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向日葵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料及食品加工原料,其机械化收获技术对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经济实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向日葵割台核心技术的难以攻克造成了向日葵机械化收获进展缓慢。本文根据向日葵的物理特性及用途,从食用型葵花、油用型葵花两个角度,分别叙述了两种向日葵在我国的收获方式及其收获割台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我国在向日葵收获割台的研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为我国向日葵机械化收获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葵花子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及食品加工原料。研发适合我国农业现状的葵花收获机械,对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葵花收获效率和提高我国农民的经济实力有重要的意义。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基本上实现葵花收获机械化,葵花收获机向大型化、通用化、专业化、人性化和智能化发展。我国葵花收获机械研制起步较晚,虽有产品生产,但技术都不太成熟,葵花收获机械化水平较低。分析了国内外葵花收获技术研究现状,结合我国葵花油葵、食葵和种植行距不统一的现状,探讨我国葵花联合收获机的市场需求及收获机的种类及优缺点,同时提出了我国葵花收获机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潘峰  李斌  韩林  赵岩 《南方农机》2023,(20):5-9+23
向日葵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但目前我国向日葵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收获机械的研发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故研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向日葵收获机械对降低劳动强度、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向日葵规模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课题组归纳阐述了国内外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整理总结并分别举例说明国内、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收获机具的功能特点。在对比国内外收获机具的不同优势后,提出目前我国向日葵机械化收获存在农机与农艺融合度较低、现有收获机具作业性能适应性差、收获机械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并基于现存问题进一步提出加强农机与农艺的结合、提升收获机械作业性能、提升收获机械的智能化水平等发展建议。以期推动向日葵机械化收获技术向规模化、标准化、系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等方向高速发展,为促进向日葵产业发展和机械化收获水平提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巴彦淖尔市葵花收获方式及作业机具的调查,分析制约葵花机械收获的主要因素,提出解决葵花机械化收获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玉米生产模式向全程机械化转型,机械化收获已成为玉米收获的主要形式,在我国农业发达地区,玉米机械化收获率已超过90%。为进一步提高玉米机械化收获质量,分析了现阶段生产过程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玉米机械化收获作业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总结了机械化收获过程中产生粮食损失的原因和减损技术。  相似文献   

6.
我国向日葵生产机械化现状 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日葵是我国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我国向日葵生产机械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向日葵生产机械化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荞麦属于小宗杂粮作物,在我国高寒山区或丘陵地区种植面积大,但机械化收获水平较低,可用机型少,收获质量差。为提高我国荞麦机械化收获水平,本文介绍了我国荞麦种植的优势产区及机械化收获特性,剖析了机械化收获技术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杂粮生产大国,杂粮机械化收获已成为杂粮产业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结合我国杂粮生产实际,在分析谷子、荞麦、燕麦和青稞等杂粮作物机械化收获现状的基础上,对杂粮机械化收获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提出实现杂粮机械化收获所需的技术与装备。   相似文献   

9.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目前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仍较低,技术不成熟.为此,分析了我国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介绍了目前玉米收获机械的机型和特点,指出了玉米收获机械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胡萝卜收获机械化研究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胡萝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而其机械化收获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在介绍我国胡萝卜生长特点和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胡萝卜收获机械研究的现状及其典型收获机械的结构特点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我国胡萝卜收获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中国发展胡萝卜机械化收获技术的途径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1.
油葵是我国5大油料作物之一,其利用价值和营养价值高,被称为21世纪的“健康营养油”。我国油葵机械化收获水平不高,研制油葵收获机械对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及实现油葵生产机械化具有重要意义。阐述了国内外油葵收获机械的研究现状,分析国内油葵收获机研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我国甘蔗收割仍以传统的人工收割和不全面的小型化机械收割方式为主,机械化收割水平较低.为研发能够适应要求的收割机,从甘蔗机械化收割现状和特点出发,对甘蔗机械化收割机技术现状进行综合分析,重点阐述甘蔗收割机扶蔗装置、物流通道和剥叶装置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并归纳制约我国甘蔗实现全面机械化收割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沙棘果机械化采收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棘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种优良树种。沙棘果实具有很高的药用和营养价值,但簇生于长有棘刺的果枝上,且附着牢固,不易采收。我国沙棘资源占世界的90%以上,发展机械化采收技术是保障沙棘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为此,分析了国内外沙棘果采收机械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几种典型采收机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指出了我国沙棘采收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目前,我国的沙棘机械化采收技术落后,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沙棘采收机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油葵收获割台工作性能仿真及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油葵收获割台在工作过程中的性能与可靠性,得到该割台正常工作时的关键参数,利用SOLIDWORKS对割台进行三维参数化建模并导入ADAMS中进行运动学仿真,得到收获时茎秆受力和摆动程度的仿真结果并进行正交组合分析,仿真和分析结果表明:割台正常工作最优参数的组合是拉茎辊转速800 r/min、机器的行驶速度2.12 km/h、拉茎间隙10 mm、拉茎辊的倾角20°,同时往复切割刀的切割速度2 m/s时茎秆的受力最小,通过田间试验发现整个收获过程籽粒损失率≤3%,喂入输送绞龙的茎秆较短,收获可靠性较好,结果表明该割台适合油葵的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15.
林果机械化采收技术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化采收是林果全程机械化作业中的重要一环,对促进林果产业健康发展和果农种植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对不同林果采收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和技术探索。首先对国外不同林果机械化收获现状进行介绍,随后介绍了国内林果和机械化收获研究进展,且着重介绍了新疆特色林果采收技术,并对林果采收技术的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油葵收获难度大,现有割台收获效率低、丢盘及含杂率较高等问题,结合油葵种植特点,设计出一种基于螺旋拉茎辊采盘割台。阐述了割台整体设计方案和主要技术参数,并对其关键部件结构设计。同时,分析了拉茎辊、切割装置、螺旋输送器等转速与功率,验证了机构设计的合理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割台运行流畅,收获率为96.5%,含杂率为4.1%,收获效率较高,满足采收作业要求。该研究可解决油葵收获存在的问题,可为油葵联合收割机割台结构优化及作业参数确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收获作为花生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其机械化水平对产业效益的提升意义重大。结合国内外发展概况,阐述花生机械收获技术的内涵与种类,对分段收获、两段收获及联合收获的环节和特点进行分析比较,并介绍每种模式应用的收获装备。根据当前我国花生机械化收获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以期对规范花生机械化收获技术体系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机械化采收技术对于林果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实现林果机械化采收是当前林果产业转换发展模式、节约成本消耗、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林果产业全程机械化以及规模化研究的重点。开展林果机械化采收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保持高效、低损的状态完成整项采摘工作,最终实现林果的智能化、自动化的采收。基于此本文则深入分析了当前林果机械化采集技术中一次性联合摘果采收,详细阐述了当前林果机械化采收面临的问题,并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山药种植历史悠久,种植范围广泛,因受其自身生长特点、地理环境和种植模式的影响,山药收获机械化程度较低,大多采用人工收获。随着产业结构的发展,山药收获机械化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农户的经济效益。分析我国几种山药的种植特点,概述我国山药收获的主要方式,阐述行走系统、传动系统、开沟系统、土壤翻振机构、定位系统等山药主要收获装备和技术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简单论述国外山药收获机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山药收获机械化面临农机与种植环境融合不够、种植模式不统一、收获机具质量差、缺乏核心技术创新、收获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并对山药机械化收获装备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因地制宜研制山药机械化收获设备、推进种植规程建设、学习借鉴发达的国家发展经验、提高核心部件的创新能力、研制联合收获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