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野蚕黑卵蜂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野蚕黑卵蜂Telenomuw theophilae Wuet Chen触角上存在着9种感觉器。其中锥形感器,毛形感器I型,具沟端弯感器,多侧孔感器,栓锥感器和钟形感雌雄均有,仅数量和分布存在差异;毛形感器Ⅱ型和端孔坛形感器只在雌蜂触角上存在,而端突柱形成感器则为雄蜂所特有。感器种类,数量和分布在性别间的差异,为研究该蜂寻找生境和寄生行为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卵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通过扫描电镜对夜蛾黑卵蜂雌蜂触角感器进行观察,共发现9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毛形感器、栓锥感器、钟形感器、毛状弯曲形感器、具沟端弯感器、端孔坛形感器、芽孢形感器和刺形感器.其中锥形感器具有3种形态,锥形感器Ⅰ分布于柄节与头部及梗节连接处,锥形感器Ⅱ常见于端孔坛形感器周围,锥形感器Ⅲ分布于鞭节,数量较少.毛形感器数量较多,在柄节、梗节及鞭节均有分布.其他7种类型的感器则主要集中于触角的第8~11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小菜蛾触角感器类型、数目及分布特征进行微观结构观察,并对各感器长度及基部直径在雌、雄菜蛾触角间进行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小菜蛾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构成。触角上着生有毛形感器、棒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鳞形感器、Bǒhm氏鬃毛、端毛簇和感觉孔8种感器。触角上毛形感器的数量雄蛾比雌蛾多。毛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的长度雄蛾比雌蛾长,棒形感器和Bǒhm氏鬃毛的长度雄蛾比雌蛾短。毛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基部直径雄蛾大于雌蛾。其他类型感器数量、长度及基部直径在雌、雄蛾触角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红侧沟茧蜂触角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中红侧沟茧蜂触角感器的种类、分布、形态及内部结构。【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中红侧沟茧蜂触角进行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中红侧沟茧蜂触角由柄节、梗节和16节鞭节组成;雌蜂、雄蜂触角上均存在以下6种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板形感器、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和腔锥感器;雌蜂、雄蜂间各种感器的长度、分布和数量没有明显差别。透射电镜结果表明毛形感器和腔锥感器角质层壁厚,壁上有孔,内腔有神经树突;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Ⅰ角质层壁厚,壁上无孔,内腔有神经树突;板形感器角质层壁薄,壁上有孔,内腔有神经树突;锥形感器Ⅱ角质层壁厚,壁上无孔,内腔无神经树突。【结论】明确了中红侧沟茧蜂触角感器内、外部超微结构,为寄生蜂嗅觉感知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枣实蝇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数量以及雌雄间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枣实蝇触角上共有5种感器类型:鬃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棒状感器。触角各节的感器类型和分布差异较大,以毛形感器分布数量最多,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成簇着生于触角上,主要位于触角鞭节上;鬃形感器常成簇分布于柄节和梗节基部,而下颚须上松散分布,是所有感器当中最长的;锥形感器仅簇生于鞭节上,有大小锥两类;腔锥形感器是一类具孔感觉锥,位于表皮凹陷中的感受器,形状似圆锥,多分布于鞭节,是所有感器中最小的;棒状感器形态似棒球仅生于鞭节基部,长度似微毛。雌虫和雄虫的感器类型,分布和数量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榆兴透翅蛾(Synanthedon ulmicola)是危害翅果油树的重要检疫性害虫。以榆兴透翅蛾成虫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镜对榆兴透翅蛾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分布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榆兴透翅蛾成虫触角为栉齿状,由柄节、梗节、鞭节三部分组成,鞭节数量为56~58小节。共发现8种感器类型,分别为B9hm氏鬃毛、毛形感器(ST-I、ST-II、ST-III)、鳞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I(SAu-I)、栓锥形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锥形感器数量最少,仅有2~3处分布。除毛形感器III仅分布于雄蛾触角外,其余种类的感器在雌、雄蛾触角上均有分布。在感器形态上,鳞形感器端部具有明显的雌雄二型现象,其余感器在形态上无较大差异。通过测定不同类型感器的长度、基宽,明确了各种类型感器的性二型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探索其各类感器的功能和感受机理、与外界的化学通讯机制等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扫描电镜,对苹果蠹蛾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苹果蠹蛾成虫触角上存在8种感器: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锥形感器、鳞形感器、Bhm氏鬃毛。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鳞形感器仅存在于触角背面,栓锥形感器分布于触角鞭节各亚节腹面远端,其他类型感器在触角腹面、背面均有分布。每种感器的形态和分布在两性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类型感器在苹果蠹蛾成虫触角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茶毛虫黑卵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对茶毛虫黑卵蜂触角上的感觉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茶毛虫黑卵蜂触角上存在着4种感觉器。其中,刚毛型感器又分为两类,即毛形感器(ST)和刺形感器(SC);毛状弯曲形感器(STC)呈角状,雄蜂触角上数量较多,而雌蜂触角上数量少,且仅分布于触角背面;锥形感器(SB)为雌蜂触角所特有,分布于触角A7 ̄A10的腹面;多孔沟状感器(MPG)着生于深而狭窄的窝中,仅分布于雌蜂触角的A4和A6 ̄  相似文献   

