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果品产量是衡量区域农产品生产功能的重要指标。果品产量的空间离散化,有助于揭示区域内部要素的空间差异性和获取微观尺度的果品产量数据。该研究依据地形起伏度和土地利用分区将平谷区划分为平原区、浅山区和深山区,并分别建立离散化模型进行修正,将村果品产量离散到500 m×500 m格网下的果园图斑上。结果表明:(1)村果品模拟产量与果品实际产量的相关性系数由总体样本建模的0.585提高到分区建模的0.690,表明分区建模是一种有效的方法。(2)各区影响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存在差异。平原区果园面积对果品产量呈现线性影响;浅山区和深山区果园面积对果品产量的影响较为剧烈,呈幂指数关系,并且增加海拔高度和坡度2个变量后模型的拟合效果均有改善。(3)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综合影响下,平谷区果品产量呈现地带性分布。其中,产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于地形相对平缓、自然本底较好、农民劳作便利的浅山带;而平原区和深山区分别受政策限制和地形限制,果品产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质量发展背景,围绕农业生产、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社会人口4个维度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浙江省和省内不同地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结合宏观统计数据,从动态视角评价了2013—2017年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并静态比较2017年浙江省山区、半山区、平原区和海岛区等不同地形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结果显示,2013—2017年,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不同地形县域之间存在差异:半山区和平原区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高,山区县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最低。基于此,认为高水平构建农业体系、高水平推进绿色生产、高水平打造产业平台和高水平培育农业品牌是推进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彭红  田淑芳 《吉林农业》2011,(5):72-73,75
浅山区是深山区与城市平原区连接的重要区域,研究浅山区土地利用现状,有利于浅山区和城区的和谐发展。本文采用RapidEye数据,对研究区遥感数据,建立了各种用地类型的提取规则,采取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北京市浅山区土地利用信息进行了计算机自动提取。  相似文献   

4.
苏子峪村地处北京市平谷区大华山镇东南部的山区,村域呈“丫”型结构,四季分明,地处京东燕山山脉浅山区,植物资源丰富,形成了独特的小流域生态环境。苏子峪村域总面积456.3公顷,全村现有650人,劳动力310人,果园面积180公顷。果树产业是苏子峪村的主导产业,以桃树、核  相似文献   

5.
保水缓释肥料在平谷大桃上的肥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京水资源短缺,农业水资源形势严峻。特别是平谷区,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水资源十分短缺。为了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大桃产量,提高大桃品质,引进了石家庄天源淀粉衍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天源嘉牌保水缓释肥料。为了验证该产品在平谷大桃上的施用效果,2005年在平谷区王辛庄镇熊尔营村果园和熊尔寨乡北土门村果园做了大桃施用保水缓释肥料效果对比试验。通过试验得出,在大桃上施用保水缓释肥料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并且提高了果品品质。  相似文献   

6.
怀柔区是北京市的远郊区,地处燕山南麓,北京东北部,多山区和丘陵。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分为深山区、浅山区、丘陵和平原四种地形,其中山区面积88.7%。怀柔区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7.
科学评价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并识别其障碍因素是优化乡村旅游产业布局的前提和基础。以北京市密云区为例,从资源禀赋特征、区域生态环境和旅游开发条件3个维度选择13项指标,构建了基于神经网络法的旅游用地竞争力评价模型,以揭示密云区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的格局。引入障碍因素诊断模型,分析主要乡村旅游用地竞争力类型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乡村旅游用地低竞争力类以组团状形式,在密云区东南部和密云水库东北集中连片分布;中竞争力类沿“潮河轴带”“白河轴带”“安达木河轴带”和北部山区带状分布;高竞争力类以点状形式,涵盖张家坟村、司马台村、贾峪村、河北村、石城村、圣水头村、石马峪村和龙潭沟村。(2)以中竞争力类区域为例,基于主要障碍因素,将其划分为资源、环境和开发障碍型,并分别提出优化对策。研究成果可为乡村产业用地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浅山区、丘陵区占据70%面积的平山县,灌溉条件相对较差,受水利和气候条件的限制,近年来春播玉米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种植方式和栽培管理因素影响,制约了春播玉米产量的提高,高产品种潜力不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以浙江省为例,基于地形特征及其形成、人口演变与土地开发、水利建设与农业技术发展等的历史变化分析,探讨了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年代。分析认为,虽然研究区水稻种植已有7 000 a左右的历史,但规模化水稻种植的历史基本上在2 000 a内。先秦以前,农业技术发展水平较低,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稻田土壤水旱交替的环境,植稻土壤缺少现代水耕人为土的诊断特征。唐宋、明清和20世纪50—70年代是研究区水耕人为土形成的3个主要时期,水耕人为土面积迅速扩大。洪积扇和河谷平原地区可能是研究区内最早形成现代水耕人为土的主要区域。不同地貌区间大面积的水耕人为土的形成时间顺序大致为水网平原、河谷平原早于滨海平原早于丘陵山地。研究认为,稻作环境改善是现代水耕人为土形成的前提,农作技术发展和人口增加是水耕人为土面积扩大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以2019年浙江省金华市村集体经济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影响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关键影响因素,并提出与之相对应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村党员人数和政府对村财政补助两个要素对金华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影响较为显著,是影响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关键因素,且与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关系为正相关,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要充分发挥村内党员的作用、充分利用政府对村的财政补助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地形位的城郊景观分布特征及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建模方法,将高程和坡度组合成一个地形位指数,基于地形位指数对广州市城郊景观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广州市白云区低地形位地段的开发强度比高地形位地段变得愈来愈强,开发范围也日益扩大.城镇用地从地形条件较好的低地形位区域向较高的地形位区域迅速扩张.林地、农业用地、果园在城镇用地的挤压下,分布重心向较高地形位的区段转移.水体的面积虽然在增大,但其地形位在进一步向低地形位收缩.  相似文献   

