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高水分有效利用率,节省水稳生产灌溉用水,开展水稻节水栽培研究,是当前保护水资源,扩大水稻生产的迫切要求。我国水资源总量2.8亿万方。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每年总用水量5600亿方,80%以上用于农业;黄淮海地区每年农用水500亿方。其中,300亿方用于地表蒸发和地下渗漏,而渠系水的利用率只有40%。因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基本国策之一。水稻是高产稳产的作物,在我国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2.
干旱缺水是新世纪全球面临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水资源最为紧缺的 13个国家之一 ,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为 2 30 4m3 ,只相当于世界人口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 ,处在缺水上限量 30 0 0m3 /人和下限 10 0 0m3 /人的中值偏高一些。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急剧增长 ,使我国本已十分紧缺的水资源状况更趋紧张。水是农业的命脉。每年农业生产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 80 %以上。作为用水大户 ,今后农业的发展 ,水资源短缺是首要的制约因素。因此 ,发展节水农业 ,提高农业水资源的有…  相似文献   

3.
缺水是我国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我国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农业生产最受干旱缺水的困扰,而占农业用水65%以上的水稻生产更是首当其冲,每年均有因旱灾造成的水稻减产,大旱年份减产更多.另外,我国已加入WTO,我省农业将面临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李瑞霞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383-386
通过分析在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用水占水资源消耗的三分之二的的背景下,农业增产压力越来越大、可利用水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指出提高水资源生产效率、以有限的水资源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实行“节水”农业势在必行。笔者从农业用水的管理技术、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及劣质水、循环水与雨水利用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传统节水技术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省农业资源现状提出河北平原作物高产节水主体途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种子世界》2013,(4):58-58
黑龙江省通过建设高标准节水示范区等方式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2013年水稻旱种推广面积将达40万hm^2。作为农业大省,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结构尚不合理,农业灌溉用水浪费现象严重。2011年,全省水田灌溉用水量达260亿m^2。占农业用水量的95%,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2%,全省用水结构急需进一步优化,农业节水尤其是水田节水已成为一项重要的革命性战略措施。黑龙江省自2004年开始试点研究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该技术的特点为水稻旱种,即“返青地湿润,露泥不汪水;蘖初见水层,汪水不露泥”。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稳健起步,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农业发展的底色更绿了。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在3720亿立方米,节水迈出重要步伐。2016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超过0.53,农业用水总量实现有效控制,在突破我国农业发展缺水瓶颈上取得初步成效。其中,工程节水、技术节水、旱作农业节水扎实推进,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以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水稻水足迹计算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运用水足迹的理论和方法计算了湖南省水稻水足迹,并分析了其历史变化和构成特征,以期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和建议。结果表明:湖南省水稻水足迹由1960年的22×109 m3上升至2008年的34.4×109 m3,增加了12.4×109 m3;水足迹构成以绿水为主,但所占比例逐渐降低,灰水足迹由7%增加到24%,说明所需稀释水量逐渐加大;早、中、晚稻的水足迹以晚稻最大,占到总水足迹的38%~48%,其次是早稻,最少是中稻;早、中、晚稻的绿水占各自水足迹的比重依次降低,蓝水比重依次增加,灰水比重均在21%以上;从单位产量水足迹来看,双季稻平均比中稻少23.3 m3/吨。综合考虑水资源和产量因素,双季稻在有效利用水资源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比单季稻更有优势,建议减少单季稻,增加双季稻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8.
在水资源约束趋紧的背景下,本研究从灰水足迹角度出发,选取2013—2017年黄河流域农业的各项面板数据,运用动态超效率SBM模型对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效率进行测算,以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农业用水量、有效耕地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为投入指标,以根据2013年为基期的物价指数调整后的农业总产值为期望产出及灰水足迹为非期望产出作为产出指标。通过SBM模型分析发现,黄河流域各省份农业灰水足迹的总量均在下降,且2015年后下降速率增加;黄河流域各省份农业用水效率按照是否大于1和是否大于0.5可分为3个梯队,除四川外,各省农业用水效率均在上升。因此,黄河流域需重视灰水足迹管理,从源头减少农业灰水足迹的产生;政府要不断加强在农业灌溉设施上的投入,提高节水灌溉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田灌溉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三江平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受政策调控及经济利益的驱动,该地区粮食种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未来其水-土-作物配置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现有的水-土-作物优化配置研究,水资源约束条件中大多基于传统的灌溉用水量等农业用水指标。本文从雨养-灌溉兼具的三江平原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出发,构建含水约束条件为广义农业水资源(即蓝水和绿水)的线性规划模型,并利用软件LINGO17.0,求解出目标函数以及相应的水稻、玉米、大豆种植面积。研究表明,基于2015年现状以及三江连通工程实施后的种植结构优化结果,均呈现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的趋势,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大豆种植面积有增有减。三江连通工程为实现该区域的水-土-作物优化配置以及水旱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重要的设施保障。不断优化种植结构,促进水-土-作物优化配置,对进一步提高三江平原地区粮食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宁夏南部旱区农业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广义的水资源概念出发,分析了宁夏南部旱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特征。宁夏南部旱区农业水资源14.90亿m3,占整个区域水资源总量的93.35%。其中土壤水资源为6.35亿m3,是这一区域旱作农业、草地、林地等农业生产和生态恢复与建设的重要来源。依据该区域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杨俊 《种子科技》2024,(2):131-133
我国不仅是水稻种植大国,也是水稻消费大国,我国每年的水稻产量约占总消费量的50%,所以提高水稻栽培技术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水稻种植与培育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然而,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技术问题,因此从选种、育苗、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角度出发,分析了水稻栽培技术要点,为提高水稻种植效益以及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缺水比缺地更严峻,要解决化肥利用率低,以及水资源和土地的矛盾,节水农业、水肥一体化是极佳的解决方案。2015年农业部提出到2020年我国农业要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使用,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正在成为科学普及的物化技术。2016年我国农业面临供给侧改革,化肥行业要去产能,"调结构,转方式"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式,因此,大力发展水溶肥料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科普知识     
淡水资源危机地球表面虽然2/3被水覆盖,但是97%为无法饮用的海水,只有不到3%是淡水,其中又有2%封存于极地冰川之中。在仅有的1%淡水中,25%为工业用水,70%为农业用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可供饮用和其他生活用途。我国广大的北方和沿海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北方  相似文献   

14.