9.
奇变瓢虫触角的电镜扫描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奇变瓢虫雌雄成虫触角超微结构,发现触角上分布有刺形感器、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毛形感器数目最多,集中分布于端节,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和Bhm氏鬃毛较少,锥形感器最少。其中刺形感器、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各分为3个亚型。雌雄触角在形态、感器的类型和分布上无明显差异,但各触角背面与腹面感器在类型和分布上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松六齿小蠹成虫触角感受器的形态、数量和分布特征,为明确松六齿小蠹触角感器的功能和寄主树木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外部形态与感器进行超微形态观察。【结果】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分为毛形感器(Ⅰ型和Ⅱ型)、锯齿形感器、刺形感器、芽形感器、锥形感器和槽纹感器等6类。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约占总数的85%;锯齿形感器的分布最广,在触角各节均有分布。触角锤头部感器的种类和数量最多,6种感器均有分布,占全部感器数量的92.3%;柄节的感器数量最少,仅占3.4%。【结论】松六齿小蠹雌、雄成虫触角的形态及感器类型和分布无明显差异,其中毛形感器Ⅰ、槽纹感器为化学感器,具有感知嗅觉的作用;毛形感器Ⅱ、锯齿形感器为机械感器。  相似文献   

11.
密点曲姬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红盈  王志英  高宇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5):3213-3221
【目的】明确密点曲姬蜂触角和触角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对密点曲姬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比较。【结果】密点曲姬蜂雌、雄成蜂触角形态相似,属于鞭状触角。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雌蜂鞭节由22个鞭亚节组成。雄蜂鞭节由25个鞭亚节组成。成蜂触角上共有5种类型的感觉器:毛型感觉器、刺型感觉器、板型感觉器、Böhm氏鬃毛和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毛形感觉器(I、II)、刺形感觉器、腔锥形乳突状感觉器和板形感觉器主要分布在鞭节各个亚节。毛形感觉器(III)主要分布在梗节和柄节的中部和端部。Böhm氏鬃毛分布在梗节和柄节的基部。雌、雄蜂触角感觉器的数量和密度存在明显差异。雄蜂各类感觉器的数量和密度明显高于雌蜂。【结论】密点曲姬蜂触角属于鞭状触角,共有5种类型感觉器。雌、雄蜂触角长度存在差异,感觉器的分布规律相似,感觉器的数量和密度存在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12.
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感觉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的优势寄生性天敌—白蜡吉丁啮小蜂(Tetrastichus planipennisi)(膜翅目:姬小蜂科)触角及感觉器的外部形态特点。【方法】对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的形态特征、感觉器的类型、形态、数量和分布特点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蜂触角感觉器进行性别间差异比较。【结果】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呈膝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雌蜂鞭节有5亚节,雄蜂鞭节有4亚节。触角上着生有板形感器(Ⅰ型和Ⅱ型)、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和Ⅲ型)、指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乳头状感器和Böhm氏鬃毛,其中,板形感器Ⅰ型仅分布于雄蜂棒节,雌蜂未见分布,毛形感器Ⅱ型和Ⅲ型仅分布于雌蜂触角,雄蜂未见分布,雌蜂的毛形感器总数量显著多于雄蜂。【结论】白蜡吉丁啮小蜂触角呈膝状,共有6种类型感器,雌、雄蜂的感器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13.
三种叶蝉触角化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Uhler)、甘蔗叶蝉Exitianus indicus(Distant)和尼氏铲头叶蝉Hecalus nitobei(Matsumura)3种叶蝉昆虫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3种叶蝉触角上有1种毛形感器、1种鳞形感器,其感器数量和分布在雌雄两性个体间相似。  相似文献   