12.
利用历史气象观测资料、卫星遥感影像资料,结合海拔高度、地形差异的影响,采用ArcGIS进行空间分析来研究北京西部生态涵养区的气候资源基本状况、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综合评判涵养区气候承载能力,以期为生态涵养区建设、资源优化开发与保护、生态旅游发展提供科学的气象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涵养区出现严寒、酷暑的概率相对较低,夏季山地区域更适宜于避暑旅游。(2)涵养区总体累积降雨量适中,降雨引发的灾害相对较少,宜居性较高。(3)涵养区具有很大的气候生产潜力,生态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和价值高。(4)涵养区夏季大部分时间人体感觉舒适、全年旅游舒适期长,具有休闲、避暑、生态旅游的气候条件优势。(5)涵养区高温灾害风险较低,宜于打造宜居、宜游胜地,真正践行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造区域经济价值。(6)涵养区东部平原内涝风险等级较高,需提前防范,做好城市排涝工作,及时规避风险;中西部深山区泥石流风险等级较高,要加强风险隐含点的防控与排查,科学防灾减灾。  相似文献   

13.
都市农业背景下北京山区家庭农场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家庭农场在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北京山区家庭农场根据山区地形特点分为丘陵或平原区"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浅山区"精品农业+观光农业"、中山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深山区和水源涵养区"创意农业+生态旅游"四种发展模式.家庭农场发展中还存在耕地分散、集体林权确权制度不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水平较低、人才和资金短缺等问题,解决的对策包括完善土地流转和集体林权流转、生态农业技术统一规划、推进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等.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北京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区域脆弱性评估可以较为全面地识别区域气候风险。在城市中,浅山区具有其特有的气候调节的重要性和气候适应的脆弱性,且社会与生态系统的耦合特征更为明显。作为气候适应的重要环节,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北京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有助于为气候适应策略提供空间上的定量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危险性?暴露度?敏感性?适应能力”评估框架,构建包含44个指标的指标集,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降维筛选及权重确定,形成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而评估北京市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脆弱性空间分布。结果当前和未来的气候脆弱性均呈现出由中心城区向深山区逐渐降低的趋势,脆弱性程度以中度、重度为主,未来脆弱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在行政分区上,昌平、顺义、海淀区气候脆弱性较低,房山、丰台、门头沟区较为严重。结论本研究通过评估北京市浅山区社会?生态系统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的脆弱性空间分布,得到北京浅山区气候适应的重点区域,为浅山区气候适应决策提供依据,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脆弱性评估提供方法及指标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5.
果园割草机器人的除草性能与草的物理特性以及甩刀的设计参数紧密相关,结合柑橘果园杂草种类情况及其物理特性,基于Y型甩刀式割草机构设计一种果园割草机器人。运用D-H法建立甩刀切割单个茎秆的运动学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在不出现缠草的条件下,甩刀轴转速1 500 r/min时在最优切割位内对单根杂草茎秆的碰撞力为74.25 N。刀片的切割轨迹分析表明,设计的Y型甩刀刀片切向速度与前进速度的比值λ>1时,割草机器人能有效地进行割草作业。割草机器人实地割草试验结果表明,刀片座间距43 mm、刀轴转速1 500 r/min、前进速度1.0 m/s时,重割率最小。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农业发展优势度综合评价方法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评价农业发展优势,并对症施策,有助于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本文从自然地理本底、农业生产环境、农业质量效益、经营组织效益、生态协调能力、产业发展潜力等6个维度构建农业发展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算法等评价并揭示了2019年广东省县域农业发展优势度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广东省农业发展综合优势度空间差异明显,珠江三角洲平原区县域的农业优势最突出。6个分项中,自然地理本底、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协调能力是主要贡献因素。其中,自然地理本底和经营组织效益均表现为粤西南方向最优;农业生产环境表现为粤东北方向最优;产业发展潜力表现为粤东南方向较优;农业质量效益、生态协调能力与农业综合优势度整体空间分布相似,但农业质量效益不再是农业发展优势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粤中南和东北方向的生态协调优势突出。因此,建议结合农业分项与综合优势,未来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区以及粤西南、粤东南和粤东北分别形成现代都市农业区、高效农业区、特色农业区和生态农业区,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党蓉  张义丰  孙瑞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14365-14367
以门头沟区为典型个案,借助分析典型区设施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划分山前平原、浅山区和深山区设施农业生产的不同地域类型,在此基础上确立门头沟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以2011年6月5~6日贵州山地暴雨为例,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贵州省典型的山地暴雨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山地地形对暴雨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形对500hPa的风场尽管没有改变大的分布格局,但发现地形未处理时的分布相对复杂;在700hPa层次上,去除地形影响时扰动更加明显;当消除地形后。南北气流交换更加明显,移动速度更快;未处理地形情况下的湿度分布更为复杂,西部地区有大量的高值中心;西部地势高,未处理地形时对天气系统的影响比较大。可见,地形未处理时环流系统的分布比消除地形时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19.
对安塞纸坊沟流域果园的果树种类、分布、群落结构及功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认为其能反映作为人工控制的生态系统对生态环境和目前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性特征.纸坊沟流域果园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比较符合生态学原则,但果园的群落结构和果树种类的面积比例对生态环境和市场环境均不适应.最后,作者从果园的种类组成、面积比例、群落结构及系统与外部的联系、经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模式设计.  相似文献   

20.
生态果园是丘陵山地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果园输入系统和输出系统的不协调,则容易造成生态失衡。在果园套种优质牧草,建立"果-草-牧-(菌)-沼"等生态果园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提出建设山地生态果园的要把握的几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