1装备技术水平落后制约着主食产业的发展馒头、面条、水饺是我国代表性的面制主食品种,消费量占面制食品总量的85%。特别是馒头,食用人口总数和食用频度均较高,其面粉消耗量占面制食品总量的30%以上,每年消耗面粉2400×104t,是我国小麦及面粉的主要转化消耗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5.
水肥耦合及其对水稻生长与N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农业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下,为了减少水稻的灌溉用水和肥料高效利用以实现水稻稳产高产,综述了国内外水肥耦合的研究进展、水肥耦合的概念及其协同、拮抗、叠加三种效应,水肥耦合的机理、水肥耦合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水肥耦合对水稻中N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展望了中国目前在水肥耦合研究方面可以提升的空间,提出了水肥耦合模式是争取水稻高产优质的有效措施,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需要,运用“以水促肥、以肥调水”,建立合理的水肥耦合模式,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在节约灌溉用水和不增加施肥量的前提下达到既保证作物优质高产又减少环境污染的双重效果,为今后节水农业及水稻的田间栽培和管理提供理论与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及其生理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我国最大的粮食作物,也是农业上第一用水大户。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和工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球气候的变化,一方面需要不断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以满足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应对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严重问题。因此,研究水稻高产优质节水灌溉技术,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节约水资源,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水稻高产节水灌溉技术,分析了这些技术的生理生态效应,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水稻节水灌溉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7.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解决农业用水短缺一直是世界性的问题,如何在减少灌溉用水量和优化用水结构的同时保障内蒙古主要水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基于水量平衡原理,于2018—2019年的5—9月在内蒙古东部扎赉特旗开展膜下滴灌旱作水稻灌溉试验,并且以传统插秧泡田种植为参照,提出了内蒙古东部典型地区膜下滴灌旱作水稻的作物需水量和不同生育阶段需水规律,并且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的水稻最终产量及作物需水系数。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为608.4 mm,其生育阶段土壤含水率占饱和含水量的85%~100%时的产量最大,苗期需水量最小,抽穗灌浆期最大;拔节孕穗中期的耗水强度最大,需水系数在全生育期中抽穗灌浆期为最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公布的模式,计算了陇东塬区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需水量,并分析了该区域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水资源丰歉度、可生长季水资源构成和农业生产对策。分析显示:陇东塬区冬小麦冬前生长期水资源过剩,返青后生长期水资源短缺,短缺最严重的时段是成穗期,即4月中旬到5月中旬,水资源总量只占需水量的67%,80%保证率为31%,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春、夏、秋三个可生长季节中,春季麦田水资源以早春土壤贮水为主,夏季以自然降水为主,秋季初秋土壤贮水和自然降水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接近。植株生长期水资源、成穗期水资源和全生育期耗水量和冬小麦产量相关程度较高,幼苗期和籽粒形成期水资源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农业生产上要根据不同时期水资源构成特征科学决策种植模式,并采取工程措施或生产措施有效降低越冬期土壤水分损耗、麦田冬前旺长水肥损耗、晚秋和早春秋白地水分无效损耗,提高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刘晴  彭森 《种子科技》2019,(11):119-119,121
农业作为我国的支柱性产业,是我国经济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随着近几年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同时浪费也日益严重。想要解决用水问题,就必须制定有效的节水措施,节水灌溉技术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使用率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热点聚焦     
<正>水利部:我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用水告别传统大水漫灌,由"浇地"转向"浇作物",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已达0.542,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5年来,全国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3亿亩。农业部:农业投融资要大力推行PPP模式——针对农业投入需求大、社会资本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