14.
Study on the Ultrastructures of Antennal Sensilla in Helicoverpa armiger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s of antennal sensilla of Helicoverpa armigera are observed under scanning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s. Antennae of Helicoverpa armigera are made up of scapus,pedicel and flagellum that the latter consists of 70 - 82 segments. The inner side surface of antenna is cataphracted and most of the antennal sensilla lie on its outer, upper and lower surfaces. Both the antennae of male and female contain five kinds of antennal sensilla, namely, sensillum trichodeum, sensillum basiconicum, sensillum chaeticum, ear-shaped sensillum and sensillum coeloconicum, and the kinds,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antennal sensilla of both sexes are similar. 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serrate cuticular processes on antennal surface, especially on the middle and basic parts of antenna. Sensillum trichodeum and sensillum basiconicum, the main chemical odor receptors on antennae of Helicoverpa armigera, consist of cuticularwall, sheath cells, lymph and dendrite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ternal structures of the two kinds of sensilla. In sensillum trichodeum, the cuticular-wall is thicker, less lipophilic pore channels and has one or a few dendrites, while in sensillum basiconicum, the cuticular-wall is thinner, abundant lipophilic pore channels and has much more dendrites.  相似文献   

15.
采用显微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的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触角感器的数量和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蝗虫龄期的增加,其触角各鞭节上的毛形、锥形、腔锥形和刺形感器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成虫期的锥形和腔锥形感器的数量为1龄的10倍左右,而毛形和刺形感器增加的数量为1龄期的5~6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成虫与5龄之间,5龄与4龄的各种类型感器总数有显著性差异(t测验,p<0.05)。在不同节上各种类型感器增加的数量不同,锥形和腔锥形感器数量在触角鞭节中部增加最多。而且不同发育阶段触角的刺形、毛形、锥形和腔锥形感器在各节增加部位有明显的不同。该研究结果对于研究蝗虫感受化学信息的分子机制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橘小实蝇触角感器超微结构及蛋白感受功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橘小实蝇触角上有刺形感器、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3大类感器。刺形感器主要分布在梗节和柄节上,为机械感器;毛形感器和锥形感器仅分布在鞭节上,其中毛形感器是化学感器。研究切除触角不同部位后的橘小实蝇对蛋白的反应,结果表明橘小实蝇蛋白感器主要分布在鞭节上。  相似文献   

17.
利用扫描电镜对枣食芽象甲(Scythropus yasumatsui Kono et Morimoto)(鞘翅目:象甲科)雌、雄成虫触角的感器进行观察,比较它们的形态及分布。结果表明,枣食芽象甲雌、雄成虫触角均呈膝焰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含7个鞭亚节)构成,共有7类8种感器,分别为鳞形感器、2种端指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和芽孢形感器。其中,端指形感器和毛形感器数量较多。各种感器的数量分布以鞭节上最多,柄节次之,梗节最少;触角感器类型及其分布在雌、雄成虫间差异不大,仅雄虫触角平均长度较雌虫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松巨瘤天牛(Morimospasma paradoxum Ganglbauer)触角感器的功能。[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松巨瘤天牛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结果]松巨瘤天牛成虫触角上共有4种类型的感器,即刺形感器(Ⅰ型、Ⅱ型、Ⅲ型和Ⅴ型)、锥形感器、指形感器和钩形感器;触角各节感器的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背面、腹面的感器类型和数量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研究结果为今后的电生理学、比较行为学和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应用扫描电镜对荔枝蒂蛀虫雄蛾触角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雄蛾触角上主要分布5种感受器,分别是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腔锥感受器、锥形感受器、鳞形感受器.对各种感受器的形态特点进行描述,其中毛形感受器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20.
3种赤眼蜂雌蜂触角上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要:用扫描电镜观察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及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雌蜂触角上感器的外部形态,比较其感器的数目和着生位置。发现了镰刀形感器背面的特殊形态,并确定了其功能。确定了位于触角端部的单孔毛形感器为味觉器。3种赤眼蜂棒节腹面的镰刀形感器数目及棒节背面板形感器的形态和嗅孔密度存在差异;玉米螟赤眼蜂的坛形感器与其他2个种在形态上也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