质、机械化、轻简化、规模化生产是"籼改粳"的必然选择;"东粳西移"是解决豫南粳稻品种利用的有效途径;机插秧、抛秧有利于实现粳稻推迟播种,而"泥质法"育秧解决了高温条件下育秧的问题,提高了机插秧、抛秧的秧苗素质;粳稻晚播稻瘟病、纹枯病和三化螟已不再是豫南"籼改粳"的毁灭性病虫害,恶苗病、干尖线虫病、稻蓟马、稻曲病上升为主要病虫害;水稻两段栽培技术是根据水稻高产稳产生长发育规律,分别从群体、形态和机能构建三个方面进行栽培设计,按照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进行定向培育的一种栽培方法,不仅高产稳产,而且减肥减药。  相似文献   

18.
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介绍了高度感虫的中国杂交稻推广带来水稻害虫生态地位发生的变化.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上升为杂交稻上最突出的极易爆发成灾的重要害虫.20世纪70年代以前,白背飞虱只是水稻上的次要害虫,但80年代以来其种群大大增加.由于它从中国南部杂交稻种植区大范围迁飞,白背飞虱也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粳稻上的重要害虫.由于种植具有抗褐飞虱基因Bph1的杂交稻组合,褐飞虱种群曾得到暂时的控制.然而,抗虫性的杂交稻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稻飞虱迁飞区推广以后,褐飞虱生物型发生了改变,对抗虫品种产生了适应性.1990年以后,以前表现抗虫的杂交稻变得高感褐飞虱.缺乏抗虫性主基因不是中国杂交稻对稻飞虱超感性的充分理由,杂交稻旺盛生长的杂种优势可能是稻飞虱生殖力提高的部分原因.中国杂交稻对稻飞虱的超感虫性是从不育系遗传而来的.因此,杂交稻抗虫性的提高有赖于不育系的改良.利用持久抗性和多抗性的IR品种如IR64作为恢复系是改善中国杂交稻的超感虫性的一种有效方法.杂交稻上二化螟和三化螟为害也有所增加.与常规稻相比,杂交稻是一种更有利的食料植物且耐虫性更强.进行水稻产量损失的估计,尤其是水稻本身对螟虫为害的补偿能力,以及螟虫和杂交稻之间的生态学关系的研究有助于评价杂交稻对螟虫田间抗性的实际影响.  相似文献   

19.
阐述葫芦岛地区水稻生产现状,分析水稻生产存在品种杂乱、育苗技术落后、施肥不均衡、病虫害防治水平低、灌水不科学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重点是筛选品种、提高育苗技术、均衡施肥、加强病虫害防治、实行科学灌水等。  相似文献   

20.
广两优676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利用广占63-4S与自选强优恢复系福恢676配组育成的籼型两系杂交稻新品种,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通过国家和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15年在湖北京山作一季稻示范7.05hm~2,平均每667m~2产量达800.9 kg。田间表现株叶形态好,群体结构理想,穗大粒重,较抗病虫。作超高产栽培技术主要有:统一播种,均播稀播培育壮秧;小苗移栽,拉线开厢浅插;适度密植,确保基本苗数;合理施肥,科学管水,及时晒田;综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